欢迎来到秦腔文化知识服务平台
秦腔百年
isbn
9787551300940
作 者:
刘宽忍
出版时间:
2011-12
关键词:
秦腔文化;刘宽忍;秦腔百年
购买后可在线阅读
¥15.00
¥15.00
  • 内容介绍
  • 目 录

秦腔以其特有的地域风格和“古调独弹”的艺术魅力,卓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从地域上讲,秦腔发源、形成于陕甘(古秦地)一带,生长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广大地区。秦腔的“娘家”在古长安。 正因为陕西西安(古长安)曾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都城所在地,并且中国戏曲之完备得力于唐代“梨园”的兴盛,所以,以秦腔艺术为代表的陕西戏曲又具有全国的意义。


明末清初,秦腔一度成为戏坛盟主。清乾隆年间,秦腔艺人魏长生先后几次进京演出,轰动京城,“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歌楼,观者如堵”。(清人吴太初《 燕兰小谱 》) 秦腔在京城扎了根,与当时的“徽班”长期同台献艺。秦腔“婆家”遍天下,流播于四川、江苏、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西藏、云南、贵州、福建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作为一种要继承发展的传统艺术形式,被纳入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建设的工作内容。古老的秦腔焕发了青春。陕西秦腔院团多次进京演出,并在全国部分地区巡回演出,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贺龙、彭真、陈毅、李先念、习仲勋、邓颖超、王震、薄一波、杨成武、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鼓励。中国文艺界的领导、专家田汉、欧阳予倩、曹禺、马少波和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纷纷发表文章,赞誉秦腔为“老树红花”,给予秦腔艺术高度评价。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备受广大民众欢迎。秦腔在全国各地因此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秦腔上演的剧目数以千计,其中经久不衰的传统经典剧目题材广泛、内容纷繁,特别是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剧目,为一代一代的秦腔观众所称道。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秦腔艺术在创新和出人才、出精品上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有不少秦腔作品获得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奖”和“中国戏剧奖”等全国大奖;有不少优秀演员获得“文华表演奖”和“中国戏剧梅花表演奖”等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等秦腔院团多次出国演出,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荣使者。


如今,在大西北的城市、乡村、公园、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听到秦腔戏曲,秦腔艺术与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人们息息相连,成为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2006年,秦腔被列入文化部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继承和发展秦腔艺术的历史责任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出版一套系统完整地介绍中国秦腔艺术形态和中国秦腔艺术发展历史的图书迫在眉睫。为此,我们精心策划编辑出版了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维护本土文化安全,建设文化强省”为宗旨,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突出思想文化性、民俗艺术性、大众可读性,文图并茂,雅俗共赏的大型典籍《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 》。


编辑出版《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 》,实际上是一项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文化进一步发掘保护的最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奠基工程。选题方案提出后,先后经过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逐级遴选和论证,上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经过专家评审,将其列入“2009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 》计划在两年内出版《 秦腔音乐 》 《 秦腔剧作家 》 《 秦腔传统经典剧目选 》 《 秦腔流播 》 《 秦腔百年 》 《 百年易俗社 》 《 秦腔学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 《 戏曲表演美学 》 《 秦腔表演艺术家 》 《 中国西北“梅花奖”演员 》 《 秦腔舞台美术 》 《 秦腔习俗 》 《 秦腔与传媒 》 《 品评秦腔 》 《 陕西地方剧种 》 《 阿宫腔——最后的玉兰花 》 《 秦腔走进校园 》 《 陕西戏剧60年 》 《 京剧声腔源于陕西 》 《 秦腔戏班 》 等20卷秦腔艺术类专著。


我们力求在编纂过程中融文化艺术性、民俗趣味性和文图并茂鉴赏性于一体,让广大读者在快乐轻松的阅读中获取秦腔文化知识,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期望这套丛书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文化的重要典藏图书,不仅是史学家、戏剧家、文化学者研究秦腔文化的秦腔知识智库全书,还是一部供秦腔艺术工作者、秦腔艺术爱好者和广大读者了解、认知秦腔艺术形态和秦腔文化内涵的大型工具书。由于我们学识所限,加之时间紧迫,书中难免错漏和不足,恳望专家和广大读者谅解,并不吝赐教。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0年7月18日


目录

上编 秦腔概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第一章 秦腔的历史与起源 /2

第二章 秦腔的艺术特点 /10

第三章 秦腔的班社 /16


中编 秦腔的起伏曲折

(1949-1982)


第一章 秦腔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 /20

(一)“改戏、改人、改制”的民主改革 /20

(二)秦腔的改革 /24

(三)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陕西代表团情况 /32

(四)“抗美援朝”时期的秦腔 /42

(五)1956年陕西省戏曲观摩大会 /44

第二章 秦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 /56

(一)1958年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 /56

(二)1958年秦腔晋京演出 /57

(三)1959年秦腔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 /64

(四)“三大秦班”下江南 /65

(五)最早的两部秦腔艺术影片《火焰驹》 《三滴血》 /68

(六)陕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74

第三章 秦腔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80

第四章 秦腔在新时期(1977-1982)/82

第五章 秦腔小专题 /91

(一)秦腔演绎周总理——《西安事变》/91

(二)习仲勋的秦腔缘 /93

(三)秦腔艺术在台湾 /98

(四)1949-1982年间秦腔录音、录像、电视与电影 /99


下编 改革开放中的陕西秦腔


第一章 秦腔的组织建设 /102

(一)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成立 /102

(二)秦腔申遗与传承保护 /117

(三)建立秦腔博物馆 /144

第二章 秦腔的学术活动 /161

(一)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 /161

(二)新世纪戏剧观念暨秦腔艺术理论研讨会 /179

(三)中国秦腔高层论坛 /192

(四)西北地方戏曲发展论坛 /198

(五)秦腔花脸声腔学术研讨会 /217

第三章 秦腔的人才培养 /220

(一)陕西省文化厅与西北大学联合举办编剧大专班 /220

(二)选派专业人员赴高等艺术院校进修深造 /223

(三)戏曲艺术的希望工程 /225

(四)陕西高校秦腔戏曲班 /229

(五)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 /230

(六)陕西秦腔演员历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获得者 /234

第四章 秦腔的重大活动 /237

(一)陕西省振兴秦腔实验剧团汇报演出 /237

(二)振兴秦腔工作全面开展 /253

(三)振兴秦腔音乐会 /258

(四)振兴秦腔演出团进京汇报 /268

(五)纪念陕西省振兴秦腔10周年系列活动 /286

(六)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 /303

(七)纪念陕西振兴秦腔20周年系列活动/313

(八)中青年演员的专场演出 /332

(九)举办秦腔艺术展览 /336

(十)陕西秦腔文化周晋京演出 /341

(十一)陕西举办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 /371

第五章 秦腔的赛事 /408

(一)陕西省1984年秦腔青年演员调演 /408

(二)陕西省秦腔中年演员“农行杯”大奖赛 /423

(三)西北五省(区) “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赛 /432

(四)陕西省秦腔琴师鼓师乐手大赛 /446

(五)陕西省武戏绝技调演 /453

(六)陕西省秦腔演唱大赛 /459

(七)陕西省秦腔音乐演奏大赛 /476

第六章 陕西秦腔对外文化交流 /485

(一)秦腔《千古一帝》引发日本学者的秦腔缘 /486

(二)中国传统秦腔与西方现代歌剧融合/488

(三)走向世界的秦腔艺术 /490

(四)西部大秦腔东征“长三角” /497

第七章 陕西秦腔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拓宽演艺市场 /501

(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超千场 /501

(二)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天天有秦腔” /505

(三)渭南市周末一元剧场 /507

(四)周至县剧团演艺舞台 /510

附录1 中国秦腔艺术节历届获奖情况 /512

附录2 陕西省艺术节秦腔剧目荣获综合大奖情况 /541

后记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