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说书阵地》
现代本戏。王海容、孙耕夫编剧。唱做并重。1964年甘肃省张掖地区七一剧团首演。导演王定乾、乔正斌,音乐设计柴森林、焦志忠,舞美李铃。阎秀英、王定乾、刘伯荣、左新易、张玉莲、赵文章、王秀娥等演出。本剧讲述了祁连生产队女青年腊梅由故事员训练班归来,欲开展讲说新故事活动,遭到舅父说书老艺人老王和丈夫永刚反对,由此展开了一场农村文化阵地争夺战。后经老队长、腊梅耐已劝导,老五和永刚终被说服。“旧庙宇变成俱乐部,对台人变成同台人。”抵制了封建文化对社员群众的腐蚀。 -
302019-09
[ 词条 ]阴阳镜
甘肃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须生、正旦、老旦唱做戏。现版本由甘肃省图书馆藏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曹公成夫妻事亲至孝,求神拜佛,生一子。神赐阴阳宝镜护身。因家遭活焚,又逢大旱,穷困万分。老母病笃,切思肉食,公成杀子烹肉奉母。母怒告官,正欲施刑,其子显圣,言父至孝,自己已归仙班。官府申奏朝廷,汉文帝降旨封赏。 -
302019-09
[ 词条 ]丁金龙
丁金龙(1942~)秦腔剧作家、一级编剧。袓籍河南信阳,云南人。曾任西安市秦腔第一团书记兼团长、西安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西安文史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作品有《继承》《严峻的爱》《夜半钟声》《钱家风波》《市井民风》《走出大山》《村医》《白鹿原》等。其中,与其子丁爱军合作改编的大型秦腔现代戏《白鹿原》曾获第十五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提名奖。 -
302019-09
[ 词条 ]梨园会馆
梨园会馆又称“四圣行宫”,俗称“老郎庙”,后称“庄王庙”。陕西戏曲班社供奉庄王神祇和行使业内权力的行帮组织。位于西安驟马市路西,与街东药王庙戏楼相望。由西安双赛、泰来等戏班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①梨园会馆匾额。西安“梨园会馆”流传下来的一方门额横镶石制匾额。高405厘米,宽755厘米,厚65厘米。自右至左镌刻正楷“梨园会馆”四字,悬于会馆大门之上。现存西安市戏剧研究所。②西安梨园会馆石碑。镶嵌在会馆后宫前廊左右两壁之上,原有两方,一方丢失。碑高44厘米,宽59厘米,厚10厘米。碑文记述会馆创建班社、开工落成时间、坐落方位、建构形制、占地规模等。现藏于西安市戏剧研究所。西安梨园会馆石碑碑文盖闻大地尽福田,由人自种。圣神皆灵感,积善乃通。会省骡马市四圣行宫,创自双赛班,而众班和之者也。工兴于丙申七月,落成于庚子十二月。前殿五宇,老郎端居于宝座。后宫三楹,关帝高位呼崇台。左右配祀财神、药王。两院山门已备,而未能工巧。虽人力之经营,实圣神之感应。难云尽善尽美,庶神灵安妥而人心欢庆矣。所可虑者,庙内乏钟鼓之设,何以昭赫灵而壮观瞻。弟子孝等发心建造钟一口,鼓一面,为圣神耳目之观。非敢贪功,聊述始终,谨勒诸石,以志一时之盛云尔。首事人:白廷孝、权必龙、申大狗儿、白双官、张小狗。主持僧:演升、演训。敬立。大清乾隆岁次庚子葭月上浣毅旦。 -
302019-09
[ 词条 ]改人改戏改制
遵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简称“五五指示”)和文化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精神,对民间职业剧团和戏曲演员队伍中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班规旧俗展开清理和整顿。①改人。从“团结、教育、改造”愿望出发,帮助艺人通过提高思想觉悟,加强思想改造的自觉意识,使每个旧艺人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1952年,文艺整风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西北各秦腔戏曲团体也于同年10月揭开了文艺整风的序幕。广大秦腔工作者和艺人,积极投入自检自查,自觉清除不良倾向,端正舞台作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提高艺术质量的制度。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武器,大胆揭发和暴露所存在的雇佣观点、名利思想、纯技术观点、勾心斗角等恶习。许多旧剧班社艺人表决心、亮思想,自觉戒除不良嗜好,废除封建班规旧习和人身依附的师徒关系,确立主人翁观念,积极排演好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戏曲团体的民主改革和改造思想工作,健康、顺利、有序地不断向纵深发展推进。②改戏。以提高戏剧人员思想水平和舞台艺术质量为前提,从剧目到演出,舞台作风到灯光布景,剧团民主生活到劳动纪律等,深入检查,反复讨论,然后整顿组织机构,建立新的规章制度,制定今后的工作方案等;清除和纠正传统戏曲剧目演出中歪曲历史、含有反动毒素、封建迷信色彩、粗鄙庸俗、淫秽低级趣味和侮辱劳动人民的内容,经过整理、改编,加强戏剧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作用。“改戏”过程中,陕西省禁演剧目有《滑油山》《奇冤报》《九更天》《杀子报》《海慧寺》《双钉记》《探阴山》《大香山》《关公显圣》《双沙河》《钟馗》(全部钟馗)《铁公鸡》《活捉三郎》《黄氏女游阴》《活捉王魁》等;甘肃省禁演剧目有《取都城》《刘全进瓜》《黄河阵》《马义救主》《庄子三探妻》等63出。1950年3月20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第一次民主评定的可演和禁演剧目发布,规定可演剧目有《穷人恨》《血泪仇》等223个。1951年,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指示,陕西省纠正了戏改工作中禁戏过严和反历史主义、教条主义和公式化等清规戒律的偏差。西安市流行剧目修审委员会于1954年5月9日、6月8日分两批公布了经过民主评定的流行剧目《劈山救母》《木兰从军》《游龟山》等96本,折戏《打柴劝弟》《拷红娘》等115个。后又实施“以改代禁”的改戏方针,根据“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关于戏剧节目审查结果之决定”中规定“任何剧社、团、班对停演节目,如能经过修改而变为有教育意义或一般可演者,经审定后,亦准演出“。③改制。取消封建把头、班主的剥削制度,改革不合理的班规陋习,废除旧的师徒陋习,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明确演职人员、学徒在人格上的平等权益。提倡学文化、学技艺,建立导演制。甘肃省文化局制定了《甘肃省民间职业剧团登记暂行办法》,对全省35个县(市)的38个民间职业剧团开展普查登记,民间职业剧团在演出剧目和舞台表演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清除隐藏在剧团的兵痞、恶棍及坏分子子,废除业主班规,处理戏曲界封建把头,取消包银制等。纯洁了戏曲队伍,使民间职业剧团成为艺人自己合作经营的“共和班”式的剧团。艺人实行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所有剧团的服装道具等均为剧团集体所有,剧团领导由民主选举产生。培养和发展了兰州市新光剧社和平凉市新民剧社为民营公助剧团。同时,民营公助剧团进行改制,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抽调国营单位业务人员帮助其进行重点剧目的排演。陕西剧团建设、剧场建设和青年演员的培养以及理论研究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至1956年底,陕西省共有全民所有制剧团19个,集体所有制剧团77个,从业人员一万余名。各种业余戏曲团体1950多个,陕西省在西安和全省各地、市、县共修建剧场50余座。仅西安市区就新建人民剧院、五四剧院、长安剧院、长乐剧场和实验剧场五个戏曲演出场所。 -
302019-09
[ 词条 ]《血的控诉》
秦腔现代本戏。别名《农奴翻身记》。张耀民、贾湘云编剧。唱做并重。1959年西藏藏族自治区秦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鉴于地域的特殊原因,仍继续保持着领土庄园制度。西藏上层分子香巴和叛国分子土旦,残酷地迫害下层亲近解放军之农奴,杀害积极参加并同汉族人民一道修路的藏族青年彭措之父,又割其女玉珍之头,挖去小弟次仁眼睛并剥皮致死。后彭措越狱投奔解放军。西藏军区王主任曾对香巴等上层分子之罪恶活动,进行耐心教育,其不听劝,反又勾结帝国主义,秘密于拉萨发动武装叛乱。王主任带领部队围剿匪穴,擒获香巴和土旦,叛乱平息,彭措母子始得翻身团聚。 -
302019-09
[ 词条 ]净行
又称花脸。传统秦腔四大行当之一。戏曲中勾脸的男性角色,除丑以外,均称为净或花脸。净角之“净”,有人解释为由“不净”一词的反义而生。因戏曲中的净行,都要用各种颜色来勾画脸谱,故取“净”而忌“脏”。秦腔剧种在净行范围内,根据戏中净角人物性格、身份、品质、相貌等特异,分为大净、毛净等角色类型,在表演上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大净又称大花脸、铜锤花脸、黑头。多指地位较高、举止稳重和特别注重唱工的净行角色。重唱工、重身段,举止庄重,性格刚直。根据性格和行为,大净又细分为花脸、白脸、黑脸、红脸和净脸。如《铡美案》之包拯、《忠保国》之徐彦昭、《打金枝》之郭子仪、《苟家滩》之王彦章等均为大净。此外,对个别不勾脸而又特别注重念白的老年男性角色,如《锦绣图》之乔玄、《琵琶记》之王彦龄等,秦腔剧种也将其归于大净一行,或称“生扮净角”。毛净又称二花脸、二净、架子花脸。多指性格暴鲁、举止毛躁和专以复杂动作、身段表演取胜的净行角色。其种类繁多,有勇猛豪放的,也有强悍凶恶的;有正直善良的,也有歹残奸诈的,但者P重工架,重摔打。妆扮上除脸谱繁杂夕卜,多带白、红、黑扎,并插耳毛。如《取长沙》之魏延、《玉虎坠》之马武、《芦花荡》之张飞、《淤泥河》之盖苏文等皆是。副净又称把把花脸、娃娃花脸。多指性情刚烈、脾气暴猛的青壮年净角人物。妆扮上不挂须或挂楂楂须,并多插耳毛。如《乾坤带》之秦英、《下河东》之呼延赞、《游西湖》之廖寅等。此外,秦腔将武老旦也归于“副净”一行,如《串龙珠》之花云妈。常小军饰《姜维》之姜维(王正强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穆家戏班
甘肃秦腔班社。清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成立于永昌,班主穆氏(名不详)。主要演员有穆氏父子三人及王宝宝、南精沟子、郭四哥等。其初因穆氏父子喜好秦腔,闲时经常自拉自唱,在群众中产生了影响。此后穆氏请人缝制了戏衣,自制了简单的砌末,初具戏班规模,开始登合演出《走雪》《小姑贤》等秦腔折子戏,人称穆家班子。后有陕西艺人唐申来到永昌,穆氏请唐搭班唱戏并兼教练,唐将王宝宝、南精沟子、陈聋子等收为徒弟,传授技艺。在此基础上,由穆氏倡议并出资一半,城隍庙香火钱出资一半,正式购买戏箱,产权归城隍庙所有,供戏班无偿使用。穆氏任箱主,唐申任领班,始唱卖戏。经常上演的剧目有《清官册》《梅花阵》《三元扫北》《唐王游地狱》等十余本。后因穆氏年迈,由唐申任箱主。解体年代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