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秦腔魅力 探传承保护 破人才瓶颈 西北五省区秦腔会演活动落幕
观众座无虚席
演出现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 图由省文旅厅提供
29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西北五省区传统戏剧(秦腔)会演活动在定西市落下帷幕。8天时间里,秦腔集中展演、保护传承论坛、现场观摩、优秀剧目会演等丰富的活动接连举行,来自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们粉墨登场,集中展示了近年来西北地区秦腔戏剧艺术传承发展的优秀成果。
诠释秦腔戏剧艺术持久魅力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和所有北方地方戏曲一样,具有唱、念、做、打等综合艺术的共性特征,且地域特色鲜明突出,是深受西北五省区民众喜爱和欢迎的地方剧种。
西北五省区传统戏剧(秦腔)会演活动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定西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继今年6月份在敦煌市成功举办西北五省区非遗展演活动之后,西北五省区文旅部门再次携手的又一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生动实践,也是西北五省区多彩非遗在陇原大地的又一次完美绽放。
此次活动期间,共有西北五省区选送的7家优秀秦腔表演艺术院团的艺术家们汇聚一堂,先后上演了15台优秀秦腔剧目,在抑扬顿挫的唱腔中向广大游客和群众诠释了秦腔戏剧艺术的持久魅力,集中展示了近年来西北五省区秦腔戏剧艺术传承发展的优秀成果。
有力提升秦腔可见度、美誉度
秦腔是流行于西北的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是广播电视普及以前西北地区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弘扬中华民族忠、孝等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腔以其激越高亢的音调、鲜明的节奏,成为西北人民粗犷豪放性格的真实写照,成为西北人民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奉真表示:“举办这次活动就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就是通过集中会演展示、相互学习交流,保护好、传承好秦腔这一优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好、传承好西北人民的根与魂。”
他说:“通过此次活动,得以大力弘扬了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探索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律,进一步践行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工作理念,有力的提升了秦腔这一非遗项目的可见度、美誉度、影响力,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
建言献策探索保护传承新举措
在会演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一带一路”与秦腔艺术的振兴发展论坛,旨在通过集中会演展示和学术交流,进一步增进五省区交流合作。论坛中,与会非遗专家学者、秦腔艺术研究专家、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工作者深入探索了保护传承传统戏曲的途径和措施,力求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会议期间,西安易俗社原社长冀福记、现任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西宁艺术剧院艺术总监姚娣等秦腔界知名专家和传承人发言,畅谈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先进经验,分析存在困难,探讨解决途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次活动通过剧目会演、经验分享、学术交流研讨等途径,不仅集中展示五省区秦腔艺术保护成果,也为五省区开展秦腔艺术交流搭建了很好平台,必将写入中国秦腔艺术发展史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省陇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佟红梅、新疆秦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李晓鸣还作为非遗传承人代表先后发言,向大家介绍了自己从事秦腔艺术传承保护多年来的心路历程。此外,天水、张掖等地秦腔院团负责同志也介绍了本单位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工作落实情况,并从人才培养、制度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就如何开展好秦腔艺术保护传承献言献策,探讨气氛非常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