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珠衫》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汗衫记》《贩马记》《审余宽》。小生、小旦唱做并重。含折子戏《周文送女》《余宽爬堂》《打门楼》《审余宽》。事出宋幼清《九龠...
-
夜过巴州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真假张飞》《收严颜》。双净唱做并重。含折子戏《过巴州》。事出《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各路秦腔常演。米新洪代表剧目之一。现...
-
朱训俗朱训俗(?~1971)秦腔花衫演员。陕西西安市人。为陕西易俗社第五期学生,师从党甘亭。1932年后,相继到甘肃靖远、兰州、临洮、岷县以及青海...
-
苦水苗家班甘肃秦腔班社。永登县苦水秦腔艺人建立的家班。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1916年进入兴旺时期。主要演员有袁天霖(大净)、苗兰亭(大净)、...
-
《收李颜》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锦竹关》。净角唱做并重。事出《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甘肃、西府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罗太坤口述秦腔抄本;...
-
三盛班甘肃秦腔班社。清光绪十四年(1888)创建于西和县长道镇。初名福盛班。创建人陈兰亭,其最出色的弟子李季儿、仲娃子、季味子都是旦角演员,福盛班...
-
《百宝箱全传》秦腔传统本戏,分上、下两本。方巾生、闺门旦唱做并重。含折子戏《百宝箱》。事出《今古奇观》卷五。各路秦腔常演。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京宝文堂刊行...
-
《取都城》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取成都》《刘璋让位》。生唱工戏。事出《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传、诸葛亮传》《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各路秦腔常演。...
-
吴庭安吴庭安(1932~ )秦腔琴师、演奏员。陕西礼泉县人。1941年始学操琴,深得田自益、荆生彦指教。为陕西省民间艺剧团板胡演奏员。熟悉秦腔各流...
-
新盛班新疆秦腔班社,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兰州秦腔艺人吴占螯创建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吴占螯任领班,平日街头卖唱,遇有庙会、堂会则集结演出。...
-
傅荣启傅荣启(1915-1988)秦腔旦角演员。以票友下海,青衣、花旦、文武皆能。原籍湖北,生于陕西西安。曾系兰州文化社、新兴社、振兴社之首席旦角...
-
《碧玉簪》中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白玉簪》《碧落黄泉》。小生、小旦唱做并重。含折子戏《回娘家》。事出《碧玉簪记》。中路秦腔本佚。河南省戏剧研...
-
单刀会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单刀赴会》。须生、红生唱做并重。事出《三国志·蜀志》“关羽传”;《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三国演...
-
福善班甘肃秦腔班社。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靖远地方绅士集资组建。因租用城隆庙戏箱,故起名“福善”,社长张七(红帮大爷),以演神会戏为主。清末民...
-
张宝华张宝华(1933~)秦腔琴师、一级演奏员。陕西西安市人。1951年开始在咸阳大众剧团任板胡演奏员。1953年调西安易俗社,成为该社首席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