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6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于建章
于建章(1958~ )秦腔鼓师、演奏员。陕西眉县人。1976年在眉县人民剧团工作。1984年调西宁市秦剧团专职司鼓,兼唱腔音乐设计,曾任该团副团长?为《阴阳河》《杀驿》《毁灭》等数十部戏坐鼓指挥。 -
302019-09
[ 词条 ]《渭华烈火》
1979年西宁市秦腔团首演。本剧讲述了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后,一片白色恐怖笼罩陕甘城乡。 -
82019-10
[ 词条 ]唢呐曲牌
主要用于秦腔传统戏中祭奠、练兵、行兵、排宴、饮酒、坐帐、出巡、打扫、降香、坐洞、行云、比武、行船、点将等重大场面,并在锣鼓伴奏下吹奏的器乐曲。秦腔《双罗衫》中[永寿庵],吹奏速度缓慢,用于灵堂表现凄凉情景;《棒打无情郎》中同一首[永寿庵],吹奏速度加快,则表现出金玉奴与莫稽花堂成婚的喜庆。秦腔唢呐曲牌通常用两只唢呐吹奏,暴鼓、牙子击节,大铜器伴奏。常用的调式有正调,筒音作1;凡调,筒音作5;小工调,筒音作4。唢呐曲牌源流秦腔唢呐曲牌大致源于古代传统曲牌、古代军乐衍变,以及吸收关中民间吹打、通用地方剧种曲牌而来。这些曲牌进入秦腔后,都经过剧种化和戏剧化改造,并与原曲显现出较大差别。 -
82019-10
[ 词条 ]李(云亭)派
这些唱腔不仅具有浓郁的秦腔特点与风格,还有“李派”的艺术个性与创造,并成为人人争相学唱的红声,甚至一度成为自乐会(票房)学唱须生的标准,倘不会唱麻子红唱腔者,皆不能算其爱戏和好家,李派唱腔受人之爱慕,社会之广传但影响最大者当推郗德育(见郗(德育)派)和刘毓中(见刘(毓中)派)二人,原因和乃师一样,都能在继承前人成法却不囿于前人成法基础上独辟蹊径而另立门派,结果又以各自创造的唱腔流派影响于后世,形成又一唱派支系,使秦腔艺术不断传承发展和家彦甘肃秦腔须生演员。生于1898年。陕西西安市人。西安榛、苳社学生,李云亭(麻子红们下高足。其台风举止,如同乃师。曾在三意社多年,实属该社须生台柱。李景华秦腔演员。工文武小生。生于1904年。陕西蓝田县人。7岁人易俗社学艺,师承李云亭、陈雨农,抗日战争期间,到甘肃平凉新民社任领班长,后在兰州新兴社、宁夏觉民社、静宁文化社搭班演出。杨启华陕西秦腔演员。满族,陕西易俗社早期高才生,师承唐虎臣、李云亭等名家,工须生、红生,文武不挡,既能演秦腔,又能演京戏,还擅长打鼓。功底扎实,台架优美,脚下轻快顺溜,靴功尤佳。 -
302019-09
[ 词条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二队
戏曲教育机构,以教习秦腔为主,兼学眉户。1947年3月,在中共西北局的支持下成立。是在中共中央和中共西北局领导下,在延安成立的第一个革命的秦腔男女科班。为了对学员加强全面、正规的培训,先后请来了韩盛岫、胡文藻、杨作汉、仇万祥、张茂亭、裴世亭、张富有、郭昆山、门学周、李宏霞等秦腔和京剧的专业教师;并调进关春梅、王世昌、温昭、石清淑、邵炜、刘静波、马凌波等任文化教师 -
82019-10
[ 词条 ]老旦妆
秦腔旦角妆的一种。过去秦腔老旦多由男性扮演,基本不敷底色,仅在颜面本色之上用白笔画几道皱纹便可。现多改为俊扮,但不敷脂粉,额间、眉角、鼻窝画几道皱纹,若系贫穷老妇,底色要略带土黄,以示饥饿之相。 -
302019-09
[ 词条 ]王营长戏班
陕西秦腔班社。1920年由宜君县王运生创办。因其当过国民党军队营长,群众故称其名。演员由各地招聘。 -
302019-09
[ 词条 ]诚益社
宁夏秦腔班社。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办。班主为城隍庙住持黄和尚。演员由他出面雇请,社址在中卫县城内。主要参加庙会助兴演出。演出地点为高庙、太庙、城隍亭小庙、衙神庙、牛王寺,东岳庙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