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名角
检索到 2517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二衣箱
秦腔衣箱建制之一。存放武戏衣的专门衣箱。如秦腔《古城会》等戏中之关羽着靠即属此类。改良靠在原靠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有男女之分。①改良男靠。原系周信芳制,后在秦腔中沿用。团花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家将、校尉等角色穿用。款式与团龙马褂无异,唯团龙纹样以团花代替,且袖边、衣摆无纹饰。黄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随从角色穿用。款式与团龙马褂同,但无纹饰。大铠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御林军专用服饰。形制与大靠略同,唯靠肚以下甲片分左右两块,且无靠腿,不插靠旗,甲片中间不绣鱼鳞纹,而绣以风车大纹样。箭衣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圆领大襟、马蹄袖,前后开叉齐腰。玉带秦腔戏装的装饰物。硬胎,黑色,上镶方、圆形小玉块,穿蟒和官衣的角色都须佩戴。绦子秦腔戏装的装饰物。丝麻编织而成的绳子。长约四米,绦头为穗。凡穿褶子、帔、老旦蟒的角色佩系。 -
82019-10
[ 词条 ]火爆戏
秦腔演出习俗。旧时,有些地方的会戏演出,一旦开台,要求昼夜不停,始终一贯到底。这种演出,演员非常紧张,火彩又称“烟火”。秦腔传统演出中的舞台效果的一种,主要用火焰制造舞台效果。秦腔剧目中神话戏甚多,演出时火彩用得最多,花色也最繁盛,有火门、二龙戏珠、二龙出水、二龙入水、朝天一炷香、顺风火、串串珠、金蛇盘顶、过梁、盖头火、顺地溜、天接地、金钱吊葫芦等数十种以上。表现形式火彩在秦腔中的运用很多,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描写火彩、气氛火彩、神怪隐现火彩等。①描写火彩。即前场用联套火彩描绘舞台上起火的景象。如秦腔《火烧葫芦峪》《火烧七百也》等战争中的火攻,《闯宫抱斗》中的火刑,《张文祥刺马》中的火灾,以及《挑袍》毒酒起火等即是。②气氛火彩。即以联套火彩制造舞台气氛。秦腔表演有专用程式套路,称为“二鞭子”;在击乐“重锤”中,演员向后打马三鞭,前场放三把“顺风火”;抬腿,朝胯下放一把“顺地溜、演员大转身,由后朝前越过演员头顶放一把“金钱吊葫芦这三阵火表现出千里马腾空飞舞 -
82019-10
[ 词条 ]《写白信》
秦腔小戏。王辅丞编剧。别名《圈圈圈》。生、旦做工戏。陕西易俗社首演。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三集书录本。 -
302019-09
[ 词条 ]文汉臣
(1890-1947)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三原县人。其人生性淡泊,为人和善,人称“善人”。年少时即到甘肃搭班。1941年与耿忠义、岳钟华组建文化社。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脱离梨园。其艺术上遵西府秦腔戏路,动作飘逸,道白清晰,演《太白醉写》成为一时绝响,并在髯口、马鞭、化妆上均有独到之处。擅演剧目有《十道本》《空城计》《辕门斩子》《伍员逃国》等。 -
302019-09
[ 词条 ]周尚义
1959年陕西省文化艺术干校导演班毕业后,从事秦腔导演工作,曾任陕西渭南地区秦腔剧团导演、副团长等职。执导有《杨门女将》《不准出生的人》《南海长城》《双钉鞋》《山乡来客》等剧目。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
82019-10
[ 词条 ]番王令
秦腔曲牌。约源于宋代“耍令”之类的民间音乐。当时的风气,饮酒也都要用“耍令”、番曲猜拳行酒令,施耐庵《水浒传》中被宋江所杀得女子阎婆惜,就“会唱诸般耍令”秦腔唢呐曲牌[番王令]的音乐旋律,很有嬉闹、逗乐的北方“耍令”和番曲特点。秦腔《破洪州》中的白天佐、《草坡面理》中的金兀术、《金沙滩赴宴》中的天庆王出场升帐,都以此曲伴奏。 -
302019-09
[ 词条 ]《汗巾记》
甘肃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生、旦、丑唱做并重。甘肃省图书馆藏有汪树存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明代秀才陈秀芳偕妻江氏,逃荒至河南。杨强诬陈秀芳入狱,谋娶江氏,未成。 -
302019-09
[ 词条 ]孟德献刀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捉放曹》《曹献剑》《陈宫弃曹》。白净、小生为主唱做工戏。事出《三国演义》第四回。中路、西路、南路秦腔常演。现有多种版本存世,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录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