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7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姬家山
中路、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又称《白叮本》。净角唱做打并重。含折子戏《白叮本》《劈殿》。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魏青山口述秦腔抄录本;甘肃省图书馆藏张昆山、沈德福秦腔抄录本;《甘肃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十四集收录本。另有北路梆子抄录本等。 -
302019-09
[ 词条 ]跟头
秦腔毯子功的一种。主要的动作有虎跳、前扑、漫子、倒扎虎等。①虎跳。双手按地,两腿甩起,侧身翻过,双脚落地后,抬手、拧身向前。大多作为辅助跟头,以带动“前扑”等动作;当其单独连翻时,则称为“串虎跳”。动作与“漫子”相仿,但要从“高场”(即数张桌子垒叠的高台)翻下,如秦腔《伐子都》公孙子都精神失常之后,即从三张垒起的桌子上翻下,成为秦腔武功演员的一大绝活。⑤小翻。秦腔《古城会》中,关羽出场之前,马童便以“串小翻”表演,为关羽神威造势。⑥踺子。双手按地,两腿甩起,侧身翻过,双脚落地后,抬手、仰身。此式不单独使用,通常作为带动“小翻”“提筋”的辅助跟头。⑦蹑子。秦腔毯子功,“跟头”的一种。斜身抱腿朝前腾空翻转。大多用于表现翻高纵远。⑧提跟。又称“提”“单提”“出场”。正身抱腿朝后腾空翻转。多以“踺子”带动翻出即是。⑨倒扎虎。又称“倒插虎”。 -
82019-10
[ 词条 ]《鸳鸯湖传说》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朱正明编剧。小生、小旦唱做戏。事出宁夏民间传说。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秦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古代,塞上农村一对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多经波折后,终成眷属。 -
32019-10
[ 词条 ]蔺长尹
(生卒年不详)秦腔演员。工正旦、小旦。陕西凤翔人:民国初年享誉陇南。擅演《出五关》之贾夫人、《闯宫抱斗》之黄娘娘、《善士亭》之孟氏、《走雪》之曹玉莲、《游龟山》之胡凤莲等。 -
82019-10
[ 词条 ]关公戏
有关关羽的秦腔剧目多达数十种。秦腔关公戏起源甚早,1956年甘肃省文化主管部门通过开展“发掘戏曲遗产竞赛”,共征得传统剧目三千多本(折),其中有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秦腔抄本《下宛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秦腔抄本《火烧新野这两个剧目,都是以关羽为主角的秦腔演出古本。甘肃远县西关老君庙门旁,挂有一口铸铭“大清嘉庆XX年X月谷旦信士弟子苏可美敬献”字样的莲花形兽钮环铁钟,钟身四栏以楷书镌铸秦腔剧目302出,其中专演关羽的戏有《单刀会》《战长沙》《古城会》《华容道》《关羽挑袍秦腔关公戏中的关羽形象——《古城会》之关羽(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张三找妻》
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武生、武旦唱打戏。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有 甘清口述秦腔抄录本。讲述张三娶王氏妻,二人武艺皆精,各在江湖卖艺为生,12年未曾相聚。 -
82019-10
[ 词条 ]文场乐器
该乐器在清中叶时就已成为秦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尤其在西秦腔中必不可少。清乾隆时吴长员《燕兰小谱》中就有“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的记载。清乾隆李调元《剧话》亦言:“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其音响清脆柔和,清末民初常用于演奏曲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大部分秦腔班社已不使用。1949年后又出现在较大型的秦腔文场乐队中。秦腔早起文场拉弦乐器之一。清乾隆时早期秦腔系“伯乱同台”的声腔体制,时人故称其为“昆梆”。后又经常穿插串演京剧、二黄、或专门伴唱昆曲、二黄干唱牌子等,故被吸收为早期秦腔文场中。秦腔所用为中号三弦。音响浑厚而响亮,富有穿透性。缠、老、子三弦空弦音分别定1、5、1。扬琴亦称“打琴”。秦腔文场击弦乐器之一。明代甘肃西秦腔伴奏无它,清吴长元《燕兰小谱》中有“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的记述。清代才进人秦腔文场行列,特别在陕西东路秦腔中,不仅成为主要伴奏乐器,还设有专用笙管演奏的曲牌。 -
302019-09
[ 词条 ]太君辞朝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长寿星》。老旦、须生唱做戏。含折子戏《太君辞朝》。事出《杨家府》鼓词。各路秦腔常演。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甘肃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四集收录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程海清口述秦腔抄录本。另有《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第三十六集收录刘和山口述本,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藏中路梆子抄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