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7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张琏卖布》
中路、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小戏。别名《顶灯》《怕老婆顶灯台》。小丑、正旦唱做戏。现有3个版本存世,有《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第六十二集收录钟宝善口述本、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本和甘肃省图书馆藏王守义口述秦腔抄录本。 -
82019-10
[ 词条 ]《宁夏戏曲史料汇编》
其中《宁夏戏曲综述》《艺苑春风秋雨录》《银川庚辰俱乐部》《宁夏地方军队的秦腔班社》《觉民学社史话》等较系统地介绍了宁夏秦腔的历史和现状,以及著名秦腔演员的表演艺术。 -
302019-09
[ 词条 ]东盛班
甘肃秦腔班社。创建年代无考。清光绪初年便已经存在。掌班人为陈德胜(十娃子)。主要活动在兰州新关一带。演职员30余人。该班在兰州享誉甚高,对创立甘肃中路秦腔风格有重要贡献。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清廷颁布“国孝令”而被迫解散。部分艺人集资在黄家园开设茶园,维持生计。 -
302019-09
[ 词条 ]魏家戏班
甘肃秦腔班社。清咸丰三年(1853)创建于金塔。班主魏长三,初属自乐班性质,没有班规、班法,演员均为自发性集结,在农闲或节庆时演出。吸收流散于金塔、高台等地的秦腔艺人,开始在金塔、酒泉、高台等地季节性演出,演员不固定,现聘现演现分红,群众称其为“草台班”。 -
302019-09
[ 词条 ]五子魁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长庚送子》《千金全德》《窦燕山》。生、旦、净、丑俱全的唱做工戏。事出明王稚登《全德记》传奇。各路秦腔常演。 -
302019-09
[ 词条 ]观兵书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五龙会》。含折子戏《观兵书》。净角唱工戏。西路秦腔常演,表演有耍蛤蟆特技:演者额门依抬头纹画一青蛙,两前肢画于眉眼上,演员操纵眉眼,抬头纹使蛤蟆眼、腿有节奏活动;右依则左肢动,左依则右肢动,中立则齐动,快慢自如,极为精彩。 -
302019-09
[ 词条 ]惠敏莉
惠敏莉(1971~)秦腔演员。女。工文武花旦。陕西黄陵县人。11岁考入黄陵县剧团学员训练班。1985年又入延安戏剧学校。1989年调西安易俗社。现任陕西省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经理。 -
32019-10
[ 词条 ]苏玉琴
秦腔旦角演员。女。袓籍陕西商县,生于西安。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苏长泰,于1915年创办长庆社(后改名三意社)。自幼耳濡目染,对秦腔情有独钟,成为最早登台演出的秦腔女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