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苏育生
苏育生(1942~)戏曲评论家。陕西西安市人。回族。笔名鸿丁。196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5月入西安市文化局工作。曾任西安市文化局局长,是西安市十大文艺集成(志)总编审。曾发表百余篇论文和文艺评论共40多万字,有《范紫东及其剧作》《试论秦腔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老树红花春意浓》《关于戏剧理论的两个问题》《旧话重提——关于鲁迅与易俗社》等,并被选入多种论文选集。所著《试论秦腔的历史地位和振兴秦腔的指导思想》曾获陕西省优秀论文奖,还改编有《慈母泪》《春闺考试》等秦腔剧本。《慈母泪》由西安市秦腔一团首演,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秦腔剧团相继演出,并由甘肃音像出版社出版。此外,还主编《中华妙语大辞典》《易俗社八十年》《范紫东研究资料》。系陕西省戏剧评论家联谊会常务理事、西安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
82019-10
[ 词条 ]《秋莲传》
孙仁玉所编剧目。别名《三官传》。小旦唱工。事出《聊斋志异》卷十四。陕西易俗社首演。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一集收录本。本剧讲述了常秋莲之父被鄂贯盈打死,秋莲之兄诉于官。官受贿,冤不能申。秋莲扮男装入鄂家为仆。一日,鄂醉,秋莲杀之。秋莲自缢,被鄂家人救活,送往其夫姜家。适值鄂家通盗事发,出示奖刺鄂者,秋莲得奖。 -
32019-10
[ 词条 ]赵虹
(1943~ )秦腔演员。女。主工文武小生。陕西西安市人。曾用名王鸿斌。11岁入西安尚友社学艺,师从张新华,以及京剧名家李阔泉、李万春。功底扎实,戏曲程序娴熟,表演细腻大气。从艺以来,先后主演过30多本(折)戏,有《铜台破辽》之杨六郎、赵德芳,《穆柯寨》之杨宗保,《杨门女将》之杨文广,《三请樊梨花》之薛丁山,《胭脂案》之宿介,《慈母泪》之常天宝等角色。1960年曾获陕西省青年汇演优秀奖。1992年获西北五省(区)大赛配角一等奖。王绍猷评其为“习文练武,玲球活泼”。 -
32019-10
[ 词条 ]侯炎青
(1940~)秦腔演员。工小生。陕西西安市人。9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猛进剧团,并随团学艺,师从王三民、侯民华。1959年调往农四师猛进秦剧团。1978年加入伊犁地区秦剧团。常演《三滴血》之李遇春、《夺锦楼》之梅玉鉴、《火焰驹》之李彦荣、《游龟山》之田玉川、《回荆州》之周瑜、《软玉屏》之丁守梅、《穆柯寨》之杨宗保、《帝王珠》之倚留,以及现代戏《杜鹃山》之李石坚等。 -
22019-10
[ 词条 ]张新怀
张新怀(1955~)戏曲教育家、高级讲师。陕西扶风县人。1973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修板胡专业,毕业后留校执教。1980年调陕西省艺术学校。先后为秦腔《巴山秀才》《狱卒平冤》《姐妹皇后》《怒斩皇太子》《明殿堂》《杀宫》《吊孝》《三上桥》等剧目,以及三集秦腔电视艺术片《游西湖》等作品作曲;与他人合作的新编历史秦剧《西域情》作曲和配器,并获文化部“文华奖”。此外,其音乐作品二胡协奏曲《黄土情》《乡音》《高原节日》等也均获奖。 -
22019-10
[ 词条 ]李万承
李万承(1962~)秦腔活动家、板胡收藏家。甘肃景泰县人。自幼受秦腔艺术熏陶,尤爱秦腔板胡艺术。不仅擅于操琴伴奏,更对收藏各种板胡情有独钟。具有较高的板胡演奏技艺,曾为数十本(折)秦腔传统剧目操琴伴奏。对板胡的制作、改良和发展也有一定的研究,曾多次邀请全国知名板胡制作家和演奏家,共同探研板胡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数十年来,收藏各类板胡百余把,其中有肖柄、杨满元、吉喆、吴志荣、冉飞等秦腔板胡演奏家曾使用过的板胡10多把;又从北京、上海、陕西等省市收集到板胡制作名家制作的板胡30余把,创建起“秦腔板胡收藏馆”,供秦腔爱好者参观欣赏。对秦腔公益事业倾全力予以热心支持,2004年被陕西电视台特邀为中国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评委。 -
22019-10
[ 词条 ]贾子明
贾子明(1916~1969)戏曲活动家。山西临猗县人。自幼在三原当学徒,后经商。酷爱戏曲,与剧界过从甚密。1943年在三原创办明正社,自任社长。由于他为人耿直、仗义疏财、德威并用,深得艺人信赖,刘毓中、刘易平、李正敏、何振中等秦腔名家争相竞附,客串演出。加上所演剧目新颖,戏箱齐全,又较早使用电打布景,一时成为关、陇驰名的大戏班。1949年后该社由三原县政府接管,1952年又转入咸阳专区文工团,后又并入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陕西省戏曲剧院。先后任副科长、行政处副处长、陕西省文联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含冤而残,终年53岁。 -
22019-10
[ 词条 ]王丕谟
王丕谟(1917~ ?)戏曲活动家。陕西省人。兰州三兴成印书馆、兰州新兰企业公司印刷厂负责人。后任兰州文化造纸厂副厂长。自幼热爱秦腔。1950年参加兰州市秦腔研究会,大力支持创办《秦剧评论》月刊,亲自担任该刊发行人。免费在其所在印书馆、印刷厂印刷《秦剧评论》两卷共11期。退休后,依然对秦腔情有独钟,积极参加各种演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