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金果人家》
现代本戏。李东和编剧。2009年甘肃省静宁县秦剧团首演。导演王锡孝,音乐设计王笃、杨宏斌,舞美马寄胜、王安峰,李静霞、武工兵、王凤霞、杨建军等演出。本剧讲述了二十世纪末,龙源村村主任龙媛秀,面对穷山苦水,立志实现父愿发展苹果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在群众挖树毁园的严峻时刻,她挺身而出,承包果园,扩大种植面积,与天灾和旧观念抗争,矢志不渝,终使乡亲们尝到了甜头。媛秀的努力赢得大学生村官林永清和乡亲们的支持。她和乡亲们跑市场、打品牌,使龙源苹果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供产品,成为群众致富的金果子。 -
82019-10
[ 词条 ]《为了天边那片绿》
现代本戏。张轩源、田胜举编剧。2009年张掖市七一秦剧团首演。导演王小综,音乐设计田胜举,舞美寇志宏。曹红星、刘莹、杨无丽、周建民等演出。本剧讲述了肆虐的沙尘暴无情地吞噬着美丽的居延海,海水干了,胡杨枯了。为了找水,绕绿胡杨,冯小梅被沙尘暴卷走,数十年杳无音信。河湾村遇到了特大干旱,村民盼水如渴。水管所长带来了调水命令。在调水与亲情之间,魏长海与村长、丈母娘、村民之间经历了痛苦的抉择。为了染绿天边那片绿,连接蒙汉和谐生态圈,河湾村民毅然堵坝,黑河水终于流入几近干涸的居延海。 -
82019-10
[ 词条 ]《山里红》
现代本戏。田小牛编剧。2006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剧团首演。导演何红星,音乐设计张德宁,舞美何礼培。袁丫丫、常小红、段艺兵、刘维新等演出。本剧讲述了该剧以西北陇南山区为背景,围绕两代妇女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表现了农村改革大潮中复杂且略显凝重的人文感情纠葛。揭示出在今天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珍惜人、爱护人、尊重人,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 -
82019-10
[ 词条 ]《石述柱》
现代本戏。刘期相、岳永进编剧。2006年甘肃省武威市秦剧团首演。导演常重新、张发仁、张宏,音乐设计冬建设、赵西朝,舞美郑文瑞。李小军、白凤英、胡艳辉、郑林等演出。该剧以石述柱平凡的真实事迹,再现了英雄和英雄群体战风斗沙、敢于奉献、敢于胜利的英雄业绩,再现了“全国植树造林十大标兵”之一、“全国劳模”石述柱感人至深的奋斗历程。其中不乏主人翁的情感跌宕、苦辣辛酸及充满地域色彩的民俗风情。当石述柱、水莲(石妻)等人从二十世纪中叶亮相至满头银丝出现在剧终时,舞台上终于展开了一幅壮丽的人生搏击图,一曲振人心魄的当代英雄谱。 -
82019-10
[ 词条 ]包公戏
根据《三侠五义》《包公案》等小说及相关话本和民间传说编演的秦腔剧目。这些剧目大都集中宣扬一个主题,即北宋清官包拯的刚正不阿、公正廉洁、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民间对包拯的崇拜,使他早早地登上戏曲舞台,宋元杂剧中,就出现了《蝴蝶梦》《盆儿鬼》《陈州粜米》《鲁斋郎》《后庭花》《合同文字》等十多出专演包公的剧目,明清传奇及其各种地方戏,对于包公戏的编演更是热情有加。包公的形象,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士庶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人物,并将其统称为“包公戏”。“包公戏”所创造的包拯形象已经成为历代民众的理想化身,在包拯身上承载着广大民众对强权压众、官官相护社会现实的不满的及对公允执法、平冤昭雪的心理期盼和愿望。社会和人民都需要一个像包拯一样的清官主持正义和公道。历史背景元朝建立以后,政治上实行铁腕专制,文化上轻视汉族儒学,还将全国人民分为四等区别对待,蒙古色目子弟可以“承袭”“承萌”得官,随意肆虐践踏人权,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汉人、南人则处在社会底层,民族矛盾不断加深。明王朝立国之初,朱元璋为重正纲纪,同样采取重典严刑的铁腕政策对付所谓的“奸顽”,主张“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犯”。又在思想文化文面,实施了一系列极其残酷的政策,凡以讥讽朝政触犯忌讳者,无论官僚士大夫乃至僧道布衣,均有杀头危险。到了明末清初,“包公戏”在戏曲舞台上的大量出现,正是广大民众渴望清明世界朗朗乾坤的“包公”情结反映。从此,包公成为“清官”的符号,开始走向神秘化、偶像化。包拯(999?1062),字希仁,谥号孝肃,庐州合肥人。《宋史?包極传》载广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史不敢欺。”又载:“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不难看出,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原本就是刚毅峭直、贵戚恶吏皆惮怕的一位好官。正是在包拯真实事迹基础上,通过戏曲艺人不断加工复创,甚至染上浓烈的神话色彩,使他成为封建社会能够伸张正义为民除害的理想典型。经典剧目若将秦腔现有的“包公戏”分类,为民申冤和平反冤假错案的有《铡判官》(又称《探阴山》)《节孝祠》(又称《包公卖布》)《双钉记》(又称《钓金龟》)《铡美案》(又称《琵琶记》《三官堂》)《铡国舅》《铡包勉》《黑驴告状》《包公审鬼》(又称《铡曹杰》)《铡赵王》(又称《铡八王子》)《水,艮罗帐》《九头案》《鸳鸯绦》《刘贡爷说书》《八件衣》《花亭相会》《月光袋》(又称《阴阳扇》)《梅鹿镜》(又称《铡陶荣》)《血手印》《乌盆计》《扯铺草》《无云寺》21出,平反宫廷冤假错案的有《铡郭槐》(又称《狸猫换太子》)《乾坤鞘》(又称《铡丁勇》)《三斩包文正》《天仙帕》(又称《火化东宫》)《包公审虎》五出,治服妖邪的有《鲤鱼峡》(又称《双包入府》)《平妖传》《避风簪》《收五鼠》《捉老虎》《白狗争妻》《百花山》《三教堂》八出,此外还有怒打特权阶层的《打銮驾》和大义灭亲后合理解决家庭纠葛的《赤桑镇》等。艺术特色秦腔中的包拯以大净应工,其脸谱和服饰的主色调为黑色。黑色代表刚正憨直鲁莽。包拯因称“黑人黑相”,加上“不畏权势,刚正不阿”,用色则又黑中透红,以红代黑。所以,过去的年代,包拯全脸为黑,界以“白眉子”,脑门勾一上弦月牙,内套一轮红日,秦腔故直呼其为“黑脸”。不过甘肃、陕西秦腔包拯的脸谱也是有区别的。早期的陕西脸谱中,包拯虽然是黑脸,但是主要倾向于棕色,在额面上画一个上弦白色月牙即止。甘肃包拯的脸谱两膛为红色,却红中透,不上弦牙,出轮红日,还画有一支笔管。意味着包拯其人,白天断的是阳间官司,夜间断的是阴间官司,有句台词“日断阳来夜断阴”就是这个含义。服饰着黑蟒,戴黑相纱,挂黑满,足蹬黑帮白底高靴,全黑之又以饰,加出刚正不阿、一身堂堂浩然之正气。念用韵白,出言吐语沉稳干练,斩钉截铁,行腔实大声洪,演唱声出压众,台步稳健,表演大气,台架雄浑,不卑不亢,没有废动作,神圣而威厉。擅演名角清末咸丰、同治年间以来,西北秦腔舞台上涌现出一批专演包公的大家。有四金儿、雷劳儿、张福庆、陈德胜、张寿全、傅邦、唐华、阎良、五五子、郝来三、田德年、袁天霖、赵福海、辛兴安、张建民、周辅国、米新洪、王新奎,以及现代后起之秀张兰秦、卫保善、张忠义、司存瑞等,都是数代观众们所崇尚的“包公”偶像。张掖市七一秦剧团高峰饰《铡美案赠银》之包拯、范江饰秦香莲(孟云提供) -
82019-10
[ 词条 ]《杨三小》
中路、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小戏。别名《丑劈门》《杨三小扮婆娘》。小丑唱做戏。现有两个版本存世,有长安书店刊行王保义藏本和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翠儿家贫,父借岳文义纹银十两,岳逼娶翠儿为妾。适其弟杨三小前来,听其事,极为不平,劝其父女逃走,自己扮作翠儿被花轿抬入岳家,杨三小大闹洞房,治服岳文义。 -
82019-10
[ 词条 ]猴子戏
猴子戏主要指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戏。是明代中叶吴承恩所著《西游记》一书创造出的一个十分独特的艺术形象。连同猪八戒、沙僧悟净,甚至包括白龙马,都成了明清以来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戏剧舞台人物。他们似人非人,似妖非妖,,然而武艺过人,能降妖除魔。尤其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可腾云驾雾,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他无视天庭天规,自称”齐天大圣“,占花果山为王,动辄大闹天宫,横扫天上地下。曾入地府强销死籍,又打上天宫搅乱蟠桃盛会,偷食太上老君万年金丹,又在炼丹炉中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不仅打败十万天兵天将,还敢同如来佛祖较量斗法,最终难逃如来手心,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于西天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而位列仙班。孙悟空身上所体现的高傲刚强,无法无天,藐视一切和生平从不服人的叛逆精神,代表着古代中国人善良、正义、不阿的性格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张掖市七一秦剧团曹红星饰猴子戏《三盗芭蕉扇》中之孙悟空(王正强提供)历史背景西汉时期,董仲舒极力推崇“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之说,即所谓“事天不备,虽百神尤无益也”,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推崇,使儒学争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地位。从此,儒学也步殷周巫觋之后尘,并同原始道教结盟,大行捏诀念咒、炼丹长生不老之术,并从此走向宗教化。西汉末,佛教传入东土,经过一段漫长的相互吸引、适应,释、儒、道三教一致的思想开始流行,到了隋唐,在教同源”“三教合流”的总趋势下,三教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家庭。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以玄奘于唐贞观三年(629)春,出长安锡杖西行印度“以问所惑”的历史事实,演绎出唐僧西天取经的感人故事。玄奘西行天竺的途中经历由门徒辨机笔录辑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周游列国、遍访佛尊、求法讲法的历程;宋元时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则在史实基础上略加虚构情节,谓中国第一部宗教文学作品;再后来,相继出现金院本《唐三藏》、元杂剧《唐三藏取经》;明初又有《西游记杂剧》等作品现世,并在人物、情节上不断充实丰富,尤其还加进神仙、鬼怪等内容,为明代后期吴承恩创作神话小说《西游记》打下了坚实基础,再经戏曲、说唱等多种文艺形式改编演绎为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传开来。秦腔舞台上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以及牛魔王、白骨精等,均成为西北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艺术形象。经典剧目清代中叶,秦腔艺人就以“套管子”的手法,编演出众多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力保唐僧西天取经的剧目,其中有单本戏、小戏,还有连台本戏。并按小说《西游记》章节为序,依次排列,计有《闹龙宫》《闹地府》《洪江记》《大闹天宫》《拾万金》《沙桥饯行》《五行山》《收悟能》《竹子国》《万寿山》《苑子山》《火云洞》《火焰山》《盘丝洞》《无底洞》《狮驼山》《万寿衣》《紫金山》《红梅山》《混元盒》《二猴闹天宫》《猪八戒背媳妇》《九公桥》等。这些剧目,除《拾万金》以李翠莲遍游地狱二十四司,《沙桥饯行》以唐王沙桥为唐僧饯行为内容外,其他诸戏均系以孙悟空为主角的短打戏。艺术特色猴戏取材广泛,善恶相搏,融社会、历史、宗教、心理学于一体,十分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与其他剧目所不同的是,孙悟空虽然画象形脸谱,却不归净行而归短打武生行当,甚至还可成为一门独立行当。原因在于他念白甚少,唱腔更少,表演也有他一套独特的程式,主要通过小过节、小动作突出其灵动、机敏和诙谐、好动、风趣的猴性。一旦武打起来,则以出手敏捷、快脆灵活、跳跃崩纵、舞棒挽花为特点。擅演名角猴子戏向来被秦腔界视为畏途,学者不易,成名者更难。见于记载的除静娃、杨畅中、陈乐山等寥寥数人外,全然不及京剧、川剧有更多出类拔萃者。 -
82019-10
[ 词条 ]《丁邦硬骂阎》
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小戏。老丑唱做戏。甘肃省图书馆藏有王守义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穷汉丁邦硬,家境艰难,出外告借,空手而归,遭妻辱骂,服毒而亡。其魂至阴曹,痛骂阎罗不公,历数阳间贫富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