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赵二
赵二(1861~1902)清同治时期秦腔演员。真名不详。甘肃秦安县陇城人。少年时期以旦角享有盛名,因其长躯广颡,脸面微黝,有“黑牡丹”之美誉。后专工文武老生,兼演大净。以台容身架见长。其喜怒哀乐现于面者,随时变换。演《太白醉写》时,面上忽红忽白忽黄,刹那间能变数色。演《太公钓鱼》之类的神釆威严诸戏,执竿危坐,默无一语,观者凛凛疑为天神。演悲惨戏者,如《一捧雪》之莫成,缚赴杀场时,忽向台下纵声惨呼,近台者哗然倒退,势如崩潮,观者竟不知其假。《龙凤剑》之比干尤属得意之作,其神情之妙,冠绝一时。演关公戏《挡操》时则写脸不用银铢,而是先以黄蜡敷面,继以胭脂叠染,遂成重枣色;眉则以烛熏棉花,贴于额际,望之无异于卧蚕形;一出帘,场内鸣钟击鼓,间以爆竹,一时全场肃静,无敢稍哗;待小军报称曹军且到,瞥见火光一闪,则已去袍露铠,左手持刀担于肩上,右手掣其美髯,耸身挺立,观众莫不震慑,凛凛中觉有神灵涉降。及至曹兵临阵,忽又火光一耀,关公突作拖刀之势,向敌一挥,曹军作奔溃状,关公将刀掷向空际,从容自背后承之,随后揿髯斜视,傲若天尊,满场叹为观止。清同治、光绪之交,赵二身据陇南,时秦安县令善某,都门旗籍,顾曲周郎,目睹赵二演技辄谓客曰:“北京诸伶,亦难臻此。”光绪十二年(1887),赵二应会首之邀,出演《斩华雄》《古城会》《水淹七军》《单刀会》诸戏,然未数月,竟染疾而卒,时年仅50岁,迷信者皆谓赵二死因演此戏之故,从此梨园动色相戒,忌演此戏。 -
82019-10
[ 词条 ]血彩
秦腔在早期演出中为表现血腥、杀戳等惊险恐怖的舞台效果,用特技和专用道具表演出抽肠拽肚、断臂断手、穿胸刺腹等情节,当场出彩,以臻真实。1949年后,文化部将其列为舞台恐怖剧目明令禁演,传统血彩特技表演已失传。其特技道具包括带箭、抽肠拽肚、断臂断手、砍头菜刀、穿胸尖刀等。①带箭。血彩道具之一。颈部、臂部及腰部所带射中的箭矢。制作方法相同:将箭杆锯为两截,使两段箭杆分别固定在弓形铁丝的两端,演出时预先将此箭器置于隐密之处,对方发射箭矢,即借跌倒或转身之机,将箭器卡在应该射中的部位上,表示箭矢已射穿该处。若系头部中箭,演员则趁转身或跌倒的时机将箭杆插到中箭部位即可。戏中多以头部、眼部中箭者居多。②抽肠拽肚。血彩道具之一。先将羊肠或猪肠洗净染红晾干,上场前即压尽空气盘在腰带内,待演至受伤后,演员一边翻跌挣扎,一边暗将羊肠的一端含在口内且徐涂吹气,羊肠渐渐鼓胀,边吹边抽,演员且不断辗转翻?衮,呈现出肚破肠坠的惨像。秦腔《盘肠战》《插柳会》《乾坤鞘》《杀子报》等戏均有此特技。前一戏由演员本人抽吹假肠,后三戏则由行刑刽子手抽吹。1949年后禁废。③断臂断手。血彩道具之一。先做好断臂断手假形。上场前装好,表演断臂时即可断下。在露骨节处用鸡旦壳反扣,颇似于手臂所断之骨碴。如秦腔《王佐断臂》《拷吉平》和《串龙珠》等戏均有此表演。1949年后禁废。④砍头菜刀。血彩道具之一。演出中须备刀具两把,一把为武打刀,一把为效果刀,两把形色全同。效果刀用木板制成,刃口处刻一凹形,与头颅恰相嵌合。空腹,内注红水。打斗时先用武打刀,须砍头时巧妙换持效果刀,砍到对方头上,凹处与头相合,此时红水顺头淌下,恰似菜刀砍入头颅一般。1949年后禁废。⑤穿胸尖刀。血彩道具之一。先将刀(剑)截为两段,分别固定在弓形铁丝两端,作成效果尖刀(剑)。开打时先用道具尖刀(剑),待刺胸腹时,速换效果尖刀(剑)往胸腹上一卡,同时效果尖刀(剑)空腹中的红水流出,刀(剑)尖与刀(剑)把分别从被剌者的胸腹前后露出来,看似刀剑穿透了胸腹部。已禁废。 -
82019-10
[ 词条 ]道具
见砌末。 -
82019-10
[ 词条 ]砌末
秦腔舞台演出中所使用的景片、大道具和小道具的总称。故与道具为同义。“砌末”一词源自蒙古语“砌末克”,意为“帐篷里的摆设”,金、元杂剧中已有使用。元刊本《许妮子调风月》第一场即有“正旦捧砌末唱”,所捧者正是面盆、毛巾之类;《杀狗劝夫》中也有“只从取砌末上”,所取当然是狗的假形了。还有《货郎担》《梧桐雨》《陈抟高卧》《冤家债主》《误入桃园》等杂剧中,都直接标明角色使用各种“砌末”的情形,可见元代戏曲舞台上对“砌末”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但早期秦腔并无此称,一应物件直呼其名。且品种及数量也很少,仅有最常用的杯、壶、笔、纸、令箭、官印等物。随着秦腔艺术中道具渐次丰富,效法京剧“砌末”称谓方普遍沿用开来。随着现代剧目推演,1949年后戏曲行头和砌末又有了新的发展,各类现代服饰与生产工具,包括不同军装、西装、便装和现代战争中使用的步枪、冲锋枪、三八大盖、自动步枪、各型手枪,轻、重机枪以及刺刀、佩刀、匕首、手榴弹、炸药包等,全都进入戏曲行头砌末行列,写实性布景和写意性布景,及电、声、光效枪声器、风声器、雨声器等,都为表现戏剧气氛和典型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秦腔砌末可分为代用性砌末、装饰性砌末、实用性砌末三类。砌末的作用戏曲舞台上按照这一系列原则而设计和使用的物质手段,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积累和淘汰,到近代已达到细密周到,绚丽璀璨,而令人叹服的水平。这些“身外之物”和演员自身的“四功五法”一样,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可贵的历史遗产。代用性砌末代用性砌末是指演出时由前场临时制作装点,以现成物件为之,用后还原,不做长期保存的砌末,故名。比如人头,用一块大红布包裹衣物成圆球状,有须者加挂口条一副即可;又如《碧游宫》广成子所用翻天印,是用一块大红布包裹一小方木块;《黄河阵》中所用太阳神针则较复杂,须在篾筛上吊起算盘、历书、镜子,并用竹竿撑起。常用的箱笼挑担或读书人的书箱琴剑挑担(书童所挑),则是用两根短竹棍,各搭上一条椅帔,竹棍两端系绳,上合为一,穿挑在扁担或长竹棍之两头即可;二是以物代物。最典型的莫过于从“一桌二椅”无穷变化中生出万象并包的各类物景了。比如“内场椅”(椅置桌后河以指代书房、公堂等;“外场椅”(椅置桌前)可以指代客厅、二堂等;桌两头置椅可以指代山坡、城楼;桌斜放而两头置椅可以指代小桥;桌上叠椅可以指代高山、高楼;桌上插以小帐可以指代神龛;两椅拉开,背插大帐,可以指代卧床;换插“三军司命”大帐,则可以指代军帐。秦腔武戏中,根据特技表演的需要,还可桌上置桌。《反西凉》等剧,便将三桌甚至四桌叠置一起,演员从最高层背身翻下可做“高场”惊险特技表演。这时的“一桌二椅”,也可能是山,也可能是涧、崖或沟壑,也可能什么都不是,只是专为演员耍弄特技绝活的一个高台而已。“一桌二椅”还会随着剧情需要,由“检场”搬来挪去,成为各种不同物体或各种景象。《三击掌》王允一上场,“一桌二椅”置于舞台中间,意味着这里就是相府的客厅;《拜台》中的诸葛亮坐在桌上,“一桌二椅”成了土台;《挑袍》中关羽站往桌上一站,“一桌二椅”又成了一座灞桥;《三打店》中燕青往桌上一躺,“一桌二椅”成了床铺;《斩颜良》中曹操、关羽站了上去,这“一桌二椅”立马又变成观阵的土山了。桌子变化无穷,椅子同样如此。《劈山救母》中三圣母往椅子上一站,椅子就成了云端;《探窑》中的王宝钏,将椅子向台口斜侧一搁,又成阻挡母亲的窑门;《西厢记》中张生站上去,就是他要跳的花墙;演《三娘教子》将椅子用白布一围,又成了三娘的织布机。如果再把椅子置放在桌子上,就可当作演出《探监》的监门。无论怎样使用,这“一桌二椅”都是随着演员的表演进行千变万化,当它什么就是什么,这种由“一桌二椅”虚拟出来的舞台环境,也使观众只有信其真,绝不视其假。装饰性减末即对舞台具有装饰美化作用的砌末。有门帘台帐、桌裙椅帔、帐子、景片等。①门帘台帐。早年秦腔舞台系伸出式舞台,三面朝观众。舞台后方有板壁或隔扇隔开前后台,板壁左右端留有门道,分别称“上场门”与“下场门”。门上挂有门帘(俗称“二帘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逐渐以布幔代替了板壁,但上下场门仍然保留。台幔与二帘子合称“门帘台帐”。台幔用编料或布料制,上绘翎毛花卉或福禄寿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纹样。门帘上亦有彩绣,多是荷花娃娃或牡丹娃娃,或刺绣团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戏园渐用镜框式舞台,门帘台帐方渐淘汰。②桌裙椅帔。秦腔舞台桌椅的装饰物。绸缎制作,衬里子,“桌裙”又名“桌围”,上边两端有带,“椅帔”腰部左右也有带,便于在桌唇和椅背上系缚。二者四角及四边绣边花和角花,中央绣团花图案。1960年前,桌裙椅帔只遮盖装饰桌椅的正面,左右两面空缺,后渐次将桌椅两侧亦遮盖装饰。桌裙正面名“桌裙”,两侧名“搭帘”;椅帔正面名“椅帔”,两侧亦名“搭帘”。椅上加放椅垫,掩在椅帔之下。普通置一薄座垫,净角则需加厚座垫。有红、黄、蓝(深蓝、湖色)、白、灰、粉等色,红色用于高官、富豪之家及喜庆场面,黄色用于皇宫,白色用于灵堂,粉色用于绣阁,湖色用于书房,灰色、蓝色用于清贫人家,灰色椅帔也可搭在方凳上作为石块,如《苏武牧羊》中便用此。③帐子。常用的有大帐子、小帐子和灵堂帐子。“大帐子”又称洞房帐子,戏中拟作洞房、彩楼等,秦腔《蝴蝶杯洞房》一出有用。小帐子又称“布帐”,形同“洞房帐子”,但形制略小,戏中拟作内室、营帐等,还可拟作旦角乘轿。灵堂帐子用白布或白绸制作,形同“小帐子”,戏中灵堂、丧事专设,秦腔《祭灵》《三打洞》两戏均用。④景片。包括云片、布城、山片、山石片等。布城高约两米,宽约三四米不等,在舞台上用以代表城楼、城墙或城门等。《空城计》《古城会》等戏有用。云片由厚纸或白布糊贴在纸扎上,绘成云形。剧中的仙人行动时,常用四个云童各持两个云片前导,象征凌空驾云。行动时,云片斜倾;按住云头时,云童站定,将云片端正,靠近胸前。山片则是将布绘成山形,钉于木架之上,以代表山岭。山石片比“山片”小,上绘玉呈山石形状,以代表山石,放置舞台上,一般作为花园假山石。《白玉佃花园》一场有用。实用性砌末指秦腔剧目中各种人物使用较广的实用、代用兼备的砌末,包括生活道具、交通道具、仪仗道具、公堂道具、军旅道具、环境道具、神道道具等。①生活道具。有宴饮的酒壶酒杯酒盅,照明的灯笼灯盏蜡台火把,书写用的笔墨纸砚,进食用的碗筷锅勺,交际用的请帖名帖,生产用的锄铲锨斧桶筐,祭祀用的香炉纸马金锞银锞,以及日常用的伞扇蚊帚、拐杖包袱、家法棒槌、柴担行李、鱼竿鱼篓等。②交通道具。包括有车旗、轿旗、马鞭、船板等。在舞台表演中,小帐子亦做轿具使用。③仪仗道具。用于皇家贵族出巡时,太监宫女列仪仗队所用,包括他们手中的掌扇华盖、宫灯仪刀、镀斧提炉、日月扇、金瓜金镫朝天镫等。④公堂道具。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包括印盒印架大印、公文信函、虎头牌、告牌、提牌、竹签签筒、朱笔墨笔、拶子夹棍板子、水火棍脚镣手铐、鱼尾铷木枷、铁链、手铐、绳索、夹板、拶子、打嘴板子、圣旨、惊堂木、状子等公堂用品及尚方宝剑。⑤军旅道具。包括三军司令大帐及各种军用旗帜,如方纛旗、大纛旗、帅字旗、门旗(正方形)、令旗、报子旗、水旗、火旗、风旗、四色摆阵旗(青旗为东、红旗为南、白旗为西、黑旗为北)、飞虎旗、标子旗、门枪旗、月华旗等。⑥环境道具。包括山片、树片、云片、屏风片、布城、石片、大帐、小帐及床帐以及刀枪把子、铁把子等。⑦神道道具。秦腔神道剧目较多,各种神道人物斗法时所使用的法器,都是特意制作的,有些还装制机关,如五雷碗、纸要子、太极图、翻天印、混元金斗等。常用砌末术语表名称-释义【仪仗道具】青衣旗: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戏中副帅出行时由兵士所举,四面为一堂。绸缎制作,长约160厘米,宽约33厘米,呈吊长条形状。上绣花卉或龙形,边缘多绣以焰火。红色,加白色或黄色牙边。龙凤掌扇:又称“龙凤旗”。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上大下小,中部向里收缩,下接长柄,状如一个倒置葫芦。金黄色缎绣制作,上绣一龙一凤,两面一堂,戏中,帝王、后妃出巡或登殿,两宫娥执起,两旗交叉,紧随帝王身后,王、妃坐定,两只龙凤掌扇相交立于身后。日月掌扇:又称“日月旗”。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长柄扇,扇面上绣龙凤云形图案,图案之上托出一“日”一“月”两字;两把成一对。或有四周排雉羽或其他装饰的。剧巾皇帝出场或皇后场时有此种掌扇相随。原为古代仪仗之一种,叫“雉尾扇”。始于殷商,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车有娶,即就缉雉羽为扇要,以障翳风尘也。又叫“障扇”。形状大小,均与龙凤掌扇仅扇面所绣为一日一月,戏中,帝王、后妃专用。黄罗伞: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缎制,圆形,直径约180厘米,四周由伞围蒙面,上有约30厘米装饰缎条,绣有花卉及各种纹饰,下垂伞穗,中心安有长柄。一只一堂,色有黄、红、黑三种,黄色为帝专用,红色为文武重臣所用,黑色为县令等低等官吏所用。旗牌: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木制方形小牌,下有柄,牌上绘有虎头纹样,故有“虎头牌”之谓。色分白、银、金三种,“白牌”“银牌”,为下级官员之间紧急调遣的凭证;“金牌”专为皇帝紧急选调官员所用。皇帝、官员出巡的仪仗道具还有“正堂牌”“回避牌”“肃静牌”以及“金瓜”“斧钺”“朝天蹬”“旄节”“提灯”“提炉”等。【军旅道具】令旗:秦腔演出道具之一。白色布质,正方形状,中书“令”字,边缘四周为红色。戏中,主帅发号施令所用。风旗: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因旗面为黑色,故又称“黑旗”。布或绸缎做成,为方形。戏中,表现大风情节,即由一人持风旗在台上挥舞过场。如秦腔《牧虎关》中,高旺遇“黑风”时即执此旗过场表演。水旗:秦腔演出道具之一。白色、绸质、方形。旗面绘饰水纹,表示水浪。《白蛇传?水斗》中水族所持的旗即是。车旗:秦腔演出道具之一。两面布旗之上绘以车轮图形,用以代表车辆。在舞台乘车的角色,除诸葛亮、姜子牙、孙膑等生角外,大多为旦行角色。如秦腔《古城会》中甘、糜二夫人所用即是。此外还有火旗、云旗等。幡:又称“纸幡”。甘肃秦腔传统演出中的特别道具之一。用红、黄、白、绿等色纸剪成。方法:将纸折成数折成条状,然后左右边沿交错剪口,将纸摊平即成连环圈状。扎在头盔两旁或身后或靠旗之上,长达170毫米。演员舞幡时随锣鼓点俯仰转侧,舞到台口低头甩幡,将幡尖触到前排观众身上。与此同时,前场(检场)骤放火彩,场内气氛非常炽烈。多在神仙斗法时用此。如《群仙阵》中孙膑即有舞幡特技,名“耍引魂幡”。纯用白色纸幡挂悬头侧的,则为鬼魂角色。如悬挂一条,则分男左女右。令箭:秦腔演出道具之一。木质,3厘|米宽,30厘米长,上呈箭头形,戏中武将专用。【公堂道具】火签:秦腔公堂道具之一。竹质,形同令箭,戏中多用于文官公堂,令其衙役速擒与案件相关之人的令箭。文房四宝: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即笔、墨、纸、砚。有木制长方形盒子、笔架、毛笔、墨四种,内置红纸帖、大信封、白纸状子等,戏中公堂常用。惊堂木:秦腔公堂道具之一。实为12厘米长、6厘米宽、4厘米厚的小木块。官员升堂提审犯人,以惊堂木拍案来警示犯人,煞其威风。官印:秦腔演出道具之一。木制,形似升斗,外用黄布包扎,戏中官员升堂,摆于桌案之上_帅大印-般带有印架,印架系木条制作,呈条框方形,帅印置于印架之中,俗称“印盒架子”。笏板: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古时大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剧中官员上朝见驾时用之,长约35厘米,宽6厘米,上窄下宽,略有弯曲。秦腔丑角戏演出中,笏板还常被充作梳子、刮舌板用之,以示取乐。刑枷:秦腔公堂道具之一。以木雕为之,长60厘米,宽40厘米,彩绘花纹,上绘双凤者为“凤枷”,剧中刑锁太后或娘娘专用;若绘鱼鳞者称“鱼枷”,刑锁男、女犯人。《起解》中女犯苏三即带鱼枷。圣旨:秦腔演出道具之一。魏或黄丝绸制作,长50厘米许,宽30厘米余,上绣龙纹,书“圣旨”二字,戏中皇帝下诏时专用。【交通道具】马鞭:秦腔演出道具之一。以藤条为身(80厘米长,粗如拇指),上缠丝绳,留15厘米为把,把端系绳绊,使用时套于小指,把以下间隔缚以四簇短丝穗。穗色分为红、黄、白、黑四色,以隐寓角色坐骑颜色,如关羽用红马鞭,坐骑为赤兔马,刘备持白马鞭,坐骑为白龙马,黄忠使黄马鞭,坐骑为黄骠马,而项羽则使黑马鞭,隐寓坐骑为乌骓马。马鞭扎红:秦腔演出道具之一。示意剧中人所骑乘者乃非常之马。用红绸扎成绣球并悬下两根飘带,缚在马鞭手把靠下处,以此作为特殊的表征。比如关羽所骑赤兔马千里夜行八百,是有名的骏马,所以关羽所持马鞭扎红。又如《火焰驹》和《五鸣驹》中因系千里马,也都持马鞭扎红。船板:又称“船桨”。秦腔演出道具之一。以木制,上为杆,下接板,杆端横以短木作“丁”字把,全长100厘米左右,漆以黄色,板上画装饰纹样或水纹,旦角所用则多漆湖色,亦画纹样。若在下杆缚以白绸所扯绣球,则表示划船人戴孝。如秦腔《游龟山藏舟》中胡凤莲因父亲遇害,船板即扎有白绸绣球。【生活道具】器皿:秦腔演出道具之一。指酒具、茶具、碗、筷等物。①酒具、茶具。皆为木制,含壶、杯、盘三件。金、银两色。壶形多为大肚茶壶,上有提柄;杯有方、圆两体。酒具、茶具皆可通用。②碗、筷。多系真碗,也有纸制者,花、黑两色。《放饭》《烙碗计》等戏均有所用。包袱: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彩绸或棉布制作,色有红、蓝、花多种。约70毫米的正方形小包。戏中角色外出时挎在肩上充作行囊,也是道具婴儿、喜神童子外用扎裹的装饰物。【神道道具】背光: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寺庙中神佛背后,例有绘画或雕塑成掌扇形以做靠背,称为“背光”。此处即借用此名。甘肃秦腔中的神佛仙道人物,多用彩绸或色布扎成大朵的彩球,将之扎在演员胸前或背后,班之为“背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耿忠义在《黄花山》扮演闻仲时,扎黄靠,靠上用绿道袍“扎肩”(又称“高肩”),后身用道袍遮盖,其上挂一只五彩大绣球,如是肩有两花,背有一花,虎背熊腰,色彩缤纷威风凛凛。《伐冀州》中二郎神杨戬,扎黄靠,背靠也扎背光。五雷碗: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以瓷或纸壳制怍,碗底心绘制黑、红二色太极图,碗口直径约15厘米。《太和城》中孙武子碗打广成子所用,用时广成子头部须置一铁丝网卡,待孙武子掷碗相击时,将藏于身后的碗插于网内,以示纸要子: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以竹与麻纸制作。用竹签-根,将宽约6厘米、长约200厘米的麻纸条贴卷于签上,藏置于扮演者头帽之内,需用时,可用技甩出,舞出各种姿态,并可用于扫灯花特技,造成火花飞溅气氛。纸花子: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以麻纸制作,将纸折叠多层,从两侧剪开口,展开拉长即可,长约100厘米。为封神戏所常用。多戴挂于演员脑后或鬓角。演《伍员逃国》时,挂于伍员脑后,作甩纸花特技用。太极图: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中为木制,呈八角形,圆心漆绘太极图。八个角边,以布褙制成,叠折六至八层,用坚固的蜡丝线相连。用时,以手拉丝线,可扩大为直径200厘米左右的大盘,收缩可以恢复原形。秦腔《黄河阵》有用。金铰剪: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木制大剪,剪刃中置凹槽,以纸牙折成蝴蝶,藏于槽中,用折叠的细钢丝牵动。用时开剪,可从剪中飞出蝴蝶。系封神人物赵公明三大法宝之一。秦腔《黄河阵》有用。量天尺: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木制,中呈空心,内装红绸,夹裹松香粉。用时抽动红绸,成火焰形,同时喷出松香粉,以暗火点燃,冒出团团火焰。《黄河阵》有用。翻天印: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以木制作,呈长方牌形,内刻空心夹层,中装一串火焰形小木板,并置机关和松香粉,用时按动机关,可带出松香暗火,放出100厘米左右长的串火。秦腔封神戏中广成子所持宝器。《十绝阵》《黄河阵》等戏中有用。混元金斗: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以木制作,由四块梯形木板为壁,一块四方形夹层木板作底组成。以腊丝线牵系,斗底夹板中装置四幅红绸或杏黄绸,一头与四面斗壁相接。用时牵动蜡丝线,可放大为斗径200厘米左右大的大斗,不用可以恢复原状。秦腔《黄河阵》中云霄、碧霄、琼霄所持困仙宝器。黑虎鞭: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以槐木雕制,呈糠葫芦状,下粗上细,共为九节,黑底镶金,有大、小之分。大黑虎鞭,长约100厘米,直径7厘米。小黑虎鞭,长约80厘米,直径为5厘米,做神兵天将武器时,鞭根、鞭梢须扎置黄表牙,称“封鞭”。为封神戏《黄河阵》赵公明之常用武器,演员亦可用此做鞭扫灯花特技。麻鞭: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此种道具的表演特技称为“打麻鞭”。秦腔《太湖城?收殷夫人》孙武子鞭打殷夫人即用此。麻鞭用大麻搓成,长约600厘米,尖细,尖上留有10厘米梢子,麻鞭打出时猛收,梢子卷击可爆发出尖脆响声,随即缠到被打人身上。以此形成“鞭扫灯花”和“抡麻鞭”多种特技表演。《太师回朝》《黄河阵》等戏亦有所用。鞭幡: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即在把子黑虎鞭上粘贴四至五重折成扇形的彩色纸,舞动起来扇形不住地一开一合,色彩缤纷变化闪动,同时施放烟火,场面紧张炽烈。多在神仙斗法时使用,如秦腔《太湖城》中孙武子即用此。【军旅道具】把子:又称“刀枪把子”。秦腔舞台演出所用兵器的总称。早期把子多为自制,大都以藤为身、以木为头,以竹为刀剑。讲究者则枪杆缠小带,刀柄油金漆,并饰以缨穗、涂以水银等。铁把子: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指铁刀、铁枪、铁叉等兵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兴海的蒲剧共和班到甘肃河西演出,首先使用了铁把子,人称“铁把子戏班”。后来在一些秦腔班社中偶有使用,但只仅限于个别特定剧目之中,如《铁公鸡》一剧即是。鞭: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常用者有三节鞭、麻鞭、黑虎锏鞭等。其中黑虎锏鞭为尉迟敬德专用。特型把子: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因其形制特殊,故名。戏中多系专人专用。可分为:叉、斧、钩、拐、杵、槊、月牙铲、乾坤圈、狼牙棒、翻天印、方天画戟、耙、瓦苗金锏、金箍棒、火葫芦、禅杖、盾牌等。其中方天画戟为薛仁贵专用,九齿钉耙为猪八戒专用,瓦苗金锏为赵德芳专用,金箍棒为孙悟空专用,火葫芦为孟良专用等。弓矢: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弓有步弓、画弓、龙弓等,箭矢皆用箭袋或箭囊存放。现代戏把子:秦腔现代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现代战争中使用的各类兵械。包括步枪、冲锋枪、三八大盖、自动步枪、各型手枪、轻、重机枪,以及刺刀、佩刀、匕首、手榴弹、炸药包等。刀: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竹、木制,目前也有金属制作的。可分公用、专用两体,用者有大刀、横刀、金刀、单刀、双刀、七星刀、三尖刀、狼牙刀、鬼头刀、柳叶刀等,专用者有坤大刀、坤腰刀,为女角专用;青龙偃月刀为关羽专用,三尖两刃刀为二郎神专用。另外,各类匕首亦属刀类。枪: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常用者有长枪、大枪、单头枪、双头枪等。另外,丈八蛇矛亦属枪类。剑: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偶有金属所制的。常用者有长剑、短剑、单剑、双剑、坤剑、长穗剑、短穗剑等。棍: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常用者有木棍、御棍、盘龙棍、三节棍、电光棍等。锤: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常用者有圆锤、方锤、单锤、双锤、火锤、金瓜锤、八角锤、鼓形锤、六棱锤、十二棱锤、走线铜锤等。 -
82019-10
[ 词条 ]田(德年)派
田(德年)派田德年创造的唱腔流派。田德年(1890-1979),秦腔演员。陕西西安市人。德胜班头科学生,工花脸,尤以大花擅胜驰名。辛亥革命前后,一直在西安献艺。1929年到甘肃,先后在兰州、武威、宁夏等地搭班演戏。1953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讲求行腔的旋律美,喉、鼻、脑音兼施,却又不显其重,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代表剧目甚多,如《铡美案》之包拯、《二进宫》之徐彦昭、《斩单童》之单童、《打金枝》之郭子仪等皆系他的成名之作。其道白键锵有力,字音浑厚沉雄。曾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學演出大会荣誉奖状和演员一等奖。田(德年)派唱腔“田派”之唱,首先力避传统净腔极度夸张粗野,在力求吐字、放音壮伟气质的同时,努力克服嗓、喉过分挤压而导致音质的涩哑和拉毛。因此,他的音色比较纯净甘美、实大声洪,并富阳刚之气。唱《铡美案》“王朝传来马汉禀”[尖板],比周辅国洪亮许多,唱《二进宫》“五更三点月昏黄”[慢板],则较张建民深沉稳重许多。尽管这两句唱腔,均以“犟音”落腔,却由于他的发声比较自然、真率,加之“膛音”甚重(秦腔术语,指一种讲究厚实和胸音共鸣的音色),所以,让人听来全然不像周辅国那样专讲攻坚碰硬,也不像张建民那样有亮度而无厚度。最妙的是那段“陈千岁”,旋律简洁、大气沉稳,声调威厉而语势诚恳,丝毫不染俗味;《斩单童》一剧单童“我单童素不道为人之短”长达40多句的[双锤带板],他不仅能以顿挫讨俏,还能以气势赢人,唱得字重腔轻,干净利索,就像带着一股旋风,哗啦啦一气呵成。那气势、声色,可与裘盛戎所唱《锁五龙》相媲美。田德年、李应贞、马蓝鱼、李继祖演出剧照(戏曲研究院提供)田(德年)派发音特点 田德年的嗓音浑厚如钟,平时说话行酒令也如台上一般,瓮声瓮气,满口“花脸味”,唱起戏来更甚。本来秦腔花脸之唱,专讲攻坚碰硬的“犟音”“炸音”“喉阻音”三种声色,田德年的声嗓,却在这三种声色之外,又带着一种高亢挺拔的“龙音”和宽厚深沉的“膛音”。就是说他兼备音域高、音量大、音色厚美、音质坚韧等诸多优点。尤其他那别具一格的“膛音”,微沙微甜,耐人咀嚼,好听之致,形成自己独特的唱派,并获得“西北花脸第一”之誉。唱法上,喉、鼻、脑音三者兼而有之,却都均不显其重。他很善用“鼻音”讨俏和表情达意,“陈千岁”一段,从字韵上讲,本属女旦辙口“依其”韵,较难同鼻韵结合,他却十之八九均归于鼻窦,以此造成一种声出压众、敲山震虎的威慑之势。“你富贵”的“贵”字,吐出字音后,取用口型变换之法,将其开口音慢慢变成蒙唇捂音而很快归入“嗯”韵,再压嗓长拖八板,此音一出,让人不禁为之一震,把包拯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一身威严正气活现于观众面前,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他所创演的这段[慢板]转[二六板]唱腔,已成为秦腔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在秦腔界可以说是“无净不学、无净不唱”了,无论专业演员还是业余好家,几乎无人不是先从学唱“田派”这段唱腔开始而步入花脸之门的,并将其作为衡量后进艺技高下的范本,足见“田派”唱腔艺技之高、影响之大。①犟音。田德年对犟音的运用也很有节制,全然不像李可易那样频繁,而是根据人物、身份和感情表现需要,当用处则用,不当用处则不去硬用,即便是用,也多在二音翻高调面之后,随即以小三度下跌归位于六,再稍延长,以求得音色的柔和。如《二进宫》“月昏黄”的“黄”、《铡美案》“糟糠妻”的“妻”等,皆以此法唱出。这也是他的唱腔略显柔韧的原因之一。②倚音。创腔方面,田德年也是多继承,对于传统成法一般不大轻易逾越,但在某些细微之处,也常有不少发挥创造。如“陈千岁”一段,从其旋律来看,尽都是横平竖直的腔儿,一经唱出,却又显得分外摇曳、委婉之致。原因在于他在那横平竖直之中,加进若干装饰性倚音。尽管这些倚音不过就像蜻蜓点水般地一挑即过,但对净腔来说,无疑起到了修饰的作用。《斩单童》之[紧双锤],依腔论,全都是字调化的平唱,急紧而又呆板,无旋律性可言;依声论,却又轻重缓急分明,元气淋漓,如闻切齿之声。凡此都是他在禀赋张寿全的声腔艺术基础上发挥改革的结果。田(德年)派代表剧目与传承 田派代表剧目主要有《铡美案》《二进宫》《斩单童》《打金枝》《抱琵琶》《甘露寺》《庆顶珠》等。田派传人中最著名者卫保善、陈天德等。卫保善(1941~2010)。秦腔一级演员。主工毛净。山西永济县人。12岁考入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学艺,1955年又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学习,毕业后留团。师承田德年、李可易等。扮相魁伟,表演大方。先后在40多本戏中担任角色。如《游西湖》《赵氏孤儿》《荆柯刺秦》《无底洞》《卧虎令》《千古一帝》,以及现代戏《祝福》《洪湖赤卫队》《智取威虎山》等。1985年以《千古一帝》之黑剑一角获部颁一等奖。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演员队队长、陕西省花脸研究会理事。 -
82019-10
[ 词条 ]头部化妆
秦腔人物造型的重要部分,是塑造角色头部形貌的重艺术。演员面部化妆后,便进入头部化妆。生行、净行、丑行的头部化妆比较简单,完成俊扮后,戴上网子提眉,勒水纱,最后按所扮角色戴上盔帽、挂上髯口,头部化妆就算基本完成。唯旦行发式、头饰及所戴银活较多,化妆也较复杂。化妆用具在秦腔的头部化妆中,用具多种多样。主要有帘子、羊尾巴、梢垫子、梢子、勒头带、黑头搭、水纱、线尾子、网子、鬓、改良鬓页、头搭、扁簪、纸花、巴巴等。帘子 秦腔旦角早期发面饰物。甘肃流行尤甚。将若干玻璃细管长短有序地半缀成人字形状,即为“帘子”。早期的甘肃秦腔旦角,不梳“大头”,仅用水纱将头遮罩或用手帕将头包之(俗称“羊尾巴”)。然后贴两页鬓的人字形鬓(后改贴一字鬓),戴上一只发髻,再将帘子罩在额上人字鬓前,正中插一“巴巴”和若干纸花,即算完成发面妆扮。羊尾巴 秦腔旦角早期勒头方式。甘肃流行尤甚。不梳“大头”,仅以水纱或手帕包头,即称“羊尾巴”。其上上髻、罩帘子、贴鬓、插花。而此时陕西旦角则只扎黑帕子插面牌(陕西称“面花子”),其形颇与后来小生装扮相近。勒头带 又称“提眉带”。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由长约200毫米的棉质黑带,居中缝上16毫米长、10毫米宽的一块白布做成。待额面化妆完毕,即可用它勒头、提眉。黑头搭 又称“青头面”。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包括线尾子、水纱、网子、梢垫子、梢子、帽辫子(京剧称“大发”)等。因其皆为黑色,故名。①线尾子。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丝线编成,形如马尾,故名。系于大头下面,拖在背后,充作假发的饰品。②水纱。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系宽约33毫米的黑色丝纱,其长度因角色装束不同而不等。凡扎“贞节结”者,水纱须稍长,多为330毫米左右,如秦腔青衣行中《赶宝座》之王宝钏、《三娘教子》之王春娥即用此。不扎“贞节结”者,多为130毫米左右便可。系时先将水纱蘸湿拉开,竖折成宽约8毫米的条状,贴在额心,然后沿耳际分向左右绕至脑后结牢,待纱内水分蒸发收缩,扎缚得更加紧固。③网子。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生、旦、净、丑各行角色皆用。化妆时,先勒网子,吊眉。④梢垫子。又称“发垫”。秦腔旦角化妆用品之一。用人发制成的髻,状如猪腰,长约15厘米许,为剧中旦角“大头”发式造型的基本用品。⑤梢子。又称“甩发”。秦腔生、旦行角色化妆用品之一。即角色头顶扎束的一络长发。分生角和旦角两种。生角梢子又分文生梢子和武生梢子。其根部有一6厘米长的把,固定在皮制圆盘底座之上;用时将底座插入王子中间的圆孔内扎束牢固。武生梢子尖端系齐头,长约66厘米;文生梢子尖端系尖头,长约60厘米。剧中当表现角色某种种痛苦挣扎情绪时,演员将梢子做各种花样的甩动,这种舞动梢子的技术叫“梢子功(京剧称“甩发功”)。女梢子(京剧称“大发”)则是一大股人发,根部扎成6厘米长的发把,但无皮制底座,长约37厘米,用时将发把扎在网子上便可,剧中也可做“甩梢子”表演。⑥帽辫子。又称“大发”。秦腔旦角传统发式。包括戴网子、贴片子、勒水纱、梳圆头、上头面等。鬓 又称“片子”。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用人发编结在丝弦之上做成。有大、小两种。大鬓(京剧称“大绺”)长33厘米,小鬓(京剧称“小绺”)长30厘米。每副含大鬓2页,小鬓7~9页。贴鬓属勒头的第二道工序,即在提眉之后进行。贴鬓程序为:先将鬓页置于榆皮刨花浆中充分浸透,再用竹篦梳理通顺,细致抿光,并将小鬓窝做小弯,均匀地贴于额面,最后在颊边腮的左右各贴一页大鬓,徐徐轻压,使其在下颌定位。其鬓式可分小窝鬓、人字鬓(即两页鬓)、一字鬓、扁桃鬓等多种。改良鬓页 秦腔旦角化妆用品之一。用人造革为材料,压印出人发纹理,代替传统人发鬓页。将“小窝鬓”串在松紧带上,使用时往额上一勒。即简便自然,又效果颇佳。扁簪 又称“大簪”。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状如梭子,长约10毫米,两头尖细(也有一头为小骨豆的),用银子或不镑钢打造制成。多在包大头的旦角发式中使用,起固定上头用件的作用,并为上梢垫和上梢子提供缚系线绳的生根处,以完成勒头工序。纸花 秦腔早期饰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秦腔旦角头饰花朵多为纸花,其后渐为绢花、续花、珠花等替代。但在神鬼戏中,仙佛神道人物扎在头、肩、颈部的花饰,仍沿用纸花,成为人物造型的一种手段。巴巴 又称“泡子”。秦腔旦角头上饰品之一。分银泡、水钻、点翠等类。银泡巴巴在剧中多用于贫苦妇女,如《赶坡》中王宝钏等青衣角色饰戴。化妆程序秦腔人物头部化妆较为复杂,主要程序有勒头、提眉、贴鬓、戴线尾子、扣网子、系水纱、别扁簪子、上梢子、上梢垫子、上头搭等。勒头 将勒头带中端置于额头正中发际之处,使白布短于头顶,盖严头发,将带子两端分从左右绕至脑后,交叉绕回额前。提眉 在京剧中称“吊眉”。左右两手各执带子一端向前拉直,沿耳际使带紧紧平贴住太阳穴表皮,然后徐徐上提,使眼梢向上移位,但须注意左右眼梢高低等同,再将带子在额上左右交叉绕后打一活结,待贴鬓完毕,解结前绕压牢鬓页后于脑后扎牢即成。贴鬓 先正中后左右,贴毕即解开提眉带活结,用其绕头压住鬓片系好。早期秦腔旦角由男性装扮,其发部化妆,仅包一黑色头帕,额上罩一玻璃管串成的“帘子即可。至清乾隆时,魏长生仓_假发,即梳水头贴鬓,才使男旦妆扮女性时在发部造型上更具美感。上梢子和梢垫子 将梢把插入网中口子,用线绳將其收紧,使之牢固。在其位置在脑后略下,中腰即扁簪位处,理出一根线尾子丝绳,环绕于两端,使牢。将子后一,盖于垫之上,再理出一根线尾子丝绳,环绕于左右簪尖,将梢子缠缚梢垫之上后,将稍尾分劈左右两股,在梢垫底端交叉兜住梢子垫,梢尖掖入垫下。上头搭 艺人总称其为“包大头”。又称“上头面”。秦腔旦角化妆程序之一,属发部化妆最后一道工序。其顺序为先上髻梁子,将上中下三枚“纂梁子”依次上于“梢垫”的上中下端;插孤独针,自上而下将其直插梢垫;插戴巴巴,在小窝鬓式的每一弯心处均插戴一,使其盖严弯心;戴蝴蝶(或顶花),位于头顶稍前;别左右耳挖子,位于左右耳郭上方,其后端与梁子贴紧;戴左右小蝙蝠,位于左右太阳穴上,使其刚好填充蝴蝶与左右耳挖子之空隙;插左右偏凤,位于左右鬓角插入;插鬓簪,于左右偏凤前各插一支;戴花,在头搭空隙之中插入绢花或续花,并呈美观图形。计有扎角、古装头、旗头、两头、头、头子、旦头、旦头、小头等。①扎角。秦腔旦角发式的一种。为剧中丫、小色用发。属大头分,之大同,只是在梢子反折处,有两个犄角,故称“扎角”。②古装头。秦腔旦角发式的一种。由大头发展而来。系梅兰芳所创,当年西安易俗社赴北平演出学得,渐成秦腔之发式。其装扮程序为提眉、贴鬓、帽辫子、勒水纱、扎辫根、上冠冠、上头搭。京剧称“髦髻”。上冠冠分正髻、偏髻:正髻有两辫、三辫之分,以及高、圆、扁等形;偏髻则有飞天髻、美人髻、四喜髻、二龙戏珠、单凤朝阳、麻花髻等式。③老旦头。秦腔头部化妆的一种。按角色身份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雍容华贵的贵妇,如《岳母刺字》中的岳母,贴黪鬓,系勒子、系缠缓,安老旦綦,插包头连,戴耳环;若系贫穷老旦,则安白发鬏,两绺白鬓发分垂两耳前,再扣上白网子,系勒子和蓝印花布条,两绺白鬓发往上搓乱。④彩旦头。秦腔头部化妆的一种。戴大头,贴两页鬓,不加刘海,插素绢花;媒旦、妖旦则戴花额,但不贴鬓,后脑梳一小发髻,或梳大梁子,用铁丝架将人发用彩色头绳扎成朝天撅的蝎尾巴或棒槌状,双鬓贴红膏药,有的戴红辣椒,或用棉花、红纸制作成形似红鞭炮的耳坠,也有头上装一牛角或羊角的。若系狱中禁婆,还要插一朵野花。⑤小丑头。秦腔头部化妆的一种。小丑多剃光头,仅一绺头发扎一独角小辫,也可将现成小辫粘在头上,再戴上粘帽压住。一般小丑辫子在头顶,老丑在脑后,辫尾略上翘。如《起解》中崇公道的小辫。 -
82019-10
[ 词条 ]何(振中)派
何振中创造的唱腔流派。何振中(1909~1978),陕西西安市人,工正旦兼演花衫。14岁入榛苓社学戏,为该社头科学生。出科后在西安、兰州等地搭班、组班演出,曾在兰州组建众兴社,1949年参加西安尚友社。其演唱火爆快脆,清澈悦耳,自成风格,故有“何家腔”之称;能适应多种角色类型,如《黄河阵》中泼辣火爆的三霄、《回荆州》中典雅端庄的孙尚香等,都能演得惟妙惟肖。何振中和李正敏一样,均擅演青衣,而且都是各具风格,各领唱派的秦腔男旦精英。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曾被授予演员荣誉奖状。何(振中)派艺术特色若要论及在唱腔流派上的异趣,如果借物比喻,“敏腔”恰似一杯甘冽的香茶,清醇雅正而沁人心脾,“何腔”则像一樽浓烈的陈酒,辛辣火爆而弥满奇香。这一点,从他二人对《玉堂春》里苏三所唱“他将我拉拉扯扯到衙门”一句的不同处理,可以看得很清楚。李正敏运用他那柔慢的中音和“避拍闪板”的巧绝,刻画出女犯苏三在公堂陈述事件时泣不成句、苦不堪言的悲恸心理,故以精巧含蓄取胜。而何振中则以刚劲的高音和澎湃的气势,抒发着角色当回忆到那强行告官、蒙受屈辱的寒心与激动情怀,故以火爆泼辣人。从比中出,腔流派方面的另外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气势雄浑。何振中的气力相当充沛,专将攻坚碰硬,尤擅演唱强喷快吐的[双锤][紧二六]。如他在《赶坡》里所唱王宝钏“这一锭银子莫与我,拿回家与你娘安家园。量麦子来磨白面,扯绫罗来缝衣衫。任你娘吃来任你娘穿,把你娘吃的害伤寒……”这段[紧二六]唱腔,自始至终,口劲严谨,气势恢宏,快脆火爆,激情横溢,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味道,给人以鼓键子也难以应暇之感;二是“何腔”用音较高,这也是和“敏腔”不尽一致所在。因为,李嗓甜而不宽,间或唱个高音“1”,显得恰到好处,增一分则显太过,延两拍则感不支。而何嗓宽圆皆备,唱高音非但不感到费劲,再往上冲两三度,也是绰绰有余,而且越是高音,越是甜润,就像甜菜中的拔丝山药,拔的越高,丝越细长,不仅袅袅不断,还能显出金色的光彩。因此,“敏腔”多居“3—6”(b—e)音区,“何腔”则主要活动于“5—1”(d—g)音区之内。正因为这样,有些唱腔,每每在别人平过之处,他却要笃然翻高八度于弦索之外,酣畅淋漓地来一番引吭“亮”嗓。《起解》苏三所唱[慢歇板],绝大多数的演员差不多都是平唱,绝少带唱“彩腔”,李正敏、傅荣启及最喜欢亮高音的女旦孟遏云均如此。而何振中却要来一番别出心裁,不仅带上了“彩腔”,而且还以“二音”与“本音”相兼交错唱出,非但如此,并常在高八度音区内加上一连串衬词,以此来描绘出风流苏三竟变成罪囚时极度悲伤的苦情,可以说这是她放声哭嚎的艺术化。而何振中的演唱发声、吐字以及真假嗓结合妙用的超人技巧,更是达到了极致,那音色之甜亮、音质之纯美、吐放之松弛,真是毫无瑕疵。何(振中)派唱腔特点何李二人在唱腔方面虽然都能化平为深、化俗为雅,但李正敏在每段唱腔中,差不多都有几处出奇制胜的巧绝高招。何振中则多是循规蹈矩,很少搞新鲜花样,但却又能够以旧出新,以情出新。《起解》一剧中苏三所唱那段冗长的[苦音慢歇板]唱腔,其中连续出现了六个“可恨那”,虽然均都付诸于青一色的[慢板]上句腔唱出,却被他处理得一句一个样儿,一句一个情味,“可恨”之中,极其精微地分理出埋怨、同情、恼火、愤怒、憎恶、反抗等多种不同感情。同样的旋律,同样的板式,他却通过各种细微的变化和加工创造,恰切地揭示出不同的含义和各种复杂的感情,这正是何振中唱腔流派的过人之处,也是“何家腔”善于从平璞中透发出深沉蕴意和与众不同风格特色之所在。何振中与李正敏长发区别何(振中)派发音特点何嗓比李嗓要好。李正敏是功夫嗓,全凭技巧演唱,而何嗓则发自天然,淳朴明净。尽管他也是真假嗓结合,但真嗓却远远胜过假嗓比例,给人一种自然派男旦“女性”音色之感。所以,无论唱高音还是低音,唱[慢板]还是唱[剁板],全都用“满口音”唱出,这也是形成他那火爆泼辣艺术风格的原因之一。何振中发声以口腔音为主,唱高音也是直上直下,很少用ISi后音拔起,鼻音也很少用。凡此都是与专尚纤巧的“敏腔”唱派的区别所在。何(振中)派行腔特点何振中行腔的另一个特点,便是旋律富有粘连性。讲究“顺字滑腔”和“寓方于’,但吐字又十分快脆。他没有李正敏的“顿音点唱”,行腔运调基本施以本音自然滑接的技巧。所以,听来唱腔极为圚润。他的运气也与众不同,一般人选择气口,多选择方定律停顿和唱词分节,如分句、闪板、休止之间,何振中则往往安排在人物感情的起伏或语气的变化之中,有时一句未了,下即转移,有时两句相连,似无气口,实则早就偷偷蓄足了气。他的《棒打无情郎》金玉奴在花堂向义父申诉被莫稽推江谋害时的唱腔,便是这样唱的。因此,他唱快腔时直率爽朗,感情充沛,风风火火,间不容发,堪称一绝。何(振中)派代表剧目与传承何(振中)派代表剧目 主要有《玉堂春》《五典坡》《家庭痛史》《白玉楼》《三休樊梨花》《断桥》《藏舟》《黄河阵》《回荆州》《忠保国》《铡美案》《棒打无情郎等》等。何派主要传人有陈妙华、齐海棠等。陈妙华 陕西秦腔小生演员。女。生于1940年。陕西西安市人。10岁考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得到何振中、凌光民、李正敏、封至模、杨令俗等人指教。嗓音洪亮、纯正,演唱自如、精巧。代表剧目有《别窑》之薛平贵、《貂蝉》之吕布、《绿绮缘》之司马相如、《京兆画眉》之张敞、《火焰驹》之李彦贵、《三滴血》之周天佑和李遇春。尤以《火焰驹》之李彦贵最为享名,并拍摄电影艺术片。1956年曾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2010年去世。齐海裳 秦腔一级演员。女。工小花旦兼演刀马旦。1944年生。11岁入西安尚友社,师承何振中、刘光华、李润泉、陈尚华等。戏路颇宽,文武不挡。代表剧有《杨门女将》之穆桂英、《三请樊梨花》之樊梨花、《铜台破辽》之柴郡主等。 -
82019-10
[ 词条 ]清代秦腔脸谱折
1966年户县剧团演员余艺鹏在凤县河口乡安多寺村捜集。原折用粗毛边声源纸裱背高16厘米,宽13厘米,厚2厘米,50折页,共长650厘米,正反100码,封面正中竖题“光绪二十二年绘”,四周画回纹花边,封底题绘制者姓名,中间画脸谱98幅。1978年以来,余常照谱画脸,为使用方便,将其裁开,致使14页共27幅脸谱及封底绘制者姓名散失。现存72幅脸谱,均呈瓦块形,具有清代脸谱技法特点。原折所署脸谱人物有张天师、闻太师、南天王、西天王、北天王、中天王、崇黑虎、赵公明、张衍行、李忠、“鬼面杨奇”、通天蛟、通天教、王灵官、陈武、“赵云郎”、斗越椒、黄宗道、王彦章、魏仇、“赢秦始皇”、侯上官、华勋、庆忌、毛奔、姜绍、崔秋娥、“雷霸师和朱异”“祖师(额去白即燃灯)”、项羽、专诸、吴威、朱温、孙选、黄巢、马武、张飞、列熊、许褚、黄龙、护法、杨任、张魁、晋怀王、公孙枝、柏天卒、黄汉升、司马师、盖苏文、李元霸、颜子威、“呼延赞(红额即周将)”、杨广、单童、颜良、文丑、周通、庞统、仓额、邓华、潘璋、姚期、包拯、常遇春、金兀术、尉迟恭、夏侯惇、郑恩、武松、孙悟空、猪八戒等。实物现存西安市戏剧研究所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