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卢东升
卢东升(1945~ )秦腔琴师、作曲,一级演奏员。陕西延安市人。I960年考入西安易俗社,主操板胡。七十年代考入西安音乐学院进修作曲。毕业后回团,除操琴外,兼任作曲、配器和指挥。曾为数十部剧目作曲,其中《西安事变》《白龙口》分获文化部一等奖和鼓励奖,《梨花梦》《定海在长安》获陕西省音乐设计奖,《女魂》《冼夫人》获西安市一等奖,秦腔广播剧《新五典坡》获省电台作曲一等奖。系陕西省板胡协会理事等。 -
302019-09
[ 词条 ]《二龙剑》
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武生、武旦唱做工戏。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有宝鸡新声剧团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小生吴震拜和合二仙学艺,仙授二龙剑。镇京总兵之子胡元,欲抢猎户之女秀英成亲,为吴震所救,遂订终身。胡又倚势强娶,秀英持刀伪从,大闹总兵府,放火烧之,即与吴震逃奔南京。 -
302019-09
[ 词条 ]脚位
秦腔基本功。演员舞台表演中,站式的分解动作之一,即包步式、八字式、丁字式、戳腿式、踏步式、存腿式、盘卧式、大掖步、踮丁式等。与脚姿密不可分,脚位与脚姿既是演员训练站相的开始,同时又是表演各种程式动作的前提。①正步式。两腿站直并齐,两脚并拢,脚尖朝正前方。演员无论扮演任何角色,最讲究“站取子午”,旦为正步,尤其正旦站立、坐定,执旗龙套、宫娥彩女排位站列等,均贯穿运用正脚位。以显其稳重、端庄。②八字式。两腿站直,两脚跟靠拢,两脚尖向左右分开。文生、大净,台步、坐姿,均贯穿运用八字脚位。以显其身段造型的美观、协调。③丁字式。左脚向正前方迈半步,右脚即上半步横站,使右脚窝紧靠左脚跟,两脚即呈“丁”字形状,称为“左丁步”,反之称“右丁步”。常为武将所用,即所谓“武为丁字,动分左右”。无论站立、行走,均贯穿运用丁字脚位。以显其身段造型的美观、英武和协调。④戳腿式。右脚跟踮起,右脚尖点地,膝稍弯曲,膝盖稍向右掰,为“右戳腿式”;反之则称“左戳腿式”。生、旦提甲拉山膀亮相,丑角站立表演道白等,均贯穿戳腿步式动作。⑤踏步式。又称“别步式”。右脚向左脚左后方撤一步,右脚尖与左脚跟相距约15厘米,右脚掌着地,脚跟踮起;左腿直立,右腿稍弯曲;右膝掖在左膝后面。即为“右踏步式”,或称“右别步”;反之,则称“左踏步式”或“左别步”。旦角跑圆场、走台步、上楼、乘轿起始常用该动作。⑥存腿式。又称“竖桩子”。左脚绷直,向前伸出约30厘米许,以脚尖点地;同时右膝弯曲,与左膝并靠,右脚满脚着地。即为“右存腿式”,或称“右竖桩子”;反之,则称“左存腿式”或“左竖桩子”。生角跑圆场、走台步、蹚河、过桥之起始均贯穿该动作。⑦盘卧式。又称“踏步蹲”。以“踏步式”两腿弯曲缓缓下蹲,蹲至如坐矮凳高低为宜;右小腿不能触地,双腿掌握好重心,既不能前倾,也不可后坐。称为“右盘卧式”或“右踏步蹲”;反之则称“左盘卧式”或“左踏步蹲”。多用于旦角,如《火焰驹*花园》一场,芸香数花表演中有所运用。⑧大掖步。以“八字式”右脚横上约30厘米,脚尖稍向右方,右腿半弓;左腿向后换去,左脚尖与右脚须保持一条线,两大腿夹紧,向右拧身坐胯。此即“左掖步”;反之则称“右掖步”。戏中生、旦赶路“跑圆场”均有所用。⑨踮丁式。依脚位前后,分前踮丁式和后踮丁式两体,又各左右之分。以“八字式”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膝盖绷直,绷脚面,脚尖点地;同时左腿绷直,左脚满脚着地,身向左前方,目视右前方,即为“右前踮丁式”;反之则称“左前踮丁式”。后踮丁式仍以“八字式”起,右脚向前迈一步,膝盖绷直,满脚着地;同时左膝绷直,左脚跟踮起,绷脚面,脚尖点地,身向左前方,目视右前方。此即“左后踮丁式”,反之则称“右后踮丁式”。“前踮丁式”为生角常用,“后踮丁式”为旦角常用。脚位 -
302019-09
[ 词条 ]屈效梅
屈效梅(1934~ )秦腔演员,女。工花衫。陕西富平县人。九岁拜高希中为师,后又拜师郑香亭。10岁正式登台演出,首演《虎口缘》之贾莲香、《杨氏婢》之玉兰、《黛玉葬花》之黛玉而出名。后又辗转于宁夏固原社教剧团、国民党八十一军塞上剧团搭班,并至中宁、中卫流动演出。1949年后,参加宁夏银川剧社。曾任宁夏秦剧院秦剧队副队长、甘肃省秦剧团团长。以表演规范细腻称著。擅演剧目有《杀狗劝妻》《拷红》《夜光珠》《蝴蝶杯》《棒打无情郎》《花亭相会》等。尤以《杀狗劝妻》之焦氏最享盛名。曾获1955年甘肃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银川市青联副主席、剧协宁夏分会副主席、甘肃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等。 -
302019-09
[ 词条 ]《阴阳河》
南路、西路、中路、东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小戏。别名《阴阳河卖水》。小生、小旦唱做工并重。戏中女鬼穿插表演挑水“耍担子”特技。戏谚:“《月光带》中看带子,《阴阳河》中看担子”。甘肃演员赵桂中、白忠义擅长此技。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本、陕西省城南院门义兴堂书局刊行秦腔本、西安同兴书局刊行秦腔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张隆玉口述秦腔抄录本,另有河北梆子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张才外出经商,其妻李桂莲灶前分娩,阎君问罪而亡,与鬼李若相配。张才归家寻妻,于阴阳河见鬼魂,遂与妻团圆,后放归还阳。甘肃省秦剧团苏凤丽饰《阴阳河》之李翠莲(王正强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福德班
甘肃秦腔班社。前身是德玉班,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谢芳组建于西和,后因负债而解散。1920年县城知名人士杜荣等筹组新班。当铺东家杨某(山西人)将戏箱捐给县城隍庙福神爷,故以“福”字和“玉德当铺”的“德”字命名福德班。戏箱仍归城隍庙所有,杜荣等四人为箱主。魏葆为首任领班长。魏启元、罗树德、苟万德、王正紊、南生玉、何生贵先后继任班主。该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出著名演员谢玉堂、罗树德等50余人。演出剧目极为丰富,1953年清理剧目时,该社共存有700多本戏本,仅连台本戏就有《兴汉图》《七侠五义》《精忠传》《粉妆楼》《东周列国》《三国演义》《万宝袋》《封神演义》《薛仁贵征东》等。拿手戏有八个“四”,即四大家人,四大刺客,四大纱帽,四个败朝皇帝,四个刀马旦,四个逼宫,四个丫鬟旦,四个剑等,另有“两吊”(《李翠莲上吊》《庄周妻上吊》)。1955年解散。1956年,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成立西和县红光秦剧团。 -
302019-09
[ 词条 ]马振华
马振华(1923~1969)秦腔演员。工旦。陕西蓝田县人。小名家声。幼家贫,在理发店当学徒。因长得眉清目秀,鸭蛋脸庞,五官端庄,个头略高而偏痩,被惠济民慧眼识才,收为入室弟子,倾囊精心教授?随乃师在富平正风社、大荔牖民社边演边学,很快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花旦演员。出师后,曾在汉中天汉社、渭南庄正社、高陵化民社、西安晓钟剧校、三原明正社以及甘肃天水、甘谷、定西、兰州等地搭班演出,名噪秦陇。1951年赴藏,先在西藏工委文工队。1954年调至西藏秦剧团,历任教练、队长、主任、副团长、支部书记等职。以做工见长,表演含蓄细腻,情态逼真,台风严谨,尤其眼神最能传情,却毫无轻佻过火之嫌;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演来神采奕奕,情态楚楚,观众无不为之倾倒,故有“万人迷”之誉。为所憾者,嗓音亮度欠佳,唱高音略带努挣“拉索”流弊,但却能沙中带甜,柔中见美。擅演剧目有《拾玉镯》《梅龙镇》《杀狗》《红鸾禧》《洞房》《苏三起解》等。“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摧残,于1969年7月去世。 -
302019-09
[ 词条 ]李德民
李德民(1922~)秦腔演员、导演。工花旦。陕西人。系李民清之长子。13岁入宁夏觉民学社甲班。先后任银川剧社社长、青铜峡秦腔剧团团长等职。同时兼任导演工作,曾导演剧目几十本。擅演剧目有《黛玉葬花》《西施浣纱》《红娘子》《霸王别姬》《皇帝与妓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