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李娟
李娟(1968~)秦腔演员。女。主工刀马旦,兼演正旦。陕西三原县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演员、副团长。唱做倶佳,表演大气、细腻,武功尤深,嗓音甜润而洪亮,吐字清晰,并能打远响堂。先后在《盘店》《打路》《杀嫂盗草》《周仁回府》《屠夫状元》《樊江关》等戏中饰演杨八姐、黄桂英、青蛇、李兰英、党凤英、潘金莲、樊梨花等艺术形象。尤其所演《杨七娘》之杨七娘,无论武功、唱功,皆属青年武旦中之佼佼者。为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曾随团进京和出国演出,舆论评价甚高。多次获国家、全省戏曲大赛最高奖项,为“陕西省十佳演员”“青年表演艺术家”。2005年在“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争霸、四小名旦竞美秀”角逐中,成为“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李娟饰《穆桂英挂帅》之穆桂英(戏曲研究院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乾隆打宫》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乾隆让位》。含折子戏《乾隆打宫》《让位》。现有两个版本存世,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张太口述秦腔抄录本和甘肃省图书馆藏田兴华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乾隆让位,嘉庆登基,即斩国舅姚璧。乾隆愤打嘉庆,嘉庆交玉玺辞位。乾隆无奈而回宫。嘉庆即令捉拿奸相和珅,以清余党。 -
302019-09
[ 词条 ]《蛟龙驹》
秦腔传统连台本戏,共四本。别名《忠烈图》《飞凤龙》。生、旦、净、丑齐全,唱念做打并重。含折子戏《拷秋娥》《陆奇舍子》。事出《晋书太宗简文帝》。各路秦腔常演。有甘肃省图书馆藏清咸丰十年(1860)、光绪三十四年(1908)抄本和木刻秦腔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清道光年间同名木刻秦腔本;甘肃省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另有蒲州梆子抄录本、中路梆子抄录本等。本剧讲述了晋成王崩,其弟怀王篡位。囚皇后于冷宫,又搜杀太子。王尤受先王托孤,使其夫人与儿媳扮作民妇保太子出城,往其子王勉辖地楚中避祸。被奸臣皇甫石得知,擒获太子,押解京城。途中,遇龙凤山好汉刘勋而得救。大将陆奇,得皇后血诏,与王勉、刘勋里应外合,杀怀王及其党羽,扶太子登基。2006年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录制甘肃省清水县秦剧团排演的全剧(情节略异)光碟并出版发行。甘肃省清水县秦剧团演出《蛟龙驹》剧照(孟云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杨艺春
杨艺春(1925-1989)秦腔鼓师。陕西西安市人。11岁入西安正义社学戏,工须生,出科后在正学社、光艺社搭班唱戏。1943年又在荆永福、王东生门下习鼓,学成后在三原明正社、正风社任司鼓。1951年加入咸阳专区人民居圆。他敲鼓能以戏情出发,为演员伴奏,从不离神,更不卖弄个人技巧压演员戏,或强或弱皆服从于戏的整体效果;同时又十分讲究个人技巧,其锤声有功底,打法甚灵活,鼓点清晰,强弱有序,“下手”操作顺,演员用得自然;伴奏喜剧、小旦戏时,锤花轻而繁,伴奏生净正剧时,则锤法沉稳有力度。也带过不少学生,杨清芳、高立民、许成中、王平义等均受过他的教诲。 -
302019-09
[ 词条 ]王平蕃
王平蕃(1903~1978)秦腔鼓师。陕西西安市人。幼年从父学习司鼓。16岁人陕西易俗社。1935年到宁夏,先后任觉民学社、庚辰俱乐部司鼓。善于吸收京居腋鼓技巧,感情变化丰富,与不同表演风格演员均配含默契。1935年李正敏所灌唱片《断桥》《二度梅》《五典坡》《白玉钿》等戏,均邀他为之司鼓。 -
302019-09
[ 词条 ]《宁武关》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忠孝节义》《带箭扑火》《周遇吉带箭》等。老旦、红净、须生唱做打并重。含折子戏《上关》。事出《铁冠图》传奇。各路秦腔常演。郗德育、李夺山、刘蔬中、和家彦、耿善民代表剧目之一。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有孙太正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明思宗时,李自成起义,思宗命王忠为帅拒之。李自成兵围宁武关,王忠暗地投降,宁武关失守。守将周遇吉力战自尽,全家尽节。 -
302019-09
[ 词条 ]金盛班
陕西秦腔班社。陕西户县秦渡镇秦腔世家李银福创建于清同治初年。李白任班主。经常演出于关中城乡秋神报赛庙会。社内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咅养了一大批艺人。搭班艺人有须生恩科子(一名兰州红)、李银福等。其中李银福工须生,声如洪钟,纱帽、道袍戏是其特长,拿手戏有《金沙滩》《湘江会》《祭灯》《观星》《调寇》等。人称“秦中数十年来须生之冠”。其高足有万成子、刘五儿、晋公子、党金良、茂盛儿等。班底雄厚,人才辈出。光绪末年班社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旦行
传统秦腔四大行当之一。戏中的女性角色,无论文、武,老、少,凡属女性者,皆归旦行。旦角之“旦”,有人解释为以“旦”忌“阳(男阳女阴,因为过去旦行均由男性演员扮演,故以此随时警示“男旦”务须突出阴柔之色)。宋杂剧中就已有了“装旦”行当;元杂剧中的旦行,分类更细,确立“正旦”是同“正末”(正生)并重的两个最主要角色,剧本也有专供“正旦”演出的“旦本”。明清传奇以至近代各戏曲剧种,都有旦行角色。秦腔根据所扮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在旦行内还划分出许多专行,如正旦、正小旦、小旦、花旦、老旦、彩旦、武旦、娃娃旦等,表演上也各有其特点。正旦 京剧称青衣。原系京剧用语,因常穿青色素褶而得名,后在秦腔中逐渐衍用。戏中多指穿花、素褶裙的中年女性。正旦在旦行里占有最主要的位置,念韵白,重唱功,表演要求端庄、稳重、贤淑,讲求“笑不露齿,行不露足”,动作幅度不大,舞台上无论坐、站,还是走路,均保持双手挽捂左胸腹的姿态,以突出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正派良家妇女形象。《铡美案》中的秦香莲、《赶坡》中的王宝钏、《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等,均属着青褶的正旦;《忠保国》中的李艳妃、《贺后骂殿》中的贺后等,也着素褶,属正旦。苏凤丽剧照秦腔正旦流派有李(正敏)派、何(振中)派、孟(遏云)派、王(玉琴)派、余(巧云)派等。此五派在唱腔上各有创造,各有特点,其中李正敏所创造的“敏腔”,被尊为“秦腔正宗”。其他四派,何(振中)派唱腔以高亮火爆赢人;孟遏云为秦腔首个坤伶,承男旦声腔之长,形成字韵倶佳的行腔特点,二十世纪在陕甘两省享有盛誉,她的代表作品是在秦腔电影《三滴血》饰王妈;王玉琴则以“满口嗓”取胜;余巧云又以东府旦角流派而独树一帜。①正旦类别。正旦按表演可分为以唱工为主和唱念做并重两类。前者有《状元祭塔》中的白素贞、《忠保国》中的李丰色女己等;后者有《赶坡》中的王宝钏、《汾河湾》中的柳迎春、《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等。②正旦扮相。正旦以穿青褶子居多,如《赶坡》中的王宝钏、《二娘教子》中的王春娥、《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春秋配》中的姜秋莲、《杀仇》中的尤庚娘、《白玉楼》中的白玉楼等,都是典型的正旦行当角色。其扮相一般清苦,穿黑褶子,以示贫妇民女。近年来以灰褶或灰蓝褶代之,以避沉重;头上不戴珠花,脸上不搽脂粉,脑后梳发髻,鬓边下垂一绺青丝。此外,后妃、公主、官宦小姐、贵妇一类的人物,如《忠保国》中的李艳妃、《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祭江》中的孙尚香、《宇宙锋》中的赵艳容等,也属正旦行当,穿女蟒、戴凤冠或花帔、素褶等。③正旦代表唱段。正旦多以成套[苦音]口副空最为典型,代表唱段有《赶坡》中王宝钏唱段“适才间大嫂对我言”、《三娘教子》中王春娥唱段“端一把椅儿坐机前”、《杀仇》中尤庚娘唱段“尤庚娘坐愁城自思自叹”、《铡美案?告状》秦香莲唱段“秦香莲跪轿前心惊胆颤”、《忠保国》李艳妃口昌段“泪珠儿不住的胸前淌”等。此外,《斩秦英》中银屏公主[苦音大起板]套[拉腔]的“银屏女绑劣子忙上金殿”等,都是较为大板的正旦成套苦音唱腔精品。正小旦 多指戏中扮演端庄稳重的青年女子及少妇,正小旦也多以唱工为主,甚至唱做并重。如《斩秦英》之银屏公主、《状元媒》之柴郡主、《打金枝》之唐君瑞、《三上轿》之崔秀英等均为正旦。小旦多指闺中尚未出阁的年轻女子。表演要求端庄、秀丽、做工兼重、神态温柔,兼含羞涩。如《火焰驹》之黄桂英、《游龟山》之胡凤莲、《南天门》之曹玉莲、《蝴蝶杯》之卢凤英等皆是。有些秦腔班社把正旦、老旦、摇旦以外的其他旦行角色,统称为小旦。小旦中的闺阁旦则指闺中尚未出阁的小旦角色,在京剧中称“闺门旦”。花旦 多指年轻美貌、开朗活泼的姑娘少女角色,伶牙利嘴,十分重视做工和念白,讲究神采。如《拷红》之红娘、《火焰驹》之芸香、《拾玉镯》之孙玉娇、《小姑贤》之小姑等皆是。老旦 多指戏中各种身份、年龄大的老年女性。贫富有别,贫者动作迟纯,富者高雅尊贵。旧时秦腔剧种本不设此专行,加上以老旦为主的秦腔剧目不多,故常由老生或正旦演员兼演。近年来才陆续有了老旦专工。“老旦”的扮相、身段、台步均以突出老年人性格举止为特点,演唱用本嗓,并多在中、低首区内迁回,与老生唱腔较相近。如《辕门斩子》之佘太君、《放饭》之朱母、《双罗衫》之苏母、《五典坡》之王夫人等皆是。屈巧哲剧照武旦 多指戏中武艺超群、英姿飒爽的青壮年女性,以武功为主。“武旦”分为刀马旦和靠把旦两类。①刀马旦。为战衣战裙、短打妆扮且无官职的勇武女侠。表演上着重武打,尤擅于特技“打出手”。如《武松打店》之孙二娘、《霓霞关》之东方夫人、《打瓜园》之陶三春、《打焦赞》之杨排风等。②靠把旦。为穿长靠、插靠旗的女将,包括插翎子、挂“毛兜兜”(京剧称“狐尾”)等占山为王的寨主和番邦女将。虽然武打但并不激烈,一般着重于唱做和舞蹈。如《穆柯寨》之穆桂英、《战金山》之梁红玉、《三休樊梨花》之樊梨花、《下南唐》之刘金定等。京剧将此类角色称为“刀马旦”。彩旦 又称“媒旦”“丑旦”。多指戏中被揶揄、丑化的民间下层女性,不分年龄、身份,也无论化妆、表演、唱念,均以夸张、滑稽可笑为主。诸如媒婆、妖婆、店婆、禁婆、巫婆、鸨儿一类丑婆子,都属于彩旦式的人物形象。《拾玉镯》之刘媒婆、《小姑贤》之姚氏、《看女》之乡下妈、《哭杀场》之丑丫鬟等。还有一种解释,“彩旦”系指年龄较轻的女性,如秦腔《哭杀场》之丑丫鬟之类。彩旦在表演上与丑角基本无异,加上演男丑的演员都能饰演彩旦,许多秦腔班社故将其归为“丑”行。彩旦中比较有特色的一支是摇旦,又称“妖旦”,指年纪较大的丑婆子。除一般“彩旦”的滑稽之外,更具奸习、凶狠、妖邪。在秦腔传统戏中,多属后娘、公婆、鸨儿之类角色。《铁莲花》之马氏、《小姑贤》之姚氏等,即是“摇旦”之典型。娃娃旦 多指未成年的女性儿童。如《窦娥冤》之小窦娥、《铡美案》之冬妹等。秦腔本无专应此工的演员,通常多由跟班学徒、学员临时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