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7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千古一帝》
新编大型秦腔历史剧。别名《千古帝业》。朱学、毋致1983年创作,共两部。小生、正旦、大净唱做戏。事出《史记秦本纪》。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首演。198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刊行本。李东桥饰《千古一帝》之秦王嬴政(戏曲研究院提供)演出情况此剧于1984年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首演。特邀历史顾问林剑鸣、袁仲一。导演寇治德、胡正友、谢欣。作曲肖炳、吴复兴。该剧作为“振兴秦腔,振兴剧院”的第一个创作剧目,又在全国调演中获重大成功,被列为陕西省1985年十大新闻之一。艺术特色《千古一帝》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秦腔艺术上做出较大创新的代表作。女传统净行为俊扮,以小生行当树立起正面角色形象;唱腔也进行了大胆创新,乐队做出了配器;一改传统秦腔服饰,参照越剧服装重设计,重新制作,音乐、布景、灯光、效果都为烘托剧情、塑造人物、美化舞台服务。 -
82019-10
[ 词条 ]衡东生
衡东生(1940~)秦腔演员。工净、丑。陕西城固县人。13岁进城固县剧团学艺,又到西安易俗社等剧团学习。后回陕西省城固县剧团,曾任副团长。 -
32019-10
[ 词条 ]闫佟贤
(1933~)秦腔旦角演员。女。工老旦。山西夏县人。1949年考入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队。1953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
32019-10
[ 词条 ]赵桂兰
(1927~)秦腔演员。女。工青衣,兼演花旦。陕西西安市人。1941年入西安三意社学艺。1950年参加西安易俗社。表演质朴典雅,台风正派,做戏认真。 -
32019-10
[ 词条 ]米清华
(1917~2003)秦腔旦角演员。工青衣。陕西褒城县人。以票友下海,习研李正敏唱腔,自学成才。历任兰州胜利剧团副团长、白银市秦剧团团长、兰州市秦剧团副团长。其心板极稳,演戏颇多。 -
82019-10
[ 词条 ]唱派
秦腔唱派可分为地域唱派和姓氏唱派,前者如中路(西安乱弹)、东路(同州梆子)、南路(汉调桄桄)、西路(西府秦腔)、北路(遏工腔)等五路唱派发展支系;后者如“袁(克勤)腔”“敏(李正敏)腔”“苏(育民)腔”这些艺术唱派都是秦腔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秦腔剧种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唱派形成条件 秦腔唱派的形成,大致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①师承有自。至清同治光绪时期,秦腔舞台更是繁花似锦,人才辈出。然而,这些曾在秦腔发展历史中闪烁璀燦之光的诸家艺术流派,今还没有提升到理论层面加以总结认识,限于当时的条件,许多流派唱腔已失传。辛亥革命以后,各流派又有显著发展,丰富和充实了秦腔艺术的宝库。唱派特色 秦腔唱派是秦腔艺术家在师辈基上根自条件和造的个性化艺术成果,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形成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即使同一出戏、同一个题材、同一个人物、同一段唱腔,各个流派演员基于不同的体验和理解 -
302019-09
[ 词条 ]《两狼山》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两狼关》。武须生、大净、武生唱做打并重。含折子戏《苏武庙》《李陵碑》。事出《杨家将演义》第十八回、《昭代萧韶》。各路秦腔常演。为郗德育、和家彦代表剧目之一。现有多种版本存世,有甘肃省靖远清嘉庆古钟铸目;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李陵碑》折戏本;《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桄桄》第四集收录孙太正口述本;《甘肃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一集书录本;《华东戏曲丛刊 -
302019-09
[ 词条 ]李逸僧
李逸僧(1878-1942)秦腔音乐家、编导。陕西西安市人。原名翼生,自称“短左袂僧”。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幼受私塾严格教育,尤好文学、戏曲、音乐。后因厌恶官场,专心从事戏曲研究和秦腔改革工作。对京剧、秦腔、蒲剧、碗碗腔、眉户等剧种都非常熟悉,俱能演、编、导。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曾组织广益娱乐社、众票社等。1931年至1938年,为三意社创作、改编、移植、排导的《苏武牧羊》《化墨缘》《玉堂春》《娄昭关》《卧薪尝胆》等剧目,一直被秦腔界立为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