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6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魏新民
魏新民(1941~ )秦腔琴师、演奏员。陝西蓝田县人。1958年进西藏自治区秦腔剧团演员训练班学艺。1975年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主要担任秦腔板胡演奏,兼事高胡、二胡。 -
82019-10
[ 词条 ]戏衣
用于秦腔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服装服饰,包括蟒、靠、帔、袄,盔、冠、巾、帽以及鞋靴等。秦腔戏衣基本是以明代服装为基础,兼收金、元、清各民族服饰之优长,经过不断改进、充实、发展方渐定型。尽管秦腔传统剧目表现的故事内容上至汤商,下至明清,每个朝代的服饰不仅款式区别甚大,朝廷对官民士庶着装历来就有等级极严的界定。但秦腔演员扮戏穿的却是不分朝代的大一统“戏衣”。事实上,在秦腔艺术表演的发展过程中,秦腔班社的行头经历了由简陋到完善、由低劣到高档的发展过程,清光绪以前秦腔戏衣多由戏班自制,亦有借用者,后又发展为实物行头,民国初又有高档的私人专有戏衣。①自制行头。二十世纪初,甘肃庄浪县秦腔戏班演出时,便将县城隍庙塑神所着黄袍和蓝袍为戏中主角借穿,庙中伕役塑像之黄马褂,也为戏中龙套暂借穿用,秦腔艺人将此称为“借用行头”。③实物行头。如秦腔《芦花荡》中张飞、《苏三起解》中苏三均着此装。 褶子 又称“褶”,即长衫,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人物最常穿的便服。有男褶、女褶之分。 -
82019-10
[ 词条 ]二衣箱
秦腔衣箱建制之一。存放武戏衣的专门衣箱。如秦腔《古城会》等戏中之关羽着靠即属此类。改良靠在原靠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有男女之分。①改良男靠。原系周信芳制,后在秦腔中沿用。团花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家将、校尉等角色穿用。款式与团龙马褂无异,唯团龙纹样以团花代替,且袖边、衣摆无纹饰。黄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随从角色穿用。款式与团龙马褂同,但无纹饰。大铠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御林军专用服饰。形制与大靠略同,唯靠肚以下甲片分左右两块,且无靠腿,不插靠旗,甲片中间不绣鱼鳞纹,而绣以风车大纹样。箭衣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圆领大襟、马蹄袖,前后开叉齐腰。玉带秦腔戏装的装饰物。硬胎,黑色,上镶方、圆形小玉块,穿蟒和官衣的角色都须佩戴。绦子秦腔戏装的装饰物。丝麻编织而成的绳子。长约四米,绦头为穗。凡穿褶子、帔、老旦蟒的角色佩系。 -
82019-10
[ 词条 ]火爆戏
秦腔演出习俗。旧时,有些地方的会戏演出,一旦开台,要求昼夜不停,始终一贯到底。这种演出,演员非常紧张,火彩又称“烟火”。秦腔传统演出中的舞台效果的一种,主要用火焰制造舞台效果。秦腔剧目中神话戏甚多,演出时火彩用得最多,花色也最繁盛,有火门、二龙戏珠、二龙出水、二龙入水、朝天一炷香、顺风火、串串珠、金蛇盘顶、过梁、盖头火、顺地溜、天接地、金钱吊葫芦等数十种以上。表现形式火彩在秦腔中的运用很多,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描写火彩、气氛火彩、神怪隐现火彩等。①描写火彩。即前场用联套火彩描绘舞台上起火的景象。如秦腔《火烧葫芦峪》《火烧七百也》等战争中的火攻,《闯宫抱斗》中的火刑,《张文祥刺马》中的火灾,以及《挑袍》毒酒起火等即是。②气氛火彩。即以联套火彩制造舞台气氛。秦腔表演有专用程式套路,称为“二鞭子”;在击乐“重锤”中,演员向后打马三鞭,前场放三把“顺风火”;抬腿,朝胯下放一把“顺地溜、演员大转身,由后朝前越过演员头顶放一把“金钱吊葫芦这三阵火表现出千里马腾空飞舞 -
82019-10
[ 词条 ]《写白信》
秦腔小戏。王辅丞编剧。别名《圈圈圈》。生、旦做工戏。陕西易俗社首演。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三集书录本。 -
302019-09
[ 词条 ]文汉臣
(1890-1947)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三原县人。其人生性淡泊,为人和善,人称“善人”。年少时即到甘肃搭班。1941年与耿忠义、岳钟华组建文化社。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脱离梨园。其艺术上遵西府秦腔戏路,动作飘逸,道白清晰,演《太白醉写》成为一时绝响,并在髯口、马鞭、化妆上均有独到之处。擅演剧目有《十道本》《空城计》《辕门斩子》《伍员逃国》等。 -
302019-09
[ 词条 ]周尚义
1959年陕西省文化艺术干校导演班毕业后,从事秦腔导演工作,曾任陕西渭南地区秦腔剧团导演、副团长等职。执导有《杨门女将》《不准出生的人》《南海长城》《双钉鞋》《山乡来客》等剧目。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
82019-10
[ 词条 ]唢呐调门
唢呐是秦腔的重要乐器,秦腔剧种有数百只唢呐曲牌,通常在发兵、饮宴、庆典等场面吹奏。秦腔唢呐因不参与合奏,故其音高基本是固定的,常用的调式若以筒音工尺“上”字作“1”,即相当于现代的F调,这是它的正调。秦腔唢呐的音高虽然是固定的,但通过改变指法,可作正调(筒音1=F)变为凡调,即筒音作5,l=bB,以及变为小工调,即筒音作4,1=C等上五度宫音系统和下五度宫音系统的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