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三进士》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一门三进士》《朱砂冠》《八珍汤》《寻儿记》《同根异果》。纱帽生唱做工并重。含折戏《打棒槌》。西路、南路、中路秦腔常演。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甘肃省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十六集书录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存本,另有山东梆子抄存本、蒲州梆子抄本。本剧讲述了山西平阳书生张文达,向当地周、常两家借路费,进京赶考。走后,周、常两家借口讨债,抢走了文达两个幼子,长子改名为常天保,次子改名为周子卿。二人长大后,都做了官。数年后,张文达之妻孙淑林进京寻夫,病倒在洛阳旅店中,欠了店钱无法偿还,只好卖身到知府常天保家为奴,经常受常妻的虐待。一次孙被迫到通判周子卿家去退还寿礼。周妻问起孙的身世,才知其即是周、常二人的生母。周子卿到常家去认母,但常天保恐怕有失做官的体面,不肯相认。二人争吵不下,同到巡按处去告状。恰巧巡按正是张文达,张把淑林接来,一家人重又团聚。 -
302019-09
[ 词条 ]王家班
甘肃秦腔班社。清宣统二年(1910)由王天虎自筹资金创建于灵台县独店乡。王天虎自任班主,因箱具简陋被称为“一抬笼戏班”。主要演员均为本地人,有袁十娃、吴金民、熊娃、于水娃、冯老五等。主要演出剧目有《十万金》《四进士》《破宁国》《铁兽图》《上煤山》《黄河阵》《闯宫抱斗》等。1929年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脚姿
秦腔基本功。演员舞台表演中,站式的分解动作之一,即两脚所做的各种姿态。戏剧人物的一戳一站,都有其规定的姿态与造型。脚姿既是演员表演功力的最基本要素,又同身段、手型、眼神结合成为整体,是形成各种不同站式的前提。因此,演员在练功初始,首先要从掌握最基本的脚姿(包括脚位)和站式开始,以增强对腿部的控制能力,并学习在舞台表演中如何运用两面身形(即子午相)。脚姿有勾脚、绷脚等姿态。①勾脚。与“绷脚”相对。脚跟踹出,脚尖、脚背往回勾。戏中身份显赫的生、净角色,出场走台步、亮靴底,丑行站立道白,左右手轮番提袖,右、左腿轮番移换重心时,均贯穿运用此脚姿。②绷脚。与“勾脚”相对。脚尖着地,脚跟上提,脚背绷直,尽力往上顶。戏中,武丑站立,行左、右戳腿式;武生、武旦弓箭式,呈左、右扑步以及探海、射燕等表演中;均贯穿运用此脚姿。③汇脚。脚绷起,脚窝朝上,脚尖尽力往回汇。戏中旦角卧鱼、武生劈叉、涮腿等表演均贯穿运用此脚姿。脚姿 -
302019-09
[ 词条 ]站式
又称“站相”。秦腔基本功。演员身段、做工等一切程式动作的基础。戏剧人物的一戳一站,都有其程式所规定的姿态与造型,所谓“站取子午,文为八字,武为丁字”等,正是从站式角度提出来的。演员做工的基础训练,当从练站脚步开始,继而再学有关手的“掌”“拳”“指”各种姿势,然后再拉“山膀”、起“云手”、跑“圆场”,如此循序渐进,才能给做工打下坚实基础。 -
302019-09
[ 词条 ]刘喜戏班
宁夏秦腔班社。班主刘喜。清光绪末年(1908)陕西咸阳人刘喜带领近20人的秦腔戏班来到宁夏,经常于各大庙会演出。演出的剧目均为秦腔传统剧目。主要演员刘喜、刘大旦(青衣)等。大约清宣统二年(1910)前后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王彩霞
王彩霞(1934~)秦腔且角演员。女。小旦、花旦、青衣、武旦皆能。原籍陕西武功,生于甘肃平凉。幼从雪文华为师。在当时平乐学社首演《慈云庵》之王娟娟而走红。1949年后,曾在兰州新光社、文光社、兰州市秦剧团工作,后任平凉市秦剧团业务团长。擅演武旦戏有《凤凰岭》《下南唐》《十三妹》《白蛇传》等,小旦戏有《柜中缘》《杨氏碑》《杀狗劝妻》等;中年后又常演甘肃流派武旦戏,如《黄河阵》《太湖城》《破渑池》等。1955年甘肃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二等奖,兰州市挖掘戏曲遗产竞赛月演出获一等奖。为兰州市政协委员。 -
302019-09
[ 词条 ]玉庆班
玉庆班亦称“玉成班”。陕西秦腔班社。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陈雨农创建于西安,陈自任社长。艺人除陈雨农外,尚有旦角郑香亭,须生刘立杰、白相、赵益民,净角阎全德等。郑香亭等曾是华清班的学生。1912年班社解散,成员多加入陕西易俗社,并任教练。 -
302019-09
[ 词条 ]黄新芳
黄新芳(_1919~1984)秦腔演员。工旦。陕西咸阳市人。16岁入当地剧社学艺。1935年前往甘肃。次年参加兰州新兴社。因扮相俊美,嗓音清澈,一度为该社之台柱,1940年告别舞会,以演《自由之花》《情海波》《大婚姻谈》《啼笑姻缘》等时装戏,以及《燕子笺》《青梅传》《双明珠》《鱼水缘》《桃花泪》《软玉屏》《双诗帕》《天河配》而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