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红鸾禧》
中路、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金玉奴》《豆汁记》《棒打薄情郎》《棒打无情郎》。小生、小旦唱做戏。含折子戏《棒打无情郎》。事出《今古奇观》第三十二回、《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无情郎”等。晋福长、马振华、何振中代表剧目之一。今存版本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198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年刊行冯杰三改编《金玉奴》秦腔、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刘兴汉口述秦腔抄录本、甘肃省图书馆藏秦腔抄存本。另有《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第五十六集收录本等。剧情简介生员莫稽,冷饿街头,被花子头金松所救,并许女金玉奴为妻,供给攻读。莫稽应试得官,上任途中将金玉奴投入江中,被相国徐鼎臣所救,收为义女复配稽为婚,玉奴于洞房之中棒打无情郎。代表唱段《棒打无情郎》一场金玉奴(小旦)所唱“我家住杭州在临安”[苦音二六板]较行。唱词为:我家住杭州在临安,双凤桥鸳鸯巷有奴家园。父金松每日里大街讨膳,奴名叫金玉奴谨守家园。那一日天寒地冻北风冽冽扑人面,日过午未见父回还。裙衩出门把父探,见一位生员倒卧在我家门前。观见他面黄肌瘦浑身褴褛饥寒交迫团团颤,眼看他一命不周全。奴一时心发恻隐行方便,用粥米救他活命还。我爹爹回家问一遍,才知他姓莫名稽是生员。无父无母无亲眷,才将他招赘我家园。大比之年王开选,我父女随他去求官。白日无钱去吃饭,我的父沿街乞讨供给予他饭三餐。夜晚无钱歇旅店,在三观庙内把身安。谁知他一朝升荣心肠变,嫌贫爱富将奴嫌。幸喜他皇榜得中榜下即用德华县,举家赴任上官船。船行至采石矶口将月玩,将奴推落江内边。这是我伤心之事讲一遍,望大人与难女快快伸冤。 -
82019-10
[ 词条 ]《双锦衣》
秦腔连台本戏,分前后两本。吕南仲编剧。小生、小旦为主行当齐全唱做工并重。事出《宋史》卷三百二十六、《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七。陕西易俗社首演。今存版本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二集书录本。刘箴俗饰《双锦衣》之姜琴秋、赵振华饰姜雪春(易俗社提供)西安易俗社早期演出古装戏《双锦衣》剧照(易俗社提供)剧情简介宋时,乡宦姜有范命女雪春、琴秋各绣锦袍一件,送其未婚夫王尚、吴给。事为纨绔子弟蒋成史、许本德所羡,顿起歹意,遂推吴给落水,又逼王尚出走。蒋以为计成,欲诱奸雪春,得侠女金相凤所救,逃往松江,琴秋逃入尼庵。后金兵南下,吴扶康王自立,官拜御史,审明雪春冤案,两对未婚夫妇江中相遇,共庆团圆。代表唱段姜琴秋(小旦)所唱“升阶上得大雄殿”[苦音二六板]唱腔较流行。唱词为:升阶上得大雄殿,只见那诸佛庄严列庭前。数两廊,一个儿,两个儿,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三六一十八位尊罗汉,我问你喜的、笑的、怒的、愁的都是为哪般?难道说你喜我、笑我、怒我、愁我情根未能断,怎知我心似冰雪寒。我要向白莲台上看,释迦牟尼坐中间。阿难迦叶两边站,坐下还有趺迦兰。且看他,一坐、一立、立立坐坐坐坐立立分贵贱,我问你,傲的、慢的、谦的、恭的为何不开言?难道说,傲我、慢我、谦我、恭我未曾登彼岸,怎知我也到白云端。重下台阶步步转,深庭寂寂何人怜。我又见护法韦陀在前殿,轩昂手执降魔鞭。山门无事常封掩,四大金刚站两边。见一个手拿青锋剑,一个琵琶弄丝弦。一个手掌混元伞,天王李靖把塔端。东法鼓,西警钟,鼓咚咚,钟嗡嗡。鼓声咚咚钟声嗡嗡声不断,声声惊醒梦邯郸。而今无它怨,自去守蒲禅。一心除孽缘,念佛坐禅庵。及时修行未为晚,唯盼早日渡灵山。音像资料1981年中国唱片社为肖若兰演唱的该段唱腔灌制唱片。片号DB—20211。 -
82019-10
[ 词条 ]振兴社
甘肃秦腔班社。1932年在宁县早胜镇组建。班主杨正藩,陕西临澄人,是“哥老会”大爷,故人称杨大爷。1919年,杨正潘从陕西临潼到甘肃省宁县早胜镇。1930年任宁县民团团总,兼管早胜粮台,征收镇内各种杂税,还开设赌场营售烟土,由此财力大增。于1932年投资组建振兴社戏班,聘请须生康清元、范秉彦、杨三、樊富秋,旦角生娃子、李君子、阿坝,净角韩四喜、李喜林、孟老幺,小生晁富娃、韩永寿,前场钟世亮,板胡张清芳,鼓师张刘裔来班,常年在庆阳、镇原、泾川、正宁、宁县以及陕西的长武、彬县、旬邑等地演出。演出剧目主要有《月明楼》《春秋配》《破洛阳》《汴梁图》《富贵图》《淮河营》《过沙江》《竹林会》《九龙峪》《水罗帐》等130余本。振兴社同时还设有科班,招收学员,共收两期五十多名学员。教员主要有张庆美、马东升、张新米、钟世亮等。其中张庆美(艺名大少)是徽班出身,他把汉调二黄架子功、毯子功与关中秦腔表演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对振兴社学员的迅速成才起到重要作用。张新米在表演上是全行当典型的董志塬表演风格,各行当的学员都受益于他的言传身教。振兴社科班所教的学员出名的有刘振忠、李德山、屈海山、何兴寿、李兴寿、姚庚升、王兴民、陈如意、杨德山、瞿东云、杨富成、李兴国、刘玉贵、杨生华、董廷义、畅明声、魏世杰等,皆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董志塬一带最活跃的戏曲骨干。杨正藩去世后,其子杨忍儿接任班主,因经营不善,戏班每况愈下,以廉价出售部分箱具而维持,艺人们谑称其为“阿斗”。戏班与科班最后于1947年解体。 -
82019-10
[ 词条 ]觉民社
陕西秦腔班社。1932年创建于朝邑。严伯峻为首任社长,封至模为顾问。该社主演秦腔兼演同州梆子,同时演出又兼以教学,秦腔演员有刘易平、杜干秦、刘宏忠等,同州梆子演员有五五子、张海娃、张九奎等。演出主要剧目有《夺锦楼》《庚娘传》《渔家乐》《取都成》《萌芦峪》等。先后培养两批学生,有党新乾、党新智、陈新国,以及炱安民、王西民、李玉民等。1935年解体。 -
82019-10
[ 词条 ]《东窗记》
罗雪樵所编剧目。文武生、老旦、白净、净角唱做打并重。事出《宋史?岳飞传》、宋元戏文《岳飞被掳东窗记》、明小说《大宋中兴岳飞传》及无名氏杂剧《东窗事犯》等。宁夏觉民学社首演。本剧讲述了金兵大举进犯中原,岳飞奋力抗击、屡立战功。金国四太子金兀术暗中勾结南宋奸相秦桧,设计陷害岳飞,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 -
82019-10
[ 词条 ]新汉社
陕西秦腔学社。1931年在汉中易俗社基础上组建而成。符绍初、张载林等先后任社长。演员有王景民、刘玉珍、张金剑等。1934年后,又招收王炳泰、高登云、孟玉华,聘同州梆子李桂亭为鼓师,同时还招收乔新贤、赵新启、米新洪、米新焕、尚新岳、张新勤等一批学员。1940年在汉中、广元、凤翔、天水等地演出。1946年解体。 -
82019-10
[ 词条 ]平乐社
甘肃秦腔班社。1930年国民党陇东陈桂璋部十三师参谋主任张本仁邀高天喜等著名演员创建于平凉。共办三期,招收150余名学员。首任社长张本仁,于1931年招收50余名学员,学期九年,学员以“中、华、民、国”四字起名。培养出王保华、鲁定国、景乐民、雪文华、熊建民等一批学员。1932年继任社长胡农泉主持招收第二期,共50余名,学期七年,以“平”字起名,培养出薛再平、阎更平、张方平、李林平、焦云平、乔良平、张乐平等。翌年,该社改名“陇东平乐学社”,明确表演、教学为一体的宗旨。1935年陇东绥靖司令杨子恒调防河南,并将两批学员编为新生游艺队赴豫巡演,两年后返回。1941年高希中主持招收第三期,共40余名,5年学期,以“乐”字起名,且首招屈效梅、王彩霞两名女学员。刘文乐、郑守乐、郭康乐、黄旺乐等均出自该班。高希中、范醒华、秦鸿德、黄云亭、张正武、杨实易、张新清等任教,兼学国文、英语等。1946年停办。1949年8月,平凉军管会接管,易名平凉剧社。1950年又改建为新光剧社。演员阵容庞大,先后聘用孟遏云、王文鹏、傅荣启、大麻子、李可易、刘全录、王晓玲、沈和中、沈爱莲、汤秉中等,上演陕西易俗社新编《三滴血》《双锦衣》《韩宝英》《人月圆》等历史剧目以及《家庭痛史》《黄花岗》等文明戏。同时又创办科班3期,培养学生150余名,在表演、音乐、舞美、化妆、服饰等方面立足于改革,成为甘肃秦腔走向改良的代表。 -
82019-10
[ 词条 ]张鼎望
(生卒年不详)清初文学家、秦腔理论家。 陕西泾阳县人。 字荆观,号渭滨。出身于世代仕宦之家。系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进士,授东明知县。自幼喜好地方戏曲,经常出入庙会观看演出。康熙四十年(1701)写成《秦腔论》一篇,考其历史,论其声腔,赞扬其表演艺术之精湛。雍正十一年(1733)举博学鸿词,坚辞不赴。该《秦腔论》收入《鲁桥八景集》中,焦文彬等《秦腔史稿》中称其是第一部关于秦腔艺术的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