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米晞
米晞(1924-2010)戏曲理论家、音乐家。陕西富平县人。原名米成义。1938年在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习。次年转入陕甘宁边区中学,后调边区民众剧团当演员。1947年编入西北野战军文工团,转战于西北战场。1950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三年后调西北戏曲研究院从事音乐编创工作。历任西北野战军文工团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西北戏曲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三团团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院艺术顾问等职。曾在秦腔现代戏中饰演《好男儿》之郑二虎、《血泪仇》之王东才、《保卫和平》之党战奎、《打洛阳》之营长,以及传统戏《回荆州》之诸葛亮等角色;后从事音乐创作,作品有歌曲《扛起枪打豺狼》《向大关中进军》《解放大西北》等;歌剧作品有《宣誓》等;另有专著《战士手风琴练习曲》《眉户音乐》行世。此外,还为眉户剧《梁秋燕》《粮食》《雷锋》《曲江歌女》《双玉蝉》、碗碗腔《桃园借水》《白玉钿》以及秦腔《白蛇传》《智取威虎山》《向阳川》《红灯记》(合作)等剧目担任唱腔音乐设计。米晞 -
82019-10
[ 词条 ]《玉凤坡》
甘肃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武生、净唱做打并重。甘肃省图书馆藏有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明成祖时,阿南王造反,徐伸挂帅出征,兵至玉凤坡,阿南国军师妥量摆混元大阵。徐伸之子贵保引兵破阵,大败,逃至姚家庄,与姚义春之女姚千金结亲。夫妻游园,突现洞穴。贵保探穴,遇祖父徐达显魂,授与破阵图和扫邪鞭,贵保回营破阵。 -
82019-10
[ 词条 ]《双罗衫》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黄天荡》《罗衫记》《白罗衫》。须生、小生、正旦、老旦唱做戏。含折子戏《汲水》《详状》(又称《夜审姚达》)《哭灵》。事出《太平广记》崔尉子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及《今古奇观》,清人《白罗衫》传奇。各路秦腔常演。沈和中、庄正中、伍富民、米钟华代表剧目之一。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甘肃省图书馆藏田养公口述秦腔抄录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王振鳌口述秦腔抄录本,另有中路梆子抄录本。本剧讲述了苏教谕赴任途中被水寇徐能杀害,苏妻逃走,产一子,被徐能拾去收为义子。苏妻藏于尼庵,伺机报仇。19年后,苏子长大,应试高中,封任八府巡按巡视江南。其母前往诉冤,巡按徐继袓从冤状上看出疑点,询问家人连贤,并以罗衫对证,才知始末,惩办了杀害生父的养父徐能,母子相认团圆。中国唱片社灌制何振中演唱该剧唱片。2004年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录制甘肃省兰州市秦剧团黑西林、张小琴主演的该剧光碟并出版发行。张掖市七一秦剧团卢娣饰《夜审姚达》之徐继祖、晁永和饰姚达(孟云提供) -
82019-10
[ 词条 ]曲子贞
曲子贞(1917-1993)作家、文艺评论家、戏剧理论家、导演 。山东烟台人。满族 。原名曲滋桢、又名阿曲,笔名褚知正、瞿志征、孙明、钱明等。1938年赴陕北参加革命,历任陇东剧团副团长、兰州文协主席、甘肃省委宣传处长、甘肃省文联主席、甘肃省文化局副局长等。1977年后曾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顾问,民间文三成总编,省归侨侨眷联合会顾冋等职。1936年开始文学创作,笔触涉及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曲艺、电影等领域。撰写并发表大量戏曲文章,有专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改革秦腔的先决条件》《努力振兴甘肃秦腔艺术》《评吕四娘》《可贵的贡献王正强的〈秦剧名家声腔选析〉》等。担任戏曲工作委员会主任期间,组织开办多期学习班,推动戏改工作,并在挖掘整理甘肃戏曲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任陇东剧团副团长时,还从事戏曲导演工作,所排导秦腔《保卫和平》有较大反响。 -
82019-10
[ 词条 ]火龙枪
秦腔传统本戏。须生、净角唱做并重。甘肃秦腔常演。甘肃省图书馆藏有冯大鹏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明成祖时,归化王熊胆犯境,唐通往剿,熊胆以火龙镖大畋明军。状元张振龙兄弟押粮来到边关,唐通将帅印让交张振龙。振龙三弟振宝在家擧侍双亲,因遭荒旱,父母双亡,后得师高炳资助,并赠火龙枪,赴边陲投军立功。兄弟三人异獅逢,振宝出战,凭火龙枪击畋熊胆之火龙镖,熊胆降服,并将女桂花许配振宝。 -
82019-10
[ 词条 ]新兴社
甘肃秦腔学社。1929年陈景民、田德年创建于兰州。陈景民任社长。主要演员有陈景民(青衣)、田德年(大净)、王德孝(小生)、安鸿印(旦)、岳钟华(武生)、杨启华(红生)、穆九龄(须生)、赵连璧(丑)、赵月华(旦)、毛金荣(须生)、程镜生(武生)、李云峰(净)、王文鹏(须生)、何家彦(须生)、何振中(青衣)、姜瑶中(花旦)、沈和中(小生)等。1935年初组建科班,招收学员30余名,聘张正秦、张希林为教练,参照陕西易俗社宗旨教学,学员男角均以“新”字命名,如王新民、赵新中、姜新声、吕新安、张新裳等;女角尾字均加“草”字头,如黄新芳、童新苳、雷新兰等。1935年2月,该社内部发生纠纷,陈景民离开,将社务交赵连璧主持。赵将剧社带到西宁、玉门一带流动演出,不久便宣告解散。陈脱离原剧社后,仍以“新兴社”名义赴西安招收艺徒。并在老家咸阳筹资一万余元,作为培训学生的资金。首期学生共计30余名,教练为张希林(丑)、张正秦(须生)等,按“易俗社”革新的音乐、表演、唱腔教练艺徒,经过一年多的技艺培训,于1936年重返兰州。这是将易俗社之剧本、表演及乐器伴奏方法最完整地输入兰州之始。所演包括诸多易俗社、三意社创作和改编剧目,如《软玉屏》(前后本)《重圆镜》《玉镜台》《美人换马》《鱼水缘》《青梅传》《双诗帕》《三滴血》《夺锦楼》《三知己》《家庭痛史》《双明珠》《燕子笺》等古装戏,及时装戏《大婚姻谈》《啼笑姻缘》《自由之花》《情海波》《因果鉴》等。在兰州公演之后,大为叫座。培养出的优秀学员黄新芳(正、小旦)、陈新陇(正旦)、童新伶(小旦)、雷新兰(正旦)、王新民(须生)、赵新忠(须生)、姜新声(丑)、吕新安(武生)、张新棠(须生)等,都成为观众崇尚的名角,使该社红极一时。1937年抗曰战争爆发,演出难以为继。1943年陈景民将班社解散。 -
82019-10
[ 词条 ]《木兰从军》
冯杰三所编剧目。武旦为主唱做戏。事出《木兰辞》、宋官本《木兰花爨》、元《木兰女》及《隋唐演义》第五十六回等。陕西易俗社首演。本剧讲述了唐时,朝廷为抵抗北方突厥入侵,征兵甚急,花弧因病不能应征,其女花木兰改扮男装,替父从军前往边关。木兰阵前屡建战功,胜利后,元帅贺廷玉欲将其女许配花木兰为妻,花木兰借箭伤掩饰,请求返乡。木兰返乡后,元帅贺廷玉亲自去花家询问婚事,方知木兰乃为女子,大为钦佩。凌光民饰《木兰从军》之花木兰(易俗社提供) -
82019-10
[ 词条 ]汉中易俗社
陕西秦腔班社。1928年西安易俗社出科数十名演员到汉中组班,演出易俗社革新剧目,名为“汉中易俗分社”。种玉华任社长,以须生徐国斌,小生路习易、王新民,旦角种玉华、姚翰华,净角李道民、孟玉华,丑角白炳华等人为主的演员阵容,演出了《软玉屏》《双锦衣》《夺锦楼》《双诗帕》《美人换马》等戏。1930年因种玉华病故而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