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连心桥》
现代本戏。韩继新编剧。唱做并重。1986年陕西省吴旗县剧团首演。导演黄贵民,音乐设计崔晴虎,舞美霍向鹏。司明军、阁占兵、王建峰、孙彩琴、高宝玲演出。本剧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某山区苦水河之石桥被炸毁,方石匠儿子方刚为护桥而亡,其恋人马鸣的妹妹马玉珠,也因方刚惨死而疯。马鸣因与炸桥有些牵连,虽说已是腰缠万贯,却一直良心受到鞭挞,很想修桥,又怕独木难支和其妻巧巧反对;方石匠把丧子之痛深埋心底,常年开山打石;老支书马一万的儿子马笑,及其恋人燕子,经常在残桥边徘徊。终于,当马笑和燕子等一伙青年人,亮起义务修桥的大旗时,淳朴、厚道的山民们全都踊跃参加到建桥的行列。“人心齐,泰山移”,一座宽绰、平坦的大桥终于架在了苦水河上,也架在了人们的心上。 -
82019-10
[ 词条 ]于大班长
于大班长(生卒年不详)清道光、咸丰秦腔演员。主工大净,精通他行。甘肃武山县人。于氏祖先世代为官,家巨富。兄弟四人,皆好戏曲并都能登台演出,老大扮戏尤工,于大班长成为名号。清道光十年(1930)书香门第的于进士家改换门庭,出资购置戏箱,由老大组建戏班并任班长,在甘肃宁远(今武山县)境内挂牌演戏,人称宁远“于家班”,演出达30年。于大班长戏路很宽,师从不详,因出身书香之家,饱读诗书,天性聪明,是位自学成才的戏曲人才。于体形魁伟,虽能扮演须生,但以花脸出名。花脸门中,不论勾画脸谱还是唱腔设计均有自己特色。其唱腔有通俗真切、豪放粗广等特点。代表剧目有《宁武关》《蛟龙驹》《花田错》《忠烈会》等20多出。死后于家戏班由门徒傅邦统领。傅邦生于1852年。演员。工花脸,兼演须生。甘肃武山县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喜欢戏曲艺术,常混入江湖戏班演出。清同治十年(1872),拜于家班班主于大班长为师。于大班长逝世时,将戏班交他主持,遂改为傅邦戏班。1899年去世。 -
82019-10
[ 词条 ]三盛社
甘肃秦腔班社。1936年创建于甘谷。黄银娃任社长。主要演员有黄银娃(旦)、陈寺子(须生、花脸)、冯灵芝(丑)、冯腊梅(丑、兼导演)、王青山(须生)、来俊(须生)、高丽铜(净)、魏启业(须生、小生)、郭爱玲(女、旦)、王化民(小生)、张正武(须生)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冯腊梅、孙达武等牵头改组,从陕西请来高符中、姜瑶中等一批演员,充实阵容,上演传统剧目达50多本,还演时装戏《心头恨》《家庭痛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甘谷县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甘谷县星星秦剧团,派史怀德任剧团指导员,张正中任团长,1951年解散。 -
82019-10
[ 词条 ]固原化俗社
宁夏秦腔班社。1936年始建于固原。班主石林泉、雷霄汉。演员大部分是从陕西、甘肃到固原搭班演戏的艺人,演出的剧目多是秦腔传统戏,主要有《炮烙柱》《七星庙》《秦香莲》等。由于演出少,建社一年多便自行散班。 -
82019-10
[ 词条 ]觉民学社
以觉民学社作为名称的科班在甘肃和宁夏都有。①兰州觉民学社。甘肃秦腔科班。1928年创办于兰州,址设兰州普照寺。是在进化剧社秦腔训练班基础上创建的秦腔教育机构。为官办性质。当地缙绅魏绍武、水梓经办,魏绍武兼任社长。创办之初,以易俗社为榜样,提倡文艺,移风易俗,普及社会教育,改造戏剧艺术培养秦腔人才。聘请秦腔著名演员担任教师教授演唱艺术,高薪聘请郗德育(麻子红,名须生)、朱怡堂(紫娃,名正旦)、甘治民(名武旦)、张朝建(名小生)、李生财(名鼓师)等任教。并聘请京剧武生演员魏胜奎(名教练)、常双奎(名武生)、狄瑞林(名丑)、陈福禄(名武生)等人担任武功教练,专给学生教“武把子”。郗德育首演范紫东创作的《哭秦廷》(《伐郢都》的一折)于兰州,颇为轰动。宋竹绮移植于京剧的《哭祖庙》(汪笑侬作),首由麻子红主演,并传授黄致中等学员。因麻子红精湛的表演艺术,该戏成为甘肃秦腔界流行的名剧。培养的优秀乐师李智中,板胡技艺精湛,“包腔包字”,艺术效果甚好。②宁夏觉民学社。1934年成立于银川。由魏鸿发、刘小石等人出面,聘请沈和中、何振中、王庚寅、康子中、席子才等著名演员,以及“葫芦班”的孙广乾、刘宴奎、李长清等艺人为基础组建而成。该社以提倡文艺移风易俗,普及社会教育,改良秦腔戏曲艺术为宗旨。它以文化教育、业务训练和艺术实践相结合,舞台演出和培养人才并举为方针,是宁夏戏曲发展史上第一个校社合一的戏曲表演、教育团体。从1935年到1949年宁夏解放,总共招收甲、乙.、丙、丁、戊5个班,共计200余名学员。其中优秀者有杨觉民(文武小生)、李振民(须生)、李德民(花衫)、赵守中(花脸)、龚乃中(丑角)、萧信中(须生)、张景华(旦角)、涂景民(须生),被观众赞称为“三民三中二景”。1949年9月解体。 -
82019-10
[ 词条 ]《戴宝珉》
李桐轩所编剧目。须生、正旦、老旦唱做工并重。陕西易俗社首演。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六集书录本。本剧讲述了王纫姑返婆家途遭匪劫,戴宝珉乘车经此,闻见哭声,问明原委,抛衣入田,使纫姑走出秫田,戴又使车夫追匪,久不见返回,往寻之,车夫被杀。戴即回车旁,纫姑已自缢车内。适其父赶至,见状,诬戴遁奸致死人命,告官,屈打成招,戴友吴某代其申冤,巡抚虽访出真情,因受贿,仍判戴三年流放。 -
82019-10
[ 词条 ]《花乡风情》
现代本戏。倪运宏编剧。唱做并重。1984年陕西省周至县剧团首演。导演曲波、景丰龙,音乐设计许德宝、邵仲义,舞美王宽众、毛崇海。马喜婵、吴瑞芹、刘常太、毛崇海等演出。本剧讲述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终南山下的刺绣之乡逐步富裕起来。过去由于贫穷,吴、杨两家以“换亲”方式给孩子订了婚,现在,吴家的秋梅要和杨家的金贵退亲,而她哥哥成林却与杨家的花屏产生爱情,准备结婚。花屏哥哥金贵又和刺绣能手王春兰早生爱慕,秋梅退婚正合金贵意愿,但她母亲嫌春兰结过婚,坚决反对,经秋梅机智周旋,杨大妈顺从了年轻人的心愿。刺绣之乡,如花似锦。 -
82019-10
[ 词条 ]杨忠
杨忠(1939- ) 戏剧理论家。陕西凤翔县人。笔名蒙生、希文、映忠、亦骥。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学生时期曾为该戏剧评组成员、组长。调入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后,相继任该所创作研究室主任、陕西省艺术创作研究协调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在秦腔剧目考订、延安戏剧运动史、陕西历代戏剧作家作品和戏剧理论等研究领域成绩突出。曾与他人合著出版《秦腔剧目初考》《中国戏剧管理体制概要》《中国梆子戏目大辞典》等;主编并编辑出版《振兴梆子剧种讨论文集》等10多部书刊;创作戏曲剧本《一分钱》《上前线》《颁奖之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