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田滨
田滨(1931~2010)戏曲评论家、编辑。陕西合阳县人。1950年即从事广播电台文艺编辑工作,并自修大学文学系全部课程,结合工作重点研究陕西地方戏曲。有戏曲评论集《老树红花》《梨园情思》出版行世。撰写各类广播专题稿件400多篇120万字,在报刊、广播发表戏曲评论文章150余万字。其制作的专题电视片多次获全国奖。系陕西省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陕西分会理事、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戏剧评论家联谊会理事等。 -
82019-10
[ 词条 ]桂香传
甘肃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温凉扇》《闪光山》。正旦、净唱做工并重。甘肃省图书馆藏有逯喜进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明成祖时,清河县张自远之妻李桂香,被小鬼错拘阴魂,经阎君查明,送回阳世。但原尸已腐,乃借南京王自休之妻李桂香尸还魂。还魂后,不认王自休,竟还家与张自远团圆。王自休赶至,告张于官,经县至府,终由巡按审清,判与张自远。 -
82019-10
[ 词条 ]《燕山恨》
孙仁玉编剧。别名《明末痛史》。须生为主唱做戏。事出《明史?本纪壮烈》第一。陕西易俗社首演。本剧讲述了明末李自成入京,崇袖煤山自缢。自成进宫拷打明臣,索取金银财宝,又抢走吴三桂爱妾陈圆圆。吴三桂镇守山海关,闻知此事,即领清兵人关。清兵人京,取代明朝而有天下,自成败走山西,最后为农民所杀。清兵尽掳皇室子女,独不见长平公主,后亦捕获入京。 -
82019-10
[ 词条 ]李育生
李育生(1921~2010)戏剧理论家。陕西西安市人。历任陕西长安灞桥区委宣传科长、长安县区委宣传部干事、长安县文工团指导员、西北总工会文工队队长、《陕西文艺》编辑组长等职。1957年参与筹备组建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先后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办公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等。1958年,与他人一起创办《陕西戏剧》并任负责人,创作有《调夫换妻》《家务事》《婆媳情》等戏剧作品。 -
82019-10
[ 词条 ]《冼夫人》
鱼闻诗、刘富民所编剧目。事出《隋书?高袓纪上》等。西安三意社首演。本剧讲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总管韦幌得冼夫人帮助进驻广州。时当地民族首领卫仲宣叛乱,韦幌被困阵前。冼夫人命孙冯喧驰兵援救,孙却拥兵自保,叛贼陈佛智乘机挑唆,致使韦幌阵亡。冼夫人率兵亲往,将孙拿下问罪欲斩。孙冯喧新婚之妻黄凤娇讲情未允,竟只身往广州解围,以便为孙赎罪。冼夫人晓以大义,又命孙、黄二人设计深入叛贼巢穴,里应外合,挫败分裂阴谋,广州之危终解。 -
82019-10
[ 词条 ]《芙蓉屏》
孙仁玉所编剧目。别名《重圆记》。小生、小旦、净、丑唱念做工并重。事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陕西易俗社首演。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集书录本。本剧讲述了孝廉崔英善画芙蓉,未婚妻王琴芝善作诗文。二人新婚之际合作一幅芙蓉屏,友人杨宇又赠其葫芦一对。翌日,二人带芙蓉屏和葫芦赴永清县上任。不料误上贼船,被船夫顾阿秀等水贼推入江中,崔英被运粮官桑禄所救,又遇大风覆舟,又被梅剌史救下,留在府中当家庭教师。梅妻泼悍,赶崔英出府,后为御史高纳礼收留。王琴芝借葫芦之力落水不死,上岸落发为尼,亦辗转入高府,高收为义女,并做媒配与崔英,洞房始明真相,夫妻团圆。 -
82019-10
[ 词条 ]铁弓缘
《铁弓缘》西路、中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真假王富刚》《英杰烈》《开铁弓》。小旦反串武旦唱念打并重。事出汉《雨霖郎》乐府诗、清《铁弓缘》传奇。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七集收录本、《甘肃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十集收录本,另有中路梆子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已故太原守备之女陈秀英与母设茶馆为生,其父留一铁弓,遗言能开弓者即以女许婚。一日,太原总镇石须龙之子石伦来饮茶,见秀英貌美,欲娶为妻,被陈母痛打而逃,陈母追之,遇匡忠解劝,邀回茶馆。秀英见匡忠一表人才,又能开弓,中意成婚。石须龙父子得知此事,派匡忠押解饷银至嘉峪关,并暗中派人抢劫。匡忠失落饷银,发配边关。秀英母女闻知,趁石伦前来逼婚之际,用酒灌醉,将他杀死,逃出家门。秀英乔扮男子,假冒匡忠结义兄弟富刚之名,路遇关月英,被邀上山。月英父向秀英许婚,秀英假约报仇之后完婚。以后在月英父女相助下,起兵攻打太原,斩石须龙报仇。时,王督抚令王富刚出敌,真假王富刚交战难分胜负,王乃调回匡忠,立功赎罪。匡与秀英交战,秀英以实相告,夫妻团圆。秀英荐月英与王富刚结成姻缘。 -
82019-10
[ 词条 ]李斗
李斗(1749-1817)清代戏曲作家。江苏仪征人。北有,号艾塘。清中朝诸生,兼戏曲、诗歌、音律、数学。有传奇《岁星记》和《奇酸记》,又有《艾塘曲录》。其所著《扬州画舫录》一书,记述了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间秦腔名旦魏长生在扬州江鹤亭班演出的情景,对研究中国十七、十八世纪的秦腔乃至其他戏曲、曲艺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资料。所写诗歌甚多,均收入《永报堂诗集》与《防风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