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搜门
又称“望门”。秦腔传统表演程式。舞台表演“套数”之一。剧中人物先后走向上、下场门向内观望,或表示焦急等待另一人物到来,或表示寻找、警觉与防范,以及踌躇、忧虑、苦思等情绪的舞蹈性表演。“捜门”分类甚多:从表演节奏上,可分为“慢捜门”和“紧捜门”;从表演人数上,可分为“单捜门”和“双捜门”;从表演程序上,可分为“正捜门”“反捜门”和“半捜门”;此外,按照人物不同行当、不同服装乃至各自所持不同道具等,还可将其分为“马鞭捜门”“大刀捜门”“绳帚捜门”“道袍捜门”等诸多类型。慢搜门与“紧捜门”相对。因其表演节奏缓慢、平稳而名。《走雪山走雪》一场中,曹玉莲的“捜门”表演最具典型。其身段谱为:内唱[尖板]后,锣鼓接起[倒八锤],曹玉莲在[慢磨]击乐中,双手挑起“腰包”,从上场门面向台里、侧身“小步”跑上,走弧线至台中偏右亮相处,右手翻起腰包“弓膀”,左手同时绕到腰前,手心向上,右脚“掏步”亮相;接着,左手领身,向左迈步,绕弧线跑至台口,右脚往后一拉一闪腰,以示急行之间脚下被绊磕了一下;继而双手将腰包翻在两膀之上,十指在胸前冲着观众一边使[磨锤子],一边向上场门慢慢退去,然后两手落下捧腹。右脚掏步,举右手,指尖压鬓梢,左手托右手腕向前方张望。倒换姿势,左脚掏步,再向右前方张望;然后右脚往后一撤,双手钩回,无可奈何地将手一摊;身随两手左右移动,似在自语“该在何处寻觅?”接下来,右手握拳,在左手心轻轻一击,然后自然落下捧腹;低头,右手在胸前抚摸绕动,暗自寻思,向前迈步,至台口,面向观众稍一闪腰,抱肘跑至上场门,转身,甩开双手[踏三锤],接着在[擂锤]鼓点中向左转身猛闪腰蹲下,挣扎起身双手将腰包翻在两膀使[磨锤子],然后双手轮番上下绕动并颤抖退后,至上场门闪腰蹲下,和着击乐左、右、左三整袖,再随“脚底风”锣鼓节奏挣扎站起,原地左转身一周,右手翻腰包弓膀,左手同时绕至腰前,前手心向上,右脚掏步亮住。由慢而快跑至台左角一个闪腰,面向台里,身子倒向台左,喊:“老曹福!”锣鼓击仓仓零仓,又向台右移动两步,再喊:“老哥哥!”靜鼓再击仓仓零仓回原地。一记锣声中右拳在左手心一击,表示因叫不应而叹息。又向台中跑弓形至下场门,转身向观众左手外翻篷于头顶,右手背朝上,落在腰前,左脚掏步亮住,表示这边未找见;再绕台口跑向台右角去看、去喊,动作同上,式子相反。然后从上场门绕台口左转身,面对观众扎步“勾鞋式”;随[倒四锤]先撩右手、后撩左手、向右大转身至台右角,双手翻腰包至头顶,右脚掏步,扎“天棚式”亮相,再起步绕台口,双手坠下缓缓跑至台中,从左回转身面对观众,双手翻腰包,右臂高、左臂低、左脚掏步站定,向身后张望,然后急转身快步跑下。“慢捜门”方毕。紧搜门与“慢捜门”相对。因其表演节奏紧凑、急切,故名。秦腔《五台会兄》中,五郎杨延昭酒醉回山,忽闻寺院有战马嘶鸣,急紧向上、下场门内张望捜寻,表示警觉即采用此表演。单搜门与“双捜门”相对。凡台上由一人做“捜门”表演的,无论紧、慢,皆属“单捜门”。秦腔《走雪》之曹玉莲、《五台会兄》之杨延昭的“捜门”表演即是。双搜门与“单捜门”相对。凡台上由二人同时做“捜门”对称表演的,无论紧、慢,皆属“双捜门”。秦腔《五台会兄》之五郎杨延昭,在回答六郎杨延景盘诘的演唱中,道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后,似觉失口,二人同时向上、下场门内观望捜寻,然后以同样动作相互交叉再向另一门观望捜寻的表演即是。半搜门凡表演者仅上场门或下场门一边观望而止者,皆称“半捜门”。 -
302019-09
[ 词条 ]《反平凉》
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生、净唱做武打并重。甘肃省图书馆藏有李成凤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清康熙时,甘公赴云南为吴三桂贺寿时,为夺番王所进之宝,与马三保发生口角。马因受辱,摔死甘公,遂反。清廷派往牟洪为帅往逮,牟调平凉提督王辅臣于乾州会师。因满汉将士待遇不同,牟又以势压王,激怒王之部将蔡元,尽杀牟洪等人。 -
302019-09
[ 词条 ]《三搜索府》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三捜府》《捜索府》。含折子戏《三捜府》。事出《施公洞庭传》。各路秦腔均演。现有三个版本存世,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桄桄》第十集收录谢兴隆口述本、甘肃省图书馆藏曹洪有口述秦腔抄录本和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藏中路梆子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康熙时,索太师私造御物,勾结绿林,欲行篡位。施仕纶以国戚出任三江总督,于池中捞得女尸一具。经勘明系索之党羽解四、解五寻访绿林途中,图奸秦仲之女惠英致死。施又得悉索太师谋位缝制龙袍之事,乃回朝面君捜府。连捜两次不辱,后经张鹏翮指点,三捜真赃显露,索服罪。 -
302019-09
[ 词条 ]于海如
于海如(1919~1982)秦腔鼓师。甘肃兰州市人。幼年拜任振西为师,习司鼓。曾先后在兰州众兴社、众英社、云育社、文化社搭班。1949年后被选为文化社社长和社委会主任委员,后调入甘肃省秦腔剧团。性格沉静,喜思索,爱钻研,既能顾戏,又能顾人,又善于俯就演员的习惯,又不拘门户之见,善于学习和吸收各路鼓师的长处和陕、甘著名演员的表演特点,融于自己的技艺之中。其打鼓以手法规范、节奏于海如严整、有感情、有色彩而著称。曾为秦腔演员郗德育、耿忠义、何振中、耿善民等多人司鼓。记戏甚多,并能说出不同的演法和不同的锣鼓经。1980年曾为兰州电影制片厂拍摄秦腔艺术片《三娘教子》《杀狗劝妻》司鼓。于海如 -
302019-09
[ 词条 ]光盛班
宁夏秦腔班社,亦称葫芦班。1918年朔方道尹陈必淮为其母做寿,派人将该班从陕西接到宁夏演出。班主孙广乾(绰号孙葫芦),主要演员有胡金斗(大花脸)、胡庆堂(胡子生)、王小曾(本名王兴燕,小生)、金叶子(本名吕少亭、青衣)、小武旦(本名李云亭,刀马旦)、程福贵(小旦)、白福(鼓师)、田钩锣(钩锣、梆子)、李喜喜(本名李富得,板胡、二弦)、秦赐福(二弦、三弦)等人。后来又请来了王文鹏、常春燕、李景华、朱训俗、刘宴奎等著名演员。在宁夏演出时大为轰动。主要剧目有《黄河阵》《炮烙柱》《八件衣》《烙碗计》《金沙滩》等。1934年,被马鸿逵士兵抢走戏箱而解体。 -
302019-09
[ 词条 ]四胜班
甘肃秦腔班社。1921年天水北道区中滩乡后川村王爱川联合本村同姓及石佛乡大坪村的王来绪四家合资创建,故名为四胜班(后更名得胜班)。活动于清水、张家川、秦安及本区附近乡镇,既演秦腔,也演小曲。主要演员有王来绪(花脸)、王黑娃(须生)、王六生(小生)、王福娃(丑)等。演员王大头较有影响,当时群众中流传有“王大头不到,短钱两吊”之说。演员谢鸿民、陈云生等也曾先后在该班搭班唱戏。代表剧目有《得胜图》《铁冠图》《张连卖布》《小放牛》等。1934年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白凤英
白凤英(1966~)秦腔演员。女。主工文武花旦、兼演青衣。陕西礼泉县人。1979年考入礼泉县戏曲学校,师承韩凌述,后又拜张咏华为师,深得“吹火”绝技。入校半年,即可上演《鬼怨杀生》《杨八姐盗刀》,并深得好评。1986年分配至武威地区秦剧团。戏路宽博,表演有激情,并富有爆发力。曾在40多出剧目中担任主角。曾在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甘肃省红梅大赛中分别获一等奖,在中国秦腔“四大名旦”和甘肃省“旦角大赛”中均获金奖;所导演的《窦娥冤》和戏曲小品《瓜女子夸富》,分别获甘肃省秦腔旦角大赛银奖;并在《当代戏剧》《甘肃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 -
302019-09
[ 词条 ]《商汤革命》
孙仁玉编剧。生、旦、净、丑行当倶全,唱念做工并重。事出《史记殷本纪》第三。陕西易俗社首演。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集书录本。本剧讲述了上古时,夏桀无道,宠妹喜,纵赵梁、何璧诸奸人,捜刮民脂,怨声载道。商汤纳伊尹之言,收夏之流民,伐夏之桀王,一举成功。逐桀王于南巢,擒妹喜于深宫,斩赵、何于市曹。启用贤臣,民有所得,遂奠定商朝644年之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