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日成戏秦腔演出习俗。旧时,秦腔科班多为地方财主或官僚豪绅所建,班主为及早收利,要求教师在百日之内,必须教会学员七大本十剧,以便百日之后,即可“写台...
-
刀山会戏为配合“刀山会”举办的庆神、驱邪等演出活动。盛行于陕西西府的宝鸡、岐山、凤翔一带,它综合了民间传统佛会、神会等各种内容与形式,不仅设有主会场...
-
科班培训戏曲艺徒的机构。科班出现之前,戏曲人才的培养多采用家传和以师带徒的方法分散进行。秦腔科班始于何时,因史料匮乏尚难确定。清光绪十二年(18...
-
陕西易俗伶学社见易俗社。
-
神戏秦腔演出习俗。庙会戏的第三天,一般都是神诞之日,戏班便要演出一天的神戏。秦腔“神戏”,由三个情节互不关联的剧目组成,故名“三出头”。其程序为...
-
坐堂秦腔演出习俗。戏班在庙会演出期间,常常配合农民“进香”活动。“进香”就是人们端着香盘进庙给神供奉香火,并有农民自发组织的锣鼓队不停地敲击助兴...
-
净身封口秦腔演出习俗。旧时,戏班敬演“关公戏”“奠酒戏”“打台戏”“驱邪戏”之类的神戏,有许多忌讳和讲究,比如凡扮关公、黑虎、灵官、闻太师等神妆的演...
-
风搅雪秦腔演出习俗。旧时,戏班在上演一出完整剧目中间,搅进另一出戏的唱段或片段,谓之“风搅雪”。如演《黄鹤楼》,其间搅演一段《凤仪亭》吕布唱段,有...
-
杀鸡问向秦腔演出习俗。一种占卜预测来年是否吉利的仪式。戏班在大年初一开箱演戏之前,先由“跑班长”扮作“灵官”,手执钢鞭端坐舞台正中高台之上,再请班社...
-
经、灯、会、戏秦腔演出习俗。“经”指“诵经”。在戏班演出四天会戏期间,会首要请十多名和尚道士为“神”念四昼夜经文。“灯”指“灯会”,会戏期间的二十七、二十...
-
秦钟社科班1924年由刘立 杰组建于三原。仿效易俗社办学方法,戏曲教育与演出实践结合,专业教育与文化学习并举。招收学生40余名,生角以“秦”起名.旦角...
-
新光社科班甘肃秦腔科班。1930年蔺耀庭创办于酒泉,址设酒泉王爷庙。葛正兴、张兴三、为兄弟不安本分;罗业、韩苑债务不清,亦来诉阎正光等任教练。收11名...
-
易俗社六君子陕西秦腔易俗社第一阶段的著名演员,指刘迪民、马平民、苏牖民、沈和中、刘箴俗、路习易6人,是易俗社早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①刘迪民(1891~1...
-
新汉社科班陕西秦腔科班。1933年原杨虎城部三十八军留守处处长张志林创办于汉中。教练除路习易、王爱珍、孟志杰等人外,还聘有京剧教师。首批学员均从户县秦...
-
四大班长在庆阳已故秦腔演员中,成就最大、声誉最高者为杨改民、白忠孝、常俊德、任国栋四人,广大观众尊称他们为庆阳“四大班长”,又称为“梨园四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