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7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戏班
最早的秦腔戏班“高台县乐善堡忠义班”可能明初就已形成。该班最早以演唱曲子戏为主,至清乾隆嘉庆时依然沿袭着曲子、秦腔“两下锅”。建班以来,因其“亦农亦艺,好乐好善”,故称“乐善忠义班”。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各地组班演戏风气更为盛炽,陕甘各地戏班林立,仅以凤翔府为中心的西府秦腔就出现了义兴班、聚顺班、顺义班、永顺班等四大班,还有八小班、二十四个馍馍班等三十多个班社。民国初年,北京戏曲艺人行会组织正乐化育社以与同称为“清吟小班”的妓院相区别,倡导改京剧班为京剧社,各大秦腔戏班也效法,从此改班为社,如易俗社、三意社、化俗社、榛苓社等。但习惯上仍旧常把秦腔演出团体称为戏班,有时也笼统称其为“班社”。戏班组班秦腔班社就其性质可分为四类。一是由知名老艺人出资或集资创建,俗称内行班。这种班社大多为求生计,占戏班的多数。 -
82019-10
[ 词条 ]黄俊耀
黄俊耀(1917~2001)秦腔剧作家,一级编剧。陕西澄城县人。1936年开始从事戏曲创作。1939年调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任剧务处处长兼编剧。创作出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剧本十几种,。与他人合作创作的有《游西湖》《中国魂》等秦腔剧目,及眉户《梁秋燕》等。晚年从事戏曲理论研究,写有《马健翎的艺术生涯》等。黄俊耀(戏曲研究院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陈姑赶船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陈妙常》。以旦为主唱做并重。含折子戏《琴挑》。事出元关汉卿《玉簪记》杂剧,明高濂《玉簪记》杂剧及《国色天香》《古今女史》《燕居笔记》《万锦情林》,清人高宗元《增改玉簪》传奇。西路、中路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录本。另有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藏蒲州梆子抄录本。本剧讲述了书生潘必正,借寓姑母尼庵攻读。 -
302019-09
[ 词条 ]《百花赠剑》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百花亭》《百花点将》。小生、小旦、武生唱做并重,中路秦腔常演。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清道光十年(1831)秦腔抄录本。 -
302019-09
[ 词条 ]贺忠宏
(1962~)秦腔演员。工须生。甘肃灵台县人。14岁考入灵台县秦剧团,曾任该团业务团长。1991年调至甘肃省秦剧团,曾任业务办公室主任。曾在甘肃省优秀青年演员大奖赛、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分获一等奖。曾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首届甘肃省红梅奖大奖赛红梅大奖等。贺忠宏饰《锁麟嚢》之家人(王正强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杨满元
杨满元(1944~2005)秦腔琴师、作曲,一级演奏员。陕西西安市人。1956年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乐队,在荆生彦指导下,成为二胡演奏行家,后专操板胡兼搞戏曲音乐创作。特别是在秦腔板胡演奏技巧上有不少革新,如将其演奏姿势“叠腿式”改为“分腿式”;对持琴和持弓的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并将秦腔板胡传统固定指法和把位,改为不固定指法;板胡制作上加长了琴杆,变固定腰码为活动腰码, -
302019-09
[ 词条 ]《白良关》
中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父子会》《马前认子》。净角唱做并重。事出《罗通扫北全传》第二回。现存版本有长安书店刊行秦腔《马前认子》整理本。 -
302019-09
[ 词条 ]马桂芬
马桂芬(1942~)秦腔演员。女。主工刀马旦,兼演青衣、正旦、花旦以及小生。维吾尔族。新疆喀什人,维名阿力吐罕。1949年前,随家迁居宁夏吴忠。9岁入吴忠秦腔剧团学艺。曾任宁夏秦腔剧团副团长。其功底深厚,戏路很宽;且嗓音高亮甜润,表演含蓄深沉,水袖功尤佳。擅演剧目有《破洪州》《打焦赞》《痴梦》《打神告庙》《庚娘杀仇》《玉堂春》《周仁回府》等,尤以《破洪州》最为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