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6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渔家乐》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刺梁冀》《凤落池》等。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四功并重。含折子戏《题诗》《藏舟》《相梁》《纳姻》《吃鱼》《刺梁》。 -
82019-10
[ 词条 ]二倒板
秦腔唱腔辅助板式之一。腔词仅有一个上句,下即倒板,不能独立成段。偶尔也有用下句者,如《祭灯》诸葛亮“后帐里转来了诸葛孔明”便是下句[二倒板]腔。 -
302019-09
[ 词条 ]指式
秦腔《汾河湾》薛仁贵在“射得一只大雁”时即用该式。剑指 生、旦皆用,但有所区别。生角剑指为食指、中指并拢伸直,无名指、小指向掌心弯曲,拇指向掌心收拢贴靠在无名指、小指第一骨节之上。秦腔《拾玉镯》孙玉娇出场有此表演。若生角左手变拳向胸窝前收拢,随即右臂向右侧甩出,同时右掌变双指向右侧指出,身向右前方亮相,即称“提拳双指”。《黄鹤楼》赵云出场亮相即有穿插表演。 -
82019-10
[ 词条 ]程婴
秦腔《八义图》中人物造型。春秋时期晋国人,国相赵盾的门客。因赵盾被奸臣屠岸贾,满门抄斩,程婴为救赵盾之孙赵武,以自己儿子与之调换,将其抚养成人。 -
302019-09
[ 词条 ]变脸
秦腔表演特技。借助于面具、化妆和气功改变面颜的技巧与方法。变脸的名目有真变脸、抹暴眼、抹油脸、软面具、假面、稀面、吹粉和变妆等。多用于神鬼、暴死、惊惧等场面。清同光时期甘肃秦腔极为盛行。 -
82019-10
[ 词条 ]兰州市秦剧团
甘肃秦腔演出团体。1958年8月30日正式命名。初为国营公助性质,1959年2月改为国营剧团。先后担任团长的有李寿亭、靖正恭、刘国柱、李天缝、王建基、党成德、关维民、严森林等。 -
82019-10
[ 词条 ]陇东剧团
剧团以演秦腔、眉户为主,兼演话剧、歌剧、曲艺、歌舞等。抗曰战争后期,剧团一面坚持演出,一面投入减租减息运动。在解放战争中,除参加部队政治宣传和后勤民运工作外,还有不少人直接参加了战斗,并立了战功。 -
302019-09
[ 词条 ]易俗社
秦腔史上历时最长、培养人才最多、成就最大的伶学社。位于西安市北大街西一路。易俗社经历了100年的探索实践,在管理、教学、剧目、表演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自己的特点,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对秦腔艺术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公司又为王天民、王月华、刘迪民、陈雨农、耿善民、李可易、杨令俗等10多人灌制了唱片数十张,为秦腔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资料。该社对秦腔艺术的发展和发扬有很大贡献。1957、1960年将《火焰驹》《三滴血》与兄弟剧团共同搬上银幕,1979年秦腔《西安事变》又开创了戏曲塑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先河。从根本上区别于当时的江湖班社,成为文化学习与戏曲、演出实践相结合的新型秦腔学社。④训练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