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5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尖板
秦腔辅助板式唱腔之一。无板无眼,散板的拍子,节奏自由灵活,是一种不受梆子击节制约的“散打散唱”板式唱腔。因每唱一个腔节,武场面均须垫两击铜器,故称[垫板]。 -
82019-10
[ 词条 ]文华奖
眉户现代剧《迟开的玫瑰》获辱文化部文华大奖;秦腔《西域情》《蔡伦》获文华新剧目奖。 -
82019-10
[ 词条 ]兰州市秦剧团
甘肃秦腔演出团体。1958年8月30日正式命名。初为国营公助性质,1959年2月改为国营剧团。先后担任团长的有李寿亭、靖正恭、刘国柱、李天缝、王建基、党成德、关维民、严森林等。 -
82019-10
[ 词条 ]陇东剧团
剧团以演秦腔、眉户为主,兼演话剧、歌剧、曲艺、歌舞等。抗曰战争后期,剧团一面坚持演出,一面投入减租减息运动。在解放战争中,除参加部队政治宣传和后勤民运工作外,还有不少人直接参加了战斗,并立了战功。 -
82019-10
[ 词条 ]《白花曲》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包红梅、金行健、李迟编剧。1994年甘肃省秦剧团首演。李学忠、渠丕震导演,肖炳、司马俊博作曲,董庆吉、马旭东舞美设计。窦凤琴、李琳、贺忠宏、李民育等演出。 -
302019-09
[ 词条 ]刘箴俗
刘箴俗(1901~1924)陕西秦腔演员。乳名平儿,艺名“虼蚤红”。陕西眉县人。12岁考人陕西易俗社,师承陈雨农、党甘亭。是二十世纪初红极一时的秦旦明星。 -
302019-09
[ 词条 ]易俗社
秦腔史上历时最长、培养人才最多、成就最大的伶学社。位于西安市北大街西一路。易俗社经历了100年的探索实践,在管理、教学、剧目、表演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自己的特点,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对秦腔艺术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公司又为王天民、王月华、刘迪民、陈雨农、耿善民、李可易、杨令俗等10多人灌制了唱片数十张,为秦腔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资料。该社对秦腔艺术的发展和发扬有很大贡献。1957、1960年将《火焰驹》《三滴血》与兄弟剧团共同搬上银幕,1979年秦腔《西安事变》又开创了戏曲塑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先河。从根本上区别于当时的江湖班社,成为文化学习与戏曲、演出实践相结合的新型秦腔学社。④训练部。 -
82019-10
[ 词条 ]班规
秦腔戏班各种规矩的总称。秦腔班规是在演出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管理办法和行事法则,涉及敬拜、忌讳、礼让、戏俗、演出、惩罚等各个方面。虽未成文,却约定俗称。旧时,戏班强调艺人要有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