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6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孙悟空盗扇》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火焰山》。武旦、武生、净做打并重。事出《西游记》第五十九、六十回。西路、中路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袁允中秦腔改编本,甘肃省图书馆藏王建庭清光绪十二年(1886)抄本,高生怀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唐僧一行途经800里火焰山,大火挡道,无法通过。 -
302019-09
[ 词条 ]棘阳关
西路、中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收岑彭》。武生、须生唱做并重。事出《后汉书邓冠略传》第六回,《东汉演义》第四十回、四十二回。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甘肃省图书馆藏沈德福口述秦腔抄录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录本。 -
302019-09
[ 词条 ]齐爱云
齐爱云(1968~)秦腔演员。女。主工正旦,兼演刀马旦。陕西西安市人。12岁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师承马蓝鱼。毕业后成为西安市五一剧团演员。2009年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其中《阴阳鉴》一剧,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也在全省历次戏曲赛事活动中获得奖项。系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2005年又在“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争霸、四小名旦竞美秀”角逐中,成为“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齐爱云饰演郑瑛娇 -
82019-10
[ 词条 ]火龙枪
秦腔传统本戏。须生、净角唱做并重。甘肃秦腔常演。甘肃省图书馆藏有冯大鹏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明成祖时,归化王熊胆犯境,唐通往剿,熊胆以火龙镖大畋明军。 -
82019-10
[ 词条 ]脸谱
秦腔脸谱造型,也是有其生活依据的。独目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仅画一只眼睛,故名。甘肃及陕西西府秦腔中颇为流行,《沙陀国》中李克用、《四大夫伐齐》中郤克、《金桃会》中古冶子等谱式,皆属此类。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以鼻梁为界,将脸分为阴阳两半,半面为净,勾绘脸谱,半面为旦,俊扮旦妆,如秦腔《鸡头关》中姬兰英即是。塑型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系秦腔《黄河阵》中燃灯教主专用。勾金脸而不写“佛”字,仅在脑门绘以蝴蝶纹,再用棉花塑一燃灯粘贴其上,以获辱立体造型效果。清末流行极盛。巴巴脸又称“娃娃花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脸谱流派秦腔脸谱起源甚早,早在明代已有。随着秦腔艺术迅速发展,名家、流派人才纷呈,他们结合自身表演特色,不断创新,丰富了秦腔脸谱艺术特色,形成秦腔脸谱的不同流派。传至今日的秦腔脸谱流派主要是清末民初的范式。陕西甘肃秦腔各自成派,同一角色,其脸谱在构图和色彩上大同小异,手法上陕西较重大体大面,甘肃多趋于细碎繁縟。同时,宁夏、青海、新疆的秦腔脸谱也都自有其特色。 -
22019-10
[ 词条 ]张晋元
张晋元(1925~2011)戏曲教育家、秦腔音乐、高级讲师。陕西大蒜县人。 近远。1948年参加革命。次年任渭南专区文工团剧务股长兼操琴、作曲,后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团任乐队队长和音乐设计。曾为《女巡按》等30多本秦腔剧目作曲配乐。后又调至陕西省艺术学校任教。在教学工作中对秦腔的音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各地报刊发表大量评价和学术文,《秦腔 腔》《秦腔腔研》《秦腔艺研》《正腔圆——兼论戏曲艺术之前景》等。编撰《秦腔音韵教材》,并有专著《秦腔艺术论》出版行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模范离休干部等,获陕西省优秀理论研究奖等。 -
82019-10
[ 词条 ]面具
面具秦腔演出中特技用品的一种,表演妆扮之一。面具用纸褙做成,有面颜起伏,挖出眼孔,上绘面目表情或脸谱,并涂刷清漆固色。形制有桶形面具、只罩颜面面具、半截面具3种。①桶形面具。用来罩住头颅的面具,如秦腔《探阴山》《游西湖》中的牛头、马面、大头鬼等。②只罩颜面面具。秦腔《跳加官》中的加官、《八件衣》中的吊死鬼等鬼怪形象所用的面具。③半截面具。 -
82019-10
[ 词条 ]《花部农谭》
古代秦腔著本。清焦循著。成书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书前小序对乾隆与嘉庆年间花部戏曲的兴起及在“花雅之争”中的作用做了总评。书中对花雅剧目、音乐唱腔进行了对比,并指出花部戏曲,特别是乱弹(即秦腔)与元杂剧的血缘关系,肯定了它“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全书重点在于后面的分论,共10节,分别对10部影响大的秦腔剧目加以详考和评论,所论剧目包括《铁丘坟》《龙凤阁》《两狼山》《清风亭》《赛琵琶》《义儿恩》《双富贵》《紫荆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