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秦腔
检索到 2517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三国戏
三国戏以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为题材,编演而成的秦腔剧目,称为“三国戏”。秦腔中的“三国戏”,总计不下百余本。之誉的黄娃,有“活周瑜”之称的沈和中、岳中华、张新华,“活关公”之称的杨启华、阎国斌、王秉中、刘金荣、和家彦、景乐民,“活张飞”之称的李可易、刘茂森、米新洪,“活曹操”之称的耿忠义、杨金民等,都是当年叱咤于秦腔三国戏中的舞台名宿三绝人物秦腔中的三国戏中与其他戏曲不同的是,秦腔对曹操、诸葛亮、关羽这三个人物的形象刻画,始终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一奸诈过人;诸葛亮的“智绝”一机智过人;关羽的“义绝”——由此又创造出许多独特的表演特技,这些樹奴在舞台上形成独立的行当门类,秦腔中的“关公戏”即是一例。秦腔三国戏《葫芦峪》演出剧照(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八一剧团
陕甘宁边区秦腔演出团体,兼演眉户、歌舞。1942年初由中共中央西北工委将七月剧团(即西北剧团二团)与关警剧团合并成立于淳化县马兰镇。演的剧目有《战斗的十月》《大钉缸》《新教子》《上大当》《祁半仙》《新考试》《特种学校》《抓壮丁》《抓汉奸》以及《中国魂》《洋烟恨》《金莲痛史》等;还有经过改编的秦腔传统戏《三滴血》《黄鹤楼》《三回头》《陕甘宁边区秦腔演出团体。1940年秋由陕宁边区分区保安司令部创建于新正(今陕西旬邑县)阳坡头村。初名关保宣传队,黎明任,民任员名为警备司令部,宣传队也随之更名为关警剧团。陕甘宁边区秦腔演出团体,兼演歌舞。1940年秋,中共中央西北工委在七月剧团赴延安慰问演出后改建而成。驻陕北公学。白衣(何纯勃)任团长,斯曼尼(杨公愚)任副团长。次年,其创作排演的各类秦腔剧目以及苏一萍、白衣等排导的话剧《蜕变》《日出》收到社会关注,西北工委决定组建专演话剧、歌舞的西北剧团一团并留延安,决定以演秦腔为主的人员组成西北剧团二团。 -
32019-10
[ 词条 ]五喜儿
(生卒年不详)秦腔青衫演员。真名佚。清光绪中叶驰名渭河南北,有“西秦青衫泰斗”之誉。擅演《放饭》之赵景棠、《桑园会》之秋胡妻、《毒二娘》《玉虎坠》之冯娘、《美人图》之姜后、《铡美案》之秦香莲等。 -
82019-10
[ 词条 ]茶园子
设在茶坊酒肆的秦腔演出场所。清咸同时期,遍及街市小巷的兰州茶馆酒肆,不只经营茶酒,还兼及秦腔、说书、鼓子弹唱等演出活动,是当地市民消遣娱乐的主要场所。因品茶看戏两得其便,当地人称茶馆为“茶园子”。因来此饮茶休闲者,多系府衙当差官客和有名望的商贾,故凡秦腔艺人及善唱者,得值身此间,即有“青萍结缘,长行于薛卡之门”和“一登龙门,身价十倍”之势(引李孔炤《兰波流行民间文学考》语)。其中以督署门前、洞天春、桥门茶园最大,设简易舞台,陕西新馆、木塔寺茶园次之,这些茶馆,都是当地有名的“秦腔窝子”。民国后期,随着秦腔剧场的兴起而逐,民国成立后基本绝迹。最早建立的是“兰州黄河茶社”,1986年5月由盐场堡秦腔好家邢光远创办,位于兰州港黄河渡口;继有甘肃省秦剧团演员任复兴于兰州旧大路租赁轴承厂礼堂建起“秦音茶社”,专营秦腔演出买卖。陕甘两省乃至宁夏、新疆、青海著名的秦腔演员,大多都在兰州茶园子唱过戏。 -
82019-10
[ 词条 ]班长制
旧时,秦腔戏班的组织机构形式。即领班长、跑班长、派班长负责制。过去的秦腔戏班,通常都采用“班长制”作为组织管理基础,开展业务活动。 -
302019-09
[ 词条 ]《南阳关》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杨广篡位》《忠烈图》《骂杨广》等。武生、须生唱做戏。含折子戏《南阳关》。事出《说唐》第四、第五回。各路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陕西省城南院门义兴堂书局刊行秦腔本,长安书店刊行秦腔改良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蒲天信口述秦腔抄录本,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藏抄录本,甘肃省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本剧讲述了杨广不仁,弑父篡位。 -
82019-10
[ 词条 ]《十八扯》
中路、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小戏。又称《小磨房》《兄妹串戏》。小丑、花旦唱工戏。事出《花部农谭》。现有两个版本存世,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李清远口述秦腔抄录本和河北省艺术研究所藏河北梆子抄录本。 -
82019-10
[ 词条 ]《杨三小》
中路、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小戏。别名《丑劈门》《杨三小扮婆娘》。小丑唱做戏。现有两个版本存世,有长安书店刊行王保义藏本和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口述秦腔抄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