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3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台步
又称“步法”。秦腔基本功。戏曲“五法”的一种。人物在舞台表演中各种行走的姿态。台步有生、旦、净、丑各行当的区别,根据不同的剧情运用不同台步表现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如行船时的“云步”,急切心情时的“垫步”“趋步”“滑步”,安闲时的“跨步”“碾步”,酒醉时的“醉步”等,都是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职业和特定环境特定感情而设计的。上步 起步左脚稍弯曲,左脚跟踮起,顺势使左脚跟钩脚面,踹脚跟向前上一步。步动身随,左脚落地,右脚跟着上一步。如此反复前走。大都用于人物安闲时的出场。秦腔《游龟山》之田云山首次出场即为上步。慢步 各行当都有慢步,但生、净的慢步与旦角的慢步不同。①生净角慢步。要领为两臂微圏,双手松握拳,左丁步,目视正前方。起步,左腿稍弯曲,左脚跟踮起,脚掌着地;随即撇脚尖,踹脚跟,开胯向左前方迈出。左脚落地后,右脚跟上一步,成丁字步。右步动作与前要领同。②旦角慢步。正旦台步行时多用此式,又称“正旦步”。要领为左手胸前按袖,右手按袖于右胯下方,右踏步,目视正前方。起步,右脚尖微向外撇,稍钩脚面,向前迈一步;脚跟先着地,随即压脚、满掌着地,左脚跟踮起,顺势左脚向前迈出,姿态同前,压步行进。旦角慢步步子轻柔,脚腕扎劲,每步距离约20毫米为宜。快步 花旦多用此步式,又称“花旦步”。要领均与慢步同,仅迈步速度加快。前脚落地时,生净后脚跟成丁字步,两脚不停地向前行走。要求腰部灵活,两臂放松自然摆动。撤步 双脚跟踮起,两腿绷直,双脚掌向右碾动,同时身体向右转动。顺势右脚向后撤一步,随即左脚掌蹬劲钩脚面,向后撤一步。如此左右脚反复后撤。多用于人物惊恐后退之时。《三上轿》之崔秀英有此表演。趋步 也叫“错步”。左脚直上半步,右脚跟踮起,随即右脚赶左脚往前错动,顺势右脚直上半步,左脚跟踮起。如此反复向前。多系人物急切行进时用。《走雪山》中曹福有此台步表演。云步上身不晃动,不腆腹,不撅臀部,两脚并齐礦动横行。向左方移动时,脚掌向左方挪动半步,接着脚跟也向左方挪动半步。向右方移动时,动作相同,脚位相反。多用于行船或心绪兴奋之时。《藏舟》之胡凤莲摇橹荡舟有此表演。蹉步 前脚向前迈起,后脚随即蹉上一步,占有前脚位置,使前脚向前迈进一步,如此双脚催动前脚,双脚不停蹉动前行。并做到上身不晃动,两腿骑马式,步子要密、要匀。多用于匆促行进或心绪兴奋之时。《徐策跑城》中徐策有此表演。跨步 左腿向前跨端起,㧟脚面,脚窝朝上,落右脚向前迈出。如此双腿交替跨步前行。趟步 右步动作为右腿稍弯曲,右脚向右前迈出,满脚着地,右腿半弓,同时左腿后拖,膝盖稍弯曲,脚跟踮起,以脚掌着地。左步动作与右步动作相同,两脚向前行进要趟成“八”字。倒步 又称“三倒步”。右脚向右外方画半圆,即向左脚左方倒步的同时,左臂向胸前摆动,右臂向右侧摆动,右脚落地,左脚跟踮起并呈左踏步状;随即左脚向左方横迈一步,右腿后拖。同时,右臂向胸前摆动,左臂向左侧摆动。再出右脚向右外方画半圆。继续倒步前行。奔步 右膝稍弯曲,左小腿稍向后踢起,随即左脚向前上步,先落脚掌,后落脚跟,右脚掌蹬劲,右小腿稍向后踢起。右脚落地时,向前上步,同样先落脚掌后落脚跟。从慢渐快奔步不停。拔步 左脚掌踏劲,顺势右腿向右后方抬起,上身往前探,左臂往胸前带,右臂向后摆去;随即右脚向前迈步落在左脚前,右腿半弓,左脚跟踮起,趁势右脚掌蹬劲,依前式走左腿拔步动作。如此双脚不停交替拔步前行。戏中多用于艰难行进之时。秦腔《芦花荡》中张飞泥泞行走时,即有此表演。栽步 分生、旦两种。生角栽步为右脚向前迈一步以脚尖点地,随即右脚跟落地,左脚向右后方抬起,同时双折水袖,就势左脚迈步向前栽去,左腿半弓,右膝跪地。旦角栽步为右脚向前上一步,左脚跟上一步,随即右脚上步向前滑出,右脚绷脚面,同时腰往后闪,双手在右侧按掌,顺势左臂下缓前伸,身往前探,同时右脚下落,脚跟满脚着地,左小腿后掖抬起,就势左脚向右脚前上一步,犹如被绊了一下,随势双腿弯曲下蹲成盘卧式;同时,左手立即向左后方缓去,臂向后探,手成按状,同时右手自右后方撩起后,立即向前缓下,臂向前探,手欲按地。多用于表现踉跄行进中被物泮倒和突然栽倒。《烙碗计》中的刘予明有此表演。滑步 也叫“后跌”。分生、旦两种。生角滑步为左脚先向前迈一步,左脚着地,顺势右脚滑出,身向后仰,同时左臂折袖上撩,右臂向右后方下缓,趁势右腿伸直抬起,右脚稍向左㧟,同时左脚弯曲,臀部着地,左腿盘成坐状。旦角滑步为右脚向前上一步,左脚跟上一步,随即右脚向前迈出,右脚面绷紧,腰往后闪,同时右臂向右后方下缓;左手上撩成撑掌,眼看右手,随即双脚弯曲下蹲成盘卧状,以臀部着地,右手扶地。戏中,往往和“栽步”相连,表现人物急切行进或被惊恐吓倒之状。《断桥》中许仙、《走雪》中曹玉莲及《烙碗计》等戏中均有此表演。绊步 又称“搭黄瓜架”。左脚跟踮起以脚掌碾动,右脚向右外方画圆,即向左脚右方倒步,右臂向右侧摆动,随即右脚掌碾动,左脚向左外方画圆,即向右脚右方倒步,右臂向胸前摆动,左臂向左侧摆动,两腿不停绊步前行。戏中常用于两脚沉重、不听使唤或步履蹒跚等表演。《游西湖杀生》之裴瑞卿、《五台会兄》之杨延昭等均有有穿插运用。醉步 左脚向右脚前倒步,左脚落地,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左脚拖起,身体略向右倾斜,顺势左脚向左前方迈一步呈八字步,随即右脚向左脚前做倒步动作,两脚不停碎步前行。戏中常用于表现人物酒醉步履失控形态,《五台会兄》之杨延昭归山途中有此表演。跪步 右脚向前上一步成右弓步,左腿跪地(女旦则双膝跪地),双手按掌,随即左膝盖向前搓动行进,右脚满脚着地搓动,后脚赶前脚交替不停向前跪步搓行。戏中,多用于含冤负辱、激动或哀告之时。《五台会兄》中的五郎与六郎相见、《窦娥冤》法场之窦娥均有此表演。花步 又称“快步”“花旦步”。脚尖微向外撇,上右脚时稍钩脚面,双手松握拳,左臂向胸前摆动,右臂向右侧摆动,右脚落地时,先落脚跟压脚掌,随即左脚上步前行,如此两脚交替向前行进。多用于表现花旦轻快、活泼、婀娜风姿。《柜中缘》中许翠莲、《三滴血》中李晚春出场均有此表演。跑步 左脚上步,右脚后抬,双手握松拳抬至胸部,随即右脚上步,左脚后抬,双脚以轻快、密小的跑步并伴以灵活的扭腰、头部的摆动前行。戏中多用于表现人物活泼、轻快和婀娜风姿跑步前行。秦腔《拷红》中红娘、《杨门女将》中杨排风出场有此表演。碎步 又称“花梆子步”。双脚跟踮起,右脚以脚掌碎步前行或横行,后脚赶前脚,双脚不停地碎步。走碎步身体要稳而不僵,腰部擎劲。戏中多用于表现花旦轻松、活泼之态。《拾玉镯》中孙玉娇、《三请樊梨花》中樊梨花等均有此表演。虎步 须生、花脸等常用的台步。两手画开,或右手持马鞭,左手按须,两腿坐马势,或丁字脚,走时两膀与两肩自然晃动,两腿原地踏步,逐渐变大步。传统戏《杀驿》之吴承恩持刀上场,《逃国》之伍员持马鞭望追兵,《过巴州》之张飞、《太和城》之孙武子打了胜仗后,肩扛钢鞭地下场等,均用此步。老生步 又称“老头步”。两腿稍弯曲,胸部稍含,以大八字步先迈左脚,脚跟踮起,后抬脚掌,步迈出后满脚着地,同时右臂向前稍摆动,左臂相随向后摆动,头部稍向前摆动。依此顺势迈右脚,左右脚交替前行。戏中,多用于表现老生沉重的行走姿态。《打金枝》中堂侯、《徐策跑城》中徐策均有此表演。老旦步 以丁字式起步,左腿稍弯曲,左脚跟踮起,随即左脚稍钩脚面,微撇脚尖向前迈出,同时右臂稍向前晃动,左臂稍向后摆动(有时也可扶杖)。左脚落地时,满脚着地,同时头部稍做点动,趁势以此式迈出右脚,如此两脚交替迈步款款前行。戏中专用于表现老旦沉稳、缓慢与庄重的行进姿态。秦腔《杨门女将》中佘太君、《拷红》中崔夫人等出场均有此表演雀行步 又称“打脚尖”。双腿稍蹲,两脚稍叉,脚尖朝前,两脚跟踮起,双臂平伸,目视前方。起步,右脚钩脚面,踹脚跟,右腿伸直,以右脚踢右手掌心。然后右脚跟落在前方,脚掌着地,再以同式起左脚,如此交替前踢行进。矮子步 丑角专用步式。要领为双腿蹲下,臀部坐在脚跟上,双肘腋下夹紧,收腹,前脚跟禽地,亮鞋底,踏平,后脚跟跟上,步步踏实。矮子步是蹲步的极度夸张,秦腔《獅子楼》中之武大郎、《时迁盗甲》之时迁等均有此表演。旗鞋步 因所穿鞋底不同分为花盆底和船形底两种。①花盆底。左脚钩脚向前直迈步,同时右臂向前自然摆动,左脚落下时满脚着地;右脚跟稍踮起,随即右脚钩脚向前直迈步。同时左臂向前自然摆动,右脚落下时满脚着地;左脚跟稍踮起,如此交替向前行进。走动时,头不可晃动,目要平视,立腰,腿不能僵,迈步须向前直迈,若一搭步极易跌倒。②船形底。左丁步起,左膝稍弯曲,左脚跟踮起,随即左脚钩脚微撇脚尖、踹脚跟,向前迈一步,同时右臂向前自然摆动,左脚落下时满脚着地;顺势右脚跟上一步成右丁步,随即右膝稍弯曲,右脚跟踮起,右脚钩脚微撇脚尖、踹脚跟,向前迈一步,同时左臂向前自然摆动,右脚落时满脚着地;顺势左脚跟上一步,呈丁字步,如此交替向前行进。走动时,头不可晃动,目要平视,立腰,腿不能僵,迈步行走两脚要微撇成小八字步。 -
302019-09
[ 词条 ]侯应西
侯应西(1905~1966)秦腔鼓师。陕西蓝田县人。曾上3年私塾,后进剧团学习武乐,手锣、铙钹、钩锣、梆子、鼓板,无一不通。后又学拉板胡。3年后成为能敲能拉的多面手,开始在蓝田、长安等地班社从艺操鼓。1952年进西安正俗社,除参加日常演出外,还承担教学工作。1955年,正俗社被铜川剧团接收,又任该团音乐队长兼司鼓。由他包本演出的传统戏有40多本(折),工余带徒授艺,常维怀、谢文海、侯振龙等后起之秀,皆经他的指教而独当一面。1963年因该团与渭南地区秦腔四团合并,被精简下放。 -
302019-09
[ 词条 ]拳式
“手姿”的一种。凡五指攥握掌心,以突出拳头形成的手姿造型,均称为“拳式”。秦腔的拳式有方拳、翅指拳、佛手拳等。其中一些为生、净专用,也有生、净、旦通用的,主要区别为生净左丁步,旦角右踏步。①方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攥握于掌心,拇指收拢并靠在食指第二骨节,形成有棱角的方拳。为生、净专用。表演中双手以此式从身体两侧向上撩起,待举到头顶上方立即翻腕握拳,即称“举拳”或“虎抱头”。秦腔《五台会兄》杨延昭在“洒家的劈拳下来了”道白之后的手式表演即为方拳。若将两臂上抬,双手向里扣腕,两拳架于两胯边,拳的虎口朝前,则称“架拳”。戏中武生常以此拳式展示英武之气,走卒则以此式作架车虚拟之状。秦腔《回荆州》中.赵云“亮相”、杂角为孙尚香推车均有穿插表演。②翅指拳。食指、中指攥握于拳心,拇指收垅并靠在食指和中指第二骨节,同时无名指、小指则向掌心弯曲,使小指第一骨节微微翅起。此式生、旦皆用。若以此拳双手坐腕握于胸前(右拳在前,左掌在后),双臂呈半弧状,称“握拳”。戏中,多以此表现勒马状。秦腔《古城会》中关羽、《辕门斩子》中穆桂英出场时均有穿插表演。若以此拳式两手从身体两侧撩至两肘旁,或两拳架于两胯边(两拳虎口朝前),则称“端拳”或“架拳”。秦腔生、旦武将亮相、扎势、拉架子等,均有穿插运用。③佛手拳。秦腔基本功。手姿中“拳式”一种。拇指向掌心收垅,食指弯曲以指尖轻按在拇指尖上,同时中指、小指向掌心弯曲,中指贴靠在拇指旁。秦腔旦角常有贯穿运用。 -
302019-09
[ 词条 ]吴丽霞
吴丽霞(1940~ )秦腔演员。女。工小旦。甘肃酒泉县人。12岁进酒泉地区文工团(后改名为张掖地区七一秦腔剧团),得京剧老师付芷萍指教,艺技大进。曾在30多本剧目中担任主角,擅演《白蛇传》之白素贞、《游西湖》之李慧娘、《蝴蝶杯》之胡凤莲、《周仁回府》之胡秀英、《貂蝉》之貂蝉等,尤以《游西湖》一剧最为享名,并得“河西水袖王”之誉。另在现代戏中塑造出铁梅、柯湘、小英、常宝等艺术形象。退休后,致力于排导剧目和培养青年演员。 -
302019-09
[ 词条 ]张咏华
张咏华(1940~ )秦腔演员。女。艺兼小旦、花旦、刀马旦。陕西西安市人。9岁考入西安易俗社新生部,启蒙老师有鲁义民、路习易、凌光民、李可易、杨实易、封至模、宋上华等。其嗓音饱满厚实、奔放有力,尤擅演唱激昂豪放唱段。擅演剧目有《庚娘传》《翰墨缘》《陈碧娘》《桃花扇》《双锦衣》《夺锦楼》《游西湖》等,尤以《庚娘传》之尤庚娘最为享名。1956年曾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學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 -
302019-09
[ 词条 ]谭建春
谭建春(1965~)秦腔琴师、作曲,一级演奏员。陕西千阳县人。幼得其父谭异指导主工板胡。15岁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师从王东生、杨天基、杨满元、王万等学习板胡等乐器,毕业后任青年实验剧团板胡演奏员。曾为《杨七娘》《仇荐》《十五贯》《卷席筒》《盗扇》《鬼怨》《盗草》《三娘教子》等数十部剧目操琴,并随团出访演出。曾获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大奖赛板胡主奏一等奖。编撰《秦腔优秀唱腔荟萃》《任哲中唱腔精选》《王东生演奏艺术》已出版发行。 -
302019-09
[ 词条 ]《善士亭》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王有道休妻》《王有道赔情》。方巾生、正旦、闺门旦唱做工并重。含折子戏《踩泥》《吵家》《金榜乐》《会文》。各路秦腔常演。现有两个版本存世,有甘肃人民出版社刊行金行健、石兴亚改编本和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朱庆骥口述抄录本。本剧讲述了书生王有道,赴京赶考。其妻孟月华清明归宁,中途遇雨,至善士亭内避之。恰有柳生也来亭内避雨,见月华欲去,又恐歹徒夜间伤害,便在亭外冒雨守护。翌日早,柳才离去,月华深感柳恩。至家月华将其实情告知妹妹淑英,淑英生疑。后王与柳生同宿一店,话中露出冒雨保护月华之事,有道亦疑其妻有私,遂休之。王有道应试得中,归家查明前情,奏请皇帝,皇帝赐予月华贞节牌坊,夫妻始得团圆。 -
302019-09
[ 词条 ]《对银杯》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文武魁》。含折子戏《毒二娘》。本剧讲述了赵高有二子,赵千为二娘所生,赵万为三娘所生。赵高率兵征讨,行前将家事托与二娘、三娘。大娘恨之,欲谋杀二子,为家仆刘奎放生逃走,大娘又毒死二娘,逐出二娘。后二子得中文、武状元,路遇二娘,大哭一场。赵高平乱回家,封三娘为诰命夫人,大娘遭雷殛而死。渭南市剧团张朝建(左)饰《对银杯》之赵千、牛爱萍(右)饰赵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