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西秦腔二犯
明代甘肃皮影、戏曲腔调的一种。最早见于明万历传奇抄本《钵中莲》第十四出《补缸》,该剧用有直接标明[西秦腔二犯]演唱的一段唱腔,唱词共28句,皆系7字对偶上下句体。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戏曲总辑《缀白裘》第六辑,也有用[西秦腔]为演唱腔调的《搬场拐妻》剧目,所填唱词却为长短句,说明其初系板牌混合的声腔体制。后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流行地域,称谓多有变异,相继生出琴腔、甘肃调、甘肃腔、西腔、西皮调、陇东调、咙疼调、陇西梆子腔、甘肃梆子腔等名目。清初,中原人就称[西秦腔]为[甘肃梆子腔]。“北派有汗梁腔戏,乃从甘肃梆子腔加以变通,以土腔出之,非昔之汴梁旧腔也”(清涂珂《清稗类钞》);康乾时随商路流入四川,经蜀中伶优加工改造,又称甘肃调、琴腔,并由蜀伶群体演唱再度传入北京,由此流播全国,风靡一时,对京剧西皮声腔和秦腔梆子声腔等花部板腔体剧种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清乾隆吴长元《燕兰小谱》载有“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语。旦角之无歌喉者,每借以藏拙焉”;继又沿襄河并渡江南下,“始蜀伶、后徽伶,尽习之”(张际亮《金台残泪记》),相继广传于湖北、安徽,登陆于鄂、皖、苏、赣等地,渗人襄阳调(汉剧)、徽剧之中。徽剧之[高拨子]正是[西秦腔二犯]在当地发展的结果。还徒涉东南一路畅传,直抵浙、闽、台、粵,为正处在初创阶段的当地戏曲剧种奉献了自己的骨血。浙江绍兴乱弹中的[尺调二凡],即由[西秦腔二犯]演变而来。从广东粵居鹏子腔[中板]唱腔的板眼结构和旋律起伏中,还可体味到西秦腔“六板”[两句腔]的原始痕迹;粵东、闽南、台北、香港甚至流播于东南亚各国的西秦戏,之所以取“西秦”为名者,同样也辱到过西秦腔的催发滋润。当地吕匹《海陆丰戏见闻》有详述。清末,涂珂还为当时西秦腔冠以“北派之秦腔”,称山陕调为“秦腔”,称甘肃调为“西腔”,以示二者间的区别。顾颉刚《中国影戏及其现状》谈及明、清京师所传戏曲“九腔十八调”时有言:“旧有九腔十八调,九腔之名为[西门腔](亦曰[西美腔])、[小东腔](亦曰小宗腔])、[凤凰腔][小银腔][琴腔][柔肠腔][梅花调][鬻字调](亦曰[一字调])、[纺车调]。每腔以上下两句倍之,此为女角所唱,今多已失传,只存调名而已,尚全存者只[琴腔]一种。”其中所说的琴腔,正是吴长元、谢章铤、徐珂等公所言的甘肃戏曲腔调中女角所唱的西秦腔。其特点在于“每腔以上下两句倍之”。[西秦腔二犯]之“二犯”,系指连犯二次之意,即以“去工(“3”mi)添凡(“4”fa)”作以“变徵(“4”fa)犯角(“3”mi)”;再以“去上(“1”do)添乙(“7”si)”成以“以闰(“7”si)犯宫(“1’do)”。此二犯,便可生出下四度宫音系统的“属调”或上四度宫音系统的“下属调”亦即“反调”来,由此形成“欢音”“苦音”两种腔调,分别具有欢音欢快、苦音忧伤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表现。这种犯调方法,在戏曲出现之前,宋词中就已有所运用。 -
302019-09
[ 词条 ]韩吉祥
韩吉祥(1786~?)清乾隆时期演员。工旦。陕西礼泉县人。清嘉庆七年(1802)前后,出陕西至保阳,不久入京,加入“三庆部”改习昆曲。后又入“霓裳部”,擅名于时。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卷二评其演《思凡》时云:“声容态度颇类吴儿,弱不胜衣,柔于眠柳。曲白亦精细,抗坠如萦,缕宛似深乎,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之三昧者。”并赠诗4首,其中一首云:“莫非人柳是前身,怪底韩郎产自秦,笑口不含西向意,依依犹带灞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