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东风万里》
现代本戏。薛寿山、李智编剧。唱做并重。1964年兰州市秦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刘俊才高中毕业后,分配到东风旅社当服务员。却给母亲去信诓称自己在某厂当工人。刘母进城看望儿子,不料下车遇雨致病,被一工人送至东风旅社,刘俊才借口客满,将“病人”拒之门外。服务员金秀美将刘母接到家中,待如至宾。刘俊才得知真情,悔恨不已,经刘母、秀美帮助,俊才始悟,遂安心工作。 -
302019-09
[ 词条 ]田高俐
田高俐(1967~)秦腔演员。女。主工青衣,刀马旦、老旦、泼辣旦均能应工。陕西蓝田县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演员。幼时曾在蓝田县文艺班学艺,师从肖新武。上小学时被柞水县剧团选中,13岁进入孟进秦剧团。先后拜马桂芬、刘美丽、窦凤琴为师。其扮相庄重,戏路宽博、唱腔流畅,擅用装饰音,感染力强。在《五典坡》《痴梦》《铡美案》《三娘教子》《玉堂春》《杀狗劝妻》《团圆之后》等50部传统戏和现代戏中饰演主要角色。曾在兵团、西北及全国性的戏曲调演中,获多种奖项;其自编、自导、自演的秦腔现代戏《百姓人家》,获兵团文艺汇演编、导、演三项大奖。 -
302019-09
[ 词条 ]《大战豹子山》
现代本戏。容绍、李金刚、陈有信、吕希杉编剧。唱做并重。1960年宝鸡人民剧团组织青年演员首演。杜生斌、肖新民、郑永民、薛卜爱等演出。本剧讲述了生产队先进分子杨永茂、李老五、腊梅等人,深入豹子山探水寻源,开山引水。而富农分子张发奎、落后分子孙富贵等人,却弃农经商,以倒贩粮食、花生赚钱。杨永茂等人与之展开斗争,并开山劈水,大战豹子山,终于引出豹子山水,取得农业生产大丰收。 -
302019-09
[ 词条 ]姚华
姚华(1964~ )秦腔演员。女。主工正旦、兼演老旦。陕西蓝田县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演员。表演工稳大方,嗓音洪厚甜润。先后饰演过《铡美案》之秦香莲、《五典坡》之王宝钏、《窦娥冤》之蔡婆婆、《李离伏剑》之曹母,以及现代戏《红灯记》之李奶奶、《枣林湾》之延大娘等艺术形象。尤其所演媒旦《三打白骨精》之妖母,更为逼真。近年来又常涉足戏曲小品和电视剧,如《私房钱》之田妈、《暗访》之下岗女工、《寻常人家》之农村嫂子、《十品官吴三羊》之军嫂等。 -
302019-09
[ 词条 ]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见全国戏曲工作会议。 -
302019-09
[ 词条 ]花雅之争
花雅之争指清乾嘉年闾,发生在民间戏曲与宫廷戏曲之间的一场激烈艺术竞争。“花”即粗俗、下俚,指当时兴起的以梆子腔、板腔体为代表的民间戏曲,时称“花部乱弹”广雅”即正宗、高雅,指当时宫廷所倡导的以曲牌体为代表的昆曲,时称“雅部“花雅之争”主要指蜀伶魏长生率班进京以演唱秦腔(也有文献载指以演唱甘肃西秦腔)北斗京腔、南斗昆腔之事。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蜀伶魏长生挚徒带班二闯京都(第一次为1774年,未获成功),加入专事京腔的双庆班。结果仅“以《滚楼》一出,奔走豪儿,士大夫亦为心醉。……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歌楼观者如堵,而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至散去”(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三),由此酿成“六大班伶人失业,争附入秦班觅食,以免冻饿而死”(清戴璐《藤荫杂记》)等空前盛景,在中国戏曲史上写下京都梨园“京秦不分”、同台并姘的辉煌一笔。其实,所谓“京秦不分”,就是“雅俗不分”,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就是“礼崩乐坏”“淫声乱政"。乾隆五十年(1785)皇帝下诏,将秦腔班交步军统领,五域贴出告示“令改昆、弋两班”,演员不遵者,“查拿惩治,递解回籍”。魏长生由此改唱京腔,却依然被逐出京城。无奈之下,只好渡江南下,辗转于昆腔故地扬州、苏州,从此,秦腔又在苏、扬两地开始畅传。并与昆腔展开生死搏击的艺术较量,结果,又扭转了两地素习昆腔之世风。“苏州、扬州,向习昆腔,近又喜新厌旧,以乱弹等腔为新奇可喜,转将素习昆腔拋弃,流风日下”(《钦奉谕旨给示碑》碑文)。沈桐威《谐铎南部》亦云:“自西蜀韦三儿(即魏三长生)来吴,淫声沃态,阑人歌合,乱弹部糜然效之,而昆班子弟也有拜师而学者。胚促成扬州城内“谁家花月,不歌柳七之词;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清李斗《扬州画航录》“谢溶生序”)的一大时尚新潮。成为秦腔继北伐京腔之后,再南讨昆腔的又一次胜出。尽管朝廷仍穷追不舍,明令当地严加查禁广凡有其演乱弹等戏者,定将演戏之家及在班人等,均照违制律,一体治罪,断不宽贷”(苏州老郎庙碑但经几番之后,昆曲败北,从此失去了北方半壁江山。争使脑戏日益崛起,艺人数量孟增,班社林立,诸腔汇流,称霸200多年的雅部昆曲渐生衰相。从此,中国戏曲音乐体制由曲牌体独擅天下转变为以板腔体结构占据主导,戏曲音乐完成了两大曲体的过渡与交接。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言的清乾隆肘期,震撼神州剧坛的花雅之争。当时的戏曲史籍、文人笔录都对这场刀光剑影的艺术竞争有详细描述。 -
302019-09
[ 词条 ]华亭影
见兰州影。 -
302019-09
[ 词条 ]兰州影
金元前甘肃的两种皮影腔调。兰州影又称“梆子佛”“老虎调”。梆子佛的名称源于兰州影在演唱时用梆子击节定眼,老虎调的称谓则取义于深山虎啸般的演唱风格。金元前传入北京和河北西部等地,明代盘蹈于北京西城即今宣武门一带扎根卖艺,由此孕育出北京西城派皮影和河北涿州派皮影脉系。崔永平《略论中国皮影戏艺术》载广北京皮影也分为两大流派。一派以滦州影为基础,称之为东派。一派以兰州影脉系为主,称之为西派。这东西两派以北京城的中轴地理位置划分,互不相扰。”戏剧家周妙中《清代戏曲史》:“甘肃是皮影兴起较早的省之一,河北西路影戏就是从甘肃传去并发展而成的,涿州一带的影戏,亦来自兰州。”兰州影不只作为皮影戏盘蹈于北京,同时作为北京传统曲艺盛行于市井闾巷。清嘉庆北京《清代车王府藏曲本丛刊》收录的《老妈得志》曲本,就有一大段用[兰州影]演唱的七字上下句体唱词,上、下句为一联的唱词结构。即至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有进士周寿昌所著《思益堂日札》仍有记述:“传云乐操土风。即令乐部亦各有土调……甘肃有[兰州引(影)]……[兰州引]则京师影戏演之。”由此可知,“兰州影”早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奠定了戏曲板腔体的声腔基础。并对北京影、琢州影的形成以及后世戏曲板腔体声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极大。华亭影则更早,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一书,就记述了平凉府华亭县普照寺僧惠明以“手影戏”传法的情景,并作诗云:“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诗中所言“生绡”,与今影戏中的“亮子”(影幕之俗称)尺寸大小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