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戏谚
秦腔艺人中流传的具有哲理性、科学性、知识性的顺口溜。是艺人在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后,把演戏方面摸索出来的诀窍用凝练、精辟、准确、精巧和通俗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戏i彦体制短小,多为一句或者两句,一句者如“一脸神气两眼灵”“七分场面三分唱”等,两句者如“煮肉凭汤,唱戏凭腔”“先看一步走,再看一张手”等,都是秦腔艺人从艺经验的总结和理想智慧的结晶,对后继者具有很高借鉴、指导价值。观众也常通过戏谤的创编表达看戏的心得,如“看了《血泪仇》,眼泪似水流”“宁看天喜子的《放饭》,不坐金銮宝殿”“看了党甘亭的《慈云庵》,哪怕回去没盘缠”等。 -
302019-09
[ 词条 ]《对罗帕》
甘肃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小生、小旦、小丑唱做并重。甘肃省图书馆藏有张清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明末,杨总元卖身葬父,林永先怜其孝,收留之,并着书馆攻读。杨的孝心感动玉帝,敕五义山圣宫娘娘与之婚配。圣宫娘娘假借林女孝莲之名到书馆与杨成亲,并产子起名玄儿。孝莲姐夫余双梅闻之,三探书馆,均遭圣宫娘娘戏弄。三载姻缘完满,说明实情,圣宫娘娘带子回山,临去赠半幅罗帕。林永先将孝莲许杨为妻。后玄儿下山,父子对罗帕相认。段艺兵饰《斩韩信》之韩信(王正强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折桂斧》
秦腔传统本戏。小生、幼生、小旦唱做并重。含折子戏《打柴劝弟》(又称《打柴训弟》)。事出《避暑录话》、明人秦淮墨客《折桂》曲品、清无名氏《折桂斧》传奇。各路秦腔常演。苏哲民、苏育民代表剧目之一,故有“苏家戏”之称。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1429年西安同兴书局刊行秦腔本,1441年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本,198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刊行赵新民改编秦腔本,另有中路梆子整理本,蒲外I梆子抄录本和河北梆子抄录本。本剧讲述了陈勋每日砍柴,供弟陈植读书,陈植不忍哥哥为己受此磨难,几欲退学,陈勋反复劝慰,遂奋发攻读,后高中,蓝田县令前往拜贺,陈勋布衣迎之,受县令鄙视。陈勋亦发奋攻读而高中,县令再往恭贺,陈勋反谢其激励之恩,并将砍柴之斧取名折挂斧,悬于中堂,以志不忘根本。中国唱片社灌制苏育民演唱该剧唱片。代表唱腔中《打柴劝弟》一场陈勋(小生)所唱“他虽然年纪小倒有识见”[苦音慢板带苦腔]唱腔较流行。唱词为:他虽然年纪小,闽有识见,(喝场)老爹爹!老娘亲!小兄弟!一句话顶掙我心中痛酸。打字儿未出口惹他埋怨,怪不掙小兄弟说我不堪。 -
302019-09
[ 词条 ]三让徐州
甘肃独有剧目。秦腔传统本戏。须生唱做戏。事出《三国演义》第十二回。现存甘肃省图书馆藏吴兴泰清光绪六年(1880)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徐州牧陶谦,欲让印于刘备,刘不受,连拒两次。后陶谦死,刘备始接印。 -
302019-09
[ 词条 ]四川红
四川红(生卒年不详)陕西秦腔演员。工花旦。光绪末叶,由四川归陕,驰名渭北。代表剧目有《忠孝图》《辛安驿》《富贵图》《锦绣图》《铁弓缘》《女打宫》等戏。 -
302019-09
[ 词条 ]大众班
甘肃秦腔班社。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创建于张掖,班主王兴志,因以王氏家族为主体,故又称王家老班子。最初成员不足20人,亦艺亦商亦农,无固定演出场所,主要以山村庙会流动演出,戏衣、道具多系自制,或借用当地民间社火行头穿戴。清同治年间,购置一副戏箱,由李志接任班主,改名乐义班,一年后又更名志兴班。管理体制属箱主制。1942年,丁毓秀接任班主后,改名老化俗社,开始建简易剧场,编演《三国》《封神》等连台本戏。同年,又改名志兴秦剧社。1952年整顿后改称张掖县大众秦剧社。社长傅钰民。主要演出剧目有《佛手橘》《八件衣》《五雷阵》《花云带箭》《辕门射戟》《取洛阳》《出五关》《血手印》〈十道本》等。演员王兴志、李志、张文品、丁毓秀、裴玉林、赵玉璧、蔡金城等;旦角邓娃子、李福、满庭秀等;净角王福寿、王福贵、王升、胡文秀、陆兴福等。1960年全团支边,落脚于新疆塔城。 -
302019-09
[ 词条 ]李文宇
李文宇(1924~1982)演员、导演。山西河津县人。1939年参加西北民众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曾任西北野战军文工团副团长,陕西省戏曲剧院二团、三团团长,渭南地区秦腔一团团长,渭南地区总导演等职。在排导工作上,善于大胆革新,勇于艺术实践,富于独创精神。其所导的许多剧目,总是通过某种薪新的手法表达出新的思想和立意,如在陕西省戏曲剧院主持参加排导的《赵氏孤儿》《游西湖》《安安送米》《白玉钿》《谢碟环》《庵堂认母》等,在渭南地区秦腔一团排导的《年青的一代》《江姐》《银光重放》《八一风暴》《铡美案》等戏,大部分都成为久演不衰的优秀保留剧目。此外,对现代戏也兴趣极高,能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以创造出新的舞台动作语言,如导演的《鹰山春雷》就有其独到之处。 -
302019-09
[ 词条 ]《太白枪声》
现代本戏。王清洁编剧。唱做并重。1985年陕西省志丹县剧团首演。经西安易俗社加工整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剧目。本剧讲述了在渭华暴动后,刘志丹受中共地下特委派遣,回陕北、陇东一带搞兵运活动。他巧妙打入陇东民团军并任第六营营长。该民团军司令谭世树刁钻奸猾,为铲除刘志丹,明请刘为教官,暗设重重陷阱。刘志丹机智勇敢、灵活机动,成功地发动兵变,在太白向反动派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