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木匠迎亲》
现代本戏。鱼闻诗根据王汶石小说《大木匠》编剧。唱做并重。1960年西安易俗社首演。杨令俗、张健等主演。本剧讲述了农村技术革新热潮中,大木匠为创造拔棉机,潜心钻研。在女婿上门订亲的那一天,老伴让他去镇上割肉、买菜,他带着图纸,边走边思考,坐下休息时竟然睡着。未见过面的女婿上前问路,发现图纸,被吸引住。两个革新迷碰在一起,相互启发,制成拔棉机。女儿回来,真相大白,翁婿相认。 -
302019-09
[ 词条 ]全国戏曲工作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召开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1日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代表200多人出席。会议提出戏曲应以发扬人民爱国主义精神,以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并决定当时的戏曲改革工作应以主要力量对旧有戏曲的某些不良内容和不良表演方法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修改。会议鼓励各种戏曲形式自由竞赛;讨论了旧制度的改革,和提高戏曲工作者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使旧戏曲成为新戏曲,使整个戏曲界成为新文艺事业中的一支巨大力量。政务院在听取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的报告后,于1951年5月5日公布《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
302019-09
[ 词条 ]戏曲改革运动
简称“戏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民族戏曲(包括曲艺、杂技等)所进行的群众性革新运动。目的在于剔除戏曲中的封建糟粕,吸收民主精华,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发展,以使其符合社会主义和人民的需要。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开始了初步的改革工作,演出了京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秦腔《血泪仇》等新剧目,为实践中国共产党提出“推陈出新”的方针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党中央又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工作方针。1951年5月的内容和政策,把这一运动有计划、有领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具体阐释了在戏曲改革工作中取辱巨大胜利,对传统戏曲剧目进行了整理、改编和艺术革新工作,并创作演出了一批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从而使中国的戏曲事业出现了崭新的局面。①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抗曰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皮革和发展中国戏曲艺术,在陕甘宁边区曾提出“推陈出新”的口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确立为改革发展中国戏曲艺术的方针。主张不同的剧种、流派、形式和风格通过自由竞争而共同发展;对待遗产的继承必须采取批判的态度,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在新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发展,并积极创造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生活的作品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造历史题材的作品。使全国许多剧种恢复了青春,许多民间艺术辱到记录、整理、加工和流传;鼓励新的创造,推动了各种形式、体裁和题材的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也促进了新文艺进一步的民族化、群众化,以及少数民族文艺的迅速发展。②“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是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核心和精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确立为党的文艺政策予以贯彻执行,简称“二为”方向。随着我国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也作过几次大的修正,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为”方向修正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八十年代,又修正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改革和发展中国戏曲艺术而提出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促进了戏曲以及各种民族、民间文艺的革新和发展。 -
152021-11
[ 音频 ]36-我想回到从前的矿上
-
182019-12
[ 音频 ]张宁《花亭相会》离城十里张家庄
-
152021-11
[ 音频 ]30-探亲房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
152021-11
[ 音频 ]19-井口总有点神秘
-
152021-11
[ 音频 ]10-煤场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