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4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合水县秦剧团
陇东老解放区合水县的艺术表演团体。1939年县民教馆收编了当地几个民间戏班组成的合水县群众剧团。1949年,更名为合水县秦腔剧团。1958年合水、正宁、宁县三县合一,剧团被编为宁县剧团第三队,同年全队调往甘南藏族自治州。1962年合水恢复县制后,又以巴家嘴业余剧团为基础复建县秦剧团。1963年合并到地区剧团。1966年地区剧团分配12人到合水,组成县文工队。1970年队41人,更名为合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7年宣传队再次扩充,又恢复为合水县秦剧团。先后在剧团担任领导工作的有高志岳、杨德山、高和贵、王振中、尚志高、高继祥、王仲吴、赵鸿祥、杨顺地、杨鸿鸣,阎守智等。主要演职员有向道胡、赵老九、王登云、李天明等。演出剧目达200余部,其中自编剧目30余部。保留剧目有《铡美案》《十五贯》《窦娥冤》《三打白骨精》《三娘教子》《芦花荡》《八一风暴》《酒馆枪声》等。 -
82019-10
[ 词条 ]李志翔
李志翔(1963~)秦腔演员。主工大花脸,兼演二花脸。甘肃渭源县人。17岁人定西地区戏曲训练班,师承高发贵、刘茂森等。毕业后曾在定西地区秦剧团、西宁市秦剧团、甘肃省秦剧团工作,后调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其嗓音宽厚、苍迈,唱腔实大声洪,扮相好,身架十足。擅演《铡美案》之包拯、《忠保国》之涂彦昭、《赵氏孤儿》之屠岸贾、晋灵公、《闯宫抱斗》之封王、《火焰驹》之艾谦、《白逼宫》之曹操、《苟芦略》之司马懿、魏延、《玉虎坠》之马武、《五台会兄》之杨延昭、《斩单童》之单童等。曾获中国广播《梨园漫步》一等奖、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清唱一等奖。 -
82019-10
[ 词条 ]《官逼民反》
秦腔现代本戏。黄俊耀、钟纪明、李维汉、王自新合编。唱做并重戏。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国民党拉夫拉丁,逼得群众走投无路,为求生存只得奋起反抗,于是引发了一场抗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群众斗争。 -
82019-10
[ 词条 ]《钟专员》
秦腔现代本戏。程秀山所编剧目。唱做并重戏。陕甘宁边区陇东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国民党为了捜刮民财,保甲人员弄虚作假,胡作非为,强令百姓在六月天种树,闹出许多笑话。一曰,钟专员带领随员检查种树情况,一保甲人员为了应付检查,迫使村民蹲在死树下,双手扶树,将柴草盖在头顶,冒充活树。村民蹲在树下,炎热难忍,忽然掀去盖草站立起来,露出真相。钟专员见此情况,痛骂保甲人员,愤然离去。 -
82019-10
[ 词条 ]《秦腔图书》
秦腔论著。李桐轩著。成书于1913年。曾连载于《易俗白话杂志》,1917年陕西易俗社印行。是易俗社剧目建设的理论指导专著。作者本着“推其陈,出其新”的思想,对晚清活跃在舞台上的340多种秦腔剧目,逐个进行了研究、探讨,并以“当以影响人心为断”的标准,将其分为可去、可取、可改三大类。各类中又具体分若干条。如可取类就有:一曰激发天良,二曰灌输知识,三曰武打之可取者,四曰诙谐之可取者四条。是易俗社秦腔艺术改革与剧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
82019-10
[ 词条 ]白江波
白江波(1944~)秦腔演员。工花脸。陕西西安市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演员。其嗓音浑厚苍劲,高亢挺拔,注意吸收科学发声,使秦腔花脸声腔在保持粗犷豪放、原始真率的同时,兼以刚柔并蓄的现代独特醇韵。先后饰演过《铡美案》之包拯、《忠保国》之徐彦昭、《斩单童》之单童、《抱琵琶》之王延龄、《苟家滩》之王彦章、《千古一帝》之赵高等许多角色。尤其以秦腔花脸腔为电视剧《121枪杀大案》所配唱的《枪响了,出事了,忙活了》主题歌,深为观众称道;还为《黑白大搏斗》《关中匪事》以及电影《五魁》配唱。所演《四郎探母》曾获陕西省中年演员表演一等奖。系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腔爱好者协会副会长等。 -
82019-10
[ 词条 ]乐都高庙镇业余秦腔班
青海秦腔演出团体。始建于清同治年间。最早为眉户戏班。演的眉户剧目有《草坡传信》《小放牛》《小姑贤》《打樱桃》《杀狗》《杀惜》《张连卖布》《劈棺》等。演员有旦角李庆泽、余克宽,生、丑余大兴、余大成等。后来又有演媒旦的余四爷,演生、净的余大王宝钏,唱腔、做工都十分认真。有“看了张绳武的五家坡,比兰州班子演的阔”的俗语。其他演员有王承槐(正旦),李进才(小旦),张文柱、崔庆祥、张绳祖(老生、须生),余友邦、王得良(文武小生),王得荣(净),王耐曾(丑)等。演出的剧目有本戏《蝴蝶杯》《升官图》《游西湖》等;折子戏《断桥》《走雪》《苏武牧羊》《劈门》《烙碗计》《三回头》《红鸾禧》《温先生看病》《杀驿》《祭灯》《拜台》《醉打山门》《四郎探母》《斩韩信》《斩单童》《祭灵》《劈棺》《赤桑镇》《五家坡》《周文送女》《杀惜》《假金牌》等。1952年冬,在原“青年游艺社”的基础上重新组成了高庙业余秦剧团,并首次吸收女演员参加演出。演出剧目有《十五贯》《辕门斩子》《探监》《卖画》《二进宫》《虎口缘》《赶坡》《小姑贤》《柜中缘》《烙碗计》等。 -
82019-10
[ 词条 ]业余秦腔戏班
秦腔爱好者相聚、传习、演艺场所和自愿组织的非营利演出团体。京剧习称“票房”,秦腔习称“业余戏班”。戏班成员统称“好家”或“票友”。业余戏班不仅是秦腔好家演唱秦腔和自娱自乐的艺术团体,也是研究秦腔艺术、切磋表演技艺、传播和普及秦腔艺术乃至咅养专业艺术人才的重要力量。业余戏班除秦腔好家活动外,还有专业演员参加,促进了内、外行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专业演员和业余演员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业余戏班还经常向职业戏班培养并输送舞台表演人才,不少著名的秦腔演员都是好家出身,如四金儿、傅邦、唐华、刘立杰、袁天霖、谈维新、楼英杰、傅荣启、米清华、郑翰卿等。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业余秦腔戏班清同治、光绪年间,正是秦腔的繁荣昌盛时期,业余秦腔戏班遍及西北各省,最早以唱曲子自乐的演艺组织纷纷改唱秦腔。如青海省乐都高庙镇业余秦腔班、平安县古城业余秦腔班、西宁市三其村业余秦腔班等,都是清同治以前先由唱曲子后又改唱秦腔的较早业余班社。清代末年到民国时期,业余秦腔戏班遍及城市农村,参加者既有文人墨客,又有工、商、军、学各阶层人士。各个戏班少则10人,多则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这一时期较著名的业余班社有:甘肃成县纸坊业余戏班、临潭新堡剧团,青海贾尔藏业余戏班,西安学生票社,陕西蓝田县肖家坡业余剧团、略阳自乐社、凤县游艺剧团、三原学联剧团,新疆哈密群众秦腔自乐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业余秦腔剧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业余秦腔剧团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出现青海湟源县工商联职工业余秦剧团、陕西宜君县西舍村业余剧团、合阳县坤龙村业余剧团、合阳县雷村自乐班、西安灞桥十里铺秦腔联谊会自乐班、新疆呼图壁县河庄大队(火神庙)业余秦剧团、咸阳五一俱乐部、大荔西寨业余剧团、兰州红古区湟兴村业余秦剧团、陕西合阳县东清村自乐班等。另外,西安、兰州部分大专院校也成立了自己的秦腔剧团。西北师范大学秦腔团、陕西师大学生秦剧团都成立于1952年,定期活动,经常演出大本剧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活动被迫停止。七十年代后期逐渐恢复后,业余剧团的组建几乎遍布西北各省的县乡村镇、工矿企业、大专院校以至部队的军师团营,数量超过专业剧团数倍甚至数十倍。如甘肃甘谷为一个有50多万人的中等县,辖20个乡镇,仅有一个专业剧团,自发成立的秦腔业余剧团却有78个,之外还有110个秦腔业余演唱班子,并分北山、西川、东川三大流派相互竞技,常年演唱秦腔不止(《甘谷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文化品位较高的大中城市,秦腔的生命力更为强大。甘肃省会兰州的秦腔市场被遍布各处的秦腔茶社所占据,全市多达两三百家的茶社,秦腔好家或登台自娱或品茶清赏,已经成为兰州市民的社会流风,自发组合的秦腔演唱班子随处可见可闻。但省直和市直两个专业秦腔剧团,由于剧场售票的萧瑟,常年下乡演出甚至以“小剧场”演出形式来迎合市民的文化品位。1976年以来,较著名的秦腔业余剧团有:宁县太昌业余秦剧团、哈密市业余秦剧团、长庆石油勘探局业余文艺宣传队、西安碑林职工业余秦剧团、博乐县燎原农民秦腔剧团、乌鲁木齐市秦腔联谊社、乌鲁木齐市振兴秦腔自乐班、天水市秦州区老年协会樱花秦韵班、甘肃定西市安定区群艺剧团、西安市电信秦腔团、陕西省高校戏曲研究会秦腔团、甘肃省西秦业余剧社、甘肃靖远县五合乡崇文秦剧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