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呼延鑫
(?~1933)秦腔演员。工武生。陕西人。又名呼延甲子。自幼学艺,善靠甲,以武功取胜,有“活赵云”之誉。1921年&陝西易俗社,任武生教练。演戏“沉潜细密,技术超群。”擅演鹰目有《孔家庄》《蔡家庄》《韩元山》《取街亭》《长坂坡》《白帝城》《截江救主》等。 -
302019-09
[ 词条 ]掌式
“手姿”的一种。凡五指张开,以突出掌心的手姿造型,均称为“掌式”。是演员舞台手腕、臂膀表演等动作的基础。主要有瓦愣掌、虎爪掌、兰花掌、荷叶掌、反叶掌、端掌、撒掌等。掌式①瓦愣掌。生、净多用。掌心稍凹,拇指张开向后腆,其余四指伸直并拢靠,无名指与小指伸直尽量向掌心收拢,形成瓦状。为生、净专用手式,走边、亮相、拉架子等多有穿插运用。秦腔《破洪州》最后武打场面,白天佐即用此手式以示交锋开始。②虎爪掌。生、净多用。五指伸直向外张开,掌心稍凹。传统戏中主将发号施令,现代戏在表示拒绝对方时也有应用。表演中还多以右掌以此式有力向下方砍去而形成“砍掌”。③兰花掌。拇指往回收拢,置于中指第一骨节,食指、无名指、小指微后翘,掌心稍凹。为旦角专用掌式。表演中若以此式自下经胸前向额头上部撩起,手背朝前者称“撩掌”;掌心朝上者称“缓掌”;若以此式将双手自下向胸窝前撩起,并将掌心朝上者称“摊掌”;掌心朝下者则称“按掌”。秦腔《赶坡》中王宝钏、《火焰驹》中芸香等表演中均有穿插运用。④荷叶掌。又称“柳叶掌”。拇指回拢,正对指第一骨节;食指、中指略向后题,无名指、小指则向手;L、罪拢,掌心稍凹。此系旦角用手式。表演中若左手以此式自腰部向右肩方向撩起,随即下按立于右胸前,称为“立掌”。戏中,凡武旦徒手对打,多有穿插表演。⑤反叶掌。拇指跟关节向掌心收拢,其余四指微后翘,如兰花掌状,手心向下,手背朝上,形成反掌。戏中武旦兵刃交锋中多作为护器掌式运用。⑥端掌。旦角专用。右踏步站,两小臂自下向胸窝前上抬,双手心朝上端至胸窝前,两手指尖相对,身左目右。⑦撒掌。生、净专用。左手叉腰,右掌端至右肋处,站成丁字步。眼随手走,右掌向右侧画圈作撒出状,身向右前方,目视正前方。 -
302019-09
[ 词条 ]天水关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收姜维》《出师表》。须生、红生、老旦唱做:并重。事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现存版本有陕西省城南院门义兴堂书局刊行秦腔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秦腔抄录本。另有中路梆子本、蒲州梆子抄录本、山东梆子本及平调抄录本及《河北梆子传统剧目汇集》第十三集孙福祥口述抄录本。本剧讲述了诸葛亮以诱兵之计攻打天水,不料为魏营马遵帐下中郎将姜维识破,将计就计,反击败赵云。诸葛深爱姜的才干,乃先差赵云前往冀城搬请姜母,诱使姜维往救,再遣魏延假作姜维进攻天水,马遵果信姜维谋反,待姜维收兵回城时,闭门不纳。姜维进退无路,在诸葛亮劝说下,归降蜀汉。蒲子映饰《天水关》之赵云、张淑珍饰诸葛亮(王正强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百子图》
中路、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须生、正旦、净角唱做并重。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有蒲天信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赵九川家富无子,去武庙求佛。适送子娘娘与关公皆往天宫面帝,周仓吃其供果,于送子殿偷一贵子送赵。管殿康婆查知,向周仓索要,周无奈只好向赵收回。赵得子复失,大闹武庙,送子娘娘与关帝辩理直至天宫,玉帝为之调解方息。 -
302019-09
[ 词条 ]种玉华
种玉华(1902-1930)秦腔旦角演员。主工花旦。陕西西安市人。陕西易俗社第三期学生,陈雨农、党甘亭之高足。14岁时以演《柜中缘》而享名。1924年7月,刘箴俗带病出演《美人换马》时晕倒于舞台,由种玉华接演,演技、艺风如出一辙。当时评家称其演技仅次于刘歳俗。刘歳俗病逝后,以《柜中缘》《三回头》《软玉屏》《双锦衣》《夺锦楼》《双诗帕》《美人换马》等拿手剧目红极一时。不久,离社到甘肃平凉塔班唱戏,后又到汉中与徐正国等人创办汉中易俗社并任社长。 -
302019-09
[ 词条 ]王兴武
王兴武(1930-1979)秦腔琴师。陕西西安市人。原名应应、艺成。出身民间音乐世家。11岁入西安正艺社学习板胡,后在清俗社、国光社、正艺社、玉民社、建国社、明正社、三意社等班社操琴,艺技日进,遂成剧社头把板胡。1952年参加咸阳专区文工团,后随团转入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1955年又转入陕西省戏曲剧院,任一团乐队队长,头把板胡。与长兄王东生、二兄王兴福同称“仲伯三才”,在秦腔界很有影响。其演奏情绪饱满,易激发演员进人角色,指法多以立指弹打;善颤音和装饰音,显得华丽流畅,潇洒味足,观众谓“点点稠”。曾参加过《卧薪尝胆》《闯王遗肢》《薛刚反唐》《铡美案》等戏的演出。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以领衔演奏《法门寺》一剧获音乐演奏奖。与人合著出版《秦腔板胡简明教材》一书。 -
302019-09
[ 词条 ]福盛班
陕西和甘肃都曾有以福盛班为名的秦腔。①陕西福盛班,清光绪初年关中艺人自组的班社。主要演西安县及渭北一带。班长由艺人自己推举,轮流担任。恩科子、晋公子、雷劳儿等先后主持该班。小生有晋公子,须生有兰州红(原名恩科子)。光绪中叶最为兴盛。宣统初年解散。②甘肃福盛班。清光绪二年(1876)创建于清水,前身为马玉堂创建的马家班。马玉堂次子马二少爷为箱主,吴天赐为领班长。除马家班的全部人员外,又增加了李贵三(净)、赵兔儿(须生)、田秀娃(丑)、孟班长(旦)等,同时还吸收了一些从陕西、天水、秦安来搭班的艺人。演出剧目主要有《汴梁图》《雁塔寺》《七人贤》《杨继业招亲》等。主要活动于本县城乡,1927年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花脸
见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