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马(平民)派
马平民创造的丑行流派。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马平民(1898~?1946),号和亭,乳名平儿,陕西永寿县人。尤善揣摩人物心态,模仿力很强,为人性情温和,斯文雅静,故有“马博士”之誉。观众还以当时名丑汤涤俗、苏牖民同按姓名谐音共称誉为“酥麻糖”三大家,也系当时“易俗社六君子”之一。初饰话剧中角色,戴红顶花翎,台下群以“马大人”呼之。二十年代,与苏牖民曾在武汉演出《复汉图》之两丑角,当地署名天印山樵的诗评赞曰“曼倩淳于各肖真,解颐笑倒几多人”“争看平民与牖民,喜笑怒骂日翻新”。三十年代在北平演出,齐如山以为马派足以与京剧肖(长华)派并肩,而肖长华也尊称其为“马博士”。马平民的“反串”本领也很惊人。和汤涤俗合演《司马拜台》,马饰诸葛亮,汤饰司马懿,虽非本工,还真像那么回事,通体一本正经,唱念表演,各循成规,但偶尔也有意出点洋相或开开玩笑。汤在司马懿亮相时,就大转其眼珠子,滑稽可笑,全场哗然,这种亦庄亦谐的演法,也属反串戏的一个特色,观众很能理解接受,甚至就看这个劲儿。马所扮诸葛亮虽难出怪招儿,却模仿名宿王文鹏的嗓音韵味,几能乱真,观众欣然叹服。四十年代名旦邓维民欲“反串”《折桂斧》陈勋,马主动要求“反串”娃娃生陈植,邓喜而应允,但有言在先,求马不要逗他笑,待演至陈勋要打陈植时,马突然以稚气幼童哭声及动作应之,邓维民最终还是笑了场。马还曾“反串”架子花脸戏《火焰驹》的《艾谦传信》,紧凑火炽,神情峻急,一锤一脚,毫不含糊。马平民饰《双锦衣》之徐本德(易俗社提供)马(平民)派艺术特色马派之长首先在于独出心裁,同样一出戏、一句话,让他演来、出自他口,总能花样翻新。而且能够根据角色,表演出各种人物的个性,决不专事因袭旧套,或一味逗人发笑。但有时说出几句冷隽与轻俏的话语,又不免引人会心一笑。折子戏《走雪》中他一人兼演三个丑角,晋福长说山西话,他则分别说山西话、湖北话和四川话,而且语音地道,不落“酸溜”迹象。与苏牖民合演《庚娘传》的两个揭墓贼,当挖开墓道钻入时,本来偷偷摸摸、战战兢兢,马却突如其来向对方道出一声请!”使人物情境出现巨大反差,谐趣顿生;当从墓穴中背出庚娘,庚娘意外复活,两揭墓贼吓得尿湿了裤子,马又冷不丁问对方:“兄……兄弟,你……你穿没穿多余的裤子?”既鲜明,又含蓄,令人捧腹不止。本来他正全神贯注地摇着船桨,忽然听到尤庚娘船上唱出:“……揭墓贼贪财帛坐地分赃。”不禁打了个喷嚏,又引发全场哄然一笑。而他自己却若无其事地撑着船,摇着桨……饰演《蝴蝶杯》之董威,黑纱、红蟒,白四喜,巍巍然一位官府大员,一段韵味深长的道白说得既爽利又沉着,既威严又慈祥,宛然一个有地位、有资历、律例纯熟、善推案情的年迈官吏。后来演此角者,不少人模仿他的神情和道白。其行腔吐字和做:工身段,都颇有特色。马平民饰《香女》之任柳氏(易俗社提供)马(平民)派表演马平民的演技既吸收秦腔的传统,也有自己的创造,还有对其他剧种的吸收,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丑角艺术风格。正因此,他的表演干净清爽脱俗,富有文化韵味,“丑角不丑”,观赏性极高。通过感染、诱发使你忍俊不禁,欲罢不能。其神韵酷似相声大师侯宝林,可谓“我本无心说笑话,却是笑意逼人来”,堪为二十世纪秦腔丑行之冠,至今尚无人出其右者。曾有打油诗三句半赞曰:“大号马和亭(和亭为马之号),痩得像活龙,玩意台上见,全能!”马平民饰《双锦衣》之徐本德(易俗社提供)马(平民)派做工身段马平民在秦腔《杀驿》饰一丑扮驿卒,当驿丞接到上司紧急公文,神情紧张地拆看时,驿卒一旁默默模仿驿丞神态的表演:驿丞看,他也看;驿丞念,他也念;驿丞瞪眼他瞪眼,驿丞手颤他手颤。这几乎已成固定程式。不同者,有的演员演时,似乎意在逗趣儿,因而只是无目的地模仿而已,虽然不无喜剧效果,但观众对驿卒这个人物,不过做颟顸滑稽观罢了。而马平民演来,是先对驿丞进行观察,发现“老爷”其所以神色突变,全由见到公文所致,于是不由自主地对照模仿起来,借以寻思其中奥秘。这样一来,模仿的表演就有了内容和依据,体现着驿卒对老爷的关切,绝非“耍怪”而已。故每演至此,观众心目中的驿卒,不是滑稽颟顸,而是既幽默风趣而又憨痴可爱了。可见,同样的表演形式,马能深挖其内涵,“戏味”自然大不相同。《蒋干盗书》是马派当之无愧的艺术珍品。当蒋干偷看那封特意安排的书信时,佯醉卧榻的周瑜却故送鼾声,蒋干不禁一惊,急忙隐身桌侧,屏气敛声,马于惊险中含着微笑,透出“鼾声竟如此吓人”的自嘲。樊新民演此剧虽宗马派,却显出极端警惕,注目提防,一脸紧张,显然尚未悟透马派之戏理,也全然失却了马的这份“幽默”。樊新民也是一代名丑,但师徒间的素养差距和风格差异还是显而易见。樊新民尚且如此,其他人更就可想而知了。马(平民)派扮相《蒋干盗书》中值得注笔一述的是那顶帽子,表演更是别开生面。蒋是文人,自然戴“文生巾”或“文丑巾”,但这个“巾”,却与众不同,其上端左右两侧,垂挂着一双月牙形的“帽带”,活像两个大问号,人动它晃,颇有纱帽翅儿的感觉。这一耐人寻味的装扮,正由当年画家兼名票李友鹤和该剧导演封至模共同研究设计,没有按京剧戴花四楞子帽,穿花道袍及布袜子云子鞋,而着眼于蒋干的特殊身份和总体形象,?改穿湖色学士衣,腰系锦绦,足蹬朝方,戴古铜色学士巾并挂了左右一双“问号”。经如此“包装”,蒋干果然神气十足,儒雅风流,反衬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影射暗寓。而一双“问号”乍看起来,似乎是个小玩意,但首先它有戏曲艺术的夸张美、装饰美,与蒋干的身份、性格、脸谱、服装和谐一体,达到造型的完整,且渲染体现出人物的滑稽可笑;其次,帽子两端所加帽带很适应戏曲表演的象征手法。蒋干从酒宴上下来,低着头,弯着腰,微微一顿,帽带自然而然左右摇摆,“醉态”十足;蒋干巡视帐内帐外,帽带即随其急促的步伐前后闪动,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极度紧张;盗书成功,自以为得计,帽带上下翻飞,又表现出人物的狂喜和张扬。帽带的设计,对表演而言,既丰富,又传神,谐趣深意双获。马(平民)派代表剧目与传承马派代表剧目主要有《蝴蝶杯》《群英会》《庚娘传》《玉虎坠》《看女》《送亲演礼》《三知己》《软玉屏》《新忠义浃》《走雪》《杀驿》《双锦衣》等。著名丑角演员樊新民、雷震中等皆出于其门下。樊新民陕西秦腔丑角演员。1923年生。陕西蓝田县人。13岁入陕西易俗社学艺,继承了马平民之艺术风格,既演小丑、方巾丑,还演官帽丑。1989年去世。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同时又能结合自己的条件。如《游龟山》中饰卢世宽、董威,前者一副仗势欺人的花花公子形象,后者则是谙于世故的老谋深算之态。另有《劝新郎》《蒋干盗书》《三滴血》等戏,诙谐、逗趣、幽默、世故,毫无雷同。曾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學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雷震中笔名震文、雨田。秦腔演员,工丑。1927年生。陕西蓝田县人。10岁考入西安易俗社,先习小生,后改工文丑,师承马平民、袁乃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在《一家人》中以饰演白老五和《游龟山》之家郎,获西北文化部工作模范奖、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三等奖。他演的小丑角色形象生动、性格鲜明,表演幽默,很有风趣。而且每演一角,总以严肃的态度设计一些别出心裁的动作来表演滑稽可笑的人物。唱腔、道白亦很有特点。在现代戏《红梅岭》中扮演的王进财,个性鲜明而生动,参加秦腔电影艺术片的拍摄,并扮演周仁祥一角。也常在当地报刊发表传记、评介文章等,另有《秦腔名演员传记》一稿待刊。1989年退休后专志研究秦腔艺术和易俗社。曾任西安易俗社副社长。 -
82019-10
[ 词条 ]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经营电视综艺节目、专题节目的制作,以及音像制品发行的民营企业。位于兰州市北滨河路。1999年成立。明确以“发掘和弘扬西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为宗旨,创“秦腔宝典”和“西北风情”为品牌。同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五省(区)100多家专业秦腔剧团进行过合作,先后与400多位秦腔名流、业余名家以及民间花儿歌手、小曲小调唱家携手搭档,对于传统秦腔,斥资300余万元,行程8万公里,将许多观众爱看而舞台多年不演的剧目,录制成像或制成光碟出版发行。先后出版有《秦腔宝典》和《百部秦腔大系》等系列光碟。收录秦腔剧目400多本,“复活”了大量濒临灭绝的稀有剧目,对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
82019-10
[ 词条 ]姬颖
姬颖(1920-1973)秦腔剧作家。陕西蒲城县人。早年在西安读书,1938年参加革命。1949年后任陕西西安市人民政府二办副主任。1957年起,先后调任西安易俗社副社长、陕西省戏曲学校艺术室主任、西安尚友社副社长等。发表过关于秦腔改革的文章,刊于1958年《戏剧论丛》的《易俗社四十七年》(与杨公愚合作),是首次全面评价易俗社历史经验和艺术成就的长篇论著。创编和改编了大量秦腔剧本,创编秦腔剧本《吃粥记》,改编的秦腔传统剧目有《关汉卿》《圣旨的罪恶》《桃花扇》《破宁国》《铜台破辽》等。 -
82019-10
[ 词条 ]王俊学
王俊学(1938~ )秦腔剧作家、编剧。陕西西安市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相继在长武县中学任教,在咸阳市委宣传部工作。后调咸阳市艺术创作研究室,任支部书记、主任及《咸阳文苑》主编等。曾创作和改编秦腔剧本《李奇斩蛇》《帐》《秦楼案》《霍去病》《贞观鉴》等,在省市汇演中均获演出奖。其中《秦楼案》一剧,获陕西省剧本创作二等奖,被移植成其他剧种演出。另经常发表随笔、小说、报告文学以及戏曲评论等文章。 -
82019-10
[ 词条 ]陇南脸谱
陇南脸谱流派的形成地主要在天水、西和、徽县诸地。清光绪初年,西和三盛班、福德班名角荟萃,其中技压群雄者当推罗树德,当地人都称其为罗大净,天水、兰州观众则称其活张飞。清光绪末年,又出现天水西秦鸿盛社,该社首任班主李炳南,第三任班主李映东,都是主工花脸的一代名净。另外,徽县纟晋绅戏班的冯大鹏,其外号别名更多,达珠、十四红、冯班长、冯八百、冯大净等,还有秦安名净张寿容,武山名净傅邦等名家高手,都是红极一时的净行精英典型。罗树德、张寿容、傅邦祖籍均在天水所辖各县,李炳南、李映东、冯大鹏祖籍都在陕西西府,且全都专工花脸,陕、甘净行同台联袂,画脸必然相互切磋影响,为陇南脸谱流派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陇南脸谱艺术特点陇南流派脸谱构图特色鲜明。《破渑池》中张奎的脸谱,其他流派谱式以红色象征着忠勇,胞、纹隐寓着善战,凡此皆与别派本无不同。但是额上的图案显出了差别,兰州、陕西脸谱张奎的额面画一个白色的圆砣,陇南脸谱额面所绘不只是弯形的白圆,白圆之下还绘一个箭头,以此象征他有地行之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穆桂英的脸谱,打的就是两面脸,但耿家脸谱之两面脸色彩较繁,纹样较杂,陇南脸谱穆桂英两面脸,则以红色铺底,尽管也绘有歪曲性的绿点子、白麻子等,却比耿家脸谱整齐简洁、细腻大气。陇南脸谱传人陇南流派脸谱是在甘肃脸谱和陕西脸谱交叉点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个性而独领一派,不仅数量多,造型也非常精美。李炳南、李映东曾培养出一大批花脸人才,温水银、陶大净、赵毓华、罗世斌以及成县纸坊乡民间艺人苏尊贤、天水公路段黄庆诚、天水市委王贵林等,都对陇南脸谱流派的传承和研究做出很大贡献。陇南脸谱历史地位及影响陇南秦腔脸谱是在甘肃南路脸谱和陕西西府脸谱基础上珠联璧合,二者兼及个性鲜明,故成一派。清咸丰以来,天水西和、秦安、甘谷、徽县诸地,是全省出了名的秦腔窝子,不仅出了许多秦腔名家,还多以花脸独擅场胜。牛芮青曾在《陇上优伶志》中为张寿容立传中就写道:“寿容以花面擅场,声巨如雷,每一呼喝,台为之震。尤善写脸,如《七箭书》之赵黑虎,《苟家滩》之王彦章,其面颜之生动,更为出色。王彦章额上画黄色蛤蟆,眉目一皱,则四肢皆动,栩栩欲活。他人效之,无能及者。”陇南各县剧至今仍保持着以封神戏为主体的演艺传统,剧中神道、花脸角色颇多,脸谱不仅丰富还独具特色,与其他流派脸谱大为不同。《七箭书》中的太师闻仲,一出场就是金脸;《碧游宫》的三教主,黑色铺底,金色描纹;《太湖城》中的孙武子,前半场戏为生扮,后与殷夫人交战,即改为半生半金,当其欲开杀戒杀人时,立马改妆为全金脸,一戏三改颜面,凡人逐变神道,为打五雷碗的法力埋下精彩的伏笔。其他神道人物的脸谱目前绝少见到,甚至几多失传,但在西和保存非常完好。如《七箭书》陆压脸谱,绿脸红茬,非常狰狞,眼、鼻、嘴则用白笔勾绘成干骨无肉的死人骷髅,尽管戴的红楂楂,牙齿外露,狰狞可怕;九头胡雷额面到两鬓间画有9个人头,绿脸、白头、僚牙,这些脸谱都具有极其珍贵的文化价值。 -
82019-10
[ 词条 ]堂会戏
亦称“唱堂会”。秦腔演出习俗。戏班在官府专为官员权贵调任、升迁、接待、取乐,或在私宅专为大户人家婚典、寿庆、丧事、消遣做专场演出,即称“堂会戏”或“唱堂会”。所演剧目因事、因俗而异。如祝寿常演《大拜寿》 《蟠桃会》,丧葬常演《祭灵》,升迁常演《升官图》等,内容均由“主家”(堂会主办者)决定。过去,堂会戏作为官、绅、富商显贵炫富的手段, 因此,除因某种原因被迫征演的“义务戏”外, 一般报酬从优,个别演员还有“赏红”。堂会戏明、清时就已有之,尤以关中一带最为兴盛。近年来,堂会戏再度而兴,主家常以这一形式答谢过事宾客。 -
82019-10
[ 词条 ]王旗
王旗(1946~ )秦腔鼓师、一级演奏员。陕西华阴人。12岁学艺,精通秦腔打击乐。多年担任司鼓。曾为陕西省渭南地区秦腔团司鼓与乐队队长。主鼓的剧目有《铡美案》《金沙滩》《赵氏孤儿》《秦王剑》《杨门女将》《回荆州》等数十本戏。系陕西省打击乐学会理事。 -
82019-10
[ 词条 ]胡文卿
胡文卿(1887~?)秦腔剧作家。陕西临潼县人。又名闻钦,字焕章。清末贡生。毕业于陕西省政法专门学校。曾任陕西省耀具知事、陝西省教育厅科长、陕西省禁烟总厕总办、陕西省参议等职。1916年加人易俗社,先后担任该社编辑、社監、社长等。创作的剧本有本戏《天香阁》《打倒日本化》等,折戏有《错认缘》《一拜缘》《姑嫂决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