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冯存民
冯存民(1933~)秦腔演员、导演。工净角,尤以白脸毛净见长。陕西耀洲人。1947年入正风社学艺。1951年转入陕西耀县(今耀洲区)剧团。1978年调铜川市秦腔剧团。表演大方,工架稳健。先后演出剧目70余本,擅演剧目有《游西湖》《玉虎坠》《反长沙》《白虎堂》《战马超》等。同时还兼演须生和丑角,并兼任导演。1983年以来,执导有《破宁国》《玉堂春》《法门寺》《回荆州》《五典坡》《四进士》等剧。 -
82019-10
[ 词条 ]小开门
秦腔曲牌。有弦索曲牌、笛子曲牌和唢呐曲牌三种。弦索曲牌又分[欢音小开门][苦音小开门]。[欢音小开门]比较欢快,多用于摆宴、更衣、洞房、拜寿等欢乐场面。如秦腔《满床笏》开场,便以此曲配合堂侯手持蝇帚,弹尘打扫寿堂的表演动作,也营造出喜庆气氛。有时也配合一般动作,如登殿、迎宾、行路等。《白玉楼-观画》中张彦和金彦芳上场,整冠、入厅堂、谦让、入座,奏的也是[欢音小开门]。演奏时,还要用小铜器伴奏,牙子、碰铃强拍,鼓点花打,中间手锣垫奏。[苦音小开门]比较阴柔,多用于祭奠、苦思、追忆之情景。如《打神告庙》中,敫桂英面对海王神像,控诉王魁负义变心时大段念白中的表演,即用[苦音小开门]伴奏。笛子曲牌[小开门]由昆笛、腔笛吹奏,二胡伴奏,主要用于寂静夜更的灯下读书、更衣,神道戏神仙道家打禅修行也用它烘托清静、悠闲、安逸的气氛。《困土山》关羽夜观“春秋”,《天台山》孙膑坐洞等均有所用。唢呐曲牌[小开门]定调上有[正调小开门]和[小工调小开门]两种,主要用于祭奠。 -
82019-10
[ 词条 ]《暮色西凉》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岳永进编剧。生、净、旦唱做戏。甘肃省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首演。安玮导演,刘建社作曲,高艳丽、李小军、李明星、胡建龙等演出。本剧讲述了晋末,十六国战乱终于渐趋一统。北凉沮渠蒙逊率雄兵五万欲灭西凉。为了加快西凉的灭亡,他与张掖太守沮渠广宗设计献出张掖城,诈降西凉,欲挑起西凉王李歆和尹夫人之间的矛盾,达到他迎娶尹夫人进姑臧(武威),进而彻底结束凉州战乱和一统河西的目的。 -
82019-10
[ 词条 ]《檀道济》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张旭明、刘更生编剧。别名《凯旋图》。须生为主唱做戏。事出《宋书檀道济传》。西藏秦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南朝宋帝刘义隆,听信大司徒徐羨之谏,欲与北魏主和,自让洛阳于北魏。大将檀道济与史官王彦丞力主抗敌,舌战徐羨之、黄眉等奸党,宋帝服,命檀道济为帅,黄眉押粮,出兵御敌。首战告捷,欲乘胜进击,不料黄眉扣压军粮,致全军驻营不前。檀命刘魁催饷,被黄眉药酒谋害。北魏乘机围困檀营,檀以“唱筹量沙”计暂退魏兵。适王彦丞动员百姓,助粮5000石运至,军势大振,大败魏兵,洛阳百姓夹道欢迎凯旋。 -
82019-10
[ 词条 ]《万紫千红古长安》
焦文彬著。1989年12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系统全面地记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西安秦腔的盛况。内容包括剧种与流派、班社与艺人、作家与作品、剧场与演出、评论及其他5部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鲜明,共引用当时第一手资料达500余条。其中不少内容都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如陕甘两省白莲教活动中演唱秦腔并用秦腔宣传教义、王筠观剧诗词、《秦云撷英小谱》作者严长明的有关资料等。 -
82019-10
[ 词条 ]丹凤县花庙戏楼
陕西古戏楼。位于丹凤县花庙城船帮会馆内,坐南向北。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后多经修葺。硬山顶,灰色筒瓦覆盖,分上下两层,八角起翘,平板枋上书“秦镜楼”三字。栏额枋上镶匾额一面,书“和声鸣盛”四字。台面呈品字形,台基高2.3米,台面宽7.1米,进深5米。东西两侧设有附台,宽6.25米,进深5米。附台两边山墙高出屋檐,后墙山门通过台下,可进入院内观戏。戏楼后背即是“明王宫”正门,上刻楹联,左为“继夏禹称王福庇九江”,右为“后元夷受封德昭千古”。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逢会演戏,前台广场可容纳近万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2019-10
[ 词条 ]《西安梨园轶闻》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编《西安文史纵横》之一。王鸿锦编著。1989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知识性、趣味性互为表里。共收录了47则西安剧坛轶闻、趣事,其中绝大部分是关于秦腔的。有演员的绝招、剧团的演出,也有作家的轶闻、剧目趣话。 -
82019-10
[ 词条 ]板式挂号
“叫板”的一种。演员在演唱前通过各种手势,向鼓师发出下面所需起板程式以及所要演唱板式的暗号。有举食指向上;五指豁开,手心向下,平出并做下压状;右臂下垂,伸食指做下戳状;拇指上翘,呈于胸前等。其中举食指向上,即唱[尖板]。五指豁开,手心向下,平出并做下压状,即唱[蹲锤塌板]。右臂下垂,伸食指做下戳状,即唱[一锤安板]。右臂下垂,手臂向后,做前后摇摆动作,即唱[摇板]。拇指上翘,并作左右摇动,即唱[浪头带板]。举食指、中指做二字状,即唱[二倒板]。食指、中指呈二字朝地,做下戳状,即唱[双锤]。小拇指朝地,左右甩动,即唱[小带板]。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相撮抬高,即唱[七锤]。五指相撮高举,即唱[齐板][截板],抑或要求文武场面全截。起头子“起板”程式的一种。与“落头子”相对。秦腔剧种的唱腔、曲牌、铜器等,各有不同的起唱(奏)程式,究竟用怎样一种程式引出,鼓师会提前通过击奏板鼓的“点子”给“下手”做出暗示。这种开始前鼓师开出的暗示性鼓点子,便作头子。落头子“落板”程式的一种。与“起头子”相对。秦腔剧种的唱腔、曲牌、铜器等,各有不同的落唱(奏)程式,究竟用怎样一种程式结尾,鼓师提前会通过击奏板鼓的“点子”做出暗示。这种结束前鼓师开出的暗示性鼓点子,便叫“落头子”。底锤鼓师在一段接鼓的开始或即将结束时所打出的各种具有预示性的鼓板点子。如“打”“巴”“打打”“巴打”“都儿”“衣打衣”“拉打衣”等。其作用是提示武场乐队进入演奏和预示将要演奏什么锣鼓点子。它往往同鼓师各种复杂手势、眼神结合在一起,指挥并引导全体击乐手进入演奏。鼓师所开出的这类提示性鼓板点子,通称为“底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