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皇封乞丐》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荆乃立、杨岳葆编剧,宁夏秦剧函,首演。本剧讲述了康熙时,宁夏将军赵良栋、为子赵宏斌做百日喜庆,适皇上驾临,一句戏言使将军小少爷变为终身“讨吃”,由此引出一系列戏剧冲突。 -
82019-10
[ 词条 ]《秦腔音乐论文选》
秦腔音乐论文集。王依群著。1994年10陕西摄影出版社出版。全书汇集了作者发表于各地报刊和未发表的14篇论文,集有《戏曲音乐联曲体、板腔体各自怎样形成》《秦腔声腔渊源及板腔化过程》《秦腔唱腔音乐开展的四大手法》《戏曲音乐表现力怎样在逐步扩展》《剧种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秦腔的音阶与调式》戏曲音乐设计中的有关问题》《梆子声腔音乐表现力的局限性》《重视戏曲音乐干部的培训与提高》《秦腔“刘巧儿”音乐改革说明》《我学戏曲音乐的经过一兼忆 “关中八一剧团”的音乐工作》《“搬场拐妻”中的[西秦腔]考》,并附《我对眉户音乐改革的看法》和《民间小戏搬上大舞台及其音乐问题》等文论。书前有作者简介和作者的编选说明,书后附文论所涉及的唱腔谱例等。 -
82019-10
[ 词条 ]《让油》
秦腔现代小戏。1958年甘肃省张掖专区七一剧团创作并首演。本剧讲述了建国初期,在扫盲运动中,赵老大对扫盲认识不足,不愿参加学文化活动。后来因为他不识字,错拿油让,碰了许多钉子,从此,接受了深刻教训,积极参加扫盲学习。 -
82019-10
[ 词条 ]福建会馆戏院(山陕剧院)
陕西秦腔演出场所。坐落于西安市南院门东段,原为“福建会馆”。因地处繁华商业区,1914年被“榛苓社”社长惠春波相中,修会馆旧戏台,带领剧社在此演出。1930年前后,曾被“正俗社”租作固定剧场。1933年,又被“牖民社”租用。次年,牖民社仿易俗社剧场样式修抱厦重建舞台,池子设木靠背连座凳,两侧留站票位置,并建二楼座位。开业后观众蜂拥,门庭若市。1946年电影业兴盛,戏院又改做“宝珠”“星光”电影院。1953年“正俗社”于此恢复。1983年西安照明器材厂建楼时,剧场、舞台均废,仅存北侧庙房一座。残存旧石碑数通。著名秦腔演员李正敏、何振中、程镜生、颜春苓、王世杰,京剧演员徐碧云、邴少霞,豫剧演员陈素真、崔兰田、赵义庭、许树云等曾在此演出。 -
82019-10
[ 词条 ]《刘巧儿》
秦腔现代本戏。韩起祥、袁静原著,首都实验评剧院集体改编,王雁执笔。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改为秦腔本。唱做并重戏。1953年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首演。导演王小民,音乐设计王依群,舞美蔡鹤汀、蔡鹤洲。段菊林、任哲中、阎振俗、阎更平等演出。本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某农村刘彦贵之女刘巧儿,自幼与赵柱订婚。其父贪财悔婚,欺骗巧儿,又将巧儿卖与年迈丑陋的财主王寿昌。后巧儿始知受骗,求助于李婶婶,李向赵家告知巧儿上当经过,赵家前往刘家抢亲,刘彦贵将赵家告于区政府,区裁判员裁决抢亲缺理,巧儿必须另行婚配。群众不服,上诉至马专员,马专员亲往赵家庄了解情况,发动群众展幵讨论,指出封建婚姻的害处,最后改判刘巧儿和赵柱婚约有效,群众拥护称颂。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段林菊饰《刘巧儿》之刘巧儿、闫振俗饰马专员(戏曲研究院提供) -
82019-10
[ 词条 ]乔慷慨
乔慷慨(I957~)秦腔演员。工丑。陕西周至县人。系秦腔名丑阎振俗门生。1978年入铜川秦腔剧团。1994年调入西安易俗社。1997年离职创办“陕西乔慷慨喜剧艺术团”。其表演自然大方,规范讲究,尤善正话反释,幽默、滑稽、真实与真正再现相统一,并形成自己的风格。擅演《八件衣》之花子,《忠保国》之赵飞,《打砂锅》之丑县官,以及《穷乐观》《夜遇城隍庙》和《咱爸咱妈》《老子和儿子》《流动摊位》等40余部传统戏和现代戏。 -
82019-10
[ 词条 ]《西凤坡》
秦腔现代本戏。张锦璧、曹冠敏、王武直、周顺江编剧。1956年陕西省渭南专区秦腔一团首演。本剧讲述了西凤坡生产队改土治颇初见成效。队长王有规听了陈发源出外包活的意见,想停止治坡,适大雨冲毁沟坡检现,陈决心以富养农。副支书孔玉梅鼓励大家总结经验,下定决心再干,有规亦受感动,支持玉梅。天旱修埝发生困难,地主赵半山唆使陈发源签了包工合同,有规又要抽人包活,受到玉梅和建业的批评。玉梅查清了赵半山、陈发源的问题,王有规最终觉悟,西凤坡迎来了再次丰收。 -
82019-10
[ 词条 ]二六板
亦称[二流板]。秦腔板式之一。由各为六板(六小节)的上、下两个腔句构成,故名。一板一眼,四二拍子,行腔速度中庸,通常以每分钟65~96拍的速度进行演唱。节奏平稳流畅,旋律朴实无华,能使唱腔音乐同唱词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当舞台上出现这类板式唱腔时,总意味着剧情已进入一个较为平静的状态,且人物侃侃而谈的叙事性场面。但在叙事中并不排斥抒情,尤其[慢二六板],同样具有类似[慢板]唱腔的抒情性。依其腔速快慢和旋律简繁,派生出[慢二六板][紧二六板][叮板]三种不同的板式唱腔类型;又被分为欢音、苦音两系,由此开多成各自不同的感情表现专长。①[慢二六板]。即通常所称的[二六板]。特点是上、下句均起唱于“眼”(弱拍)而落腔于“板”(强拍),形成“眼起板落”;以四二拍子记谱;旋律对唱词略有装饰美化,每句落尾也常带有拖腔,是叙事兼以抒情的板式腔调;有欢音也有苦音。[欢音慢二六板]如《游龟山献杯》一剧田夫人所唱“好一个英明女有识有胆”一段;[苦音慢二六板]如《五典坡探窑》一剧王宝钏所唱“老娘不必泪纷纷”一段。②[紧二六板]。即腔速较快、旋律简洁、更具语言特征的[二六板]。特点是字多腔少,无拖腔也无间奏过门,唱腔曲调的起伏服从于唱词字调的起伏,行腔较快,朗诵性强,感觉上似乎变成“有板无眼”的板式,记谱也用四一拍子记出。实际依然是严格的一板一眼,或者说是速度较快的一板一眼。这种“有板无眼”的感觉,正来自于梆子由原来两拍一击变为一拍一击,即只击“板”不击“眼”,艺人称此为“抽一梆子”。它是叙事性比较强的一种板式。[紧二六板]一般不单独构成一段完整唱段,多在[慢二六板]之后,进一步强化唱腔的叙事功能。有欢音也有苦音。[欢音紧二六板]如《辕门斩子》杨延景所唱“孟伯仓进帐来讲明此话”一段,[苦音紧二六板]如《赶坡》王宝钏所唱“才封他后军督府在朝班”一段。③[碰板二六]。亦称[二六碰板][碰板]。特点是“碰”着板唱,即变原来“眼起板落”为“板起板落”,故名。[二六碰板]仍为“一板一眼”的板式,记谱通常也用四二拍子,腔速中庸稍快,而且还将腔幅由原来六板(六小节)縮简为四板(四小节),同时采用重复前句唱腔的旋律作为间奏过门,艺人称此为“踏脚窝”,使之更富有歌唱性,唱词的运用也较灵活,三字句唱成二人对唱形式。也含欢、苦音两系,欢音[二六碰板]如《火焰驹》芸香、黄桂英的对唱“啥花开的满园香”,苦音[碰板二六]如《庵堂认母》王志贞、徐元宰的对唱“前世点过琉璃灯”等。④[叮板二六]。亦称[顶板][二六叮板]等。由[二六碰板]紧缩一倍而形成。特点是板起板落,有板无眼,不分腔节,腔速急紧,一泻而下,故多表现剧中人物争辩、对骂和怒不可遏的激动情怀。通常还被处理为对唱的形式,有时也可单独唱。欢音腔唱,也苦音腔唱。欢音腔唱出的如《三对面》公主与包拯的对唱“要斩要斩实要斩”,苦音腔唱出的如《赶坡》王宝钏所唱“叫来和尚把经念”。但它不能独立构成完整唱段,较多置于[紧二六板]之后或全段行将结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