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辛家班
甘肃秦腔班社。1911年创建于华亭县安口镇,创建人辛志勤(字懋官,陕西长武人)。该戏班活动范围东至西安,南至宝鸡、凤翔、天水、陇县,西至泾源、隆德,北至平凉、固原,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牛利民、麻子红、王景明(须生,小名考印子)、李景华等曾在该班献艺。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大上吊》《黄河阵》《过玄关》《五雷阵》《翻天印》《玉梅绦》等。1936年解体。 -
302019-09
[ 词条 ]李书
李书(1962~)秦腔琴师、一级演奏员。主工板胡演奏兼作曲、指挥。1975年参加工作,现任陕西省戏曲剧院秦腔团副团长。任板胡主奏剧目50多本,小戏百余折。三次获省民族器乐大赛个人拉弦类一等奖第一名,多次获国家、省级演奏奖、作曲奖。出版演奏磁带、光盘50余张,作曲、配器10张。另还发表演奏方面论文三篇。第四届省青年文艺创作评比中被省文联、文化厅评为“青年音乐家”。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省音协第四届民族音乐委员、团省委第八届青联委员、陕西板胡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302019-09
[ 词条 ]肖玉玲
肖玉玲(1939~ )秦腔演员。女。工闺阁旦。陕西西安市人。13岁入西安尚友社学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以电影戏曲艺术片《火焰驹》之黄桂英一角而享名。表演细腻秀丽,发声华婉,注重感情色彩和行腔起伏,形成自己的风格。仿学其唱腔者甚多,故有人称其唱腔为“肖派”。擅演剧目有《玉堂春》《火焰驹》《孟丽君》,以及饰演现代戏《三家春》之戴影恬等角色,尤以演《玉堂春》之苏三最为享名。所唱《探窑》获全国盒带银奖。1956年曾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三等奖,后又多次获奖。肖玉玲饰《五典坡探窑》之王宝钏、杜玉霞饰老夫人(王正强提供) -
302019-09
[ 词条 ]宝中社
甘肃秦腔班社。武都县洛塘周富银组建于民国初年。前身为原建于清末民初的杨占义戏班,后被周富银霸为己有,取名宝中社。演员40余名,领班林相庆,工丑,擅演猴戏,最为拿手的是扮演《孙悟空盗扇》中的孙悟空。主要演员有林相庆、邓志福、杨花脸、苏花脸、石三娃、徐有德等。上演剧目有《明公断》《八件衣》《红梅阁》《水淹七军》《回荆州》《草船借箭》《三战吕布》《白门楼》《目连救母》《济公传》《孙武子过沙江》《鸳鸯楼》等100多本。最兴盛的时期为1939-1941年,演员最多时达到120余人。曾在四川广元、成都等地开过戏园,到陕西汉中、青木川等地演过戏。1943年,周富银被县自卫中队长龙一飞等人诱杀于五马河,戏箱由当地保安六团派人运走,戏班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云手
又称“三花子”。秦腔传统表演程式。常表现人物着急、气愤、激动等情绪。如《辕门射戟》中吕布射戟之前的激动心情,《赵云闯宫》中赵云欲闯宫的决心和大无畏的气概等。有正反两种。正云手动作为左手五指伸直,手心向上,臂时弯曲,手掌齐胸,右手五指伸直,手心向下,臂肘弯曲,手掌齐眉,然后左手绕过右胸,逐渐向左外方推去,变为攥拳式;再由左方平肩自内向外画半弧圏,拳向左前方推直与肩平,左手自右方向左,扣左腕,往右方拉开,手心向右外方向,与肩平。反云手动作则与正云手相反。戏中武生、武旦表现其英武雄姿,在潜行疾走、整盔束甲、亮相、拉架子以及花旦耍扇、耍帕等舞蹈中也多有穿插运用。 -
302019-09
[ 词条 ]福盛班
陕西和甘肃都曾有以福盛班为名的秦腔。①陕西福盛班,清光绪初年关中艺人自组的班社。主要演西安县及渭北一带。班长由艺人自己推举,轮流担任。恩科子、晋公子、雷劳儿等先后主持该班。小生有晋公子,须生有兰州红(原名恩科子)。光绪中叶最为兴盛。宣统初年解散。②甘肃福盛班。清光绪二年(1876)创建于清水,前身为马玉堂创建的马家班。马玉堂次子马二少爷为箱主,吴天赐为领班长。除马家班的全部人员外,又增加了李贵三(净)、赵兔儿(须生)、田秀娃(丑)、孟班长(旦)等,同时还吸收了一些从陕西、天水、秦安来搭班的艺人。演出剧目主要有《汴梁图》〈雁塔寺》《七人贤》《杨继业招亲》等。主要活动于本县城乡,1927年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华美丽
华美丽(1933~)秦腔演员。女。工花旦。陕西临潼县人。10岁随父入西安鸣盛社。1949年入西安尚友社。初拜王复振为师,后辱惠济民、田玉堂指教。表演大气洒脱,唱腔激越敞亮。擅演《三休樊梨花》之樊梨花,《双明珠》之丫鬟,《五典坡》前本之王宝钏、后本之王银环,《斩秦英》之银屏公主,《红娘子》之红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祝英台等。 -
302019-09
[ 词条 ]五法
原系京剧表演艺术的五种技术方法,统称为“五法”。1949年后被秦腔及全国各地方剧种所衍用。有“手眼身法步”和“口手眼身步”两种说法。“手眼身法步”中,“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的解释不确定。这种说法可能来自中国武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口手眼身步”的说法由程砚秋提出,“口”指发声的口法,“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手手势即两手的态势。如虚指、怒指、比指、气指(颤抖指)、弹指、赞指、搓手、摊手、推手、拍手、按掌、抱拳、云手、托月、虎抱头等式类,用以表现各种情绪和神态。手的形态区分为旦角的兰花指、老人的曲指、武生的并指、花脸的张指等。前人又根据行当和人物性格,概括为“花脸撑、老生弓、武生在当中,小生身上紧,旦角身上松”,以区分人物的动作特征。眼眼神指眼睛和眼神的表演。秦腔的眼神表演经常看到的有转眼、笑眼、媚眼、怒眼、呆眼、泪眼、惊眼、对眼、倦眼、斜视、鄙视等多种。夸张而恰当的眼神表演,对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身身段指表现人物的各种身段姿态,要求一招一式造型优美。秦腔对演员在台上要求必须“站如松、坐如钟、躺如弓、行如风”。演员在表演时,站取子午,文为“八字”,武为“丁字”,动分左右,形体灵活、协调、美观。禁忌僵硬、松懈,上下身不含,动作一顺边,以及呆傻、拿贼(即不知所措)等。戏曲演员只有通过腰、腿、颈、臂等关节的严格训练,熟练地掌握各种形体和舞蹈的表演技巧,才能身段灵活、自如地表现人物。步台步指舞台上的各种步法。秦腔各个行当通用的台步有行船时的云步,急切心情时的垫步、趋步、圆场、滑步,安逸时的跨步、蹉步,酒醉时的醉步等。各行当还有其各自的台步,如老生的八字步,文丑的摆步,武丑的矮子步,旦行的轧步,老旦行的鹤行雀步,武生行的跨腿颠步、垛泥(即金鸡独立式),以及老年人的老人步、表现鬼魂的魂步等。这些步法,都是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职业和特定环境特定感情而设计的。法秦腔对“法”的理解不一:一说指各种动作的要领,俗称为“法儿”。谓“手眼身步”的训练和运用要辱要领,要符含规律,分寸辱当。一说指“甩发”的技巧,“法”系“发”的讹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