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舌战群儒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反间计》。须生、武生、净唱做戏。事出《三国演义》第四十三至四十五回。中路、西府、甘肃秦腔班社常演。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王科元存清咸丰三年(1854)秦腔抄本;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刘兴汉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曹操欲灭江南,周瑜邀请诸葛亮共谋破曹之策。东吴谋士纷述降曹之利,诸葛亮以主战之理舌战群儒,使君臣敬服,并从诸葛亮计。曹操使谋士蒋干劝降周瑜,周以反间计使曹错斩蔡瑁、张允二将。 -
302019-09
[ 词条 ]王玉堂
王玉堂(1882~1954)秦腔旦角演员。工小旦、武旦,兼演老旦。陕西宝鸡人。艺名香苓。出身于秦腔世家,幼年随父跟班学艺。清光绪末年,自组香苳班,常在凤翔、宝鸡一带演出。1914年,又往甘肃徽县晋升社领班多年,后回宝鸡,在安正班、鸣盛社、新民社搭班演出。他嗓音脆亮,表演细腻,尤长于踩跷,在西府一带颇具影响。如饰《马芳困城》九夫人之跷功表演,确有独到之处。当地群众以“贾村出了个香苓,三年高粱没红”谚语予以褒扬。常演剧目有《春秋配》《火焰驹》《花田错》等数十本。 -
302019-09
[ 词条 ]春盛班
陕西秦腔班社。清同治年间由三原药商张寻春创办。有银福子、黄娃子(活孔明)、老九、随鞑子、福生子、丑儿、九门儿、军娃、寅儿、过儿等。常演剧目有《葫芦峪》《日月图》于泾阳、咸阳、淳化、礼泉、兴平一带,也到甘肃、宁夏演出数年,辛亥革命初解体。 -
302019-09
[ 词条 ]《大海作证》
现代本戏。取材于李洪林同名小说。门欣编剧。唱做并重。1980年陕西省宁强县剧团首演,导演魏宝华,音乐设计吴文瑜、薛伟、王安国、舞美党顺利、赵世钧。陈彦文、曹云虹、吴菊艳、徐宝琴演出。本剧讲述了林彪、叶群为林立果选“妃”,为女儿招“驸马”,揭露了林彪反党集团的阴险、残暴、荒淫和无耻。 -
302019-09
[ 词条 ]玉盛班
陕西秦腔班社。成立于清同治初年。经常演出于西安及渭北、东府一带城乡。光绪年间的领班长是润润子。主要艺人有须生二楼子、李范、润润子、陆顺子等,其演出有独特风格。光绪末逐渐衰落。 -
302019-09
[ 词条 ]三闯辕门
甘肃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须生、红生、小生、净唱做并重。事出《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元人《诸葛亮博望烧屯》杂剧。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沈德福、雷振民、丁希贵等多种口述秦腔抄本。本剧讲述了诸葛亮筑台拜帅,张飞藐视不逊,不遵法度,三闯辕门滋事。孔明令立斩,刘备讲情欲罢。张一怒乘马离营而走,孔明授计赵云追之,张悔回营。1984年,中国唱片社为甘肃秦剧团演员刘茂森演唱该剧灌制唱片。 -
302019-09
[ 词条 ]行当
又称角色、脚色,简称行。戏曲角色的类型,秦腔舞台上的角色,根据演员所扮演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和地位等,在化妆、服装、表演各方面给予艺术夸张,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即称“四大行当”。各个行当又通过唱、念、做、打(舞)等方面的技术专长以及技艺上的不同发挥,来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秦腔行当沿革秦腔最初的行当发展基础是当地民间小戏,它的行当分类经历了由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四行”为核心的由简到繁和不定规到定规的演变过程。秦腔形成初期的行当 明末清初秦腔剧种由民间小戏向舞台大戏嬗变,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为主。《缀白裘》所收乱弹腔《借妻》就属于“三小”,主人公是小丑张古董,角色还有其妻小旦沈赛花和作为表弟的小生李成龙等。除“三小”外还有人物情节更为简单的“二小”,如梆子腔《戏凤》仅有花旦李凤姐、正生明武宗二角,属于“二小”一类。这一时期的秦腔人物设置及其表演正处在由民间小戏说唱向程式技巧转化的过渡阶段,折射出新兴地方戏曲由末清初民间艺术衍变、发展而来的呈递关系。魏长生第二次进京所创演的剧目也依稀可见“三小”的影子。清代中叶,同州梆子发展为三大行十三分行,即四生六旦二净一丑,江湖上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三大行为生、旦和花脸。十二行是胡子生(须生)、老生、小生、武生、正旦(青衣)、花旦、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大花脸(大净)、二花脸(毛净)和三花脸(丑)。西府秦腔设置为四大行七小行。四大行为生、旦、净、丑,七小行为正生(胡子生、须生)、小生、大花脸、二花脸、正旦(青衣)和丑。汉调桄桄设四大行七个半小行。四大行为生、旦、净、丑。七个半小行为一生三旦一净一丑,即生、旦、净、丑、副、老、贴、杂、副为老生,老为老旦,贴为贴旦,杂为顶角,哪行缺人,由杂角替补,故谓之半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京剧流行各地,除汉调桄桄外,陕西各路梆子戏向京剧学习,角色分行又有所变化。秦腔、同州梆发展大行十三门二十八类。四大行为生、旦、净、丑,十三门十三小行,二十八类为衰派老生、靠把老生、王帽生、纱帽生、靠马生、马褂生、道袍生、红生、文小生、武小生、文武小生、武生、娃娃生、青衣正旦、花衫正旦、小旦、闺门小旦、贫老旦、富老旦、花旦、彩旦、武旦、大花脸、二花脸、大丑、小丑、文丑和武丑。西府秦腔发展为四大行十七小行。四大行为生、旦、净、丑。十七小行为头道络子(头道胡子生)、二道绺子(二道胡子生)、文小生、武小生、把把绺子(三道胡子生)、大花脸、二花脸、正旦、小旦、武旦、老旦、媒旦(彩旦)、老丑、公子丑、官衣丑和武丑。武生——孔桂林《别窑》剧照秦腔成熟后的行当 秦腔作为梆子声腔剧种,发展到乾嘉时期趋于成熟,以演传统历史故事大本戏为特色,剧中主要人物亦多系帝王将相、忠臣义士、英雄豪杰和烈女节妇。尤擅于扮演袍带戏、扎靠戏和“光棍戏”(剧中人物均为男角),如《大报仇》《取成都》《葫芦峪》等。其角色行当也由清初以旦角为主转向以胡子生、花脸和正旦为主。西安乱弹、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的戏班组班体制统称为“四梁四柱”。四梁为头道胡子生、大花脸、正旦和小旦,四柱为二道胡子生、二花脸、小生和丑。这些行当的扮演者,要求技艺全面,功底厚实,唱念做打俱精,并各有自己的绝招和拿手好戏。四梁四柱在梆子戏戏中要,四为戏的头牌演员(又称头波或头路演员),四柱为戏班的二牌演员(又称二波、二路或挎刀)。其他为三路演员,包括老旦、媒旦、花旦以及校尉、彩女、龙套等,统称为底色,在民间素有“名角扛旗,底色不余”的说法。秦腔行当划分秦腔行当分为生、旦、净、丑,除旦行为女性人物外,其余皆为男性人物。四大行当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品格、性情和表演风格等有更细的分工。如生行有须生、小生和武生之分。须生为秦腔的首要行当,在戏班中处于挑梁的地位,以戴三绺或五绺髯口为标志。梆子戏的头牌须生称全挂把式,唱念做打皆能,在戏班中举足轻重,身价最高,戏份亦最重,历来以男演员扮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则涌现出以焦晓春、刘茹慧为代表的坤伶须生,演出《葫芦峪》《辕门斩子》等剧,并以其独特优美的唱工,博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打破了须生角色由男角扮演的惯例。旦行有正旦、小旦、花旦、老旦、彩旦、武旦等。净行有大净、毛净之分,丑行又称三花脸,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统归为花脸行应工,以脸部勾画一块豆腐干似的白粉为标志。有大丑、小丑、老丑、武丑等之分。 -
302019-09
[ 词条 ]马跳擅溪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襄阳宴》《千里云》等。须生唱做戏。事出《三国志先主刘备传》《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宋元戏文《刘先主马跳檀溪》,元高文秀《刘先主独赴襄阳会》杂剧。关中、西府、甘肃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十集书录本,另有中路梆子本和山东梆子存目等。本剧讲述了刘备得白龙马,刘表设宴庆贺。席间提起继位之事,刘表欲立幼子刘琮,刘备意立刘琦。琮母蔡后听知,命其兄蔡瑁谋杀刘备,刘备仓皇逃出新野。蔡瑁追至,马跳檀溪。得遇水镜先生,始知卧龙、凤雏二位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