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艺坛耕耘录》
戏曲评论集。陈光著。2003年1月甘肃省文联刊行。全书收入作者数十年来发表于各地报刊的近40篇文论。按所述题材分为甘肃戏剧艺术、艺苑纵横浅谈、规范职业行为和陕甘老区戏剧4个部分。甘肃戏剧艺术收录有《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甘肃的戏剧艺术》《努力克服表演中的形式主义倾向》《提高戏剧艺术质量,促进戏剧事业的新繁荣》《努力演好现代戏》《谈秦腔耿家脸谱》《〈秦腔词典〉序》《戏曲音乐发展在于改革提高》等14篇文章;艺苑纵横浅谈收录有《追思〈荷花舞〉》《说唱艺术研究的重要成果》等12篇文章;.规范职业行为收录有《文联形象随想》等5篇文章;陕甘老区戏剧收录有《在陕甘苏区创建的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忆陇东老区的戏剧活动》《活跃在陇东老区的文化名人》等文章。书前有作者简历和照片12幅,以及谢宠、金行健、李迟、王正强之序;书后附《陇东老区文化艺术大事记》。 -
82019-10
[ 词条 ]《杨凤兰与王宝钏》
秦腔演员表演评论集。耿荣华策划,赵发元、杨继军编。1999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自述篇、剧本、通讯评论篇、读词篇、附录5个部分。“自述篇”收人杨凤兰文章《我演王宝钏》;“剧本”收入秦腔电视艺术片《王宝钏》片头词及电视艺术片《王宝钏》剧本;“通讯评论篇”收入赵发元、徐丽莎等撰写的12篇评论文章;“诗词篇”收人郑欣森等题赠杨凤兰诗词作品20余首;“附录”收人谭兴国等人的4篇文章。书前有题词、杨凤兰剧照、生活照彩页16面,并有张保庆之序;书后有编者之编后记。 -
82019-10
[ 词条 ]《母女俩》
秦腔现代本戏。谢蒙秋根据苏耕夫同名剧改编。1956年西安三意社首演。本剧讲述了金大娘丈夫早丧,大女出嫁,她和二女金凤积极入社。夏收,大女婿托她换社里的优良麦种,她便偷拿了社里寄放在她家的种子。二女发现后不徇私情,与正巧来家的社长批评了金大娘,大娘改过,退还了麦种。 -
82019-10
[ 词条 ]《墙头记》
根据河北梆子剧目改编移植。老生、小丑唱做戏。各路秦腔常演。本剧讲述了张木匠年老,长子大乖和次子二乖,富有而又吝啬,都不愿奉养老父。大乖、二乖议定各半月轮流管父生活,却总是不按时接来奉养,尤其每逢大月第三十一天,二兄弟将其父架在两家墙头,谁都推脱不管。张木匠好友王银匠看不过去,心生一计,伪称张木匠有大量积蓄,哪个儿子孝顺积蓄归谁。从此,两兄弟争相侍奉老父。张木匠死后,王银匠佯称其父银子埋在墙下,两对子媳争相挖墙,墙倒,均被压在墙下。张掖市七一秦剧团晁永和饰《墙头记》之张木匠(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三断案》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李丹旭编剧。生、旦唱做戏。事出民间故事。1988年陕西省宜君县剧团首演。王巧琴、陈玉祥、王自强、薄宏民、朱君、郑小虎、王震、张北仓演出。本剧讲述了赵水仙与奸夫钱万通合谋,害死亲夫后嫁祸于周木匠。周被县官屈打成招而死。二公差为交差,将赶毛驴回家的冯老汉推入河中后把毛驴赶跑,驴被行人陈杰民抢走。冯老汉儿子发现陈拉着他家牲口,将其扭送公堂。县官刑讯逼供,将陈杰民活活打死。闲汉去赵水仙家偷盗,得知案情真相,将实情告知王有才,几个含冤者同闹公堂,迫使昏庸县官三次断案。县官贪赃枉法,无法结案,含冤者有冤难申。 -
82019-10
[ 词条 ]王正秦
王正秦(1919~1982)秦腔演员。先工生行,后易丑角。陕西蓝田县人。又名有娃。15岁入西安正俗社学艺。1942年于经阳清俗社搭班。后与贾子明等人创办明正社,任副社长、派班长等职。1952年该社并入咸阳专区文工团。1955年随团加入陕西省戏曲剧院。会戏较多,能缺啥补啥,不仅文武不挡,而且诸如特务、地主、壮丁、土匪、喽啰之类的大小角色,都能出彩。如演《法门寺》之贾桂、《十五贯》之过于执、《打砂锅》之张有才、《杨三小》之岳文义、《卧虎令》之李栗,甚至《两颗铃》之胡建蕃、《蝴蝶杯》之田云山等,都能以准确的人物性格和情绪,博得观众好评。 -
82019-10
[ 词条 ]茶园子
设在茶坊酒肆的秦腔演出场所。清咸同时期,遍及街市小巷的兰州茶馆酒肆,不只经营茶酒,还兼及秦腔、说书、鼓子弹唱等演出活动,是当地市民消遣娱乐的主要场所。因品茶看戏两得其便,当地人称茶馆为“茶园子”。清光绪年间,兰州最具权威者,以皋兰(兰州旧称)县府门前之一茶馆为冠。因来此饮茶休闲者,多系府衙当差官客和有名望的商贾,故凡秦腔艺人及善唱者,得值身此间,即有“青萍结缘,长行于薛卡之门”和“一登龙门,身价十倍”之势(引李孔炤《兰波流行民间文学考》语)。牛芮青《陇上优伶志》记述了甘肃秦腔泰斗三元官“客蜀将十载,迨陇乱既平,始旋里,仍寓兰州,而亦垂垂老矣。七十后不复入梨园,于督署前设茶社,效苏昆山、柳敬亭故事,以说书资生活。又若干年,始以寿考终。此其知足不辱,善刀而藏,亦为伶界不可多得者。苟兑轩丈尝言:光绪初伊往省城,见茶馆中一老者高坐说书,貌极清秀,白须拂拂有逸致,不禁驻足凝视。同行友人告曰:此即三元官也。近虽不登台,然各班奉资有常例,盖经常有以请教,如‘纪夫子’然。”清末民初,兰州较有名的茶园有洞天春茶园、木塔寺茶园、鼓楼巷茶园、中山林茶园、皖江会馆、陕西新馆茶园及肃藩后苑茶园、黄家园茶园、桥门茶园等二十余处。其中以督署门前、洞天春、桥门茶园最大,设简易舞台,陕西新馆、木塔寺茶园次之,这些茶馆,都是当地有名的“秦腔窝子”。民国后期,随着秦腔剧场的兴起而逐,民国成立后基本绝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兰州突又复兴,人称茶社,仅市区大街小巷和游人览胜之处,就分布有100余家,而且还有增加之势。最早建立的是“兰州黄河茶社”,1986年5月由盐场堡秦腔好家邢光远创办,位于兰州港黄河渡口;继有甘肃省秦剧团演员任复兴于兰州旧大路租赁轴承厂礼堂建起“秦音茶社”,专营秦腔演出买卖。陕甘两省乃至宁夏、新疆、青海著名的秦腔演员,大多都在兰州茶园子唱过戏。 -
82019-10
[ 词条 ]杜干秦
杜干秦(1913-1998)秦腔演员。工丑。陕西人。12岁入西安秦钟社学艺,后到甘肃搭班。1949年后一直在定西地区秦剧团工作,艺术生命力尤长,80岁高龄仍常下乡演出。表演自然真率,一出场就令观众捧腹发笑。以演《看女》《小姑贤》等彩旦享名,深受群众尊敬和喜爱。甘肃观众有“刘易平的吼,马振华的手,杜干秦的丑”歌谣对其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