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侯应西
侯应西(1905~1966)秦腔鼓师。陕西蓝田县人。曾上3年私塾,后进剧团学习武乐,手锣、铙钹、钩锣、梆子、鼓板,无一不通。后又学拉板胡。3年后成为能敲能拉的多面手,开始在蓝田、长安等地班社从艺操鼓。1952年进西安正俗社,除参加日常演出外,还承担教学工作。1955年,正俗社被铜川剧团接收,又任该团音乐队长兼司鼓。由他包本演出的传统戏有40多本(折),工余带徒授艺,常维怀、谢文海、侯振龙等后起之秀,皆经他的指教而独当一面。1963年因该团与渭南地区秦腔四团合并,被精简下放。 -
302019-09
[ 词条 ]长顺班
陕西秦腔班社。1916年,宝鸡县甘峪乡温安正在贾德义戏班基础上创办,自任箱主兼领班,亦是该班主要须生演员。其他演员还有须生李锐、温金邦、温三元等;旦角德宝、韩毓华、赵仲英、温安顺等;净角温金环、温平静、温玉堂及丑角尤虎儿等。常演剧目有《牛头山》〈蛟龙驹》《三娘教子》《月光带》《太和城》《八义图》等150余出。主要活动于陕西西府、甘肃天水一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甘峪乡接管为乡办业余剧团。“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抖马
秦腔传统表演程式。人物上场式的一种。借助传统演出道具“马鞭”,通过多种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组合与连续进行,表现跃马扬鞭、策马行进的场面。多安在人物上场、同观众的第一个照面中,具有展示其身份、性格、气质、情绪等作用。按表演节奏与舞台调度等不同处理,分为“慢抖马”“快抖马”“单抖马”“双抖马”“半抖马”等五种。慢抖马又称“平抖马”。与“快抖马”相对。表现人物心态闲怡、平静下的策马行进,因其表演节奏较缓慢,多用于比较平和的戏剧场面。《五典坡?赶坡》薛平贵出场的“慢抖马”表演最具典型。具体表演程式为:演员手端马鞭由上场门出,踏三步,至左台口稍后处,右手扬鞭往后一抽顺势高举,左手搂缰,扎“丁字步”站定“亮相”。继而左手搂缰勒马,右手挥鞭起步,向左绕至舞台左角“九龙口”位置,右手马鞭面前一绕,左手将鞭向外一拨,全身顺势原地右转,双腿扎“右弓箭式”,少倾收式;后退一步,右手马鞭顺握高举,左手搂缰起步,走“圆场”半圈至上场门,转身面对观众亮住;再起步,直线至台中,将鞭往下一挥的同时,起“跳躜子”、划左膀、扎“左弓箭式”、顺抡马鞭,抡过数圈后,握住收式;起右脚,朝舞台左角迈三步,踮右脚尖,右手马鞭向上一绕落在右侧,左手随右手绕动,落至胸前,搂纟畺亮住;再起步绕台口挖至台中,右转身面向观众,将鞭梢举向左上方,左手指背推开马鞭,右手顺势将马鞭倒握沉下弓膀,右腿向身左抬起包脚亮住;双手胸前缠绕一次还原,再重复一遍收式,将鞭上抡顺握后拖,向台左走两步,转身面向台里,鞭朝下场门一捅,踢左腿,落下催步至右台角,左转身跨右腿,鞭在右脚一磕,往上绕打向右边左手搂缰亮住。收式,向下场门走数步,马鞭先身左、后身右、由下往上抡一个“∞”字形,接踢左脚鞭梢打向脚尖,左脚落,再起右脚向台右角撩起,鞭随腿一扬,右脚落,走摧步,右转身、面向里,将鞭面前一举,左手将鞭往下一压,右手顺势倒握;同时,上身下弯,随右腿往后(台口)一撤,转向观众,左手划“开弓膀”与头平,右手握鞭弓膀上垂,双腿扎“前弓后箭式”亮住,双手胸前缠绕两下收式;再抡鞭数圈顺握,同时侧身向台左迈数步,后左转身面朝里,鞭向下场门一捅,踢左腿,落下走“摧步”至舞台右角,再向台口左转身跨右腿,马鞭向上一绕,打向右边,左手搂缰亮住,收式走圆场,至上场门,直线走向舞台左角,同时扬鞭往后一回,再端鞭于腰间,左手随鞭一绕,侧身左腿站定,然后大转身至台中,扬鞭搂缰“坐马式”,“慢抖马”表演程式方全部完成。快抖马又称“紧抖马”。与“慢抖马”相对。多表现人物心情、情况紧迫下的策马疾进。因其表演节奏紧、动作快,多用于比较激紧的戏剧场面.如秦腔《火焰驹传信》艾谦出场的“抖马”表演即是。单抖马凡一人出场的“抖马”表演,无论快、慢,均称“单抖马”。与“双抖马”相对。双抖马又称“四面镜”“走四角”。凡二人同时的“抖马”表演,无论快、慢均称“双抖马”。秦腔《荆柯刺秦》秦舞阳和荆辅出场时的双抖马表演最具典型。半抖马“慢抖马”身段套数的简化。有时为了演出紧凑,删去“慢抖马”最后一环身段表演,即在双腿扎“前弓后箭式”之处而止。四抖马凡四人同时进行的抖马表演,无论快、慢,均称“四抖马”。表演法式与“双抖马”同,区别仅在于每人只走两个角。戏中,多系四校尉、四鞑子出场所用。四人抖马的表演特点在于快、火、爆,最能造成紧张炽烈的舞台气氛。 -
302019-09
[ 词条 ]《全家福》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砍船》《红心断》。须生、旦、小生、花脸唱做并重戏。含折子戏《砍船》《红心断》可单独演出。有时与《黑水国》连演。由于“全家福”系吉祥词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会首和戏班掌班常于庆寿、祭祀、还愿时上演此剧。夹唱曲牌(武朝元歌)。南路、中路,东路、西路秦腔常演。今存版本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山西蒲州,中路、北路梆子,山东莱宪梆子,四川梆子及怀梆、怀调、平调、豫居陏同目。有陕西省城南院门义兴堂书局刊行秦腔本,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本,西安同兴书局刊行秦腔改良本,《陕西传统剧目汇编西府秦腔》第一集收录魏叵元口述本,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藏甘渗鼎口述抄录本。剧情简介四川秀才韩幼奇随畈粮船行至北番,被黑水国公主黑凤莲擒虏,招为驸马,后继王位,生子擒豹,豹名八宝。20年后,公主兴兵南下,隋文帝命王守忠挂帅迎战,幼奇前妻所生次子擒虎为先锋,长子擒龙、女儿擒凤、孙儿江水为运粮官。韩幼奇生擒王守忠,又被擒虎劫回,韩家父子战场相认。擒龙、擒虎兄妹劝父还朝,公主不允,幼奇为难。最后将两船相系,驶至江心,任其漂泊,船头所向,便是归处。擒虎暗嘱艄公砍断缆绳,惊动八宝,跳上父船,跪抱不放。擒虎将其踢开,并将凤莲公主和八宝所乘之船撇开,护定家父大船,径回南朝。隋文帝封幼奇为顺国公,赐“全家福”匾。 -
302019-09
[ 词条 ]指式
“手姿”的一种。凡以五指曲、直、伸、缩,相互配合形成的手姿造型,均称为“指式”。有兰花指、兰芽指、一炷香、剑指、八字指、剪式指、赞美指、贬意指、颤指、搓指等多种。指式各种指式既可单独表演和表达某种情感,又可贯穿在臂、腕、身形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兰花指 手姿中指式的一种。食指向外伸直,拇指向手心收拢,其余三指向掌心弯曲,中指尖轻按在拇指尖上,呈兰花形状。此系旦角专用。演出中双手若以此式使双臂经胸前向右外方缓一圆圈,顺势向上方一指,即称“迎风指”;若顺势向右前侧下方指出,则称“倒影指”。为旦角专用。或在唱念中穿插表演,或借以指天、指物、指人、指事等。兰芽指 姿势与兰花指相似,唯各指收缩较紧,拇指与中指捏成圆形,孔呈龙眼状,食指翘起,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于后。娃娃旦运用较多。一炷香 又称“单指”“朝天一炷香”。食指向外伸直,其余三指向掌心靠拢,拇指弯曲于掌心,并紧贴于中指第二骨节上。表演中通常将左手下缓,变为提甲式,右手则以此式向右外方下缓,立即撩起,并至齐右额角高处坐腕,指尖朝天直竖。生、旦常用。若系旦角,食指则略向后翘,并呈一定弯度。一般用于加强语势或表示数字。秦腔《汾河湾》薛仁贵在“射得一只大雁”时即用该式。剑指 生、旦皆用,但有所区别。生角剑指为食指、中指并拢伸直,无名指、小指向掌心弯曲,拇指向掌心收拢贴靠在无名指、小指第一骨节之上。旦角剑指则小指向掌心弯曲且微微翘起,拇指向掌心收拢,以指尖轻按无名指指头。戏中若旦角以此式之右手向右外侧上撩至右额头上方翻腕,左手上撩至胸前翻腕,双臂呈半弧状亮住相,即称“抱月式”。秦腔《拾玉镯》孙玉娇出场有此表演。若生角左手变拳向胸窝前收拢,随即右臂向右侧甩出,同时右掌变双指向右侧指出,身向右前方亮相,即称“提拳双指”。《黄鹤楼》赵云出场亮相即有穿插表演。八字指 食指、拇指伸直张开,中指向掌心弯曲,使指尖正对拇指指尖,同时无名指、小指稍曲并做内翘,形成八字形状。为旦角专用。若将两手八字指向两胯间下缓并立即向上撩至头顶,使双臂呈弧状,双手以八字拟作月圆,即称“托月式”。《打金枝》金枝女演唱中即有穿插表演。剪式指 食指、中指并拢伸直,拇指张开向外挑,无名指、小指向掌心弯曲即成。此式系生、净专用。若右拳变掌经胸前上撩,再向右外方缓一圆圈回至胸窝前,立即翻腕呈剪指,即为“提拳剪指”。戏中常以此式表英武之气外,有时还用以指人、指物。《五台会兄》中杨延景在“观见此人像我那五哥又不像我那五哥”的“打背供”道白中,即有穿插表演。指式2赞美指 生、旦皆用,姿势有别。旦角赞美指为拇指向外挑出,其余四指向掌心弯曲,食指和中指指尖轻按在拇指第一骨节之上。生、净“赞美指”为拇指伸直向外挑出,其余四指向掌心收拢攥拳。若双手呈赞美指,则经胸前向左外方缓去,即称“双手赞指”,为花旦常用,《拾玉镯》孙玉娇偷瞧傅朋即用此;若一手提拳,一手呈赞美指,则称“单手赞指”或“提拳赞指”,为生、净常用。《打焦赞》焦赞暗暗夸赞扬排风武艺高强即以此式表演。贬意指 与“赞美指”相对。食指、中指、无名指向掌心弯曲收拢,小指略伸直,拇指向掌心收拢,指尖贴靠在小指第二骨节上。此式生、旦、净、丑角通用。用于表现轻蔑、小瞧对方等情绪。《芦花荡》中张飞逮住周瑜之后,即用此式表示其小瞧、戏弄之意。颤指 手掌自然伸开,食指,小指略向上翘,中指,无名指向前扣成90度,以指下关节为弹动力,使指迅速颤动。此式为且角专用。多用以表现气愤、惊怕等情绪。搓指 双手合于胸前,左右手指相互拦揉,呈一伸一卷状。此式生、旦角多用。用于表现焦躁、不安、思忖等情绪。《悔路》周仁踯躅于道途苦想搭救嫂嫂良策,配合思忖、踱步、闪帽翅等,即有搓指表演。 -
302019-09
[ 词条 ]张咏华
张咏华(1940~ )秦腔演员。女。艺兼小旦、花旦、刀马旦。陕西西安市人。9岁考入西安易俗社新生部,启蒙老师有鲁义民、路习易、凌光民、李可易、杨实易、封至模、宋上华等。其嗓音饱满厚实、奔放有力,尤擅演唱激昂豪放唱段。擅演剧目有《庚娘传》《翰墨缘》《陈碧娘》《桃花扇》《双锦衣》《夺锦楼》《游西湖》等,尤以《庚娘传》之尤庚娘最为享名。1956年曾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學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 -
302019-09
[ 词条 ]任兴社
甘肃秦腔班社。董志塬秦腔主要班社之一。1912年由阳县商人任义杰组其子任仲选后期曾参与协理业务。董志塬较有成就的、被誉称为“四大班长”的杨改民、白书来、任国栋、常俊德等艺人在该社演出多年。有一位“提戏”的主要人物赵有维,绰号赵脚户、赵肚子大,会戏很多,人称“外黑里红”,该社演出的剧目主要靠他口授。演员还有杨喜民、张新米、张占山、郭炎英、白广元、黄金玉、杨保娃等;板胡袁秉直,司鼓周开仑。演出剧目有《捉放曹》《华容道》《许田射鹿》《滚鼓山》以及列国、两汉戏400余本。活动区域主要在庆阳、董志塬各处以及泾川、灵台、固原等地。1945年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吴丽霞
吴丽霞(1940~ )秦腔演员。女。工小旦。甘肃酒泉县人。12岁进酒泉地区文工团(后改名为张掖地区七一秦腔剧团),得京剧老师付芷萍指教,艺技大进。曾在30多本剧目中担任主角,擅演《白蛇传》之白素贞、《游西湖》之李慧娘、《蝴蝶杯》之胡凤莲、《周仁回府》之胡秀英、《貂蝉》之貂蝉等,尤以《游西湖》一剧最为享名,并得“河西水袖王”之誉。另在现代戏中塑造出铁梅、柯湘、小英、常宝等艺术形象。退休后,致力于排导剧目和培养青年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