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血溅鸳鸯楼》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白雨编剧。生、旦、净、丑唱打戏。事出《水游传》。本剧讲述了武松杀死西门庆,发配于孟州军牢。狱官施恩因受蒋门神欺侮,乃结识武松,凭其勇力,在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夺回酒楼。蒋为之怀恨,遂与张团练、张都监同谋,欲害武松。事被武松察觉,于张都监家鸳鸯楼,将二张和蒋门神杀死,从容远去。 -
82019-10
[ 词条 ]《忠保国》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黑叮本》《升官图》《赵飞搬兵》《徐杨叮本》《大宫门》。须生、大净、正旦唱做并重。含折子戏《二进宫》。事出《明史》卷三百零五《马保列传》《香莲帕》鼓词等。各路秦腔常演。该剧向为名家联块热门,如陈雨农、刘立杰、一声雷联袂,李正敏、刘易平、田德年联袂,何振中、康正绪、张建民联袂,李正华、乔新贤、周辅国联块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上演《忠保国》剧照(戏曲研究院提供)今存版本 现有多个版本存世,有清代同州清义堂刊行秦腔本,民国西安德华书局刊行秦腔本,长安书店刊行于炳年、潮灏整理秦腔本,《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集书录本,敦煌文艺出版社刊行王正强选编《秦腔传统剧目选粹》舞台演出本。另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魏甲合口述抄存本,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藏丁希贵口述抄录本,中路梆子、蒲州梆子抄录本,山东梆子抄本和平调抄录本。剧情简介 明穆宗崩,太子年幼继位,是为神宗。李妃欲将政权让于其父李良执掌,定国公徐彦昭、兵部侍郎杨波屡谏不纳。李良执政后,欲夺皇位,并将李妃与神宗深禁冷宫。徐彦昭早悉李良野心,命其女侍奉保驾,用箭将李妃求救诏书射于杨府。杨波令义子赵飞搬兵,徐、杨二次进宫,李妃封杨波太子太保,徐、杨登殿调兵,斩李良,国事宁。窦凤琴饰《忠保国》之李艳妃、张兰秦饰徐彦昭、谭建勋饰杨波(王正强提供)代表唱段 有二段唱腔较流行。第一段李艳妃(正旦)所唱“泪珠儿不住地胸前淌”[苦音慢板]转[二六板]唱腔。唱词为:泪珠儿不住地胸前淌,人心上有了事只嫌夜长。哭了声老王早先丧,小太子年幼怎称王。外国王子朝我邦,他笑我朝是女王。把江山让与我父掌,徐、杨叮本当殿上。他言说本后失主张,君让位不和臣商量。我的父他把良心丧,斩断水火困昭阳。徐小姐果真女中将,胸中韬略比我强。她劝本后修表章,暗送书信调侍郎。书信去了多曰晌,不见老儿把兵扬。莫非是老儿有灾恙,又莫非不肯保家邦。徐小姐你在宫门望,有大祸就在了今夜晚上。第二段,杨波(须生)所唱“千岁进宫休要忙”[欢音二倒板]$专[慢板][二六板]唱腔。唱词为:(杨)千岁进宫休要忙,听为臣与你讲比方。西汉驾前几员将,英布彭越汉张良。那张良背剑把信访,访来了韩信扶高皇。他都与高皇把业创,在九里山前摆战场。大战场,小战场,九人九马九杆枪。立逼得霸王乌江丧,才扶刘邦坐咸阳。南门外筑台曾拜将,把将军官封三齐王。他朝里有个萧何相,后宫院有个吕娘娘。萧何相、吕娘娘,二人定计害忠良。天上施的漫天网,地上芦席铺几张。他朝里无有斩信将,后宫院转来女陈仓。九月十三韩信丧,天降鹅毛下凌霜。长安城百姓都乱嚷,卫国忠良无下场。叫千岁你去臣不往,臣恐怕学了三齐王我无有下场。第三段,徐彦昭(大净)、杨波(老生)、李艳妃(正旦)三人对唱“太平年间把荣享”[欢音][苦音]交替[二六板]唱腔。唱词为:(徐)太平年间把荣享,(杨)国太为何加愁肠?(李)说什么太平年间把荣享,朝有大祸不安康。(徐)朝有大祸从天降,(杨)宣太尉进宫做商量。(李)我的父奸心赛王莽,他要夺大明锦家邦。(徐)太师国老为皇丈,(杨)难道说他有此心肠?(李)你说他无有此心肠,斩断水火困昭阳。(徐)你父他把良心丧,(杨)说与徐杨无良方。(李)朝有九卿和四相,唯有你徐杨二位忠良。(徐)从前徐杨拿本上,(杨)你言说徐杨是奸党。(李)过去的话儿再休讲,提起来前言我脸无光。(徐)为臣有心来照望,(杨)诚恐临危身带伤。(李)老王晏驾龙归沧,你保上太子登龙床。(徐)为臣两鬂似霜降,难以在朝奉君王。臣进宫莫为别的事,为只为告老还故乡。(李)徐皇兄两鬂似霜降,回头哀告杨侍郎。你千岁年迈不精爽,你保上太子登龙床。(杨)杨波低头不敢望,启奏国太李娘娘。昨夜晚灯下修表章,袖儿内统进宫辞别娘娘,望娘娘你发下慈悲和海量,高抬手开龙恩放鸟还乡。(李)他二人讲话都一样,莫非是宫门作商量。哪为大,哪为小,低低头儿有何妨。李艳妃提衣我跪倒,哀告皇兄杨侍郎。你和我女王皇帝休较量,你不念本后太子念老王。(徐)一见国太念老王,臣有辈古人说心上。刘秀十二走南阳,大刀苏显赶驾慌。马武姚期双救驾,才扶光武坐洛阳。昏王酒醉龙床上,宠爱郭妃乱朝纲。贬邓禹来斩姚将,午门碰死马子章。臣不学三国诸葛亮,臣愿学归山汉张良。(李)徐皇兄不必那样讲,有一辈古人听心上。昔日里有个周幽王,冲犯家规乱朝纲。大娘击破温凉盏,他把娘娘绑法场。朝有潘葛老丞相,舍他的夫人救娘娘。皇兄若肯将国保,把你的女儿封昭阳。丹凤楼前描容像,有本后早晚一炉香。(徐)一见国太着了忙,哪有君忙臣不慌。虽然话是那样讲,保国离不了杨侍郎。音像资料 中国唱片社灌制李正敏、刘易平、田德年和何振中、张建民、康正绪演唱的该剧唱片,2004年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录制甘肃省剧团窦凤琴、张兰秦、谭建勋主演的该剧光碟并出版发行。 -
82019-10
[ 词条 ]《钟馗择婿》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张世元、黎廷刚、泥浪编剧。事出《天下乐》传奇、《曲海总目提要》《孤本元明杂剧》等。甘肃省平凉地区秦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钟馗死后为神,欲为其在世的胞妹钟英择婿。先有书生侯俊求婚,未订。后钟英途遇恶少,辱陈新相救,不留名而去,钟英觉辱此人胜过侯俊,难以抉择,乃赴钟馗庙祈祷。适钟馗上天议事,众鬼乘机为祸乡里,假借钟馗名义,勒索贡献。侯自以为与钟是“亲戚”,又怕神鬼报复,曲意袒护,陈则仗义执言,写表章向天庭申诉。众鬼遂向陈散布瘟疫,又向钟馗告状诬陷。陈扶病至庙中,痛斥钟馗为神不正,杖击偶像。陈之正义更为钟英倾心,钟馗查明真相,严惩众鬼,亲往陈家赔情,当面允婚,于端阳之夜送妹完婚。 -
82019-10
[ 词条 ]蓝田县蓝关古道过街戏楼
陕西古戏楼。位于蓝田县蓝桥镇东街。建造年代不详。坐北向南,横跨蓝关古道,台上演戏,台下通行,别致风情。戏楼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台前有檐柱两根,台面呈方形,楼高8米,台面宽4.1米,进深4.45米。基高2.1米。此楼破旧,久无演出。 -
82019-10
[ 词条 ]环县白马城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环县芦家湾乡石兴庄村复钗山北坡白马城内。约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土木结构,舞台面积60平方米,硬山式屋顶,灰瓦覆盖,飞檐翘出。农历五月初五为过会之日,因该城多属于民,每演会戏,首场必演敬神戏一折,以求天官赐福,保佑平安。1958年拆毁。 -
82019-10
[ 词条 ]《陇上名伶声腔选析》
戏曲研究著本。王正强著。甘肃戏曲研究资料第七辑。1985年《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编辑部刊行。该书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活跃在甘肃戏曲舞台上的陈景民、王晓玲、景乐民、米新洪、王定秦等十多位秦腔著名演员的创新成果和发声技巧,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对于正确认识甘肃戏曲唱派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82019-10
[ 词条 ]武场乐器
秦腔武场乐器主要有板鼓、暴鼓、牙子、梆子、钩锣、手锣、马锣、汤锣、疙瘩锣、大铙、小铙(铰子)、星星等。以钩锣(湖广锣)、大铙、小镜、手锣组含者称“大铜器”,暴鼓节制;以手锣、小镜组含者称“小铜器”,干鼓节制。其中干鼓(兼牙子)、梆子(兼小锣)、小铙称“三小件”。此外,武场乐器还有莽铰子、疙瘩铙、大京锣、京手锣和潮剧的“深波”(大锣)等。干鼓 亦称“板鼓”,京剧称“单皮鼓”。秦腔文、武场面的指挥乐器。同暴鼓、牙子(檀板)合称为“鼓板”。为直径约25厘米、高9厘米的单皮鼓。其鼓身呈圆形,为硬木制作,扁平,皮面周围鼓框加厚呈隆起状,中有直径约5厘鼓心,鼓框下口与鼓心呈喇叭形。鼓面鞔以猪皮或牛皮。鼓签(又称鼓楗子俩支,以实心竹制作。演奏时,将鼓架于三条腿可折叠的鼓架之上,击奏时,鼓师左手挎牙子(檀板),右手持鼓楗敲鼓心,音色高响清脆。干鼓敲击时分单击、双击两种,牙子R击板(强拍),鼓楗R点眼(弱拍),也可加花加点;双楗击奏时,则双手执鼓楗,或轮或滚,或擂或双楗齐下,变化十分丰富。戏中除用于配合演员唱、念、做、打、起、止、快、慢及文武换场、音乐转换等的节制和指挥外,还与牙子共同引导唱腔。鼓师还常用许多无声的手势指挥文、武场进入各种演奏,有指、边、扔、撇、划、扬、撒、分、领、抄等技巧,故有场面“主心骨”之称。暴鼓 板鼓的一种,形制与板鼓同,体形稍大。因鼓心大于板鼓,发出声音低沉,音色暴闷,故称暴鼓。有“大叶子鼓”和“二梁子鼓”两种,前者大,后者略小,故又称“小暴鼓”。多用于武戏和身份较大、性格刚烈的角色出场之时。主要领起钩锣、铙钹、铰子、手锣等大铜器进人演奏。如秦腔《古城会》之关羽和《破宁国》之朱亮祖等人物出场时,均用暴鼓敲击造势。堂鼓也称“唐鼓”。鼓身为木制,上下略小,中部隆起,两面蒙以牛皮。演奏时置于四脚木架上,用鼓槌或鼓楗子敲击而发音。音色雄浑,主要用于渲染临战气氛,也用于唢呐曲牌的伴奏等。击鼓心者为“正音”,多用于迎驾接旨、升堂升帐、迎宾送友等隆重场面;击鼓心外围者为“偏音”和“榜音”;击鼓之边缘者为“棱音”,多模拟风尘、雨雪、水声、夜幕、更鼓等效果。战鼓 亦称“小堂鼓”。形制与堂鼓同,但鼓面较小,鼓身较长,两面蒙皮,似同腰鼓。音色坚实,音响高于堂鼓,今改用川剧川战鼓后,音色更加尖高嘹亮。主要用于武将出场和战斗等场面。秦腔《古城会》关羽出场,即以擂击战鼓引出。梆子 亦称“桄桃子”。秦腔代表性击奏乐器,秦腔之所以称梆子腔者,由来即源于此。由两根长短不一的枣木制成。长者呈圆形,短者呈方形,演奏时两手各执其一。相击而发音,音色清脆,其声桄桄,音高为5。在剧中起击节定眼作用。牙子 亦称“板”“拍板”,因以檀木制,故又称“檀板”。与板鼓(含暴鼓)含称为“鼓板”。由数片宽约6厘米、长约20厘米的红木或黄杨木板制作而成。分两组,一组为3~5片木板,用绳缚在一起;一组为一片木板,两组以绳穿系,演奏时挎于左手拇指之上,使其相互碰击而发声,故又称其为“指板”。发音清脆。主要用于按拍,并同板鼓或暴鼓及铜响击乐相配,用于起板、伴唱、节舞等。木鱼 秦腔武场击奏乐器之一。原用于佛教“梵呗”(宗教歌曲)伴奏,清代始用于民间器乐合奏。由桑木或椿木制作,刻如鱼形,中空,10~15厘米,用小木槌敲击发声。在秦腔武场击乐中作为辅助乐器,用以烘托庵观寺院的沉静气氛,曲牌伴奏也时有所用。手锣 亦称“小靜”。艺人称其为“声中之胆”。秦腔武场的主要乐器之一。铜制,圆形,锣面略凸起,直径约20厘米。击奏时因以左手食指关节支定锣边内缘,右手持锣片(长约17厘米的木片)棱击锣心或锣边而发音,故名。音响清脆。剧中多配合文人、女旦或诙谐人物上下场,及各种小动作表演,有时也以独响渲染轻松喜闹气氛。工字锣 所谓“工字锣”,乃由现代人根据所发音高为“F”而始呼之,秦腔史上只有其锣而无其名。目前所见到的工字锣仅有3面:第一面即西安易俗社所存之“燕正锣”,为1号工字靜;第二面为富平阿宫所用锣,为2号工字锣;第三面为西安市羊头镇周坛祖传锣,即3号工字锣。杨天基、马凌元等秦腔音乐专家均为其测过音高,1、2、3号锣均发音为“F宫”,而且发音纯正,遂定名为“工字锣”。疙瘪锣 也称“乳锣”“包锣”。秦腔武场的辅助铜器击乐之一。铜制、圆形扁平,直径24~34厘米不等。因其锣心为凸起的疙瘩,又形似乳包,故名。发音沉长含蓄,多用于神道人物出场,曲牌音乐中也有所用。马锣 秦腔武场击奏乐器之一。铜制,圆形,与手锣同状,但形制较小,直径13~15厘米。有锣面和锣边,演奏方法与手锣相同。剧中多用来表现神鬼鸟兽出场等。汤锣 也称“银靜”。秦腔武场辅助击奏乐器之一。形制与马锣同,但体积更小,直径仅3~5厘米。音响高尖清脆。平时不常用,多在鬼神出场时偶尔用。云锣 秦腔武场击奏乐器之一。铜制、圆形,有律。分九面云锣、三面云锣等多种。秦腔多用三面云锣,因锣面薄厚不一,故能发出不同音高,悬于木框之间,以小锣槌敲击锣心而发音。音响清脆,明亮、恬静。仅用于哀伤、祭奠、寺院庙堂一类管弦曲牌和表现孙猴、虾兵蟹将嬉闹等场面。后因不易为唱腔伴奏而渐废。风锣 亦称“神锣”。秦腔武场击奏乐器之一。铜制,圆形,直径约55厘米,有锣面无锣边,顶端凿两孔以穿绳,悬于木架之上。演奏时以锣槌轻击而发声。音响沉闷、怪诞,富于震动。作为特殊铜器击乐仅配合神仙、鬼怪出场,或用于渲染某种阴森、恐怖的舞台气氛。平时一般较少用到。铙钹 也叫“大铙”“大镲”,俗称“大扇子”。秦腔武场主要击奏乐器之一。原系佛教法器,隋、唐已进人九部乐、十部乐,清中叶被戏曲武场乐队所普遍吸收。铙与钹为两种乐器,形制相似又略有区别,可通称为铙钹、铜钹、铜盘、镲,或分称为铜铙、铜钹等。铙与钹皆铜制,直径30~33厘米,中间隆起呈半圆状。铙的隆起部分较小,其发音比较响亮;钹的隆起部分较大,发音较浑厚。秦腔所用铙钹,实为铙。每副两片,相击发音。音高为7(S1)。轻击常用于轻快、爽利的音乐或舞台动作,重击则用于强烈或紧张武战场面;磨击(即交叉击)可使音波延续不断;捂击(即煞击,击后立刻将铙片贴附胸前)可不使音波继续震动,发出短促的闷音。剧中带有悲剧性的场合以及身份较大的角色出场表演时,多用铙钹为主的锣鼓点配合,故通称其为“大铜器”。铰子 也叫“小钹”“小镲”。形制与铙钹同,仅体形较小,故属“小铜器”类。多用于小生、小旦上下场,也用于吹打曲牌的伴奏。水镲 形如铙钹,但体积略大,多为单面,平悬于木架,以木槌敲击镲面而发音剧中多用于模拟水声、划桨、静夜等效果。碰铃 也叫“碰钟”,古称“星”,秦腔则称“水子”“水水”“铜星星”等。起源尚早,北魏云閃石窟中已有演奏碰铃的雕塑。铜制,形如铃。口径约3厘米,顶部有孔,一副两个,用绳串连,相互碰击而发声。声音清脆悠婉,音高为5(so)。秦腔中的[花梆子][柳生芽][八板]等弦索曲牌及一些特殊唱词,均用它来伴奏。 -
82019-10
[ 词条 ]张正中
(1922~1984)秦腔演员。先工须生,后改唱花脸。陕西西安市人。小名东娃。11岁入西安正俗社丁班学艺,师从王德荣、郭敬堂,所演《吴起回国》《闯宫抱斗》《葫芦略》《临潼山》等戏,均辱二师真传。尤其启蒙戏《司马拜台》诸葛亮之大段[双锤带板],唱得酣畅淋漓,声韵袭人。出科后成为该社挑大梁的须生主角,先后在西安建国社、大华剧院、正艺社以及泾阳明正社搭班演出。1949年后又在正俗社、渭南专区秦腔四团演出,最后落脚耀县剧团。在此期间,因嗓子喑哑而改唱二花脸,《芦花荡》之张飞、《劈山救母》之杨戬、《五典坡》之魏虎、《白玉钿》之和尚、《大报仇》之黄忠、《商洛山》之刘宗敏等都是其典型佳作。其腿功、刀花、身架等,均为观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