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20-01
[ 词条 ]宋士杰
秦腔《四进士》中人物造型。传说历史上确有其人。此人物最早见于鼓子词《紫金镯》。为河南信阳人士,死于明嘉靖末年(1566年前),曾有坟墓和墓碑,“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因其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后人将其事迹编成戏剧,被民间大肆演唱。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看过京剧票友张仲翰客串演出的宋士杰。该人物造型属生行,以老生应工。冬至儿、谢玉堂、郗德育、秦鸿德、刘金荣、张贵荣、靳伟、李发民、张方平、刘新民、袁兴民、惠焜华、贵宗汉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其扮相为俊扮,挂白三,白发鬏,头戴古铜色或蓝色鸭尾巾,穿古铜色素褶子,系丝绦,下穿秋缃素彩裤,足穿白布袜,福字履。《上告》一场,戴白发鬏,白鬓发;《结案》一场复戴鸭尾巾。 -
202019-12
[ 词条 ]汤涤俗
汤涤俗(1900~1976)秦腔演员。工丑。陕西扶风县人。10多岁入陕西易俗社。汤演习不落入俗套,连唱腔也不按现成板路,形成自己低沉迂回的唱法。尤其道白,简洁、短促、幽默,冷不丁冒出一句令观众捧腹大笑的戏词,幽默之中耳目一新,故又有“冷丑”之誉。与当时名丑马平民、苏牖民同按姓名谐音共称誉为“酥麻糖”三大家。擅演剧目有《算卦骗人》《柜中缘》《白先生看病》《写白信》等。 -
202019-12
[ 词条 ]谭建勋
谭建勋(1996~)秦腔演员。工小生、须生。陕西凤翔县人。1978年在靖远县秦剧团工作。1990年调甘肃省秦剧团。2009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任甘肃省秦剧团艺委会主任。先后主演过《周仁回府》《赵氏孤儿》《八件衣》《斩姚期》《打镇台》《放饭》《哭祖庙》《白逼宫》《梨花情》《飞将军李广》《思源》等剧。曾获西北五省区秦腔新秀电视大赛一等奖、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优秀表演奖、甘肃省首届敦煌文艺奖、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甘肃省文化艺术人才金飞天奖、全国人口文化奖。2001年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系第七届甘肃省政协委员。 -
262019-12
[ 词条 ]秦腔剧目
秦腔早期剧目大都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情节简单,篇制较短小。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内容不断丰富,表现形式不断变化。清乾隆时期,一些文人开始参与剧本创编活动,剧目主题由民间故事转向历史故事等重大题材,也逐渐确立了时空自由的分场结构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现代题材剧目的创作增多,剧目的划分更为细化。秦腔剧目发展史明代秦腔剧目大多短小,到清代已有了形制固定的折子戏、本戏、连台本戏等,同时角色行当体制也逐渐由行当简单的两小、三小发展成生、旦、净、丑、末行当齐全的大戏体制。二十世纪初的秦腔改良运动,以“改造旧剧”“移风易俗”为宗旨,发起对秦腔的改造,使这一民间戏曲从文化含量上得到总体提升,并挤入城市主流文化行列。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的秦腔工作者,又以秦腔编演革命现代戏,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鼓舞群众投身革命斗争的精神食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秦腔工作者对传统戏进行整理、改编的同时,又创编了大量新编历史故事戏和现代戏,锤炼出一批精品剧目,扩大了秦腔题材内容和表现生活的能力。秦腔形成初期剧目明代是秦腔剧种形成的初级阶段,所演剧目大致来源于自创、皮影戏移植、文人创作三个方面。①自创剧目。这类剧目不仅篇制短小,还明显带有民间色彩,《缀白裘》所收乱弹腔《借妻》和梆子腔《戏凤》即可一证。前者的主人公是小丑张古董,当然还有其妻小旦沈赛花和作为表弟的小生李成龙等。张因贪财使妻假充李妻冒领妆奁,结果人财两失。这样的角色设置无疑是典型的“三小”之属;后者的人物情节则更简单,仅有花旦李凤姐、正生明武宗二角。演述武宗私访途中与卖酒女凤姐调情讨封之事,当属“二小”一类。另外《缀白裘》直接标明以秦腔作为演唱腔调的《闹店》《夺林》两个剧本,除人物设置和情节编排同样具备上述“三小”特点外,[秦腔测与[梨花儿]旧边静][吹调]等曲牌体唱调混杂组合,再从两居树[秦腔]腔调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前后仅各出现一次,每次仅各演唱三句,前次为七七七的齐言三句体,后次则又变为五六七的长短三句体,不仅所占篇幅极小,而且也与今日所见秦腔之词格词体相去甚远,即使被《缀白裘》标明“西秦腔剧本”的《搬场拐妻》,也只有贴(旦)、丑二角作场唱事,同样,以[西秦腔二犯]演唱的明万历南戏传奇,也是净(丑)扮者为顾老儿,贴(旦)扮者为殷氏原型,小旦扮者为殷氏僵尸替身。此外还有《武松打店》《两亲家打架》《怕老婆顶灯台》《刺目劝学》等,都系“二小”“三小”之属,由此既映衬出当时的秦腔人物设置及其表演正处在由民间小戏向程式技巧转化的过渡阶段,又折射出它作为新兴地方戏曲由明末清初的民间艺术衍变、发展而来的承递关系。②皮影戏移植秦腔剧目。甘肃、陕西是“皮影兴起较早的省之一”,尤其甘肃的“兰州影”和“华亭影”,早在金元时期就已传入北京,不仅衍生成北京西城派皮影,还直接孕育出河北西部琢州皮影的形成。甘肃秦腔剧目中,有千余部明显由甘肃皮影戏移植而来。皮影戏以纸皮为人,由掌把式幕后操纵影人借助灯光投影来表演故事。这种假人作场的表现方法,较真人现身表演更空阔灵动,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在“五尺亮子”上任意翻飞、随意变化,由此决定了它最擅于表现神道腾云驾雾,鬼妖幻化无常等禽奇情节。进入秦腔舞台以后,又给予丰富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如《黄花山》之闻太师、《黄河阵》之三教主、《黄沙岭》之黄飞虎、《伐崇城》之崇黑虎、《七箭书》之赵公明、《碧游宫》之通天教主、《五岳图》之张奎、《反天宫》之孙悟空等“封神戏”“天宫戏”“鬼魂戏”等,后来均成为秦腔经常演出的重要剧目;陕西渭南人李芳桂和他的“十大本”,即《香莲佩》《春秋配》《十王庙》《玉燕钗》《白玉钿》《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和《清素庵》,民间简称为佩、配、庙、钗、钿,宫、莲、媒、驹、庵“十大本”,其初也系碗碗腔皮影剧目。还有《玉凤簪》《白汗衫》《鸾凤钗》《龙凤灯》《金玉坠》《碧霞宫》《合凤裙》等,也是明末清初合阳人李灌为合阳线戏所创,后经文人加工改编,搬演于秦腔舞台的。③文人创作剧目。明清之际,文人参与剧目创作,作品艺术结构奇巧,情节曲折复杂,擅于在悲欢离合的故事中刻画塑造人物,富于传奇色彩,同时也注重对生活现实的反映,描写人民生活疾苦,针砭时弊,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带有一定的反封建倾向。如明末合阳人王异的《弄珠楼》,清乾隆时期长安王揭的《繁华梦》《全福记》《会仙记》等,渭南人李芳桂和他的“十大本”,以及清嘉庆时蒲城人崔问余和他的《碧玉钿》等,都有较大影响。秦腔繁荣时期剧目辛亥革命以后,西安易俗社等城市戏曲固定班社的诞生,标志着秦腔进人繁荣发展的新时期。①剧社剧目编演。各个剧社以“编演新戏,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在社内设立剧目创作机构和创作队伍,涌现出大批有名的剧作家,仅易俗社一家,就有孙仁玉、李桐轩、范紫东、高培支、李约祉、王伯明、樊仰山、封至模等十多位剧作家,他们在30余年里编演了500多个剧目。如范紫东的《软玉屏》《三滴血》《宫锦袍》《翰墨缘》《金莲痛史》,孙仁玉的《柜中缘》《三回头》《镇台念书》《看女》《鸡大王》《白先生看病》,李桐轩的《一字狱》《戴宝珉》,高培支的《鸦片战纪》,李约祉的《庚娘传》《韩宝英》,吕南仲的《双锦衣》,李仪祉的《李寄斩蛇记》,樊仰山的《抗战五部曲》,王伯明的《新糊涂判》,封至模的《山河破碎》《还我河山》,谢迈干的《红粉青萍》等;这些剧目,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开创了秦腔反映近代现实生活的先河,具有反帝反封建倾向和提倡科学、民主、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特别是100多出时装戏(当时叫文明戏),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反映新人物和新生活,如《新女子顶嘴》《秋风秋雨》《新华梦》等,受到普遍欢迎,起了积极的社会教育作用。还有三意社改编演出的《玉堂春》《卧薪尝胆》《打金枝》《娄昭君》《大烟魔》《打柴劝弟》《苏秦激友》,正俗社改编整理的《五典坡》《断桥》《白玉钿》等,都是流行很广、盛演不衰的剧目。甘肃爱国知识分子也编写了不少历史题材剧目,如曹应辰编写的秦腔《信陵君盗符救赵》《哭秦廷》;宋淑珍编写的秦腔《还我河山》;李小白编写的秦腔《民族魂》,曹应辰还编写反对袁世凯称帝的秦腔《民意潮》;歌颂辛亥革命的《黄花岗祭扫》;吕士林编写的秦腔《田胡子过泾川》,当时均称为“时装戏”,也是甘肃最早出现的表现现代题材剧目,曾经流行一时。②边区剧目编演。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革命文艺运动指明了方向。在《讲话》精神感召下,马健翎等一大批剧作家投入到了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工作中,创编了200余出革命现代戏。同时,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新编和改编上演了一批历史剧和传统戏。如马健翎的《血泪仇》《穷人恨》《两家亲》《大家喜欢》《一家人》《十二把镰刀》《顾大嫂》《鱼腹山》,王大化的《兄妹开荒》,马可的《夫妻识字》,周而复、苏一萍的《牛永贵挂彩》,贺敬之的《秦洛亚》,王震之的《松花江》,张一然的《上天堂》,黄俊耀的《闯王寨》《两兄弟》《肃奸图》,田益荣的《回头是岸》,袁静的《刘巧儿告状》,张剑颖的《黄花岗》《关中四杰》。墨遗萍的《正气图》,王志胜的《洋铁桶》,张棣赓的《闯王遗恨》《平鹰坟》,袁光的《兄弟会》《屈原》(与姜炳泰合作),以及《张风娇》《阎王寨》《韩排长起义》《马杏儿》等。这些剧目对鼓舞边区军民进行生产和对敌斗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陕甘宁边区时期上演的剧目,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它们利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实生活,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随着剧目内容的变化,在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也都有了发展和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秦腔剧目创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对传统剧目进行了大量整理、改编,舞台面貌也得到净化、美化。西北五省(区)各地(市)县普遍成立了秦腔剧团,并设立了专业编导人员。广大秦腔工作者遵循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一手抓新剧目的创作,一手抓传统戏的改编,取辱了丰硕成果。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现代题材剧目的创作开始呈上升局面,出现了小高潮,代表性剧目有秦腔《李秀成》《说书阵地》《山乡花红》,陇剧《红色医生》《六姑娘》《最后的钟声》等。在多次戏曲汇演中涌现出了不少的优秀剧目,如五十年代的《烈火杨州》《迎春花开了》(陆苍);六十年代的《一罐银元》(赵西文)《三世仇》(柳滨等);七十年代的《枣林湾》(郑宗义)《西安事变》(杨克忍等);八十年代的《千古一帝》(毋致等)《商鞅变法》(李德文)《鲍三娘》(杨智)《六斤县长》(陈正庆)《红线记》(王小康);九十年代的《市井民风》(丁金龙);二十一世纪以来,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创作数量更多,代表剧目有《大河情》(王建平)《柳河湾的新娘》(谢迎春、谢艳春)《大树西迁》(陈彦)《西京故事》(陈彦)等。这些新创作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六斤县长》演出达千场以上,《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双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同时各省展开秦腔剧目整理的工作,仅陕西整理改编传统剧目400多个(1982年),新编历史剧700多个,新创作和移植的现代剧目62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改编剧目有《火焰驹》《三滴血》《破宁国》《游西湖》《窦娥冤》《铡美案》《法门寺》《白蛇传》《周仁回府》《五典坡》《玉堂春》《王佐断臂》《昭君出塞》《花木兰》《一文钱》《王魁负义》《杀狗劝妻》《三上轿》《紫金簪》《打镇台》等,均已成为各地舞台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马健翎等改编的《游西湖》《游龟山》《窦娥冤》《赵氏孤儿》《白玉钿》《金碗钗》等。《火焰驹》《三滴血》还被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发行海内外。地域剧目特色不同地域的秦腔剧目有所不同,以陕西和甘肃的最有特色。陕西省和甘肃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对秦腔剧目做过统计。甘肃1956年的秦腔剧目统计结果为4000余本(折),其中属于甘肃独有的秦腔剧目达220多本(折)。陕西1982年统计的传统剧目总数达8700多种。甘肃秦腔剧目特色甘肃有不少独有剧目,虽然与其他剧目的名称相同,但内容却不同。有些戏全国其他剧种虽有同目,却与甘肃剧目内容截然不同,如以苏三起解为题材的《二瓜子吆车》、以王祥卧冰为题材的《王祥卧冰》等,都是由甘肃民间戏曲艺人创作演出的最早孤本,其角色设置、情节编排、唱词道白均与其他剧种同目大相径庭。另有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宋伯勋所抄《蔡元打刀》及《子牙卖面》《闵子骞接鹿奶》《征金川》等,也都是甘肃所独有。甘肃还珍藏着一批极其珍贵的明清秦腔抄本,最早的出自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5)所抄《麒麟图》,次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所抄《火烧新野》等(均在“文化大革命”中毁佚,现仅存原本之过录本);较晚的则系清宣统年间(1909)所抄之《胭脂襦》《龙骨床》《冰冻岐山》《九华山》《双凤钗》《明月楼》等。其他绝大部分均抄自清代嘉、道、咸、光、宣等不同历史时期(1796~1908)。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如《黄花山》之闻太师、《黄河阵》之三教主、《黄沙岭》之黄飞虎、《伐崇城》之崇黑虎、《七箭书》之赵公明、《碧游宫》之通天教主、《五岳图》之张奎、《反天宫》之孙悟空等“封神戏”“天宫戏”“鬼魂戏”等,也是它经常演出的重要剧目,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甘肃各地秦腔班社,根据列国、两汉、三国、隋、唐、两宋及《封神》《说岳》等演义小说,取用“套管子”的手法,改编的连台本戏,不仅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数量也非常之大。艺人动辄编演出长达二三十部甚至五六十部的连台本戏,并能很快上演,而且往往又是白天编排,晚上演出,每天一部,一、两月,三、四月连演不辍,情节之跌宕,故事之离奇,颇能引人入生。兰州福盛班编演的《兴汉图》36本连台本戏,西和县福德班魏启元(人称魏八百)编演的40余本《三国》和28本《七侠五义》等连台本戏,甘谷艺人杨全儿编演的《玉皇传》72部连台本戏,永登县苦水缪某还创编了《封神演义》连台本戏100部,剧本至今保存完好。天水西秦鸿盛社编演的《东周列国志》52本连台本戏,成为“目前发现中国梆子戏中最大的一部连台本戏,为世所罕见的恢宏巨篇而永载史册。”陕西秦腔剧目特色陕西的秦腔剧目较早的古本有清嘉庆十年(1805)抄本《画中人》和嘉庆十三年抄本《刺中山》。还有演出形式古老而奇特的剧目《王霍霍》《双钓鱼》等。《进妹喜》《战蚩尤》《尝百草》《盗银壶》等也是其他剧种未见过的稀有剧目。在长期的流传、演出中,还形成“江湖二十四本”:《春秋笔》《抱火斗》《八义图》〈〈五典坡》《玉虎坠》《回荆州》等;同州梆子的“八大本”:《麟骨床》《鸳鸯被》《惠风扇》《庆顶珠》《忠义侠》《和氏壁》《春秋笔》《八义图》等;西府秦腔的“二十四大本”:《蛟龙驹》《八义图》《劈华山》《卖华山》《少华山》等;汉调二黄戏通称的“十大本”:《一捧雪》《二度梅》《三上轿》《四进士》《五福堂》《六月雪》《七人贤》《八义图》《九莲灯》《十道本》等,都是长期受到观众欢迎的保留剧目。此外,连台本戏有连两本、三本的,也有个别较长的,如连四本的《二度梅》《芙蓉剑》等,连十本的如《瓦岗寨》等。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陕甘两省重视秦腔剧目的捜集整理工作,挖掘、整理、编辑并陆续汇集成册,至1982年底,已经编辑成书的有《陕西传统剧目(秦腔)》三十四集,《同州梆子》两集,《西府秦腔》两集,《汉调桄桄》十一集,《汉调二黄〉八集,还出版了《易俗社秦腔剧本选》《范紫东秦腔剧本选》《马健翎现代戏曲选》《陕西现代戏剧作品选》和《影剧新作》(四辑)《剧目选编》(两辑)等,共收剧目近百个;《甘肃传统剧目(秦腔)》十七集,《陇东道情》两集,《皮影剧目》一集等。另外,《陕西戏剧》《西安戏剧》《陇苗》《甘肃戏苑》也陆续刊了大量剧作。至于各地市自行刊印的剧本更是不胜枚举。剧目分类秦腔剧目分类没有严格定制,在演出和流行过程中,演员根据剧目的表现方式、演出规模、时代背景,以及主演的行当和观众喜好,主要按表演形式、体裁规模、朝代、主演行当划分。按表演形式划分分为唱工戏、做工戏、白口戏、武打戏以及唱做工兼备和唱念做打俱重戏等。①唱工戏。以唱为主,并以大段唱腔赢人的戏。演员叫作“唱工演员”。代表剧目有《辕门斩子》《金沙滩》《斩李广》《斩韩信》《五典坡》《白蛇传》《铡美案》《玉堂春》等。②做工戏。也叫动作戏。以表情和身段表演取胜。演员叫作“做工老生”。如《拾玉镯》就是传统秦腔做工戏的代表;秦腔《四进士》中扮演主要角色宋士杰的演员,也以做工表演独擅胜场。做工戏除着重做派外,一般还注重于念白。③白口戏。以突出念白为特征,如《回荆州》的“甘露寺验婿”、《铡美案》的“抱琵琶”等即是。④武打戏。也叫靠把戏,在传统剧目中,如果主要人物登场扎靠,手使刀枪把子之类的器械,表演上又着力于唱念做打并重,还会来一番两军对垒的战斗场面。如《定军山》《西凉遇马超》《牛骑龙背》等,都被称为靠把戏。扮演其中主要角色(黄忠、马超,牛皋)的演员,因身披长靠,故又称其为长靠老生或长靠武生;如果主要角色身着紧衣短装,手使短棒利刃或赤手空拳展开对打搏斗,而且表演上多以精湛的武打技艺和高难的翻跌功夫为主,如《三岔口》《血溅鸳鸯楼》等,又称为“短打戏”。其中扮演主要角色(任堂惠、武松)的演员,也称作“短打武生”。还有以丑角为主的丑角戏,如《拾黄金》《教学》,摇旦为主角的摇旦戏,如《小姑贤》《看女》等。按体裁规模划分可分为折子戏、本戏、上下本戏和连台本戏。①折子戏。“折”是秦腔传统本戏的组织结构单位,也是剧情发展的自然段落,在戏剧情节上具有相对完整和独立观赏的意义,对全剧来说即是“一折”,单独演出即称“折子戏”。如折子戏《斩秦英》即是本戏《金水桥》中的一折;折子戏《二进宫》,即是本戏《忠保国》中的一折等。折子戏随着不断演出的实践和众多艺人的深化加工,情节和表演更精练、更完善,更具独立的观赏性。②本戏。又称“单本戏”。全剧故事情节庞大而完整的整本大戏,通常由若干折组成,一般一场演完。在过去,演出本戏时常以“全本玉堂春”“回荆州全本”等挂牌公示本戏名目。③上下本戏。又称“前后本戏”。由于故事情节过于复杂庞大,只能分为上下两本或前后两本并作两场演完的大戏,秦腔传统戏中,分为上下本的剧目甚多,如《蝴蝶杯》《五典坡》《白蛇传》《狸猫换太子》等皆是。按朝代划分可分为上古故事戏、商周故事戏、秦汉故事戏、魏晋故事戏、隋唐故事戏、宋元故事戏、明代故事戏、清代故事戏、民国故事戏、边区故事戏和朝代不明戏。按主演行当划分可分为生旦戏、须生戏、贫生戏、正旦戏等。生旦戏是小生、小旦唱做为主的传统剧目,常以才子佳人的爱情纠葛为题材,通过悲欢离合的情节展示,最后以“大团圆”为结局,如《拾玉锡》《写状》《重台》《双蝶记》等。须生戏也称胡子生戏,主要角色以挂黑白胡须生角工,如《烙碗计》《祭灵》《卖画》《辕门斩子》等。贫生戏以多穿富贵衣,贫困潦倒的穷弱书生为主要角色,如《吕蒙正赶斋》《激友》等。正旦戏,以多穿青褶子,贫穷而正派端庄的中年女性为主要角色,如《三娘教子》《赶坡》等。另外还有主要角色为戴王帽的皇帝或王子的王帽戏,以身穿蟒袍、腰系玉带的帝王将相角色为主的“袍带戏”等。剧作家与剧目旧时秦腔剧本大都由艺人在演出实践中集体编演而成,这种创作方法被称为“套管子”。即几个艺人凑在一起,采用记戏路、记场口、记接口、套程式、念官诗、编水词、唱官乱弹等方法,将一个历史故事编成一本戏甚至数十本连台戏并很快上演,而且各戏班经常按照各地会首不同要求,往往白天“套管子”,晚上就能登台演出,通过多年实践积累,再经加工、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出本。这些由艺人编演的剧目大都取材于《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演义》《七浃五义》《说岳全传》《红楼梦》等长篇古典小说。据传,1895年前后,甘谷艺人杨全儿曾到兰州献艺,会长为试其技艺,要他以仓颉、观音菩萨为主角,编演一出连台本戏,会期多长,编演多长,而且每场情节连贯,内容却不可重复。他以传说中的八大神仙离情绝俗、拯弱救世等情节为主线,编成《玉皇传》72本连台本戏,唱了72天,得“赛天红”之美誉。能够作为“套本戏”演出的剧目还有《乾坤鞘》与《天仙帕》,《反五关》与《出五关》。此外还有《八义图》与《绝缨会》《马芳困城》与《吴起困城》《八件衣》与《乾坤鞘》等,均可套本演出。“套本戏”的主要角色,也因演出用场不同而有别:若戏班为了炫耀其演员实力阵容,关羽和黄飞虎则分由两个演员扮演;如果戏班为追求荒诞离奇、出奇制胜舞台效果,甚至还带有演员斗演竞技、比试输赢的性质,两戏中相似而不同的两个角色,更多则由同一个演员扮演。过去戏班中,差不多都有一两个知识渊博、业务熟悉、默记剧本最多,而且能演、能编、能安场的艺人,如同一台戏的包楸,所有的业务行活全都兜在他心里,艺人尊称其为“戏包袱”,相当于编剧。清末民初甘肃西和魁胜班的魏葆(戏贡爷)、魏启元(魏八百)、天水西秦鸿盛社班主李柄南等,都是编排连台本戏和套本戏的知名高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大批文人介入编剧行列,如李逸僧为三意社苏育民编写了《苏武牧羊》,寇霞为刘易平改编了《辕门斩子》,吕南仲为刘毓中编写了《殷桃娘》,孙仁玉为王天民编写了《柜中缘》、范紫东为马平民编写了《三知己》等,还有马健领、田益荣、黄俊耀等一批革命剧作家,不仅为边区剧团创编了《血泪仇》《穷人恨》《中国魂》《战临沂》《反妥协》《阎王寨》《肃奸图》等近百部现代戏,后又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改编了大量传统秦腔剧目,如《赵氏孤儿》《游西湖》《四进士》《游龟山》《窦娥冤》等。流派与剧目剧目是戏曲流派产生的根基,也是戏曲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施展才华和个性化艺术创造的依凭,流派演员都有自己的流派代表剧目。二十世纪以来,秦腔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不同的秦腔流派又以各自的流派代表剧目争相竞姘,如三元官的《黄花山》《黄河阵》《太白醉写》《狗咬赵盾》;李(云亭)派的《伍员拆书》《广寒图》《杀驿》《破宁国》;刘(立杰)派的《八义图》《李陵碑》《日月图》;郗(德育)派的《炮烙柱》《六部大审》《潞安州》《辕门斩子》《烙碗计》《日月图》《葫芦峪》;刘(毓中)派的《烙碗计》《祭灵》《卖画劈门》《春秋笔》;袁(克勤)派的《斩李广》《斩韩信》《金沙滩》《下河东》;刘(易平)派的《辕门斩子》《取都城》《葫芦峪》;苏(育民)派的《打柴劝弟》《苏武牧羊》《娄昭关》;沈(和中)派的《黄鹤楼》《详状》《辕门射戟》;任(哲中)派的《周仁回府》《激友》;陈(雨农)派的《断桥亭》《走雪》《周文送女》;党(甘亭)派的《玉虎坠》《黄河阵》《美人图》;李(正敏)派的《五典坡》《白玉钿》《二度梅》;王(天民)派的《柜中缘》《夺锦楼》《蝴蝶杯》;何(振中)派的《玉堂春》《白玉楼》《五典坡》;孟(遏云)派的《三回头》《游龟山》《起解》;肖(若兰)派的《藏舟》《双锦衣》《扫窗会》;肖玉玲派的《玉堂春》《探窑》;王(晓玲)派的《铡美案》《珍珠衫》;耿(忠义)派的《白逼宫》《火焰驹》《破方腊》《破渑池》《八义图》《审姜理》;田(德年)派的《铡美案》《二进宫》《火焰驹》;李(可易)派的《荆柯刺秦》《芦花荡》《敬德洗马》;张(建民)派的《斩单童》《草坡面理》《铡美案》;刘(茂森)派的《五台会兄》《荆轲刺秦》《芦花荡》;晋(福长)派的《红鸾禧》《起解》《捉鹌鹑》;马(平民)派的《庚娘传》《三知己》《群英会》;汤涤俗派的《算卦骗人》《白写信》《白先生看病》,苏(肓民)派的《三滴血》《可怜虫》《闹书馆》;王定秦派的《小姑贤》《看女》《杨三小》等。按朝代分类的秦腔剧目表分类-剧目名称上古故事戏:《射九阳》《嫦娥奔月》《万宝袋》《收三苗》商周故事戏:《黑逼官》(又名《开国图》)《无影簪》(含列国故《进妲己》《头冀州》《三山关》《反冀事戏)《迷生岭》《闯宫抱斗》《反五关》《金水桥》《哪吒闹海》《姜子牙卖面》《回西岐》《龙凤剑》《渭水河》《比干挖心》《黄沙岭》《伐崇城》《反五关》《太师回朝》《姜子牙二上昆仑山》《征北海》《乌鸦阵》《七箭书》《黄河阵》《太师显圣》《葭萌关》《双奇门》《苏护归周》《金桥阵》《碧游宫》《青龙阵》《战潼关》《万仙山》《破渑池》《梅山洞》《斩三妖》《火化摘星楼》《伐朝歌》《烽火戏诸侯》《如意钩》《少逼宫》《伐子都》《瓜园会》《伐神桑》《伐鲁国》《蜜蜂计》《百里奚认妻》《铁兽图》《挑三帅》《韩元山》《齐世子游国》《火烧绵山》《北邙山》《麒麟图》《函谷关》《崤山战》《大庆关》《清河桥》《绝缨会》《八义图》《四大夫伐齐》《破樊城》《出棠邑》《伍奢骂殿》《伐郑国》《太和城》《刺庆忌》《雷阵口》《过沙江》《女点兵》《洪洛山》《蒯聩逼宫》《进西施》《槐花宫》《智瑶哭宫》《豫让剁袍》《乐羊子伐中山》《红教子》《湘江会》《吴起哭头》《天台山》《收袁达》《碧天院》《马陵道》《六国封相》《阴火阵》《群妖匣》《和氏璧》《赠绨袍》《双尽忠》《李刚打朝》《黄金台》《完璧归赵》《荆轲刺秦》《龙凤阵》《五雷阵》《云梦山》《桑园会》《困仙阵》《马鞍山》《庄子三探妻》《鞭打芦花》《忠孝图》《杀狗劝妻》《桃花传》《麦里藏金》《敲骨求金》《青石岭》《皂金山》《鸡头关》《青气瓶》《玩月楼》《三十六雷》《英雄会》《哭秦廷》《棋盘会》《水淹测州》《飞龙剑》《万宝瓶》《小儿难孔夫子》《宋康王射天》《龙门山》《三迁教子》《孟母三迁》《苍龙山》《刘月礼》《越国借粮》《闵子骞接鹿奶》《乘珠缘》《公冶长断八岔》《宇宙锋》《金川卷》《马王卷》《周公征东》《吴越会》秦代故事戏:《大郑宫》《孟姜女哭长城》《杞桥授书》《困荥阳》《木月剑》《张良刺秦》《九战章邯》《蟒蛇记》《萧何月下追韩信》《宇宙锋》汉代故事戏;《鸿门宴》《擅行传》《乌江战》《太平宴》《铁车阵》《未央宫》《落魂漂》《蒯通扑油锅》《陈平保国》《龙凤环》《石佛寺》《淮河营》《赵五娘吃糠》《阴阳镜》《裙边扫雪》《梨园山》《苏武遇仙》《苏武牧羊》《昭君和番》《双八卦》《白玉簪》《十四王带箭》《马武夺元》《走南阳》《宛城子》《草桥关》《棘阳关》《斩经堂》《淮阳关》《鸳鸯被》《走垭路》《昆阳关》《玉虎哈》《光武山》《抓打两条龙》《白蟒台》《姚刚征南》《黄沙府》《上天台》《鬼神庄》《定国剑》《王魁盘城》《贤孝记》《汉班超》《渔家乐》《长生禄》《宝莲灯》(上下本)《忠汉图》《司马邈夜断阴曹》《避寒犀》(上下本)《鸡头关》《梁鸿配孟光》《伐董卓》《金锁宴》《葵花镜》《两台关》(上下本)《血孝衫》《安安送米》《查关》《槐荫树》三国故事戏:《三结义》《桃园三投军》《百官宴》《孟德献刀》《虎牢关》《斩华雄》《盘河战》《夜得玉玺》《连环计》《借赵云》《三让徐州》《白门楼》《青梅宴》《辕门射戟》《击鼓骂曹》《斩祢衡》《战宛城》《水淹下邳》《青梅宴》《血带诏》《困土山》《秉烛待旦》《斩颜良》《出五关》《双出五关》《古城会》《斩于吉》《斩许贡》《马跳潭溪》《徐庶荐贤》《徐母骂曹》《三顾茅庐》《博龙草》《诸葛亮招亲》《丹阳郡》《火烧博望坡》《汉阳院》《三江口》《三闯辕门》《火烧赤壁》《取长沙》《鲁肃献金》《甘露寺》《长圾坡》《舌战群儒》《华容道》《黄鹤楼》《回荆州》《诸葛亮吊孝》《反西凉》《张松献地图》《截江救主》《黄魏争功》《夜过巴州》《金雁桥》《收李颜》《战马超》《取都城》《单刀会》《月下盘貂》《定军山》《水淹七军》《刮骨疗毒》《曹操伐树》《滚鼓山》《禅台让位》《赵云搬骨》《青铜剑》《走麦城》《刺张飞》《大报仇》《连营寨》《八阵图》《祭江》《五路伐蜀》《白帝城托孤》《取街亭》《失街亭》《天水关》《空城计》《斩马谡》《木门道》《葫芦峪》《五丈原》《斩魏延》《铁笼山》《凤阳门》《武侯显圣》《江油关》《哭祖庙》《廖化背鞭》魏晋南北朝故事戏:《金龙关》《麟骨床》《蚊龙购》(连台本故事戏,共四本)《李白醉写》《王蟒篡位》(连台本戏,共六本)《翠云策》《大雪山》《王祥卧冰》《六部大审》《桑园寄子》《胭脂襦》《春秋笔》《双蝶记》《阴阳剑》《平城解围》《腾云驹》《九华山》《拷冯庆》《白雀匣》《惠后逼宫》《长寿幡》《马雄抢山》《白马驮金》(连台本戏,共四本)《清平海》隋唐故事戏:《杨广篡位》《孔雀屏》《伐北齐》《蝴蝶媒》《二龙山》《临潼山》《全家福》《秦琼认姑》《皂角林》《杨广逼宫》《南阳关》《光武山》《秦琼卖儿》《金堤关》《玩琼花》《盗铜旗》《改容战父》《五虎撷唐》《锏打琼武庙》《敬德投唐》《黑洛阳》《望儿楼》《战山》《敬德认子》《琥珀珠》《木兰从军》《李密投唐》《老君堂》《米粮川》《三义庙》《斩刘文虎》《收黑氏》《四敬闹唐》《御果园》《马踏五营》《魏徵中元》《锁五龙》《罗成叫关》《千秋岭》《六合图》《麒麟山》《无极洞》《白良关》《长寿山》《独木关》《杀四门》《唐王征东》《摩天岭》《盖苏文抢山》《白访黑》《汾河湾》《薛礼骂宫》《翠花宫》《尉迟恭钓鱼》《盗珍珠粉》《马三保征东》《铁钉床》《白袍斩子》《秦段争亲》《锁阳关》《唐王征西》《盘肠战》《樊江战》《枣瓤山》《三休樊梨花》《三仙图》《斧劈老君堂》《十道本》《界牌关》《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粘天印》《木人针》《钟尬嫁妹》《梅雪图》《樊梨花挂帅》《女斩子》《白虎关》《金光阵》《乾坤带》《剪红灯》《药王卷》《闹龙宫》《闹地府》《洪江记》《大闹天宫》《唐王游地狱》《沙桥饯行》《五行山》《收悟能》《竹子国》《高老庄》《五庄观》《苑子山》《火云洞》《无底洞》《孙悟空盗扇》《火焰山》《双猴斗》《金丝帕》《琵琶洞》《稀屎洞》《狮驼山》《万寿衣》《紫金山》《红梅山》《混元盒》《二猴闹天宫》《猪八戒背媳妇》《九公桥》《玩花楼》《兴隆庵》《游金湖》《百忍堂》《反汉阳》《闹花灯》《阳河摘印》《姬家山》《破潼关》《薛强保国》《小反唐》《徐策跑城》《九炎山》《武三山传枪》《薛刚征南》《雁塔寺》《无量成圣》《龙凤针》《取武昌》《女娲镜》《取西凉》《斩狐狸》《金凤桥玩会》《孤魂阵》《九阳山》《老端午门》《龙凤会》《双叶缘》《绿牡丹》《平山擂》《四杰村》《白叮本》《万福莲》《百花亭》《贵妃醉酒》《百花诗》《文武魁》《太白醉写》《太白荐贤》《倪俊烤火》《乌鸦渡》《游月宫》《满床笏》《八培庙》《白玉庵》《二度梅》《雪梅图》《滚楼》《双鸾篦》《韩祖成仙》《蓝关雪》《高山上坟》《满春园》《粉妆楼》《金牛脱壳》《黄巢起义》《沙陀国搬兵》《金梅寺》《清凉殿》《金川灯》《满门福》《火化牛栏》《大赐福》《霸河滩》《万寿图》《刘海砍樵》《佛儿卷》《七仙国》《盘道》《劈山救母》《刺目劝学》《望景塔》《报父楼》《目连卷》《游六殿》《金琬钗》《洞庭湖》《雷振海怔北》《海棠计》《陈碧玉放粮》《西厢记》《如意壶》《困雪山》《凤鸣山》《春灯谜》《牧羊卷》《柳毅传书》《红罗转灯》《西乡擂》《洛阳桥打彩》五代故事戏:《夺魁阁》《插柳会》《五车撑》《刘高磨刀》《檎五侯》《鸡宝山》《观兵书》《石敬瑭篡位》《苟家滩》《火焚玄武楼》《五典坡》(前后本)《竹林会》《汴梁图》《高平关》《凤台关》《冻冰桥》《郭德福盘山》《坐曹府》《杀乐女》《打龙棚》《下泸州》《五子魁》《赵匡胤杀院》《七星庙》《卖华山》《送京娘》《武观音堂》《李广救娘娘》宋代故事戏:《斩黄袍》《下南唐》《阴魂阵》《贺后骂殿》《下河东》《富贵图》《天齐庙》《金沙滩》《五郎出家》《杨七郎打擂》《太君怔北》《杨六郎招亲》《唐儿府》《陈家峪》《两狼山》《天波楼》《箭头会》《告御状》《雁门关》《清官册》《破雄州》《状元媒》《五福堂》《北天门》《金枪会》《董家岭》《三岔口》《寇准背靴》《夺三关》《昊天塔》《蝉牌关》《穆柯寨》《枪挑穆天王》《辕门斩子》《天门阵》《打孟良》《打焦赞》《珊瑚塔》《孟良盗马》《铁角坟》《三相同》《破洪州》《杨八姐闹馆》《斩杨猛》《二天门》《杨家将怔辽》《四郎探母》《三关排宴》《老辕门》《三曹归天》《金丝囊》《五台会兄》《牧虎关》《杨娥坤怔西》《神州还愿》《杨唐钻市袋》《杨文广怔西》《夜明珠》《阴阳图》《十二寡妇怔西》《草桥关》《太君辞朝》《世状元》《雪氏怔西》《月梅亭》《姻缘航国图》《三元怔北》《反延安》《狄青借衣》《包天帕》《铡判官》《节孝祠》《双钉记》《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铡国舅》《铡包勉》《黑驴告状》《铡曹国舅》《铡八王子》《打銮驾》《水银罗帐》《九头案》《鸳鸯绦》《铡丁勇》《鲤鱼峡》《刘贡爷说书》《平妖传》《包公三下阴》《避风簪》《天仙帕》《八件衣》《花亭相会》《收五鼠》《捉老虎》《月光带》《梅鹿镜》《血手印》《水顺火二莲花》《白狗争妻》《百花山》《扯铺草》《无云寺》《封御猫》《双套索》《打西羌》《复太庙》《狮吼记》《木楠寺》《花儿骂相》《火焰驹》《清素庵》《史进起义》《醉打山门》《林冲夜奔》《杨志卖刀》《石秀杀嫂》《乌龙院》《宋江杀楼》《活捉三郎》《狮子楼》《打洞房》《武二郎起解》《武松打店》《快活林》《孔家庄》《董家庙》《宋江投朋》《二龙山》《真假李逵》《李逵探母》《李逵下山》《李逵得斧》《翠屏山》《祝家庄》《女三战》《雷横滚枷》《高唐州》《李逵大闹二仙山》《大名府》《大破东平府》《破二府》《神州擂》《忠义堂》《灭方腊》《李逵闯帐》《平霍州》《花钱袋》《公孙胜辞山》《打渔杀家》《瑞云亭》《水冲岳家庄》《枪挑小梁王》《潞安州》《金兀术夺汴梁》《河涧府》《精忠报国》《岳母刺字》《抗金兵》《玉麒麟》《泥马渡康王》《打兀术》《朱仙镇》《牛头山》《斩侯英》《九龙山》《水战杨么》《王佐断臂》《风波亭》《冷泉亭》《胡迪骂阎》《牛骑龙背》《秦桧顶灯》《牛皋扯旨》《高丽国搬兵》《金玉素》《鸳鸯璧》《通塘关》《游西湖》《桃花关》《乌云蚱》《黄龙关舍金牌》《化墨珠》《清风亭》《白玉梅》《阴功传》《八仙寿图》《铁莲花》《求贤鉴》《香毛带》《四报恩》《洛阳桥打彩》《拿王通》《鲁尧知马壮》《玉支玑》《清风亭》《白蛇传》《白蛇后传》《青蛇传》《四素》《王魅负义》《芙奴传》《一枝梅》《陈姑赶船》《白玉罐》《仁义卷》《温凉盏》《独占花魁》《镔铁剑》《梅降褒》《牡丹亭》《苦节传》《芙奴传》《花柳林》《莲台山》《黄龙关》《金川井》《女奉琴》金元故事戏:《百花赠剑》《得意缘》《梵王宫》《刘奎光拆书》《帝王珠》《白玉钿》《香罗带》《凌云会》《天宝图》(连台本戏)《玉虎山》《龙脉计》《归德州》《串龙珠》《广寒图》《洪武访朋》《黄粱梦》《双还魂》《取金陵》《取苏州》《百凤图》《千秋剑》《取河南》《破宁国》《九江口》《墩台挡将》《打一鞭》《花云带箭》《窦娥冤》《百花庵》明代故事戏:《斩李文忠》《打一鞭》《鸳鸯扇》《双相容》《画中人》《阴功卷》《沉鱼落雁》《兴燕山》《火龙枪》《桂香传》《玉凤坡》《独峰山》《青风山》《虎狼异》《皂雕旗》《玉凤楼》《铁弓缘》《节义宫》《双罗衫》《无影剑》《双白笔》《黄江国祭灵》《红鸾禧》《金莲灯》《烈海驹》《四莲梦》《囚龙宫》《定盘珠》《双贵图》《日月图》《绣鞋记》《双熊梦》《过关》《红黡记》《奇台姻缘》《七星剑》《征辽阳》《凤萧媒》《紫霞宫》《李凤姐卖酒》《陈三两告状》《乾坤报》《玉堂春》《复仇》《索夫盘夫》《三星镜》《苦侠奇缘》《樵夫妇》《冰纹晶》《金雀扇》《三阳开泰》《金华府》《千里驹》《法门寺》《墨玉簪》《背娃进府》《降双相》《三星镜》《忠保国》《马芳围城》《一捧雪》《打严嵩》《地风剑》《朝金鼎》《忠义侠》《双合印》《五鸣驹》《吉庆图》《三打洞》《白水滩》《汗巾记》《血汗衫》《对罗帕》《恶虎山》《胭脂驹》《四进士》《脱龙带》《雷火珠》《秋江月》《贩马记》《走雪山》《蝴蝶杯》(前后本)《宁武关》《春秋配》《墨玉簪》《玉尺楼》《四花观灯》《韩梅破三关》《康义卖桃》《三笑缘》《白玉楼》《双官诰》《折桂斧》《合凤裙》《失火印》《辛安驿》《考文》《百宝箱全传》《碧玉簪》《七人贤》《穷人计》《火化白雀寺》《百子图》《滚钉板》《泰山图》《二龙剑》《对银杯》《三进士》《秦键开弓》《崇祯观本》《对罗帕》《山海关》《铁冠图》《失辽阳》《原山镇》《善士亭》《卖苗郎》《破妖风》《虎口峪》《九更天》《牧马驿》《移花接木》《双变狗》《姜氏挂帅》《玉龙钗》《秦雪梅教子》《雪山寄子》《借尸报》《药茶计》《虎皮传》《五进士》《胭脂判》清代故事戏:《顺治出家》《反平凉》《皇姑打朝》《打南藏》《于成龙访房山》《于成龙访河南》《游北塔》《康熙访贤》《反大同》《党阁老辞朝》《马踏逍遥县》《赠凤簪》《包子馆》《明月楼》《蔡元打刀》《奇冤案》《孤儿记》《打金川》《剑峰山》《访山东》《九黄七珠》《恶虎村》《八螬庙》《盗御马》《三搜索府》《红衣计》《君臣梦》《状元车》《杨侯爷征西》《聚英会》《贪花镜》《善恶图》《热河避暑》《乾隆打宫》《红绫帕》《玉凤簪》《水月庵》《莺歌会》《金凤传》《乾隆杀花子》《人油罐》《龙凤帕》《三人贤》《龙须笔》《打南京》《行乐图》《香莲串》《仙桥岭》《错杀奸》《十八姐》《八宝珠》民国剧目:多指1912~1949年西安易俗社创演的剧目,详参秦腔史《1912~1949年易俗社戏剧创作全目》朝代不明戏:《一场梦》《一笑缘》《十王庙》《七贤牌》《九九图》《三上吊》《八仙过海》《三下扬州》《大刈脚》《丁邦硬骂阎》《十八扯》《牛郎织女》《香山还愿》《黄桂香哭坟》《阴阳河》《小姑贤》《打砂锅》《斗鹌鹑》《拾黄金》《张琏卖布》《下四川》《打草鞋》《杨三小》《两亲家打架》《张古董借妻》《张三找妻》《秃子闹房》《教学》《白丁修书》《打面缸》《尼姑思凡》《王婆骂鸡》《变活驴》《老少换妻》《怕婆娘》《功狗记》《小寡妇上坟》《小贤良》《山西娃争婆娘》《王春廉休妻》《劝盗》《双出五关》《牛郎织女》《五件衣》《水月庵》《节孝图》《对棒槌》《龙凤杯》《白虱鸣冤》《冯义娶妾》《出告条》《百药图》《西湖主》《观江图》《华岳庙求亲》《闯判官》《阴阳河》《红绫帕》《当柜箱》《吴娃顶嘴》《豆腐匠换婆娘》《近视眼》《两不爱》《两大小争风》《穷綁子》《杜小雷杀妻》《连锁》《张公义》《张羽煮海》《夜光珠》《夜审周素琴》《官三怕》《炎凉梦》《狐狸缘》《香山射鼓》《拾金不昧》《哀儿痛》《春官祭塔》《药性巧合计》《柳志春嫖院》《鬼报仇》《烟鬼自叹》《烟鬼显魂》《捉蚂蚱》《桃花媒》《索罗镜》《绣囊记》《换钱》《捎书》《阎王乐》《眼前报》《教贤良》《跑马》《朝阳洞》《紫竹庵》《蓝桥会》《错认缘》《摸狗》《鹏鹰山》《魁星卷》《翠玉章》《劈桃山》《蟠桃会》《警钟》 -
92019-10
[ 词条 ]《陕西戏剧动态》
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编辑出版的内部戏剧刊物。1962年7月创刊,1964年10月停刊,共出26期。初期为戏曲动态性的不定期刊物,后改为综合戏曲刊物。主要发表关于剧本创作、整理、改编、表演、导演、音乐、舞美及戏剧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艺术创作的经验和体会方面的文章以及戏剧活动消息。从第九期开始,开展了“戏剧要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的讨论;从第十四期开始,开展了“进一步贯彻执行戏曲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的讨论。1964年第5、6、7期刊登了陕西第二届戏剧观摩大会的许多文章。 -
92019-10
[ 词条 ]张芬莲
张芬莲(1945~)秦腔演员。女。工小旦、武旦。甘肃市丹县人。幼入山丹县秦剧团学艺,师从京剧教练付芝萍、陈剑铭和秦腔导演付涉人。表演规范,风格纤细。擅演剧目有《火焰驹》《白蛇传》《秦香莲》《回荆州》《杀狗劝妻》等,还饰演现代戏《杜鹃山》中的柯湘、《龙江颂》中的江水英、《红灯记》中的铁梅等。1982年在甘肃省戏剧调演中,扮演《爱情从这里开始》中的明辉获得集体演出一等奖。1985年以扮演《商鞅变法》中的商鞅夫人获奖。 -
82019-10
[ 词条 ]周仁祥
秦腔《三滴血》中人物造型。周仁瑞之弟,是一个坐吃父母产业、不劳而获、贪财忘义的卑耻小人;其妻马氏好吃懒做、偷情养奸。为贪父母家产,马氏唆使丈夫拒兄认亲。此二人,分属丑行和彩旦。雷震中、任慧中等出演过这一角;马氏由康兰常演。人物推想为丑扮,勾豆腐干脸,挂八字鼻卡,戴深蓝色鸭尾巾,穿深绿走云褶子,加衬领,下穿大红素彩裤,足穿白布袜、福字履;马氏为俊扮,梳大头,戴线尾子、抓髻、贴鬓、辫子,左右耳际各坠一束大黄绢花,身穿淡蓝绣花袄裙,足穿白布袜子、彩鞋,一副妖艳之形象。 -
82019-10
[ 词条 ]崇公道
崇公道秦腔《玉堂春》中人物造型。人物见于冯梦龙《警世通言》小说卷二十四及《情史》、李春芳《妒奸成狱》、朱石团《玉镯记》传奇等。为押解苏三前往太原会审的解差,同情苏三遭遇,押解途中对其多方照顾,并认苏三为义女。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幽默风趣。此人物属丑行,以老丑应工。晋福长、张润民、王辅生、席子才、崔保善等饰演过此角色。崇公道勾老丑脸,挂白五撮子,戴哨子帽,穿水蓝素箭衣,系大带,外套青丝团寿马甲,下穿淡色彩裤,系白腰包,足穿白袜子、皂鞋,身背公文,手持藤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