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恩科子
恩科子(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工须生。陕西西安市人。艺名“兰州红”。因身材短小,不长靠甲。清光绪中叶为福盛班之须生台柱。所饰《黄金台》之田单、《机房训子》之薛保、《紫霞宫》之夏良等有情有趣;演《炮烙柱》之梅伯、《二启箭》之刘备、《麒麟山》之马三保,以及《斩莫成》《斩侯英》《杀驿》《逃国》等戏,则又壮烈悲愤。尤其反串《大郑宫》之净角秦始皇,更为精湛。王绍猷在《秦中六十年来之著名演员》一文中赞道:“现身说法,已臻化境,疾徐巧缀,可为借镜。” -
82019-10
[ 词条 ]二衣箱
秦腔衣箱建制之一。存放武戏衣的专门衣箱。包括靠、改良靠、龙箭、各色箭衣、大铠、滚身子(即夸衣)、抱衣(即打衣)、马褂、鞑子衣(兵卒衣)、女战衣战裙、鱼鳞甲、虎皮甲、亮肚、靠架、校卫衣、兵衣兵坎、鹤童衣、鹿童衣、猴衣、哪吒衣、胖袄、云肩、彩裤、大丝绦、风带、板带、二角(即二角领)、扎判用具等。靠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武将角色所穿之戎装(即铠甲)。由前片、后片、两袖、两靠腿(又称“靠牌”)组成。圆领、紧袖口,全身绣满鱼鳞或丁字形纹样,表示铁甲,边沿做两层装饰,内绣万字不断头,外绣江崖,靠肚则绣动物图形。主要有大靠、硬靠、软靠、改良靠、女靠、周仓靠等种。大靠剧中武将角色所穿之戎装。有男硬靠与女硬靠之分。①男硬靠。又称大靠。背扎四面三角形靠旗,上绣龙形及海水等图案,每面旗顶端附一条飘带 等并与旗色相异。图形绣独龙或龙纹样者,为武生或老武生穿用;绣虎头者为武花脸穿用。靠色分上五色和下五色。甲纹以平金绣出。靠的附件有白虎座子与靠旗,白虎座可插四面靠旗。白虎座子上加楔成四巢,旗色与靠色须一致。穿用时加戴三尖领。若系元帅穿用,还须加戴帅盔。②女硬靠。剧中武旦角色所穿之戎装(即铠甲)。形制与大靠同,唯肚靠略小,不绣龙纹虎纹,而绣双凤牡丹。靠肚下端增设两排长飘带,带头为宝剑形,缀排穗,肩甲下衬荷叶袖,沿边缀以网穗,使其更富于装饰。杏黄缎韦陀纹男大靠—— — 背壶及靠旗黑缎盘金绣男大靠粉红绉缎彩绣女大靠软靠凡剧中角色扎靠而不戴靠旗者,称为软靠。如秦腔《古城会》等戏中之关羽着靠即属此类。改良靠在原靠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有男女之分。①改良男靠。原系周信芳制,后在秦腔中沿用。特点为:不插靠旗,去掉靠肚,增加前后两片靠腿;腰系软带,带正中与靠两头均有虎头;各块甲片边缘均缀排穗,靠外可穿罩官衣。如秦腔《张松献地图》中刘备即穿此靠。改良靠不及大靠威武,故剧中只供下级将官穿用,若系番将则须戴毛兜兜。②改良女靠。款式与男改良靠大同,唯甲片所绣纹样改为凤凰牡丹花纹。白缎彩绣改良男靠大红缎彩绣改良女靠周仓靠剧中周仓专用,故名。其形制与大靠大同,唯因周仓身形特异,故靠肚加宽,靠腿加大,且靠肚不绣龙虎纹,而做鱼鳞甲,并缀以两块护心镜。靠肚下沿缀网状长穗。穿用时须用扎判方法造型;垫包甚多;使其挺胸腆肚、缩头耸肩。霸王靠戏中西楚霸王项羽专用。黑色,其形制与大靠大同,唯靠肚下沿缀网状长穗。关羽靠戏中关羽专用。绿色,其形制与大靠大同,唯周身甲片均缀有黄色排穗。二郎靠戏中二郎神杨戬专用。深黄色,其形制与大靠大同,仅靠旗为方形。专用靠因剧团条件而定,一般不备,多以普通靠代之。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王侯、将令页、校尉所着之服饰。款式为圆领、对襟、大袖。衣长及腰,袖长及腕。与普通马褂无异。色有红、绿、黄、白、黑五种,穿用时内套箭衣,并戴三角领,佩戴凉帽。有团龙马褂、团花马褂及黄马褂。团龙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多系帝王、侯爷角色行路时穿用。款式为圆领、对襟、大袖。衣长及腰,袖长及腕。上绣团龙纹样四团,分布于前胸后背和左右两臂。袖边、衣摆为海水。配衬箭衣、戴三尖领。团花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家将、校尉等角色穿用。款式与团龙马褂无异,唯团龙纹样以团花代替,且袖边、衣摆无纹饰。黄马褂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随从角色穿用。款式与团龙马褂同,但无纹饰。大铠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御林军专用服饰。形制与大靠略同,唯靠肚以下甲片分左右两块,且无靠腿,不插靠旗,甲片中间不绣鱼鳞纹,而绣以风车大纹样。箭衣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圆领大襟、马蹄袖,前后开叉齐腰。原为清代的官服,后用于戏曲舞台。颜色有上五色、下五色十种。分龙箭、花箭、素箭。龙箭上绣龙纹,下绣海水,多为皇帝出朝时黟穿,武将亦有用之;花箭为武将战败丢盔弃甲时所穿,上绣团花;素箭有黑、蓝等色,是公差、老军所穿。包括龙箭、花箭衣、素箭衣等。龙箭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圆领、大襟、马蹄袖,下身前后左右开奴,奴筒及腰。分花、素两种。其花绣纹样各有不同。衣上绣有龙团、蟒水等,与“蟒”相比,龙团少二,即前后各三团,两臂各一团。绣法亦有彩绣、平金绣之区别。彩绣多为武将或皇帝出朝穿着,平金绣多为绿林豪杰穿用,武将有时亦穿用此服。并搭“三尖领”,系“鸾带”。花箭衣秦腔戏衣的一种。为剧中少年英雄、武林豪杰角色之着装。款式为圆领、大襟、马蹄袖、四开衩。花分团花、散花两体。团花“枝子花”、牡丹连叶,剧中常为少年英雄穿用,前三后三两臂各一。系大带。散花多为男妆女将穿用。搭云肩,系鸾带。草莽英雄则加挂毛兜兜。素箭衣秦腔戏衣的一种。与龙箭衣、花箭衣同,唯无花绣,仅有宽边缘饰。分缎制、布制两种,缎制分黑、紫、灰、白四色,用于英雄侠士或衙役班头。也可作扎靠衬里,故又称“衬箭”。布制无缘饰,为剧中低等衙役或解差着用。打衣又称“豹衣”“抱衣”“英雄衣”。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常为侠客、绿林好汉等角色穿用。款式为大领、大襟,窄袖,下摆另续两层折裙,名“走水”。领边袖口及下摆均绣宽边缘饰。小团花纹样散绣于衣裤之上。配扣背绦子、鸾带。另还有老年义侠穿用的素抱衣,其款式与花抱衣同,但衣裤素底不绣花,而领边、袖边及下摆仍有缘饰。另有战衣战裙、滚身子、猴衣等。战衣战裙秦腔戏衣的一种。其款式与改良女靠大同,唯不戴云肩,不束腰带,也无甲片,上及对襟短衣,下及两片靠腿,内穿长裤,上衣、靠腿均绣纹样和壮丹花纹装饰。滚身子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圆领、大襟、窄袖。分花、素两种。花滚身全身散绣燕子或蝴蝶,剧中为丑行侠客穿用;素滚身仅在前胸及左右两侧缝缀三排白色“英雄结”(即排组)。服色以素黑居多。剧中为江湖义士、家丁打打手穿用。猴衣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为孙悟空专用戏衣。款式为圆领、大襟,窄袖,宽边,下摆另续两层褶裙。近年来又时兴以“挎子”覆于两胯之上。挎子用布或缎制作,下沿四周呈扁叶状锯齿形。黄色,上绘毛花纹样,表示猴皮。并与猴帽配套穿戴。袍服饰品秦腔戏装的附件饰物。计有云肩、腰巾、仮单、四喜带、绦子、玉带、大带等多种。云肩秦戏装的装饰物。旦角穿用蟒和宫装时,必须加穿。立领,对襟,大仅盖肩,边呈云形,缀有网穂,上绣牡丹等图案,以如意图案为边饰,穿用时套在脖肩之上,颜色可与服色相配。女蟒云肩饭单秦腔戏装的装饰物。兼有围裙的用途。上端尖圆,页部有扣襻,与上衣领结连接,左右抹角,胶下也缝有襻带,绕于背部系结固定。丝绒或级料制,上绣花草装饰,并系四喜带。色有多种,凡着袄衣袄裤的小家碧玉角色,都须配穿。如《柜中缘》冲许翠、《拾玉镯》中宋巧娇所穿即是。玉带秦腔戏装的装饰物。硬胎,黑色,上镶方、圆形小玉块,穿蟒和官衣的角色都须佩戴。绦子秦腔戏装的装饰物。丝麻编织而成的绳子。长约四米,绦头为穗。凡穿褶子、帔、老旦蟒的角色佩系。 -
82019-10
[ 词条 ]杨全儿
杨全儿(生卒年不详)清同治、光绪时期秦腔演员。主工须生。甘肃甘谷县人。与三元官同系一师所教。据传,光绪二十一年(1895)前后,曾应三元官之邀到兰州献艺,会长为试其技艺,要其以仓颉、观音菩萨为主角,编演一出情节连贯、内容不可重复的连台本戏,自定会期及编演时间。后杨全儿主动承担,并以传说中的八大神仙禽情绝俗、拯溺救世等情节为主线,编成《玉皇传》72本连台本戏,连续演唱72天,观众、同行因此对其大为折服。自此,获得“赛天红”的美誉。 -
82019-10
[ 词条 ]晋(福长)派
晋福长创立的丑行流派。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晋福长(1890-1965),秦腔演员。陕西西安市人。9岁入长庆社,与阎国斌、刘光华、王禄林同科。以演木偶、皮影小戏开蒙,三年工夫,练就了唱念敲击多种技能。遂被榛苓社看中,从此由小戏改学大戏。因其自知身架功力稍欠,加之赋性洒脱是崇尚自由之人,而秦腔之丑行,“有临场发挥的余地,随时可以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尤其对于世态炎凉,满眼不平,恰如骨鲠在喉,以吐为快。”凡此,俱与他耿直的秉性、清浊分明的个性十分对路,故将丑行确立为终生进取的从艺目标,“应当说,这是个相当高的起点,与其曰后成长为有独立人格,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一代名丑’关系密切。”后在关中各县搭班演戏。他扮演的小丑以“说”见长,口齿流利,善说快板。诙谐幽默,风趣横生,素有“滑稽大王”之称。晋福长记忆力惊人,腹库存戏200出以上。另外他的多才多艺也是“屈指无几”,秦腔之外能唱眉户、道情、汉调二黄、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曾与老辈著名旦角安鸿印演《小八扯》,一会儿唱汉调二黄《天水关》的诸葛亮,一会儿唱河北梆子《杀狗》的焦氏,一会儿唱秦腔《杀庙》的秦香莲,还唱《男绑子》的唐代宗,安鸿印则对唱花脸郭子仪,珠联璧合,丰富多彩,于今少见。1952年,流落半生的晋福长,被接到西安易俗社养老,安度晚年。1965年,传统剧目全部停演,他和安鸿印、汤涤俗、王天民、李可易等退休回家,不久于西安病逝。他诙谐、幽默、滑稽的喜剧艺术,是秦腔表演艺术宝贵的遗产,值辱继承和发扬。晋(福长)派艺术特色丑角向来不注重唱工,只重念白。晋(福长)派艺术特色同样集中体现在大段念白上,尤其他的晋白,堪为一绝。当年何振中(扮曹玉莲),和家彦(扮曹福)联袂演出《走雪》,晋福长在剧中同时串演两个“买卖人”,一老一少,一人双演,戏装都不换,只在上、下场间隙,加一个“髯口”了事。却着意在“白口”上大做文章:一个瓮声瓮气,生冷蹭倔,显得极不随和,因生意没谈成,还憋着一肚子气;一个调高声柔,满面春风,圆通老到,虽然事也未办成却买卖不成仁义在。此一老一少,均操持着一口流利的山西话,别开生面的演出,观众极感兴趣。晋福长的祖籍本在山西临猗,其家老辈因经商而落户西安,自幼在家说家乡话,对外操陕西腔,两种方言都很地道。因而,秦腔丑角的“晋白”,极有可能始于晋福长,倘果真如此,还当追记首创之功。另外,晋善说绕口令式的快板段子,而且段子愈长,吐字愈清,口齿伶俐,声调铿锵,节奏绵密,且富感情色彩,说到紧要处,还能边说边吹动八字胡,饶有风趣,故辱“滑稽大王”之称。《捉鹌鹑》出场后的“大徒弟叫踏打,二徒弟叫打蹬”,还有《拾黄金》的“说一个一,道一个一”,以及“一个小伙爱放羊”等大段绕口令式的快板,均为其独创,已成秦腔家珍。再加上晋福长善于现场“抓哏”,他和孟遏云、沈爱莲、苏蕊娥等含演《女起解》所扮崇公道,爽直、善良、憝厚、倔强兼而有之,十分难辱。剧中有一句台词:“谁再问我,我就说我是苏三他干大哩!”他则时作变通,有意把“苏三”说成配演者“孟遏云”或“苏蕊娥”,现场抓哏,观众欣然,很有舞台效果。但若与何振中配演,却不如此,因为他们是平辈,年龄相近,他绝不以占别人便宜而哗众取宠,这也可见其戏品艺风。正因如此许多同业都乐于与他同台,因为他并不一味表现自己,喧宾夺主,而是默契配合,甚至利用丑角的“灵活性”,替别人掩饰破绽。他的丑角戏,古装、时装都有,多而且全,诸如丑官、丑将、商役、解差、脚夫、店家、媒婆、鹤儿、和尚、尼姑、土匪、小偷、地痞、流ffi、浪子、二混、阔佬、恶少、市民、村夫等,而且善于体察,各俱情态。其突出之处在于演人,而不是“耍怪”,因而丑角不丑,通俗而不庸俗,幽默而不油滑,颇有格调。《打张继保》、华阴蒲溪街不唱《审头刺汤》、后坝孙家庄不唱《拾玉镯》等,因为前者属汤姓望族之“违戏”,后者风流事有辱孙家大户之门风。此外,小庙不唱大神戏,民家不唱封神戏等,原因也在于有违“小不劳大,劳大不容”之习俗。 -
82019-10
[ 词条 ]面具
面具秦腔演出中特技用品的一种,表演妆扮之一。面具用纸褙做成,有面颜起伏,挖出眼孔,上绘面目表情或脸谱,并涂刷清漆固色。形制有桶形面具、只罩颜面面具、半截面具3种。①桶形面具。用来罩住头颅的面具,如秦腔《探阴山》《游西湖》中的牛头、马面、大头鬼等。②只罩颜面面具。秦腔《跳加官》中的加官、《八件衣》中的吊死鬼等鬼怪形象所用的面具。③半截面具。仅罩住颜面上部,口唇下颔露出的面具。用于《黄河阵》中三霄变脸、《太湖城》中孙武子由须生变为金脸等。 -
82019-10
[ 词条 ]口条
口条又称“口面”“霄口”。秦腔演出中特技用品的一种。用马尾或牦牛毛在铜丝上以丝弦扎缚而成。即须生、老生、净角及部分丑角所挂假须,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区分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等特征。秦腔口条与京剧相比,较:短且厚密。有黑、白、麻(灰)、紫红和红白相间5种颜色,分三绺、五绺、楂楂、八字、吊搭等品种。①三络。又称“三”。“口条”之一。连胞长须,分为三绺,故名。其中左右两络顺耳而下,稍小,正中一络覆盖口唇,宽大。色分黑、白、麻(灰)三体,故又有“黑三”“白三”“麻三”别称。系中年及中年以上文人、官员等戴用。黑三如《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所戴,白三如《烙碗计》中的刘志明所戴,麻三如《二进宫》中的杨波所戴。②满。“口条”之一。连腮长髯,成一整片覆盖口唇下颔,长及挤下。色分黑、白、麻三体。黑满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白满如《将相和》中的廉颇,麻满如《游西湖》中的贾似道。③五绺。“口条”之一。须分五绺,故名。两耳边各一绺,稍下处各一绺,正中为一大络,遮住口唇,须长及挤下。仅有黑色一种,为关羽角色专戴。④张。“口条”之一。因其在“满”的正中开一小口,使口唇露出,故名。色分黑、红二体,“黑张”如《芦花荡》中的张飞,“红张”如《辕门斩子》中的孟良。戏中凡戴张者,须插与“张”同色“耳张毛”。⑤扎。京剧称“虬髯”。“口条”之一。用牦毛牛尾搓成细毛绳,使之卷曲蓬乱。扎缚于口条架上,形成厚密连腮短须,以刻画角色粗莽性格。仅黑色一种,如秦腔《杀寺》中党伯雄所戴即是。⑥楂楂。又称“一字”。“口条”之一。与“扎”同属胳胞短须,但曲。色有黑、红二体。黑色如《游西湖》廖寅所戴,红色如《火烧余洪》余洪所戴即是。⑦八字。“口条”之一。左右两撇胡须,形状如八字。有两种:一种扎附在铜丝架上,用时挂在耳际;另一种扎在铜丝卡子上,用时夹在鼻中膈骨,故称其为“鼻卡”。分黑、白、麻三色。黑八字如《玉虎坠》中酒保;白八字如《金玉奴》中金松;麻八字如《顿和园》中李鸿章。⑧倒八字。“口条”之一。八字胡须倒挑上去,故名。将牦牛扎在铜丝或卡子上,挂在耳际或卡在鼻中膈骨,后者称“鼻卡”。分黑、白二色。均为戏中文丑(师爷)、老丑(解差)所戴。⑨吊搭。“口条”之一。八字胡须下吊一撮短须。露出口唇。仅有黑色一种,如秦腔《周仁回府》中凤承东所戴即是。⑩五撮子。又称“五嘴”。“口条”之一。耳边两撮短须,嘴上方两撮,颏下为吊搭,共为五撮。分黑、白二色。黑五撮如秦腔《玉虎坠》中王腾,白五撮如《玉堂春》中崇公道所戴即是。?一撮子。“□条”之一。短须仅一撮,也仅黑色,如秦腔《玉虎坠》中贺其卷所戴即是。?耳毛。净角所用假鬓毛。用马尾或牦牛尾扎在铜丝上做成,长15厘米左右,上下髭出,上长下短。使用时将铜丝把插入太阳穴水纱里,左右各一支。凡戴“张”的角色均须插耳毛,颜色与“张”一致。如秦腔《芦花荡》中张飞耳毛戴“黑张”插黑耳毛,《斩单童》中单童戴“红张”则插红耳毛。 -
82019-10
[ 词条 ]耿(忠义)派
耿忠义创造的秦腔流派,人称“耿家流派”或“兰州流派”。耿忠义(1884~1947),甘肃甘谷县人。主工大净、毛净,兼演一些须生戏。他有自己的剧目、独特的表演工架和脸谱造型。耿家流派是甘肃秦腔古老风格的典型,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甘肃秦腔流派之一,今天依然受到当地观众的推崇。其父(黄毛子)是清末兰州秦腔名伶,三元官的高徒,以须生戏出名。父病故后,拜唐待诏(唐华)为师,也深受陕西演员高天喜的影响。先工小生,后改须生、花脸。中年长期在兰州育云社、文化社搭班演出,他演戏气度庄严,神色凛然。其所创造的痩型脸谱别具一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208幅脸谱被著名演员岳钟华画出,并由名画家郝进贤复制编辑成册,成为研究我国戏曲脸谱造型艺术的珍贵资料。耿的传人很多,最有名者是赵福海,目前已衍生为四代传人,甘肃净行多宗“耿家”,故有“耿派”一说。耿(忠义)派艺术特色耿忠义以工架而见长。兰州观众向有“看架架”的习俗,盖源于此。他演戏,讲究一个“泰”字,非常注重人物的气质和身份,蕴含很深。他平日很有修养。所以后入学耿派戏者,往往是形似而神非。即便他演反派角色,也从不丑化人物。如演曹操、贾似道,也是神情庄重,道貌岸然。如演《游西湖》,当贾似道念出场引子“两朵宫花侵日月,一双袍袖压乾坤”时,语气非常沉重,显出一副权倾朝野、凛不可犯的威仪。这些奸相刚上场的脸谱,只画两道淡扫眉,一副黑眼圈。到节骨眼上,黑眼圈当场变成了长锋三角眼,两颊突出,阴森肃杀之气立上眉端。令人不寒而栗。当众位夫人上船时,贾似道不理不睬。遇到李慧娘刚要举步,贾似道忽然用右袍袖一挡:“慧娘,慢着,慢着!”亲自踏稳上船板,然后用左袍袖向慧娘一摆,让她放心上船。这虽然是对慧娘表示特别宠爱的一个小动作,但他当着众位夫人面前,却做得落落大方,毫无顾忌,好似理所当然,一切任我为之。又如他在半闲堂叫贾化讨一把剑来,当贾化递剑过来,他左手握剑鞘,右手拔剑,双目盯视剑锋,阴森森地“嗯”了一声,然后又将剑推入鞘内。这一微露阴狠的神色,不禁使人毛骨悚然。就在这“嗯”的一声中,决定了李慧娘的命运。耿忠义的表演还孕育着一股庄严肃穆的神气,尤其演《黄花山》的闻仲、《五岳图》的黄飞虎、《大雪山》的黄遵道等,令人肃然起敬。他演的闻仲,画黄脸,泰山眉,额头有一天眼,平时用三角形的黄表纸遮盖,上唇的胡须一直勾勒到左右鼻翼,鼻尖如峰。头戴紫金冠,冠上插黄表纸花,戴黑三络须、黑耳毛,耳毛不是朝上长,而是横生的,像排笔一样。穿黄靠,用一领墨绿色的道袍扎肩,一直由后背扎到肩头,肩头扎成两朵花。登厚底靴,手执一对用黄表纸装饰的金锏。仅这一造型就突出了人物威严神色。闻仲与子牙阵前对话时,坐在高场。左手抱双鞭,右臂反拄膝头,双目微闭,满含愠怒,活像一座尊神。当与子牙开打时,上场三个举锏的姿势,庄严而巍峨。最后揭开天眼,唢呐牌子一吹,俨然是法力无边,天旋地转。耿忠义的工架非常优美,兰州人尊称为“架架儿”。他的身材修长,骨骼紧凑,双肩平整,面容清俊,额头宽方。画花面棱角鲜明,扎姿势有一种自然美。他的每一个造型动作,都有很强的雕塑感,很多架式和泥塑神像近似。他善于借助雕塑性的工架和大写意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三两步,一转身,就是一个很美观的架式。演《火焰驹》中的“传信”一场,艾谦对李彦荣诉说李府惨遭诬陷、大祸临头时,双手互握左右腕,打偏腿,转身,把罗帽由脑后甩到前额,十指交叉,双肘斜摆右侧。站丁字形,左腿微躬,左脚尖略略点地。浑身颤悚,双目闪电,表现出一昼一夜由苏州赶至北国传信的紧张、疲惫和急切的心情。每到这,观众无不喝彩。他的下场姿势最为优美,每出戏人物的每次下场都不重样。这是他的戏里最精彩的场面,观众是作为重点欣赏,不看耿家的下场是不过瘾的。耿忠义的工架,虽有泥塑神像的特点,但不僵化,是人而不是神。他借助那种神态和神气,更鲜明、夸张地表现人物格棱角和精神状态,他在紧要三关,三五下就能勾勒出人物的精神气韵。他的工架特点,简略、快当、干净,很讲究渲染气氛。如演《传信》,上场时,先是一把火铺路,人物随火而行。用扬鞭、勒马、抽马、踏四角的舞蹈动作,表现出艾谦如火如燎的心情,最紧张处,连抽三马鞭,连放三把火,又在右胯下放一把火,从头顶向下放一把火。立时火团滚滚,烟尘蔽日,集中、形象地表现了特定的情景。正如他唱的台词一样:“跨下了火焰驹四蹄生火,耳内里忽听得风号叶落。就地下尘土起一片烈火(这里是三鞭子,三把火),眼看看加一鞭越过草坡!”他总是讲究用“三”来一层一层地刻画人物。《火焰驹》中艾谦的三鞭子,《战方腊》中方腊的三杆子,《老君堂》中程咬金的三板斧,还有《游西湖》中慧娘与裴瑞卿眉目传情时,贾似道的三看,《白逼宫》中尚方宝剑悬挂宫门时,曹操的三拜,《五岳图》中面对定海神针时,黄飞虎的三退等。此外,耿忠义的艺术造型,也随着剧情发展而变化。脸谱变,服装亦变。如《血诏带》中的曹操,起先是眉目清淡,戴金貂穿红蟒。到逼宫时,变成了凶恶的三角眼,更换为黑貂红官衣,腰悬宝剑。整个造型,立时由“泰”变成为“奸”,那种庄重威严的气象,完全被阴险凶狠所代替。进宫时,歪戴相帽,斜披宝剑,狰眉怒目和狼顾鹰视的神色与姿态如同凶神一般。当然,其表演风格也不囿于一格。有时大笔一挥,立显神韵;有时也细密点染。毛发如生。《白逼宫》逼死皇后奏禀汉献帝西凉马超造反,请主家定夺。”此时的汉献帝已魂飞魄散,不能自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代传圣旨:“曹操听旨:西凉马超造反,命我卿带兵征剿。胜了加官进爵,败了吗——也就败了,嘿嘿!”他在这嘿嘿大笑时,用左肘将献帝轻轻一捅,然后又道:“有道的明君呀!嘿嘿(大笑)”跪辞谢恩。这个小动作,非常巧妙地刻画了曹操的奸狡。但当欲出宫院时,突然警惕起来,说什么:“观见汉家文武以在宫门摆来摆去,莫非有谋操之意?安呔,说什么有谋操之意,兵权现在我手,谁敢加害于我。待我大喊三声,看他们哪个胆敢逆前!”此时,他翻身拔剑,照定宫门大喊:“呜呀呔,魏王出宫来了!”神色俱厉,不可一世,一副飞扬跋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嘴脸。耿忠义饰《下河东》之赵匡胤耿(忠义)派脸谱耿忠义的脸谱,也是独树一帜。被人尊之为“耿家脸谱”而备受推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成流行趋势,并进入市场领域、小吃摊贩、商店字号等均作为广告张贴画,居民厅堂之陈设、节令所贴之门神而广为传用。“耿家金谱”社会风靡之广,至今依然作为兰州的一种文化符号而享誉民间。由此推动了甘肃秦腔脸谱传承和发展。“耿家脸谱”与“耿派表演”是一致的。它既不同于京剧脸谱,也不同于陕西秦腔脸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瘦而长。讲究庄重、夸张、形象、干净而美观。其笔锋如芒,勾勒入微,骨路棱棱,性格鲜明。因此,“耿家脸谱”不仅成为甘肃演员遵循的范本,而且也成为广传民间的美术品。“耿家脸谱”讲究性格化,讲究鲜明的色彩对比。如包拯的脸谱,不像京剧那样画成一片黑紫。他在包拯的额头不仅画有白色月牙,而且还画了红色的太阳,象征包拯明并日月两只眼睛画得很庄重,显得公正无私。脸腾染成粉红色,给人以爽朗、亲切之感,以示其忠诚廉明。又如张飞脸谱,在额头左右,画上两朵逗人梅花,突出喜辣之相,使人玩味不已。耿家脸谱的笔锋,如银钩铁划,很有点国画和书法的味道。如画《五岳图》中黄飞虎眼旁的鱼纹,细细地顺笔两扫,立显庄严威武之神韵。画《黄花山》中闻仲的腮纹,刚劲凌厉,酷似齐白石笔下的虾须,翼然飘动。耿家脸谱中,还有些其他剧种所没有的特殊人物造型。如《鸡头关》中英勇善战的女将穆兰英,其脸谱设计很奇特,右睑是美丽的花旦妆,左脸是狰狞的花面,斜眉怪眼,巨口獠牙,额、鬓、左颊染成绿色,以示其有大片青记。这个戏在表演上,也是半旦半净,有特殊技巧。耿在晚年也不再演此剧,现已失传,仅存脸谱而已。耿(忠义)派代表剧目与传承耿忠义戏路很宽。花脸剧目有《火焰驹》《黄花山》《破方腊》《破渑池》《斧劈老君堂》《血诏带》《游西湖》《五岳图》《虎囊弹》《鸿门宴》《庞涓捜车》《严世藩捜杯》《马芳困城》《老君堂》《黄飞虎赶驾》《斩侯英》《游西湖》以及《捜杯》《捜草》等;须生戏有《法门寺》《灯棚失子》《八义图》《五花马》《灭六国》《精忠传》等;老生戏有《黄金台》《太和城》《放承恩》《八义图》《法门寺》《秋胡戏妻》《审姜理》《李陵碑》等百余出。耿忠义一生培养的戏剧人才很多,赵福海、杨金民均为其真传弟子。此二人又承师授徒,如此推衍,又教出刘新荣,刘新荣又教出张菁,还有王镇江、段永华等,当属耿派第四代传人。他们虽然年过七旬,迄今仍活跃于舞台。民间崇尚耿派艺术的好家更是数不胜数。由此相衍传承,代代发展,使“耿派”艺术不断发扬光大。赵福海原名玉德。甘肃秦腔演员。主工毛净。生于1887年。甘肃陇西县人。12岁入忠义社学艺,师承耿忠义。先后在甘肃育云社、文化社、福利社、靖远剧社搭班唱戏。代表剧目有《马踏五营》《大雪山》《破渑池》等。为人秉性强悍,不畏强暴,曾因兵匪调戏女演员,打伤若干兵匪而拘捕,备受苦刑,终未屈服。1955年调入甘肃省戏曲艺术研究会,口述秦腔剧目130余本,绘制耿派脸谱150幅。1954年选为甘肃省第二届大代1962去世。杨金民甘肃秦腔演员,原工须生,后改毛净。生于1914年。银川市人。最早入陕西戏班,1932年到甘肃,先在靖远丁振华戏班,后到兰州文化社,1992年去世。其演技深受耿忠义表演风格影响,成为“耿派”主要继承者。如《火焰驹》之艾谦、《白逼宫》之曹操、《游西湖》之贾似道等,从脸谱、台架、姿势均有耿派风范。一生演剧甚多,尤以《白逼宫》一戏最享盛名。王镇江甘肃秦腔演员。主工二净,兼演武生并擅司鼓。生于1939年。甘肃兰州市人。8岁入一豫剧私家班学戏,过硬的幼功深得名家李益华、彭安民所赏识,从此拜彭安民、曹福成为师,并成为兰州工人剧团的正式演员。后又被“耿(忠义)派”第三代传人刘新荣收为弟子,亲授《黄华之》、《白逼宫》之曹操、《火焰驹》之艾谦、《黑访白》之敬德、《灭方腊》之方腊、《一捧雪》之严世藩、《高平关》之赵匡胤、《太和城》之孙武子、《潞安州》之陆登、《盘门》之田单、《炮烙柱》之梅伯、《五岳图》之张奎等耿派戏。也基本掌握了耿家火彩戏及“三杆子”“三鞭子”“盘头过顶”“老龙晒背”“背顶”“彩鞭打碗”等特技绝活。作为“耿派”表演艺术唯一的第四代传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63年调入定西地区秦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戏禁演后,又专工司鼓,并对“耿家脸谱”临摹研习,目前能演100多本传统戏。1979年调入甘肃省艺术学校,任打击乐教师,1996年退休。 -
32019-10
[ 词条 ]周秀英
(1937~ )秦腔演员。女。初工武旦、小旦,后改演青衣、老旦。陕西西安市人。1953年入陕西朝邑剧团学艺,师从韩正满、党顺民。后得李爱云、沈爱莲指教。1953年到甘肃,先后在张川、天水地区秦剧二队演戏。现为天水市北道区秦剧团演员。擅演剧目有《斩秦英》《庵堂认母》《玉堂春》《白玉楼》《三娘教子》,以及现代戏《党的女儿》之李玉梅等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