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天明戏
亦称“鸡鸣戏”“连登科”“连轴转”“不落台戏”等。秦腔演出习俗。旧时,会戏第二天的演出,要求从晚场开戏,一直演到次日天明,故称天明戏。天明戏旨在为神“暖寿”,故多在神灵寿诞庆典庙中举行。同时也因乡俗不同而各有所别:陕西省大荔县把正戏日(即第二天的演出——亦称“中戏”)早上开台演出的敬神戏叫作天明戏,同时又把天明戏和上午演出的“一本加三折”,以及下午接连演出的“折子戏”等三部分则称为“连登科”;白水县苍圣庙以及华县、华阴等地的天明戏,则指正戏日凌晨从鸡叫第一声开戏,直到次日午夜丑时连续不断的演出。即使吃饭也不得停戏,台下无观众,台上也要“锻鼓响,戏照常”,故称“鸡鸣戏”或“叫夜戏”。稍有差错,会长便会用三眼枪或单眼铳连珠炮似的打上台来。天明戏除大戏不落台外,江湖班、曲子班、皮影、木偶等班均有此俗。其成俗原因,一是社家为炫示财大气粗,二是社家为多抽赌头,增收摊点税额。因此,有会戏,必有天明戏。 -
82019-10
[ 词条 ]姚以壮
姚以壮(1925-1973)秦腔剧作家。陕西靖边县人。曾用名姚育壮。1941年参加革命。1949年随十九兵团进驻宁夏,参加筹办《宁夏日报》,并任总编室主任。1954年调任银川地委秘书长兼《银川报》总编辑,后任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宁夏文联副主任,兼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58年创作秦腔现代戏《人间天上》,后又创作《西吉滩》(合作),改编《康熙访宁夏》等。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82019-10
[ 词条 ]王烈
王烈(1925~)秦腔剧作家、一级编剧。陕西商县人。原名王继粲,笔名幼宣、左旋、王月旦。陕西师专毕业。1949年以来,先后在咸阳分区文工团、陕西省文联、剧协陕西分会、《陕西文艺》《陕西戏剧》杂志社工作。1962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专职编剧,兼该院创研室主任和《院刊》编委等。创作、改编并与他人合作的剧本有戏曲《仇荐》《兄弟姐妹》《孙庞之交》《燕子河》《骆驼岭》《邵小利》《清风亭》《玄都观》等,歌剧、独幕剧有《迎春花开了》《一张结婚证》以及《大字报》《挖墙角》《刘三做饭》《割麦》《黎巴嫩的儿子》《群魔丑象》等。其作品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和中央实验歌剧院等剧团演出并屡获奖励,另有戏曲专著《编剧十讲》《剧规初探》出版和论文、剧评、诗歌、杂文见诸报刊。 -
82019-10
[ 词条 ]《百年易俗社》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何桑编著。2011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新型的秦腔学社——陕西易俗社(1912-1949)”全面论述了易俗社的诞生、发展及深远影响;中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易俗社(1949~2005)”,从新生到戏改、演出队伍建设到出国访问演出;下篇“文化体制改革、易俗社并入西安秦腔剧院时期(2005年后)的转企改制情况”。书前有“引言”,书后有“后记”。 -
82019-10
[ 词条 ]姬颖
姬颖(1920-1973)秦腔剧作家。陕西蒲城县人。早年在西安读书,1938年参加革命。1949年后任陕西西安市人民政府二办副主任。1957年起,先后调任西安易俗社副社长、陕西省戏曲学校艺术室主任、西安尚友社副社长等。发表过关于秦腔改革的文章,刊于1958年《戏剧论丛》的《易俗社四十七年》(与杨公愚合作),是首次全面评价易俗社历史经验和艺术成就的长篇论著。创编和改编了大量秦腔剧本,创编秦腔剧本《吃粥记》,改编的秦腔传统剧目有《关汉卿》《圣旨的罪恶》《桃花扇》《破宁国》《铜台破辽》等。 -
82019-10
[ 词条 ]《秦腔流播》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晓亮、杨长春、付晋青、章志明、柳萍、王瑛编著。2011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分“秦腔生长在大西北、秦腔流播全国、秦腔‘漂洋过海’”三节,书后有“后记”。 -
82019-10
[ 词条 ]尚若
尚若(1919~)秦腔剧作家。副研究员。陕西永寿县人。1938年在省立中学上学,同年由组织选送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9年入边区西府干校深造。1949年后,曾任彬县分区宝鸡地区文工团团长、陕西省剧目修审委员会秘书、省剧目工作室编辑组组长等职。1980年调至省艺术研究所工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创作戏曲剧本,有大型秦腔反特现代戏《觉悟》《解开疙瘩》《光复台湾》(与人合作)、《双元记》《风波斧》《孙邳扬》等;改编《玉堂春》《两兄弟》《穆桂英》等剧目。其中《光复台湾》《玉堂春》等剧,除秦腔剧团上演外,还被豫剧、晋剧、汉剧移植演出。此外,曾与他人合作,还将电影《钢铁战士》《儿女亲事》改编成秦腔本搬上舞台。 -
82019-10
[ 词条 ]《妇女代表》
秦腔现代本戏。胡苏根据孙芋同名话剧改编。唱做并重。1954年西安易俗社首演。导演陈光、杨令俗。宁秀云、肖若兰、张健等演出。本剧讲述了农村妇女代表张桂容土改翻了身,积极带领妇女参加生产,学习文化,改变落后习俗。却遭婆婆和丈夫的阻挠。为了争自由、求平等,改变妇女的社会地位,她和婆婆、丈夫及思想落后的接生婆展开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式的斗争,终于取得婆婆、丈夫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