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姬颖
姬颖(1920-1973)秦腔剧作家。陕西蒲城县人。早年在西安读书,1938年参加革命。1949年后任陕西西安市人民政府二办副主任。1957年起,先后调任西安易俗社副社长、陕西省戏曲学校艺术室主任、西安尚友社副社长等。发表过关于秦腔改革的文章,刊于1958年《戏剧论丛》的《易俗社四十七年》(与杨公愚合作),是首次全面评价易俗社历史经验和艺术成就的长篇论著。创编和改编了大量秦腔剧本,创编秦腔剧本《吃粥记》,改编的秦腔传统剧目有《关汉卿》《圣旨的罪恶》《桃花扇》《破宁国》《铜台破辽》等。 -
82019-10
[ 词条 ]《秦腔流播》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晓亮、杨长春、付晋青、章志明、柳萍、王瑛编著。2011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分“秦腔生长在大西北、秦腔流播全国、秦腔‘漂洋过海’”三节,书后有“后记”。 -
82019-10
[ 词条 ]演出习俗
秦腔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演出陈规旧习。有的是戏班班规沉积而成,如挂灯戏、奠酒戏等;有的与社会习俗相关,如堂会戏、节庆戏等;有的是民俗演化而来,如庙会戏、山神戏;有的是最初作为慰劳以后逐渐成为习俗的;也有为了迎合达官贵人等而被迫形成的,如请红床、上衙门等。这些演出习俗多带有封建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数已逐渐废除。开箱戏旧时,每在大年初一凌晨,戏班都要进行启封开箱仪式。开箱时,前场吹奏细乐,演职员祭拜庄王,艺人向班主拜年,徒弟向师傅拜年,班主还要向艺人散发年钱。最后“跳加官”,再唱大贺戏《天官赐福》方告结束。不倒台亦称“不落台”。一种日夜连续不得中断的演出。从庙会第一夜挂灯开始唱起,不停地连演三天四夜。有些地方还兴时春节日场连演三出本戏,九个折戏,谓之“一本加三折”。继而再接演夜戏,直至次日上午九点方毕。这种演出,戏价要高出平时的一至三倍。倘若演员的功力不过硬,还可两个戏班联合,此谓之“闯码头”。亮箱戏旧时,戏班每到一地演出之前,当晚以大型本戏《回荆州》《昊天塔》打炮开场,借以渲示戏装行头丰厚和演员实力阵容强大,以博观众良好印象。故谓之“亮箱戏”。开台戏旧时,戏班首场所演出的戏,均称为“开台戏”。开台戏以演《大升官》《龙凤呈祥》等祥和喜庆剧目者居多。劳军戏戏班专为慰问军队演出,故名。陕甘宁边区时期,陇东警三旅宣传队,每有部队出征,以演《独木关》《盘肠战》《夜战马超》《争先锋》等战斗剧目以壮军威;部队辱胜归来,则演《大家喜欢》《团结立功》《北京四十天》《岳飞传》《三打祝家庄》等剧以资庆贺;部队打仗失利,则演《失空斩》诸剧以示勉励。压台戏戏班每到一地演出,大都将最精彩、高质量、阵容强、影响大的剧目特意安排在最后一场演出,谓之“压台戏”。行会戏旧时,各地商会下属均设若干同业公会组织,如布匹、编纱、百货业的“三黄会”,铁匠业的“老君会”,书刊印刷业的“文昌会”以.及饮食业的“雷神会”等。各行业每年例会必请戏班唱戏,以祈求各业供奉祖师赐财降福,这类演出统称“行会戏”。布施戏依靠布施的酬神演出活动,称“布施戏”。布施戏酬神对象有属全县范围的,如“浴佛节”等;有属乡镇的,如“上元节”等;有属行业的,如“张爷庙”(羊肉行)等;还有属一庙一会的,如神庙会戏等。布施由庙会会长或社长出头,带领办会或庙堂住持各家捐化,或钱或粮、油盐、家禽皆可。一般住户均有表示,否则遭人唾骂。拔毛戏旧时,戏班在游览区或集市附近演完会戏,继续留演数场,其演出酬金不再由庙会会首筹集,改由随会卖茶水、开饭馆和摆摊设点的小商贩共同负担,并由茶水小贩牵头筹资,这种筹资,如同鸡身拔毛,筹资十分艰难,故名“拔毛戏”。赌场戏多系旧时地方官绅所办,借演戏招徕赌徒,从中抽头牟利。赌场戏多为曰夜连演,从十月入冬至来年春耕方止。戏价由赌头凑钱支付。回全戏旧时,有些地方的庙会演出,要求戏班“开台”第一场,或“正会日”(即第二天)所出戏目,不得出现斩人、死人以及其他带有血彩的情节和场面,以示吉利喜庆之意。故将所演吉庆剧目称为“回全戏”。谢台戏亦叫“压箱戏”“扎戏房”等。每逢冬季戏班临时解散,都要在戏台所在地无偿演出几场,谓之谢台戏。谢台戏一般不敬神,演毕箱主设宴款待演职人员,来年重新组班。分班戏指一班戏分作两班在两地演出。旧时,戏班在会戏演出期间,偶然会遇到两个会戏在演出时间上相重合、相冲突,而且两面均不能延误或推迟,便将不担任角色的剩余演员分流出来,让其背上软包袱戏衣做分台演出,故谓之“分班戏”。平安戏以戏娱神,祈祷神灵保佑村社人畜庄稼兴旺,万事如意,不出事端而举办的演戏活动,称为“平安戏”。平安戏所演剧目,多以不杀不斩、团圆喜庆为内容,如《大拜寿》《书堂合婚》《大登殿》之类,都是平安戏常演剧目。不坐椅戏旧时,戏班在一些迷信思想十分浓厚的庙会和地方演出时,会首以“神”至高无上为由,要求演员为“神”演戏只能站立而不准坐椅,其所演剧目较多也带有迷信色彩,故名“不坐椅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坐椅戏”已基本绝迹。官戏旧时,凡县衙出面定戏,均称“官戏”。其费用全由衙门差役和群众出资。如城隍庙会戏,由三班六房出资,境内艺人必须参加,否则派人缉拿强行令其演出。写戏亦称“定戏”。旧时,“跑班长”与各地会首协商有关演出事项,如时间、地点、戏码、场次、戏价、把式(名角)、接待等;此外,还要定妥特份(名角额外酬金)、特用品如《炮烙柱》所用之苇席、《大上吊》所用之缠杆布、关公戏所用之披红以及神鬼戏所用之香、蜡、黄表等,谓之“写戏”,具有“演出合同”意义。找戏旧时,在戏班很少光顾的农村山区,当正本戏演完之后,观众仍不能过瘾尽兴时,要求戏班额外加演剧目,谓之“找戏戏班所加剧目,多系短小、人少、热闹的丑角折子戏。这样,既不耽误收拾后台,又能满足观众戏瘾。节戏戏班为农历节庆签约演出的戏,统称为节戏。节戏应与节庆内容相符合,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多演《薛刚闹花灯》,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多演《白蛇传》;七月七日要演《天河配》;一进腊月,则演《小二过年》等。点戏秦旧时,戏班演会戏或为一些节庆活动演出前,先由主家与班社商议所演剧目,班社则按议定戏单演出,即称“点戏”。另一种形式是,某些权势之人临场看戏时,指名要某一演员演某一出戏,也叫“点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单位为客人或会议包场演出,依然沿袭点戏的做法。但临场点戏已不再采用。捎戏亦称“送戏”。戏班在某地演出结束时,或会首要求加演一折,或班主感谢热情接待而主动赠演一出,皆称“捎戏”。有时。班社完成合同规定剧目后出于友情关系,再为庙会或地方送演一天或一台戏。“送戏”虽不取报酬,但对方不仅要送“封子”(赏钱),还要盛情招待演职人员,同时鸣炮表示谢忱。罚戏旧时,凡有戏班违约改动戏码或删减情节者,会首将责罚重演而不付分文酬薪。个别村镇的庙会正日演出,还有要求演员只能站立唱戏的习俗,如果戏班或演员不尊此规,会首也将罚唱三折神戏,但照例付酬犒赏。奠台旧时演会戏,凡逢会日必然“奠台”。亦即在演出进行中间,地方会首将熟肉、馒头、油饼、烧酒等祭品,盛于红漆盘中捧上戏台,检场接过放至后台敬献,同时鼓乐大作,鞭炮齐鸣,马号长吹,场面十分壮观。荐台亦称“犒台”。一般多在戏剧高潮之处,观众为其喜爱演员送上糖、茶、果品、菜肴食物,谓之“荐台”。同时鸣炮助兴,演员加演折戏以示谢意。扫台旧时戏班首场演出之前,会首备好三尺六寸红布和一条白毛巾,请班主择定年高望众艺人,以红布勒头,用毛巾清扫舞台,方能开演。扫台所賜赏钱,除扫台者自得一份外,余者由前台人员分成。封台秦腔戏班行规之一。旧时,戏班年终停演之前,为防邪气侵台,必须封箱封台;此外,凡新建戏台在打台之前为防鬼魔侵扰也要封台;还有因某戏台唱戏不吉利,便在台口贴一“封台大吉”封条,以示暂停演出,待再次打台后方可复演。撮台旧时,戏班每到一地演出之前,先将其蟒、靠、官衣、褶子、道袍、头盔、髯口以及旗、伞、锣、扇等全部出箱,挂于台上,向观众宣示其戏箱之丰厚,家底之富有,谓之“撮台”。跑台旧时,戏班在演“祈雨戏”中,凡出《斩旱魔》剧目者,戏中便由一人扮作女鬼或女妖所变之旦角,于演出中间偷偷跑下舞台,混迹于年轻妇女中间浪言嬉闹,甚至随意抓抢摊贩所卖食物。待后台发觉,动员所有角色下台缉拿,满场追逐,如此台上台下乱作一团,直至抓住女鬼并现出原形而止。以此表现人人喊打旱魔消灾情结。但要求女鬼的扮演者必须事先吃素,这种习俗谓之“跑台”。搜台秦腔演员在舞台做戏,要求目视前方,不可左顾右盼,更不能斜视妇女,否则,将被视为台风不正,有伤风化。谓之“捜台”。旧时,戏场中部多系男性看戏区域,两侧摆放桌凳、车马等高处,则系妇女观剧之地,倘若演员在表演期间目不直视正前方,而一味左右扫视妇女看戏区,便视为行为不轨。轻则罚款,重则吊打。鸣喇叭亦称“鸣号”。喇叭由三节铜管制成,长约0.2米,可伸可缩。由检场掌握。开戏前,一声号响,外出演员立即登台接受任务,开始化妆;二声号响,文场场面各就各位,演员穿戴齐备,准备开戏;三声号响,立即开演,不辱延误。戏毕也要鸣喇叭,鸣号散戏,检场人员随之撩起桌裙,并将桌子向前一挪,表示戏已演完。跳加官亦称“神戏”“还愿戏”。由演员扮作福、禄、寿三星和童子,持“天官賜福”“福禄寿喜”条幅,在唢呐和铜器击乐声中舞蹈出场,以“吉祥如意”等语向观众祝福、奠酒,谓之“跳加官”。如果是一个小演员扮作相公模样,手捧“XX加官”红幅,在台前高呼“XX加官”,意使对方为戏班賜赏钱财,这是戏班敲官绅“竹杠”的一种手段。故称“打加官”或者“外捎戏”。迎官接皂旧时,官绅看戏,领班长即捧戏折请其点戏,点戏官绅赐赏时,则由一小演员前台鞠躬领赏,领班长则当众报出所赏钱数,全班高声喊谢。若官绅未带现钱,也可在纸上先写赏洋数目,演出后凭条领赏,即称“迎官接皂”。点戏人或捧场者为某剧目或某演员的赏赐字据,又称“赏条”。奖赏剧目谓之“公赏”,由演出者按“份儿”分成;奖赏演员者谓之“私赏”,由受奖者独得。赏赐多在空场间隙进行,并由检场当众公示,受奖者登台行礼致谢。请红床旧时,将戏班名角叫“红床”。戏班每到一地,先由领班长领其拜渴当地士绅,以求保护。士绅则回请班主和名角,即称“请红床”。虎头牌点戏旧时,会首或主办单位按戏折点戏,并将所点剧目写在白漆木牌挂于后台,即称“虎头牌点戏”。出皇上旧时,庙会会首要求戏班在某一场(多为首场)所演剧目中,必须要有皇帝角色出现,以表示该剧有根有据,有朝有代,谓之“出皇上”。否则,将被视为胡编乱造而受到惩罚。此种习俗在一些地方迄今仍有延续。祭器旧时,凡戏班演出以杀、斩为内容的剧目时,所用真刀、铡刀、叉、钉板、大刀等各类刃具,以及演出绝技、杂耍的道具、椅凳等一应物件,须先化表燎绕三圏,然后将黄表扎在器物之上,谓之“祭器”。假节戏班对艺人放假的日子,即称假节。假节每年俗例三次:农历正月为春节假;四月初八为收麦假;冬至后很少演出,故名“散班”。之外再无假节,除日夜演出,还要排练新戏。馈供亦称“送腰台”。会戏期间,主家犒劳戏班谓之“馈供”。有些地方,凡会戏在3天以上者,除正价之外,主家还要准备豆腐10斤、秤肉10斤、坛酒10斤、白面(或大米)50斤,于正会中午鸣炮馈赠,以资犒劳。凡庙会10天以上者,期间要馈供二至三次,馈供数额不等,各地量力而行。上衙门戏班乍到某一新地演出之前,必先在当地军、政、警机关办理演出手续,然后再拜谒三班、六房及军界头头脑脑,并分别进上四色花礼。一请批准唱戏,维持秩序;二请光临指导,多多关照。称为“上衙门”。挂彩也称“挂红”。对演员精彩表演当场褒奖的一种方式。挂彩者将所賜1丈2尺红绫(有时还要敬酒)当众披在演员身上,演员表示感谢后,继续演出。打开场会戏演出之前,社家不仅要用单眼或双眼铁筒火炮朝天鸣放三响“催台炮”,戏班武场面也要先打三通鼓,每通约15分钟,鼓点多为《南瓜蔓》《十样景》《湖广锣》《串子》《闹元宵》之类,其间还要吹号、鸣炮。旨在催促演员进行化妆、准备登场和招涞观众。拓脸谱大凡戏班上演关羽或封神演义之类神话戏时,观众便用黄表在其神话角色脸上拓印脸谱,并将其烧成纸灰或用红布包成三角形状,置于病人腋下或随身携带,充作化凶辟邪之物,谓之“拓脸谱”。过关亦称“抹口红”。过去戏班每到一地演出,观众将其小孩领至后台,请正在化妆的演员为小孩脸额或脸蛋点红,以便渡过疾病灾难关,谓之过关。上地头戏班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演出称“上地头”。旧时,每逢农忙季节,剧场上座不佳,戏班难维持生计,便分组到地头为农民清唱,以博农民賜粮賜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剧团虽然常在地头为农民演出,却纯属慰问宣传性质。份子戏秦腔艺人临时搭班唱戏,班社为掌握其演技水平,先安排几场试验性演出,事前商定所得份子,故称份子戏。叩转转头秦腔艺人初到新班搭班唱戏,首演之前,班主领其先给庄王爷叩头,后给每位师傅、师兄师弟叩头问好,以示谦虚礼貌。谓之“叩转转头“散红果旧时,戏班营业不佳或上演新戏,或有新角首次登场,班主便派专人将戏票免费送往地方官绅、军警单位及其家中,谓之“散红果”。做阴官死者身着戏衣冠戴入棺的仪式。旧时,凡演员演出中突然断气身亡于舞台,即被认为是阴曹地府“调”去充任阴官,死者穿戴的戏衣、盔靴和刀枪等物均按演出原样人棺陪葬。谓之“做阴官”。 -
82019-10
[ 词条 ]《秦腔传统经典剧目选》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丁科民编著。2011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分上下册。上册收入《八义图》《春秋笔》《斩单童》《五典坡》《下河东》《金沙滩》《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火焰驹》《游西湖》《黑叮本》《四进士》12个秦腔剧本;下册收入《法门寺》《蝴蝶杯》《白玉楼》《周仁回府》《玉凤簪》《三滴血》6个剧本。书前有《秦腔概述》,书后附《秦腔剧目初考》总目。 -
82019-10
[ 词条 ]赵钺
赵钺(1918-1986)秦腔剧作家。陕西蒲城县人。字戟靖。出身书香门第,早年从事教育工作。因酷爱秦腔,后弃教从艺,并以18石小麦接收培风学社,改名为轮铃居_。1949年率全团演员及戏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文工团,并任该团二队队长。后随军西进,文工团二队改为张掖地区七一秦腔剧团,任该团团长。改编传统戏《五鸣驹》,创作历史剧《守江阴》,现代戏《儿女风尘》《红日照西洼》等,其中《五鸣驹》曾进京在中南海演出。其改编的秦腔《秦香莲》,获1956年甘肃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二等奖。 -
82019-10
[ 词条 ]《艺苑春秋》
戏剧现代发展史专著。陈光著。2008年出版。作者从9岁参加革命,从革命老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生从事秦腔艺术事业,长期在甘肃戏剧文化领导岗位,经历过甘肃戏剧重大发展和变化。该书以回忆纪实的手法,详细记述了作者62年来的戏剧人生历程,也从另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50多年来甘肃戏曲特别是秦腔艺术事业发展的状况。对于研究陇东文工团的建团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戏剧发展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82019-10
[ 词条 ]杨鹤斋
杨鹤斋(1903-1978)秦腔剧作家。陕西华阴人。名一琴,字鹤斋。出身于书香世家,酷爱文学、戏剧。1930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西安、三原、汉中等地中学教书。抗日战争时期,因与他人创办《老百姓报》《民众导报》而遭逮捕。1949年后,任中国民主同盟西北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工作之余创作秦腔大型剧本《干将莫邪》,经西安尚友社演出辱好评。还创作了《愚公移山》,改编了《白蛇传》《假金牌》《花亭相会》《李亚仙》等传统戏曲数十本(折)。1956年,由他改编、尚友社李爱云演出的《三上轿》,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學演出大会剧本改编二等奖。 -
82019-10
[ 词条 ]《戏曲名家表演精品论析》
秦腔演员表演论集。人文系列丛书之九。曹爽著。1999年8月人文杂志社出版。书中分析了王天民、刘毓中、乔新贤、王辅生、任哲中、高登云、宋上华、杨令俗、杨金凤、马蓝鱼、肖若兰、全巧民、陈妙华、肖玉玲、蔡志诚、王玉琴、张咏华、薛庆华、黄俊耀、李瑞芳、杨荣荣、翼福记、车秀花、张敬盟等25位戏曲名家在其代表剧目中独到的表演艺术创新,对各位名家的表演风格及其艺术成就,结含其舞台实践做出分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