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艺苑漫笔》
秦腔评论集。千里青(董丁诚)著。1999年4月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剧品”,收人作者多年来发表于各种报刊的秦腔随笔、文艺短论35篇;下编为“文论”,收人近30篇读书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理性思考;另外,还将其多年讲授中国古代文论的大纲收录书中。书前有刘建军所撰的序,书后有作者的后记。 -
82019-10
[ 词条 ]封至模
封至模(1893~1974)秦腔剧作家、理论家、教育家、戏剧活动家、表演艺术家。陕西西安市人。北平国立美术专科学校毕业,返陕后执教。后从政7年。1931年弃官从艺,曾任易俗社训育主任、评议、编剧等职。1949年后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协戏剧组副组长、西北文化部戏政处副处长、艺术事业管理处副处长、西北戏曲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等。创作、改编、整理秦腔剧本40余本。代表作有《还我河山》《回到袓国》《水淹下邳》《洪州破》《岳母训子》等;移植、改编的折戏有《马前泼水》《梅妃与杨妃》《龙门寺》《奇双会》《双锁山》《宇宙锋》《箭头鸳鸯》《拾玉镯》《渔家乐》《讨鱼税》等。理论著作有《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国戏曲大词典》《秦腔剧目汇考》《秦腔艺人考略》《秦腔声韵初探》《秦腔概述》等。曾创办戏曲专修班、上林剧院,培养出肖若兰、任哲中、刘亘天、刘茂森、粟成荫等大批秦腔名家;曾参加齐如山、梅兰芳组织的国剧社,演出《梅龙镇》《贵妃醉酒》等京剧获好评,赢得“西北王瑶卿”之称。封至模(易俗社提供) -
82019-10
[ 词条 ]《秦腔唱法研究》
秦腔声乐专著。陕西振兴秦腔艺术丛书。张侬著。1994年4月三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10节:一是人体发声的简单原理;二是正确的发声和演唱方法;三是演唱呼吸的控制方法;四是咬字吐字,收声归韵;五是行当声型与共鸣调节;六是念白的方法与要求;七是“笑”的基本形态与方法;八是嗓子的训练与保护;九是秦腔花脸唱法存在的问题;十是掌握变声期规律,坚持保护性训练。书首有叶增宽题词和杨兴之序。 -
82019-10
[ 词条 ]《妇女代表》
秦腔现代本戏。胡苏根据孙芋同名话剧改编。唱做并重。1954年西安易俗社首演。导演陈光、杨令俗。宁秀云、肖若兰、张健等演出。本剧讲述了农村妇女代表张桂容土改翻了身,积极带领妇女参加生产,学习文化,改变落后习俗。却遭婆婆和丈夫的阻挠。为了争自由、求平等,改变妇女的社会地位,她和婆婆、丈夫及思想落后的接生婆展开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式的斗争,终于取得婆婆、丈夫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
82019-10
[ 词条 ]《刘巧儿》
秦腔现代本戏。韩起祥、袁静原著,首都实验评剧院集体改编,王雁执笔。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改为秦腔本。唱做并重戏。1953年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首演。导演王小民,音乐设计王依群,舞美蔡鹤汀、蔡鹤洲。段菊林、任哲中、阎振俗、阎更平等演出。本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某农村刘彦贵之女刘巧儿,自幼与赵柱订婚。其父贪财悔婚,欺骗巧儿,又将巧儿卖与年迈丑陋的财主王寿昌。后巧儿始知受骗,求助于李婶婶,李向赵家告知巧儿上当经过,赵家前往刘家抢亲,刘彦贵将赵家告于区政府,区裁判员裁决抢亲缺理,巧儿必须另行婚配。群众不服,上诉至马专员,马专员亲往赵家庄了解情况,发动群众展幵讨论,指出封建婚姻的害处,最后改判刘巧儿和赵柱婚约有效,群众拥护称颂。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段林菊饰《刘巧儿》之刘巧儿、闫振俗饰马专员(戏曲研究院提供) -
82019-10
[ 词条 ]李兴
李兴(1941?)秦腔演员。工丑。陕西西安市人。10岁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得阎振俗指点传教。毕业后分配至研究院秦腔团。表演幽默,不落俗套。曾在古典戏《镇坛洲》《过巴洲》《周仁回府》《乔老爷上轿》等戏中担任重要角色。擅演《十五贯》之娄阿鼠、《杨三小》之杨三小、《柜中缘》之淘气、《卧虎令》之高密侯等。并常撰写戏曲评论文章见诸报端。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
82019-10
[ 词条 ]王旗
王旗(1946~ )秦腔鼓师、一级演奏员。陕西华阴人。12岁学艺,精通秦腔打击乐。多年担任司鼓。曾为陕西省渭南地区秦腔团司鼓与乐队队长。主鼓的剧目有《铡美案》《金沙滩》《赵氏孤儿》《秦王剑》《杨门女将》《回荆州》等数十本戏。系陕西省打击乐学会理事。 -
82019-10
[ 词条 ]二六板
亦称[二流板]。秦腔板式之一。由各为六板(六小节)的上、下两个腔句构成,故名。一板一眼,四二拍子,行腔速度中庸,通常以每分钟65~96拍的速度进行演唱。节奏平稳流畅,旋律朴实无华,能使唱腔音乐同唱词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当舞台上出现这类板式唱腔时,总意味着剧情已进入一个较为平静的状态,且人物侃侃而谈的叙事性场面。但在叙事中并不排斥抒情,尤其[慢二六板],同样具有类似[慢板]唱腔的抒情性。依其腔速快慢和旋律简繁,派生出[慢二六板][紧二六板][叮板]三种不同的板式唱腔类型;又被分为欢音、苦音两系,由此开多成各自不同的感情表现专长。①[慢二六板]。即通常所称的[二六板]。特点是上、下句均起唱于“眼”(弱拍)而落腔于“板”(强拍),形成“眼起板落”;以四二拍子记谱;旋律对唱词略有装饰美化,每句落尾也常带有拖腔,是叙事兼以抒情的板式腔调;有欢音也有苦音。[欢音慢二六板]如《游龟山献杯》一剧田夫人所唱“好一个英明女有识有胆”一段;[苦音慢二六板]如《五典坡探窑》一剧王宝钏所唱“老娘不必泪纷纷”一段。②[紧二六板]。即腔速较快、旋律简洁、更具语言特征的[二六板]。特点是字多腔少,无拖腔也无间奏过门,唱腔曲调的起伏服从于唱词字调的起伏,行腔较快,朗诵性强,感觉上似乎变成“有板无眼”的板式,记谱也用四一拍子记出。实际依然是严格的一板一眼,或者说是速度较快的一板一眼。这种“有板无眼”的感觉,正来自于梆子由原来两拍一击变为一拍一击,即只击“板”不击“眼”,艺人称此为“抽一梆子”。它是叙事性比较强的一种板式。[紧二六板]一般不单独构成一段完整唱段,多在[慢二六板]之后,进一步强化唱腔的叙事功能。有欢音也有苦音。[欢音紧二六板]如《辕门斩子》杨延景所唱“孟伯仓进帐来讲明此话”一段,[苦音紧二六板]如《赶坡》王宝钏所唱“才封他后军督府在朝班”一段。③[碰板二六]。亦称[二六碰板][碰板]。特点是“碰”着板唱,即变原来“眼起板落”为“板起板落”,故名。[二六碰板]仍为“一板一眼”的板式,记谱通常也用四二拍子,腔速中庸稍快,而且还将腔幅由原来六板(六小节)縮简为四板(四小节),同时采用重复前句唱腔的旋律作为间奏过门,艺人称此为“踏脚窝”,使之更富有歌唱性,唱词的运用也较灵活,三字句唱成二人对唱形式。也含欢、苦音两系,欢音[二六碰板]如《火焰驹》芸香、黄桂英的对唱“啥花开的满园香”,苦音[碰板二六]如《庵堂认母》王志贞、徐元宰的对唱“前世点过琉璃灯”等。④[叮板二六]。亦称[顶板][二六叮板]等。由[二六碰板]紧缩一倍而形成。特点是板起板落,有板无眼,不分腔节,腔速急紧,一泻而下,故多表现剧中人物争辩、对骂和怒不可遏的激动情怀。通常还被处理为对唱的形式,有时也可单独唱。欢音腔唱,也苦音腔唱。欢音腔唱出的如《三对面》公主与包拯的对唱“要斩要斩实要斩”,苦音腔唱出的如《赶坡》王宝钏所唱“叫来和尚把经念”。但它不能独立构成完整唱段,较多置于[紧二六板]之后或全段行将结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