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黄娃
黄娃(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工须生,清光绪中叶曾名重一时。身材端庄,风度典雅。以饰《太湖城》之孙武子、《乌木剑》之王明芳、《五丈原》之诸葛亮、《伯牙奉琴》之钟子期等最为拿手。故有“活孙武”和“死诸葛”之美誉。此外,由其出演的《王明芳拜相》《草坡面理》《舌战群儒》《讲琴》等白口戏更见功力。王绍猷赞其为“闲情逸致,洪韵高音,吐字清灵,悦觀赏心门下知名弟子有万林子等。 -
82019-10
[ 词条 ]张庆美
(1870~1947)清光绪秦腔演员。工老生、须生,并精于京剧、汉剧。又名张大少。出身于湖北省郧阳县城关镇一个封建官吏家庭,其父曾任河南省寿阳县知县。张庆美少时私塾就读,酷爱戏曲。1884年弃学赴湖北老河口汉剧社学艺。因有损家族门庭之耀,1888年被迫赴宁夏舅父处读书,再次弃学入当地满人将军京剧团学艺。天赋甚高,尊师好学,不久登台演出并初露锋芒,后随团从戎于董福祥部下。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时,随部护送光绪帝逃往西安。1906年解甲从艺,入陕西项老板汉剧社。1911年汉剧社遇战乱解散,入甘肃董志塬三胜班、清顺班、太昌王家戏班等改唱秦腔。由于掌握京剧、汉剧的表演形式,并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表演水平,加之虚心好学,求教各著名秦腔演员,刻苦学习秦腔方言,聚众家所长为己有,技艺日有所长,戏路渐宽,表演娴熟,颇具特色,名扬陇东。1933年任宁县早胜振兴社主教练。1940年因年迈体弱退艺。代表剧目很多,尤以 《打龙袍》之郑子明、《牧虎关》之高旺、《取洛阳》之马武、《张松献川》之张松、《苏护进妲己》之崇黑虎等最负盛名。其中饰演《张松献川》之张松,道白全用四川方言,表现了张松的雄辨才能。培养了翟登云、杨德山、屈海山、刘振忠、王兴民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学生。 -
82019-10
[ 词条 ]诸葛亮
秦腔三国戏中人物造型。人物见于《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三国戏中重要人物,以其为主要角色的秦腔剧目有《三顾茅庐》《博龙草》《诸葛亮招亲》《火烧博望屯》《汉阳院》《舌战群儒》《临江赴宴》《三闯辕门》《火烧赤壁》《华容道》《鲁肃献金》《讨荆州》《诸葛亮吊孝》《张松献地图》《金雁桥》《收李》《战马超》《取都城》《定军山》《大报仇》《连营寨》《八阵图》《五路伐萄》《取街亭》《天水关》《空城计》《斩马谡》《木门道》《葫芦峪》《五丈原》等。三国蜀相,生于181年,阳都人,字孔明。隐居隆中,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并被拜为军师,在辅佐刘备打下蜀汉基业后,被封为武乡侯。刘备死后,仍辅佐后主刘禅,整官制,修法度,志复中原,屡次北伐,与魏相战,最终积劳成疾,234年卒于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军中。终年54岁,谥为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三国志?蜀》有传。后民间小说、戏曲多将其刻画为通晓阴阳、料事如神的先觉先知和沉稳老练、足智多谋,对国家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忠国楷模。秦腔中此人物属生行,由须生应工。薛志秀饰《葫芦峪》之诸葛亮(王正强提供)①饰演演员。三元官、银福子、黄娃、刘立杰、平定儿、水娃子、白相、王文鹏、郗德育、谢鸿民、刘毓中、刘易平、张德明、姜能易、温警学、焦晓春、薛志秀等都饰演过这一人物。其中,王文鹏在《葫芦峪》中,擅用鼻音大段演唱[阴司慢板],表现出诸葛亮在弥留之际苦苦扎挣、有气无力的形象,成为范例。青年后学凡演此剧者,无一不遵此唱法,王文鹏由此而得“活孔明,死诸葛”之誉;郗德育演《司马拜台》诸葛亮的变脸时,采用气功控制全身血气,水袖一扬,脸色突然变得蜡黄,被称为“绝活”;张德明在《回荆州》中演“接驾”,用西府腔一口气唱出100多句的大段唱腔,成为他的成名之作,此二人也得“活孔明”之誉。②人物扮相。诸葛亮在秦腔中为俊扮,戴八卦巾(多为紫色),挂黑三络(见口条)。《葫芦峪拜台》一场中改挂麻三绺,穿紫色八卦衣,青彩裤、厚底靴;《借东风》中披黑篷头,头戴莲花冠、二龙箍,穿法衣、青素糟子,系绦子,脚蹬白布抹、云头履;《回荆州接驾》一折里,头戴草帽圈,穿青素褶子、白水裙、系板带;《葫芦峪祭灯》中戴相貂、着黑蟒、挂玉带、蹬朝靴。其中,《葫芦峪》一戏中,还穿插两次变脸特技,第一次在《司马拜台》一场,司马懿身穿凤冠霞帔仿学女人模样于城下参拜,诸葛亮见之,气得恶火攻心,脸色蜡黄。据传当年郗德育演出时,借助气功控制血液流通而使颜面变黄,但更多饰此角色者大都采用现场背身化妆;第二次在《五丈原》一场,主要刻画诸葛亮最后弥留于世之形象,先以半黄改妆,最后以全黄定妆,同时浓墨重笔勾画眼圈,白笔在鼻下勾出两道长长的鼻涕,身腿僵硬,双臂垂落,意味着寿终正寝。 -
82019-10
[ 词条 ]耿家脸谱
耿(忠义)派脸谱耿忠义的脸谱,也是独树一帜。被人尊之为“耿家脸谱”而备受推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成流行趋势,并进入市场领域、小吃摊贩、商店字号等均作为广告张贴画,居民厅堂之陈设、节令所贴之门神而广为传用。“耿家金谱”社会风靡之广,至今依然作为兰州的一种文化符号而享誉民间。由此推动了甘肃秦腔脸谱传承和发展。“耿家脸谱”与“耿派表演”是一致的。它既不同于京剧脸谱,也不同于陕西秦腔脸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瘦而长。讲究庄重、夸张、形象、干净而美观。其笔锋如芒,勾勒入微,骨路棱棱,性格鲜明。因此,“耿家脸谱”不仅成为甘肃演员遵循的范本,而且也成为广传民间的美术品。“耿家脸谱”讲究性格化,讲究鲜明的色彩对比。如包拯的脸谱,不像京剧那样画成一片黑紫。他在包拯的额头不仅画有白色月牙,而且还画了红色的太阳,象征包拯明并日月两只眼睛画得很庄重,显得公正无私。脸腾染成粉红色,给人以爽朗、亲切之感,以示其忠诚廉明。又如张飞脸谱,在额头左右,画上两朵逗人梅花,突出喜辣之相,使人玩味不已。耿家脸谱的笔锋,如银钩铁划,很有点国画和书法的味道。如画《五岳图》中黄飞虎眼旁的鱼纹,细细地顺笔两扫,立显庄严威武之神韵。画《黄花山》中闻仲的腮纹,刚劲凌厉,酷似齐白石笔下的虾须,翼然飘动。耿家脸谱中,还有些其他剧种所没有的特殊人物造型。如《鸡头关》中英勇善战的女将穆兰英,其脸谱设计很奇特,右睑是美丽的花旦妆,左脸是狰狞的花面,斜眉怪眼,巨口獠牙,额、鬓、左颊染成绿色,以示其有大片青记。这个戏在表演上,也是半旦半净,有特殊技巧。耿在晚年也不再演此剧,现已失传,仅存脸谱而已。耿(忠义)派代表剧目与传承耿忠义戏路很宽。花脸剧目有《火焰驹》《黄花山》《破方腊》《破渑池》《斧劈老君堂》《血诏带》《游西湖》《五岳图》《虎囊弹》《鸿门宴》《庞涓捜车》《严世藩捜杯》《马芳困城》《老君堂》《黄飞虎赶驾》《斩侯英》《游西湖》以及《捜杯》《捜草》等;须生戏有《法门寺》《灯棚失子》《八义图》〈五花马》《灭六国》《精忠传》等;老生戏有《黄金台》《太和城》《放承恩》《八义图》《法门寺》《秋胡戏妻》《审姜理》《李陵碑》等百余出。耿忠义一生培养的戏剧人才很多,赵福海、杨金民均为其真传弟子。此二人又承师授徒,如此推衍,又教出刘新荣,刘新荣又教出张菁,还有王镇江、段永华等,当属耿派第四代传人。他们虽然年过七旬,迄今仍活跃于舞台。民间崇尚耿派艺术的好家更是数不胜数。由此相衍传承,代代发展,使“耿派”艺术不断发扬光大。赵福海原名玉德。甘肃秦腔演员。主工毛净。生于1887年。甘肃陇西县人。12岁入忠义社学艺,师承耿忠义。先后在甘肃育云社、文化社、福利社、靖远剧社搭班唱戏。代表剧目有《马踏五营》《大雪山》《破渑池》等。为人秉性强悍,不畏强暴,曾因兵匪调戏女演员,打伤若干兵匪而拘捕,备受苦刑,终未屈服。1955年调入甘肃省戏曲艺术研究会,口述秦腔剧目130余本,绘制耿派脸谱150幅。1954年选为甘肃省第二届大代1962去世杨金民甘肃秦腔演员,原工须生,后改毛净。生于1914年。银川市人。最早入陕西戏班,1932年到甘肃,先在靖远丁振华戏班,后到兰州文化社,1992年去世。其演技深受耿忠义表演风格影响,成为“耿派”主要继承者。如《火焰驹》之艾谦、《白逼宫》之曹操、《游西湖》之贾似道等,从脸谱、台架、姿势均有耿派风范。一生演剧甚多,尤以《白逼宫》一戏最享盛名。王镇江甘肃秦腔演员。主工二净,兼演武生并擅司鼓。生于1939年。甘肃兰州市人。8岁入一豫剧私家班学戏,过硬的幼功深得名家李益华、彭安民所赏识,从此拜彭安民、曹福成为师,并成为兰州工人剧团的正式演员。后又被“耿(忠义)派”第三代传人刘新荣收为弟子,亲授《黄华之》、《白逼宫》之曹操、《火焰驹》之艾谦、《黑访白》之敬德、《灭方腊》之方腊、《一捧雪》之严世藩、《高平关》之赵匡胤、《太和城》之孙武子、《潞安州》之陆登、《盘门》之田单、《炮烙柱》之梅伯、《五岳图》之张奎等耿派戏。也基本掌握了耿家火彩戏及“三杆子”“三鞭子”“盘头过顶”“老龙晒背”“背顶”“彩鞭打碗”等特技绝活。作为“耿派”表演艺术唯一的第四代传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63年调入定西地区秦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戏禁演后,又专工司鼓,并对“耿家脸谱”临摹研习,目前能演100多本传统戏。1979年调入甘肃省艺术学校,任打击乐教师,1996年退休。 -
82019-10
[ 词条 ]王(天民)派
王(天民)派 王天民创造的唱腔流派。王天民(1914~1972),秦腔旦角演员。初工小生,后改工小旦。字子纯,乳名天贵,袓籍陕西岐山,生于西安。10岁考入陕西易俗社,师承呼延鑫、党甘亭,也受陈雨农不少教诲。是继刘箴俗之后最受观众拥戴的名旦之一。1932年、1937年曾两度入京演出,当时的《京报》《全民报》以及天津《大公报》,纷纷撰文称赞他“天生丽质,声韵尤佳,身段自然美观”“刻画入微,形容尽到”,并“有(程)砚秋之端丽,(荀)慧生之娇媚”,一时趋者若狂,名动京津,众口赠以“陕西梅兰芳”之徽号。王天民之唱,声色工委,妙造自然,娇媚艳美,字正腔圆,板式音律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行腔运调之内体现着高度的艺术技巧,故能给人以回味无穷、美不胜收之感,并在当时独尊一派,堪称佳音。王天民(易俗社提供)王(天民)派艺术特色王天民嗓音调门虽然不高,音色却尤为“清雅缠绵”,“其声若莺儿,若笙簧”,这就促成他的唱腔极尽娓娓柔腻之能事。《柜中缘》许翠莲唱腔“许翠莲来好羞惭”一段[摇板],本属平铺直叙的腔儿,然他却唱得细腻精到、幽婉抒情,其中“这才是手不逗红”的“红”字,若吞若吐,欲言又止,即吐即收之间,活现了一位小家碧玉无可奈何的一种声怨;还有“无奈了我把相公怨”的“公”字,更是摇曳柔腻,激情难耐。整个唱腔唱得看似不用力气却又字字清澈见底,直送观众耳鼓。该唱腔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传至今,一直为人们所效仿,并成为红了半个世纪的绝唱。他还能脱常弃故,因人、因情运嗓使腔,融合人物心情于婉转的声腔之中。《蝴蝶杯洞房》一折卢凤英所唱“耳听得谯楼上起了更点,洞房内偷眼看奴的新郎。怪不得老爹爹把他夸奖,果然是潘安貌盖世无双”等几句[慢板],他采用舌尖音和鼻音共鸣所糅成的声调,轻巧柔润而不流于甜俗,既能体现少女的矜持,又表达出少女的多情。但当唱到“听他言有前妻奴心不爽,低下头只埋怨二老爹娘……”时,又提上丹田音配合喉音来唱,正好吻合人物情绪上的微妙变化。尽管曲调未改,唱腔的感情色彩却丰富多了。王天民饰《柜中缘》之许翠莲(易俗社提供)王天民饰演《若耶溪》之西施(易俗社提供)王(天民)派代表剧目及传承王(天民)派代表剧目主要有《柜中缘》《蝴蝶杯》《夺锦楼》《颐和园》《黛玉葬花》《复汉图》《人月圆》《京兆画眉》等。王天民传人甚多,其中知名者有朱训俗、肖若兰、全巧民、王正华、刘菊芳、吴西民、刘爱玲、屈玉芳等。全巧民 秦腔一级演员。女。工花旦。1938年生于陕西西安市。袓籍河南。11岁考入西安易俗社,师承凌光民、王天民、宋上华等。嗓音甜美细腻,并带童音稚味,表演细致入微,真实贴切。擅演聪明伶俐的少女角色。1966年曾调乌鲁木齐市,1980年重返易俗社。代表剧目有《三滴血》之贾莲香、《柜中缘》之许翠莲、《貂蝉》之貂蝉、《夺锦楼》之钱瑶英等。尤以饰演《虎口缘》之贾莲香、《柜中缘》之许翠莲享名。1956年曾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三等奖。王芷华 女。工小生。1939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0岁考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师承王天民。主演《貂蝉》之吕布、《赤壁鏖兵》之周瑜、《三滴血》之周天佑、《一文钱》之史书、《桃花扇》之侯朝宗等,在现代戏中也扮演过许多角色。还与人合作导演《卓文君》等戏。1970年调西安市艺术学校任教,担任秦腔表演教师。也任过西安市艺术学校教务处长,梅花奖获得者戴春荣及郝韵、王荣华的成长都受到她的培养和指导。刘菊芳 女。工小旦、花旦。1941年生。陕西蓝田县人。13岁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得王天民指教。1956年调蓝田县剧团。1962年又调安康地区剧团。1973年调咸阳市人民剧团。代表剧目有《柜中缘》《三滴血》《卓文君》《杨门女将》《双镯记》《杜鹃山》等。后改从导演工作。执导过《秦楼案》《霍去病》《贞观鉴》等。其中《秦楼案》获1981年陕西省调演二等奖。为咸阳市人民剧团导演。 -
82019-10
[ 词条 ]粉妆
又称“淡妆”。秦腔面部化妆的一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秦腔生、旦角化妆,所用化妆颜料系粉剂,故名“粉妆”;又因当时尚无电灯照明,舞台灯光十分暗弱,生、旦化妆颇为清淡,故又称为“淡妆”。粉妆所用材料主要有白粉(即铅粉,俗名铅白,为碱式碳酸铅,内含毒素)、胭脂、辛红和黑墨子。①旦角粉妆。秦腔旦角面部化妆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秦腔旦角化妆较为仔细,擦粉、抹胭脂,并用烟墨勾眉画眼,同时用手指蘸黑墨子淡揉眼窝以衬托眼神,并在下唇正中点一个小红圆点;老旦则不擦粉,或素脸、或抹一点土黄、或加几道白皱纹即成。②生角粉妆。秦腔生角面部化妆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秦腔须生、老生化妆均不擦粉,仅用辛红勾画印堂纹,再简单画出眉毛即可;小生、生则擦粉抹、少许胭脂即可成。 -
82019-10
[ 词条 ]党(甘亭)派
党甘亭创造的唱腔流派。党甘亭(1880-1937),秦腔刀马旦演员、教练、导演。名建棠,字甘亭,乳名群儿。陕西三原县人。自幼师从关中名旦龙得子(艺名高陵娃),本工花衫,后因嗓音不支而易演做工戏和刀马旦。党甘亭(易俗社提供)他登台甚早,11岁名声大振,一时趋者若狂,并誉之为“胎里红”。他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扮相俊美、神态活泼、善愁善笑”。极善模拟妇女,描绘人物。在旁人均平淡过之者,在他则必另有一引人欣赏之处(封至模《党甘亭一一胎里红》,载《西安戏剧》1957年13期),从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艺术流派,并与陈雨农齐名。若论艺技,这二人都是当时名噪三秦的风云人物;若论功绩,二人都为“振兴秦剧”“培养后进”勤奋一生并殚精竭虑。但若论社会影响,党甘亭较陈雨农则略逊一筹。这是因为陈雨农从教时间较长,又是易俗社的“开创元勒”之一,而且不惜解散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玉庆班”,偕价值数百金之“行头”(戏箱),甘愿低薪而投身于秦腔艺术改革活动。所以,陈雨农在艺德和声誉上,较党甘亭略占上风。辛亥革命后易俗社充教练,教授生徒,成绩最优。王绍猷作诗赞曰:绿柳黄鹂,翠屏孔雀,风姿妩媚,善舞善歌。三原陈解元伯澜,有《群儿赞》之作,形容尽致。党(甘亭)派艺术特色党甘亭的唱腔创,与陈雨农相比各有特色,各领风骚。二者都采现实现主义的表现方法,都不满足于前人的老章故谱,都过生活的和,对传统成法以突破、发展和创新;其不同之处在于各有自己的选材、提炼生活的角度和加工、复创传统唱调的技巧与方法。党甘亭善于狠抓唱词所描述的形象“筋节”,借助于节奏、腔幅、曲体的大幅度拉宽扩充,促使原有板式唱调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表意性。如大家所熟悉的《柜中缘》许翠莲[二六板]唱句“这才是手不逗红红自染”一句,就是通过避板顿闪,虚字垫衬、“红”字连叠、拖腔扩充等技术性处理,使观众看到角色为助他人自遭误解的羞愧、晦气等心理活动。党(甘亭)派代表剧目与传承党(甘亭)派代表剧目主要有《反延安》《双阳追夫》《破洪州》《金钟罩》《阴阳配》《骊打宫》《洛阳点炮》《进妲己》《审姜环》《黄河阵》《女别母》《双合印》等。党甘亭是继魏长生之后又一位卓越的秦腔花旦表演艺术家,他在声腔艺术方面虽有不少创造,但其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更多反映在表演之中,体现在导演和教学之内。至于演唱声腔方面,因其未能留下任何可资示范的典型,也就很难谈得具体详尽。他的创造成就,对刘箴俗、肖正惠、李正敏、张秀民、朱训俗、王天民、种玉华、田畴易等红极一时的学生,无不产生重大影响。党甘亭(易俗社提供)朱训俗甘肃秦腔演员。主工花旦。生卒年不祥。西安市人。为陕西易俗社第五期学生,师从党甘亭。1932年到甘肃靖远、兰州、临洮、岷县以及青海西宁等地流动演出。1971年去世。扮相俊美,表演细腻。代表剧目有《天女散花》《春闺考试》《黛玉葬花》等。种玉华陕西秦腔旦角演员。主工花旦。生于1902年。陕西长安人。陕西易俗社第三期学生。陈雨农、党甘亭之高足,主工花旦。14岁时,以演《柜中缘》而享名,当时评家称其演技仅次于刘箴俗。1924年7月,刘箴俗带病出演《美人换马》,晕倒于舞台,种玉华接演不误,而且演技、艺风如出一辙。刘箴俗病逝后,种玉华以《柜中缘》《三回头》《软玉屏》《双锦衣》《夺锦楼》《双诗帕》《美人换马》等拿手剧目红极一时。不久,离社到甘肃平凉搭班唱戏,后又到汉中与徐正国等人创办汉中易俗社并任社长。1930年病故,年仅28岁。肖正惠甘肃秦腔武旦演员。生年不详。1924年入西安正俗社学艺,曾受党甘亭教诲,功底厚实,表演规范,尤其亮相时的眼神与嘴唇,一瞬一抿,妩媚灵动。1938年到兰州,先后在新兴社、众英社、文化社以及武威西声社搭工人剧团组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又到宁夏中卫秦剧团。1958年去世。代表剧目有《破洪州》《凤凰岭》《三休樊梨花》等,还经常串演《回荆州》之周瑜、《凤仪亭》之吕布等武生戏。在陕、甘、宁享有一定盛名。田畴易乳名希良。秦腔教练、导演。生于1910年。陕西蓝田县人。易俗社第三期丙班学员。始工花旦,师从党甘亭,后因倒嗓改习刀马旦,兼演小生。以鞭、锏出手见长。1929年担任易俗社教练,兼为学生排戏。所排剧目有《平安村》《一拜缘》《柜中缘》《青梅传》等。1948年以后,在化民社、益民社、咸阳人民剧团任教;1959年,又先后任教于宝鸡市戏曲学校、宝鸡市艺术学校、宝鸡市秦腔剧团;1963年调宝鸡县新声剧团。1981年去世。其精于业务,唱做武功甚至文武场面无所不能。所执导的多为生旦戏,排导细腻,善于借鉴改造传统特技。曾排导《白玉钿》《三滴血》《鸳鸯剑》《小忽雷》《奇双会》等数十本。早期曾为易俗社名流雒秉华、宋上华、杨令俗、樊新民等任教。一生培养出众多戏曲人才。 -
82019-10
[ 词条 ]化妆
秦腔人物造型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化妆用品和饰品,对剧中人物的面部、头部进行装饰美化,使其外形容貌突出个性、身份,并与服饰、环境、气氛相协调,达到戏剧所要求的装扮造型效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秦腔现代戏的兴起,舞台上的秦腔化妆分为传统戏化妆和现代戏化妆两大类。①传统戏化妆。传统戏中,依行当的不同,分为生旦化妆和净丑化妆两类,同时又分为面部化妆和头部化妆两部分,其中生行、旦行面部化妆为“俊扮”,并有“粉妆”“油妆”的区别;净行、丑行(包括丑旦)的面部化妆则采用勾画脸谱。面部化妆的总体特征是夸张化、程式化、谱式化。由于旦角头上佩戴的各种饰物名目繁多,发型也多种多样,头部化妆比较复杂;生、净、丑行相对较为简单,发式上广泛采用扎梳成各种不同造型的假发和头套,男性人物主要有甩发、头套辫子、孩儿发、蓬头等,女性发式主要有大头、古装头、旗头等。②现代戏化妆。秦腔现代戏化妆参照话厕绘形化妆手法,根据剧中人物年龄、身份、性格、处境等,敷以不同的底色,较话剧略显夸张。青年男女多为俊扮,擦粉抹脂填眉描眼点唇;年老之人仅在本色脸上淡画眉毛。偶有塑型化妆或肖像化妆,即用口香糖粘高鼻梁,大腿帮,并按真实人物形象进行面部造型。胡须则用松香酒精胶粘贴预制胡套,或用毛发贴于脸上长须部位,再用发剪按需剪好。也有用人发制成不同发型、不同颜色的假发和头套,也可利用演员的真发,或者在真发之上用假片补充,有些人物还需贴假睫毛、假眉毛等,以达到剧中人物造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