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舞台美术
舞台美术秦腔舞台上的各种人物都需按剧本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运用多种造型手段,对剧中角色的外部形象进行艺术造型;还要通过景物造型创造出角色所需的一应物件和剧本所要求的情景与环境气氛,这种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的艺术手段,统称为“舞台美术”,是构成秦腔艺术形式的重要内容之一。秦腔舞台美术分为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两大类,包括化妆、服饰、道具、布景等。发展史辛亥革命后,随着时装戏、文明戏的上演,秦腔在舞台美术方面开始突破传统模式,出现内景、外景、软景、硬景等写实性布景和道具。镜框式舞台和电光的引进,电打布景、真龙吐水、转台、幕布、边幕等设施,也出现在秦腔舞台上。演员化妆、脸谱、戏装也强调其装饰化、美观化、规范化和趋时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通过戏曲改革,清除了凶残、丑恶、迷信、恐怖等舞台形象,废除了检场、饮场等,净化了舞台。六十年代随着现代戏的兴起,服装设计、灯光布景、音响效果等均纳入整出戏的艺术创作之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秦腔舞台在灯光、音响、布景、道具等方面也引进了新材料、新技术,实现了科技化、现代化,能够逼真地模拟出戏剧所需要的一切物景,舞台美术对舞台演出起到了烘托、渲染和陪衬的作用。人物造型秦腔人物造型包括行头穿戴、头饰妆扮、面部化妆、发部装饰等。早期的秦腔行头穿戴十分简陋,从最初的借用行头、自制行头,到清末民初的私房行头,秦腔班社的行头经历了由简陋到完善、由低劣到高档的发展过程。秦腔生、旦行角色化妆,也存在一个由简陋到细腻的发展过程。二十世纪初期以前,秦腔须生、老生化妆均不擦粉,仅用辛红勾画印堂纹,再简单画出眉毛即可;小生、娃娃生则只擦粉,抹少许胭脂;旦角仅“包头”,化妆脂粉、眼眉勾画较为仔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秦腔生、旦角化妆所用化妆颜料改用戏剧油彩。尤其是净行和丑行,运用夸张的手法,以色彩和图案,对眼、眉、鼻、口、额、膛勾画出不同纹饰加以变形、夸张和美化,既别善恶、寓褒贬于面部,又富装饰、呈美化增强其表现力,并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谱式、技巧和学问。景物造型秦腔舞台上的景物造型,不像西方戏剧强调真实呈现和对客观世界的准确描摹,而是以虚代实、以假当真、以少示多的“无中生有”,更着意于超逸的精神追求和整体的心理把握。舞台上的一应物景及其戏剧环境,都是随着演员的表演进行千变万化,认为它是什么,就是什么。这种虚拟出来的舞台环境,能够诱发观众丰富的想象空间,并同真实生活形成关照,故只能信其真绝不视其假。在秦腔表演艺术中,“减末”的含义与“道具”同,“刀枪把子”“门帘台帐”“桌裙椅帔”“布帐景片”“茶壶酒杯”“官印令箭”“动物假型”“船板马鞭”等皆属其列。早年秦腔舞台也是因陋就简,除摆放“一桌二椅”外,再就空无长物。只有通过角色的运动一以唱做念舞等艺术手段所组成的虚拟性表演,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想象来,才能把剧情所表述的时间、地点、景物具体化,从而有效地利用它编拟出特定的戏剧情境和多种不同的环境空间来。比如“内场椅”(椅置桌后河以指代书房、公堂等;“外场椅”(椅置桌前)可以指代客厅、二堂等;桌两头置椅可以指代山坡、城楼;桌斜放而两头置椅可以指代小桥;桌上叠椅可以指代高山、高楼;桌上插以小帐可以指代神龛;两椅拉开,背插大帐,可以指代卧床;换插“三军司命”大帐,则可以指代军帐。同一桌,可作桌、床、山、城,甚至云端等;同一椅,可作椅、奋门、牢门、织布机、院墙等。过去秦腔舞台糸伸出式舞台,三面朝观众。舞台后方有板壁或隔扇隔开前后台,板壁左右端留有门道,分别称“上场门”与“下场门”。门上挂有门南(俗称“二帘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逐渐以布幔代替了板壁,但上下场门仍然保留。台幔与二帘子合称“门帘台帐”。桌上摆的更为简单,仅有木制长方形盒子内置笔架、毛笔、红纸帖、大信封、白纸状子,还有“刑具”“官印”“圣旨”“火签”“令箭”“旗牌”、酒具、茶具、碗、筷等物件。最初的布景也只是“景片”,仅用以代表城楼、城墙或城门的“布城”,如《空城计》《古城会》等戏所用;象征神道人物凌空驾云的“云片”;代表山岭的“山片”以及作为花园假山的“山石片”;如今,越来越丰富的舞台布景皆运用在舞台上,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
82019-10
[ 词条 ]平仄韵辙
音韵学术语。关中语中,将其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归为两类,阴、阳二声为平声,上、去二声为仄声,合称则为平仄。秦腔作为以上、下句为一联的板式变化体,平仄又是区别上、下句的标志,在剧词创作中,必然贯穿着上句落于仄声、下句落于平声这一原则。如《藏舟》上句:“恨只恨卢世宽行事太短”“短”属上声为仄),下句:“害得我伤人命闯下祸端”(“端”属阴声为平)。韵辙则指剧词的押韵合辙,即按照秦腔规定的十三辙,将其同属一韵的字音在上、下剧词末尾反复安排。如《白逼宫》唱词,上句欺寡人每日里心惊胆跳”(ao),下句,欺寡人好以似猫追鼠逃”(。“跳”“逃”同为言前辙口“ao”韵,故为合辙押韵。平仄韵辙在剧词中往往是紧相结合的,并在字调与字韵的统一之中产生美感。而演员的演唱与念白,也正基于字调音韵要求同样形成各种技巧。如为表达一个完整字音,又有出字、归韵、收声3个过程,其间又包含着许多技巧。倘处理不当,则会出现倒字的情况。 -
82019-10
[ 词条 ]袁(克勤)派
袁克勤创造的唱腔流派。袁克勤(1914~1970)。陕西西安市人。9岁人私塾,17岁进西安正俗社学戏,继入业余皮影、木偶戏班鸿禧社,潜心艺事,遂与师兄弟以艺闻名,观众昵称其为“八个娃”。1942年自组木偶戏班乐育社,任领班兼主工配唱。工须生,尤擅关公戏、老生戏。一生对秦腔唱腔苦心经营,始创“袁派”唱腔而独领风骚。他是秦腔木偶唱工演员,但唱腔却能从词到曲,里外全新而独树风标。被人们尊为一派,成为人人仿学的范本,影响之大,几乎支撑起秦腔唱腔的半壁河山。袁克勤在唱腔旋律、板式结构上自创出新,另外其唱词句格、剧本结构也同样体现着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凡经他创演的剧目,都要经过一番加工改造,使一些本不属于唱工戏的剧目,统统变成以唱为主的袁派戏。唱词上,常把一些较为规则方整的七字句、十字句,改写成繁杂纷乱的长短句,而且长则三四十字,短则三四字不等。这些唱词,别人很难安腔,对袁克勤来说,却得心应手。如《打镇台》王震所唱“总镇的儿子是歹货,(常)横行霸道(在秋江)又作恶”,若将唱句括号中的补充词去掉,即成正格七字句式;有时,他的唱词还几近于土白,如“秦香莲手拖儿和女跪倒地,对韩琪苦苦求活”之类,表面看似乎缺少文采,一旦与唱腔结合,其感情的表达总是出人意料的好。袁克勤正是通过词格的出新,来促使旋律的革新,并求得唱腔不断具有发展的动力,以此树建起处处与人两样的艺术个性与唱派风格。袁(克勤)派唱腔特点概括品评袁派唱腔,可谓古朴、典雅、苍凉、婉约、巧俏、醇厚兼而有之,并在须生腔中糅进花脸腔的唱法,苦音腔中借移欢音腔的骨干音型,由此形成“一波三折”和苍劲浑厚的委婉拖腔而标新立异。袁克勤最擅长于成套大段唱腔的演唱,特别喜用排比句式唱词,并在单一的[二六板]中,发挥其唱工优势。他那《斩李广》中的“七十二个再不能……”和《下河东》里的“五十六哭”等,无论在前辈还是同列的演唱中,都是不多见的。同时,他又是个悲剧型演员,唱“苦腔”其韵如同醇醪,令人心驰神往。他的欢音腔也富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但就创造性和发挥性来说,苦音腔更能使他的艺术之长发挥极致。所以,平时他较少演唱欢音腔,即使碰到,也往往改以苦音腔唱出。《打镇台》王震所唱“王有旨来在了华亭小县”这段[慢板]唱腔,便是他变欢为苦的一个例证。但人们都非常喜欢他那独特的“苦味”,并将其推之为“袁派”“木偶派”等。旋律上比较注重起腔与落腔的精雕细琢,曲体上则多通过摆字的节奏调整,并嵌加四字剁、三字尾、穿字句、排比句以及不规则的长短句式等,有意打破十字、七字律诗体的平衡,来促使腔幅扩充、缩简、变化、出新。尤其在他的唱腔旋律中,不仅十分重用4、7两个偏音,而且还常将“4”作为起腔的开口音、落腔的中结音来用,甚至在高音区内,还常代替“5”用以突出强调;“7”音也多作为旋律骨干音来用。正是他巧妙地利用了4、7这两个偏音较强的个性和柔暗色彩,不仅大大增强了袁派唱腔苍凉的悲情,还由此生出诸多极富个性化的特性音调。袁(克勤)派板式结构袁派唱腔的板式结构,虽然也是严格按照传统程式布局,一板一眼从不逾越雷池一步,但在板式内部,变化又是分外灵活。有时为打破腔词之间的过分平衡,故意让其中某一字进行移位。《金沙滩》杨继业所唱“老牛力尽刀尖死”这句[二六板],其中“死”字依传统理应安在板位方为正格,袁却有意将其后移一拍于眼位唱出,造成字位强弱倒置而反觉讨俏新颖;有时用不规则形体唱词,或加嵌四字剁句,促成唱腔曲体的大幅度扩充;甚至还为突出其演唱的语调化,或者点出词中警句,以引起人们注意,对旋律、节奏乃至用音等,则来得异常灵活。《打镇台》王震所唱“猛想起当年的包公断案清廉正直铁面无私皇亲国戚他都不怕”一句,其字位的疏密、旋律的起落、腔速的快慢、拍节的整散等,完全依从唱词音节、字调四声、词情内涵随意而生,随意而变,其中“清廉”“正直”处的两次停顿,显然为强调其吐字力度所加。另在“怕”字散唱拖腔中,又独具匠心地糅进“土汉二黄”音调,使得整个演唱更加声情激人,韵味十足。袁(克勤)派拖腔拖腔是集中凝聚袁派唱腔艺术风格神髓之所在。它不单表现在回肠九转的旋律腔幅上,更体现在萦曳流动的音韵变换中。因此,袁派拖腔之所以招人醉迷,既有旋律的因素,也有演唱的因素。袁派拖腔不单腔幅长,而且“弯弯多”,听来如同龙飞凤舞。演唱方面,除常取用满口音、腹颤音、哭腔音、胸鼻音,以及顿、断、抽、闪等声乐技巧外,还以噢、安、昂、啊、哎等音韵频加变换垫空。在他的每一句拖腔中,差不多都要接连数次换韵,数次停顿,人们将此称为他的“一口三腔”。他所演唱《金沙滩》杨继业的“五台山困住了杨老将”一句[尖板](中国唱片4一3210甲),不只在腔幅上做出大幅度扩充,演唱上还频频变换着音韵,使之实际唱出便成“五(噢)台山困住了(噢噢安哎哎哎昂哎啊啊哎哎昂啊)杨(噢)老将(噢)”,再加上哭腔、腹颤、鼻胸音共鸣等多种声乐技巧的辅佐,把杨继业兵困五台、战事失利而郁闷以及心绪烦躁不安的心理特征,揭示得相当感人。他对“气口”的运用也高深莫测,有时一个大换气将停顿10秒钟以上,别人很难掌握,而由他唱出,音不散、气不虚,还颇能显出一股雄宏气势。凡此种种,都是袁派唱腔的精髓所在。袁(克勤)派代表剧目与传承袁派代表剧目有《下河东》《打镇台》《斩李广》《金沙滩》《斩黄袍》《斩韩信》等。袁克勤以独具一格的唱腔艺术在秦腔界独树风标而另立门派,并在社会上根基很深,影响极大,即便是业内,凡演诸如《下河东》《斩李广》《金沙滩》《斩黄袍》等以唱工为主的袁派戏,从词到曲均脱不了袁派之影响。袁相如、尹秦菊等都是他亲授和培育成才的弟子。尹秦菊生于1948年。女。工旦角。陕西西安市人。12岁入陕西省木偶剧团从事秦腔木偶戏艺术,师从袁克勤。唱工、执杆俱优,工青衣、花旦,串演小生。嗓音圆润,唱腔优美。曾主演《三打白骨精》《三盗芭蕉扇》《嫦娥奔月》《断桥》《哪吒闹海》等数十出戏。为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常务理事。 -
82019-10
[ 词条 ]刘(易平)派
刘易平创造的唱腔流派。刘易平(1909~1997),原名刘裕秦,陕西西安市人,科班出身,受业于秦腔“谭(鑫培)派”须生刘立杰。出科后,辗转于朝邑觉民社、平凉平乐社、天水新声社、兰州新兴社、汉中天汉社、宝鸡新汉社、西安正艺社,以及乌鲁木齐等地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兰州新光秦剧社任副社长,1953年调西北戏曲研究院。天赋的嗓音条件,很快使他名声大振,尤其对诸如《取都城》《辕门斩子》《苏武牧羊》《萌芦略》《八义图》《回荆州》一类的唱工戏,均有许多过人之处,有些戏一经他创演,终成别人必遵的范本。《辕门斩子》迄今无论谁演仍跳不出他的藩篱。其艺技之高,造诣之深,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曾获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三等奖,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李正敏(前排左一)、田德华(前排左二)、刘易平(前排右一)与甘肃秦腔同行联袂演出后合影(戏曲研究院提供)刘(易平)派发音特点刘易平的嗓音可谓得天独厚,高亢、甜润、宽亮、纯净,而且可刚可柔,可高可低,极富弹性。刚则慷慨激昂,元气淋漓,但不“挣破头”;柔则缠绵轻俏,细腻入微,又不显其萎靡,尤其高低亢坠,上下翻飞,更是如鱼得水,蛇行草坪。这又促成他的行腔常常出现高低悬殊的音区差。《辕门斩子》“保杨家保了个四海飘摇”中的“四海”和“飘摇”,别人均以音阶式逐沿下行的拖腔唱出,他却采取突凸突凹的行腔,来突出其无可奈何与暗含对八王千岁嘲讽的情趣。类似这种高低悬殊甚大的声乐处理,在他的演唱中是极普遍的事,甚至更多将接近演员最不易驾驭且又最为忌讳的“猛跳崖”旋法禁区,但他却能放得开,收得拢。再从发声技巧说,他的演唱中,经常可以听到一种相当别致的丹田气功弹字放音的“蹦字法”,《伍员逃国》伍员唱腔中“我不敢高声哭惜丨皇”一句,其中“我不敢”三字即施以此技巧,犹如枪膛里射出的子弹,脆亮清丨散,字字真切,直抵观众心窝;他的鼻音也堪称一绝,而且用法奇巧,音韵丰富。《铡美案》陈世美“明公讲话理不通”一句,“明公”二字他即用极纤细的鼻音轻描淡写地唱出,竟能给人一种扬头眯眼、高傲不可一世之感。《祭灯》中诸葛亮“后帐里转来诸葛孔明”一句,“孔明”二字施以鼻音,又能给人以鼻窦不通和略带伤风感冒的味儿;《辕门斩子》则以鼻音唱出“吓得我颤惊惊”的“惊惊”二字,声音紧缩,口径极严,给人以缩身打颤的惧怕之态;“儿问娘”的“娘”,以鼻音示以温存,“恨不得”的“恨”,则又以鼻音显其盛怒不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那“酸鼻音”,在表现感情方面更是出神入化,“娘开了天地恩儿才敢起来”一句,即以此技巧唱出,其发声似有芥末冲鼻的一种感受,却把儿子在母亲面前跪告赔罪、哀求宽恕,以及子在母前特有的憨稚、卖乖和谨慎窥察其神色愠怒的表情,点染得至为深透而逼真。同是鼻音,用法不同,情趣大异,既能准确形象地刻画出人物心理变化,又能给演唱涂上一层难以名状的醇韵色彩。由此极其鲜明地独树一帜,确立起自己的唱腔流派,至今依然在舞台上放射着熠熠光彩。刘(易平)派唱腔刘易平唱腔手法的多变与灵活,可以说达到令人难以捉摸的境地,尤其在调性的阴阳对比、拖腔的扩充发展、旋律的改革创新以及声乐技巧的多样变换等方面,真可谓随心所欲,不拘一格。他唱《二进宫》杨波“他都与高皇爷家把业创”这句[欢音二六板]唱腔(中国唱片DB—20047),出奇制胜地在“创”字小腔落音之处,施用“变宫为角”手法,将其自然转入上五度宫音系统,又经间奏过门肯定之后,至下句“在九里山前排战场”重新旋回原宫音调,正是借助于这一调性色彩上的对比变化,把杨波进宫时意欲推托保国重任的复杂心理和一腔难言之隐,表现得毕肖而深透;《辕门斩子》杨延景“八贤爷不住得来问此话,君问臣臣怎敢不应不答”两句[紧二六板],让人听来颇觉似腔非腔、似调非调,甚至还会生出唯恐“跑调”的几分担忧,然而一字一音却全在调里,也正是这一充满动荡不安的一泻而下之腔,反把“君问臣臣怎分,实属既出人之所料,又合乎戏之情理。“儿问娘进帐来为何烦恼”一句,他又随着传统拖腔由高而下的进行趋势,特意发展拉长了腔幅,使其继续蔓延低回,直抵低音区极限,由此生出轻声慢语、审慎平和的乐意,奇巧地描绘出人物谨慎探询和子问母安的恭顺敬重之情;“战三合将臣我擒落马下”这句[二六板],不R在腔速上、节奏上独创出前快后慢、前整后散的变化,曲体上也处理得分外灵活,完全突破了传统词格腔格的分节和安腔规律。尤其在“擒”字上的两叠两问,深刻形象地揭示出杨延景陈述他被儿媳擒落马下时难于启齿的羞涩心理。如此创腔的巧绝妙造神笔,在他的唱腔中俯拾皆是。刘(易平)派艺术特色刘易平尤善以巧俏多变的险绝手法设计新腔,这些手法,不只赋予唱腔以出人意料的华美,还在华美之中蕴含着深邃丰富的感情立意。使他的唱腔有幸步入声情并茂、独树风标的艺术境界。所以,刘(易平)派和刘(毓中)派相比,无论艺术思维的方法上,还是创作技巧的多变上,均体现着巧俏、激扬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和路子,以致他的唱腔另立一派而独领风骚。刘(易平)派代表剧目刘易平代表剧目有《取都城》《宁武关》《八义图》《李陵碑》《辕门斩子》《四郎探母》《葫芦峪》《斩经堂》《哭秦廷》《哭祖庙》《伍员逃国》《回荆州》《苏武牧羊》等。尤以《取都城》《辕门斩子》影响最大。 -
82019-10
[ 词条 ]喊堂
戏曲表演中文官升堂或主帅坐帐时,龙套都要有节奏地连连呼“威”造势,即为“喊堂”。如秦腔《打镇台》之王震,遭八台总镇鞭挞后,二次升堂即有此表演。《铡美案告状》之秦香莲,唱到“我的夫名叫陈世美”处,四龙套也穿插“喊堂”表演。 -
82019-10
[ 词条 ]李(云亭)派
李云亭创立的须生、靠把武生流派。形成于二十世纪初。李云亭(1872?1921)。乳名修德子,艺名麻子红,陕西户县人。幼入西安中和班,私淑著名小生润润子,曾长期在德胜班、魁盛班演出。后入玉庆班,常与陈雨农同台合作。表演功力深厚,尤擅身段戏,嗓音亢爽,口劲十足。扮相英俊、伟岸,无论靠把、官衣、蟒袍、箭衣的黑白须生,均善演之。李云亭是润润子的得意门生,人称他“得其神似窍奥者,李外无第二人焉”(封至模语)。当时的观众叹其“只得到了润润子的一大半”而引为憾事。1912年以后,任陕西易俗社教练,该社第一班学生之须生杨启华、左醒民、田春民、刘毓中等,都是他悉心教诲的一代明星。曾导演过不少新剧目,如《陈家谷》《开国图》《崖山泪》《将相和》《马嵬驿》等。1915年到榛苓社,1917年又入长庆社(即后来三意社),任演员兼教练。一生所导、所演剧目甚多,《拆书》《杀驿》《广寒图》《破宁国》《宁武关》《伍员逃国》《霍光回府》《八件衣》《大报仇》《走雪》等都是享名之作。李云亭(易俗社提供)李(云亭)派艺术特色李云亭的表演手法虽多宗润润子,却有不少他个人的创造。封至模于《“麻子红”——李云亭》一书中说其“如做戏的贴切细腻,缠绵爽朗,似更优于张派;还有愤慨时的抖须,只用三个指头拈着须梢,一捏一捵,不偏不倚,不紊不乱,即飞向肩后,真是好看,后来的须生多仿而效之,留传至今。还心思不定、欲行而又止的脚踏三锤(即走前三步),忽而停止,又大方又飘逸又好看。《拆书》兄弟跪地告别时,‘眼巴巴我弟兄就要分散’的[喝场]向后一个跌坐,倘有不慎,便会将衣服坐破,但他早于跪地时将宝剑插进后边靠底上,在[喝场]时暗用宝剑将后靠往开一挑,遂即坐地,既轻便,又好看,且不坐衣裳。诸如此类,在表演中找出多少窍门。难怪后辈都向他学习,实足为后世法。卩果首九爽,口头有劲,足下利洛,身上好看。人谓其天生良才,一对俊眼,两道秀眉,通鼻梁,长脸膛,挂上胡子,特别起眼。无论靠把、官衣、蟒袍、箭衣,无论黑胡、白胡、官员、平民,均善演之,称专才焉。”李(云亭)派唱腔李云亭的唱工,更掩乃师,独树一派,尤其嗓音爽朗、口劲严谨,实属实大声洪。他唱《拆书》“大堂口把豪杰气炸肝胆”一句,“胆”字唱得不仅响亮,还高昂无比,一字倶出,直捣观众耳鼓。《玉虎坠》冯彦所唱“咱本是罗都庄英雄豪杰,宁落个屈冤鬼死不惧怯”两句[慢齐],“不”字之后稍顿、换气,又将“怯”字拖腔,既饱满又悲壮,一下把冯彦的性格和心情,刻画得十分细腻逼真。《杀驿》中所唱“一世间吃了你骄傲气”之“一世间”三字,紧紧相连一口吼出,高亢难得,声情横溢。这些唱腔不仅具有浓郁的秦腔特点与风格,还有“李派”的艺术个性与创造,并成为人人争相学唱的红声,甚至一度成为自乐会(票房)学唱须生的标准,倘不会唱麻子红唱腔者,皆不能算其爱戏和好家,李派唱腔受人之爱慕,社会之广传,可见一斑。李(云亭)派代表剧目李云亭在生行中,纱帽、道袍、盔甲、红脸无所不精。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广寒图》《百花诗》《伍员逃国》《放承恩》《霍光悔路》《周仁回府》《破宁国》《状元媒》《玉虎坠》《临潼山》《麒麟山》等。李(云亭)派传承李派传人有郗德育(小麻子红)、刘毓中、李景华、杨启华、左醒民、田春民、和家彦等。李派门下虽然高足甚多,但影响最大者当推郗德育(见郗(德育)派)和刘毓中(见刘(毓中)派)二人,原因和乃师一样,都能在继承前人成法却不囿于前人成法基础上独辟蹊径而另立门派,结果又以各自创造的唱腔流派影响于后世,形成又一唱派支系,使秦腔艺术不断传承发展,代代弘扬光大。和家彦甘肃秦腔须生演员。生于1898年。陕西西安市人。西安榛、苳社学生,李云亭(麻子红们下高足。其台风举止,如同乃师。曾在三意社多年,实属该社须生台柱。1933年,受兰州新兴社社长陈景民之邀,赴甘肃献艺,其演技轰动金城,被誉为榛苳社“四大须生”之一。1943年去世。其表演凝重大方,尤其提袍甩袖,弹须抬足,既干净利落,又潇洒优美;还有台步身段之佳,当时无人与之匹敌;尽管嗓音较差,所幸他很善于巧施“二音”,一声拉腔沁人心脾。常演剧目《杀驿》《放饭》《广寒图》《走雪》《释放》《劈门》《烙碗计》等,功底极深,唱做俱佳;特别是《拆书》中的“踏三锤”和《太和城》中的“五雷碗”表演,均被视为“绝活”。他对红生戏也很拿手,《出五关》《破宁国》《古城会》《挑抱》等,演来都十分讨俏赢人。唯其不足者,艺高而疏懒,以个人情绪为转移,高兴时极认真卖力,不高兴时,则敷衍了事。李景华秦腔演员。工文武小生。生于1904年。陕西蓝田县人。7岁人易俗社学艺,师承李云亭、陈雨农,抗日战争期间,到甘肃平凉新民社任领班长,后在兰州新兴社、宁夏觉民社、静宁文化社搭班演出。1949年后曾任静宁县秦剧团团长、导演和主演。1959年调甘肃省戏曲学校任教。1979年去世。他聪明机智,有“小诸葛”之称。能戏颇多,尤以贫生戏见长,如《激友》《吃鱼》《坐窑》等戏,都能刻画入微,还能兼演老旦和丑行。擅演剧目有《打柴劝弟》《拷寇》《周仁回府》《长坂坡》等。1961年选为甘肃省第二届政协委员。杨启华陕西秦腔演员。满族,陕西易俗社早期高才生,师承唐虎臣、李云亭等名家,工须生、红生,文武不挡,既能演秦腔,又能演京戏,还擅长打鼓。功底扎实,台架优美,脚下轻快顺溜,靴功尤佳。代表剧目有《伍员拆书》《挑袍》《古城会》等。后来在甘肃各地演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返回西安,不久病逝。 -
82019-10
[ 词条 ]《西安戏剧》
戏曲刊物。原称《西安戏曲》。1954年4月30日创刊。西安市文联编辑出版的不定期内部刊物,出刊20期,1955年12月停刊。1956年1月改名《西安戏剧》,出刊75期。1959年6月与《陕西戏剧》合并,并改为公开发行。主编田益荣。前20期的主要内容有上演剧目评论、理论问题探讨、秦腔音乐改革讨论、演员艺术创造的心得体会和演出活动等。改名后除发表经常性的剧本评论、表演艺术探讨、艺术欣赏与演员角色创造的心得体会外,还对秦腔的一些重要问题开展讨论,如从改名后第五期开展的秦腔改革大讨论,历时3年,发表大量相关文章。 -
82019-10
[ 词条 ]易俗社白话杂志
陕西易俗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戏曲刊物。经“中华民国邮政局特准挂号认为新闻纸类”。也是秦腔艺术团体公开发行的最早刊物。1914年1月创刊于西安。月刊。是易俗社“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杂志设通论、专论、杂纂、诗歌、大事记等专栏。先后发表易俗社作家的许多重要文稿,主要宣传易俗社的秦腔改革主张,弘扬秦腔艺术的优良传统,评介该社在剧本创作、演出活动、表演特色、演员培养及音乐、舞美等方面的成就。李桐轩的剧目专著《甄别旧戏草》及论文《影戏改革谈》《求明白》等都在该刊首次刊出。同年5月,因白朗起义波及陕西而停刊。共出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