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戏衣
戏衣又称行头、戏装。用于秦腔表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服装服饰,包括蟒、靠、帔、袄,盔、冠、巾、帽以及鞋靴等。秦腔戏衣基本是以明代服装为基础,兼收金、元、清各民族服饰之优长,经过不断改进、充实、发展方渐定型。这些服饰,既有它形成的生活原型,同时又和不同朝代的着装保持着一定距离。尽管秦腔传统剧目表现的故事内容上至汤商,下至明清,每个朝代的服饰不仅款式区别甚大,朝廷对官民士庶着装历来就有等级极严的界定。但秦腔演员扮戏穿的却是不分朝代的大一统“戏衣”。原因在于生活中的服装被用作“戏衣”之后,便成为秦腔艺术整体的一部分,既可以显示其时代性,又不去强调具体的时代,特别对服饰的改制和增舍,都以舞台艺术之美和有利于演员表演为原则,如“水袖”,古代服装本来就没有它,但进入戏衣之后因为表演的需要,在袍服的袖口增设了二尺白绸,结果发展出戏曲相当繁难的“水袖功”表演技巧;还有武将穿的“大铠”,也增设了四面“靠旗”,既起到“提神”和装饰美化作用,还增加了武打表演难度。如皇帝大臣穿的“蟒袍”,清乾隆朝以前仅是无“蟒”的道袍,乾隆皇帝游江南发现民间昆曲班的戏衣中绣有蟒纹,回京后即令宫廷升平署添制“蟒袍”,在民间戏班渐渐也有了这种戏衣。箭衣、马褂本是清朝满人的服饰,秦腔也将其作为“戏衣”,而且让春秋时代的伍员《逃国》时穿用,还作为后汉三国刘备《长坂坡》的着装,令人觉得风格统一,十分协调。紫缎混绣改良蟒大红缎彩绣镶边女蟒绛红缎彩绣团龙蟒大红缎彩绣改良女靠绿缎绣边女兵衣——战袄蓝官衣方翅金纱帽大红绉缎混绣改良官衣钟馗帽女式绣凤风帽女式绣花风帽戏衣发展 历史上对秦腔戏衣虽然有过记载,如清乾降《秦云擺英小谱》一书钱献之记述张银花在四川金川演出时,“辄敷粉施小朱衣,锦裾缨络承之,辫发双委地,缀以明珠,贯缪金钓,腕累数十。”严长明记述关中以“姿擅”“绝色”的琐儿,更是浑身珠光宝气,华艳无比;“两臂金玉,腕阑尚着至数十串,乡里咸讶。”但此类例子不多,也不普遍。事实上,在秦腔艺术表演的发展过程中,秦腔班社的行头经历了由简陋到完善、由低劣到高档的发展过程,清光绪以前秦腔戏衣多由戏班自制,亦有借用者,后又发展为实物行头,民国初又有高档的私人专有戏衣。①自制行头。秦腔戏衣多由戏班自制,用手织粗白布,加以染色绘图,再敷一层蛋清使颜色牢固。后渐为用色布剪成纹样,缝缀在戏衣之上。行内将其称为自制行头。②借用行头。有的戏班还经常借用神道舆服以充实演出的行头。二十世纪初,甘肃庄浪县秦腔戏班演出时,便将县城隍庙塑神所着黄袍和蓝袍为戏中主角借穿,庙中伕役塑像之黄马褂,也为戏中龙套暂借穿用,秦腔艺人将此称为“借用行头”。③实物行头。有的秦腔班社将前清人们曾经穿戴过的马褂、纱褂、箭衣等生活着装,在舞台演出中直接穿用。艺人将此类遗物又称作“实物行头”。④私房行头。清光绪以后,随着陕、甘民间戏衣、行头、鞋帽、把子作坊普遍兴起,管理戏衣的衣箱制也逐渐形成,富有的箱主讲究阔气和华丽,不惜重金购置戏箱。至清末民初,秦腔演员开始有了个人私有的戏衣,专供自己演出穿用,故称其为私房行头。私房行头一般均较高档,民国初年,兰州万顺班班主旦行演员史月卿,从上海购得一件缎料刺绣女帔,穿用后引起极大轰动。但拥有私房行头者并不太多,戏衣仍以布料、褐子、贡呢等作为制作材料。戏衣的设计与改革 辛亥革命后,陕西易俗社的改良戏曲兴起,改良戏装亦随之增多。如《殷桃娘》中的霸王靠,《蝴蝶杯》中田玉川的箭衣等,式样、图案花样翻新。演出时装戏《侠凤奇缘》《金手表》《大烟魔》等,改用现实生活衣着,演《顿和园》《鸦片战纪》等清代故事戏又采用清代官服与民装,谓之清装。旦角的褶子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受武汉等地影响,一律改用玻璃管和电光片缀绣,到三十年代又受北京戏衣影响,变为纯丝绒绣衣,戏衣花纹工艺为之一变。1933年起,在封至模的倡导下,开始依据剧情设计制作戏衣,经在《大孝传》《还我河山》《韩宝英》等戏中尝试,获得成功,后逐渐推广开来。四十年代条件优越的戏班还到苏、杭、京、沪购置戏衣,兴起金银绣衣。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的新文艺工作者,为排演《查路条》《血泪仇》等现代戏,因受物质条件限制,除自制生活化服装外,则借用群众衣服穿着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服装更为讲究,曰趋精美。演传统戏,多采用苏州、上海制作的服装。改编剧目和新编剧目,逐步改用新设计新制作的服装。五十年代,西安易俗社演出的《游龟山》《三滴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赵氏孤儿》《游西湖》等戏的服装,就是由冯杰山、封至模、蔡鹤汀等专门设计,由省内外戏装工厂加工制作的。甘肃根据新编历史题材剧目自行设计定制服装,始自1954年甘肃省秦剧团演出的《李秀成》,该戏的服装设计者董尚义、刘守理,根据史料所载太平天国的衣装鞋帽样式,并适用戏剧唱念做打的需要加以设计,一反传统戏衣款式和纹样,获得较大突破,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1956年以后,绝大多数秦腔剧团改为国营建制,全部从苏、沪、川等地购回全副戏箱,戏衣的款式、纹样甚至穿戴规制都向外剧种特别是京剧靠垅。现代戏装也普遍采用绸缎制作。六十年代,陕西在《灯笼红》《红梅岭》等现代戏服装设计制作中,首先采用编缎面料,并增饰图案花纹,力求按照戏曲艺术规律设计服装,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得了成功的经验。1966年以后,“样板戏”的服装模式成为典范,设计、用料、制作等要求十分严格,各剧团对服装设计、制作和经济投人等都给予更多的重视,同时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奢侈和公式化倾向。1978年后戏曲创作演出逐渐复苏和繁荣,舞台美术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艺术交流活动也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款式新颖、色彩和谐、用料精良、制作精细的服装设计,如《千古一帝》《冼夫人》《西安事变》《六斤县长》《万家春》《商鞅变法》等戏,在参加全省和全国汇演、调演中都获得了服装设计和制作奖。戏衣种类 传统的戏曲服装泛指蟒、靠、帔、褶等,基本样式有20种左右,变化多端,富有艺术表现力。戏衣的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上五色为黄、红、绿、白、黑,又称正色。下五色为紫、蓝、粉红、湖色、古铜或香色,又称副色。布料主要采用缎、编肩等丝织品。纹式有龙、凤、鸟、兽、鱼.、虫.、花舟.、云.、水.、八宝.、暗八仙等。刺绣有绒绣、夹绣、平金、金夹线、银夹线等区别。以其演出服饰在生活中不同又基本分为长衣、短衣及外衣等。 祆 秦腔戏衣的一种。款式为大襟、立领、小袖。前胸后背及两袖绒绣枝子花。若与裙配穿则称“袄裙”。其中着大折裙者,多为青衣角色;与裤配穿则称“袄裤”,剧中多为花旦穿用。另外还有媒旦袄,专用于媒旦一类角色,款式为大襟、立领、宽袖,衣长过膝,袖镶大沿多道,绒绣花纹,裤管极肥,且系裤脚。 裙 秦腔戏衣的一种。演出中下身所着服装,包括百折裙、大折裙二裙、水裙、要、腰包等。①百折裙。剧中作为旦角着帔或褶子时的衬裙。由白编制成,裙长及地,周围均为细折,前后正中各有一条宽12~16厘米的面料,称为“马面”,边沿绣有花草纹样,细折裙下缘亦绣花草纹样。②大折裙。剧中多于正旦、花旦与老旦所穿。裙长及地,角打大折。分各色花素。花裙统绣花卉、翎毛、蝴蝶,常与同色扶配穿,剧中用于正旦、花旦等角色。素裙不绣花,可以有缘饰,多用作老旦角色之衬裙。③二裙。多为纱料制成。筒状,裙长仅过膝。下摆绣花,罩在百折裙上。上身着古装,搭大云肩,系腰带,垂丝绦。秦腔目前仅用于《拷红》中红娘、《打焦赞》中杨排风二角。④水裙。剧中为平民、酒保专用。白春编制成,双层、大折,上层及胯,下层及膝,多与上身穿衣(大领、大襟、大袖带水袖)、下身着裤、白布袜、双梁鞋配穿。如秦腔《杨三小》中杨三小即着此装。⑤腰包。为白春编制作的细折裙,无纹饰。分长、短两种。长腰包男用时围系腰间,下垂及地,以示人物染病在身。女用时系于上胸,裙摆两角置线环,分别套在左右小指之上,以示染病或在行路途中。短腰包男女皆系腰间,裙摆两角掖于后腰之上,使双腿露出,表示行路。如秦腔《芦花荡》中张飞、《苏三起解》中苏三均着此装。 褶子 又称“褶”,即长衫,秦腔戏衣的一种,剧中人物最常穿的便服。有男褶、女褶之分。戏衣穿戴顺序 演员完成面部、头部化妆后,开始进人穿戴戏衣鞋帽程序。秦腔对服装穿着有一套严格的规定顺序。首先到三衣箱穿内衣,戴护领,穿鞋靴;然后按自己所扮演角色到大衣箱或二衣箱穿袍挂靠;最后到盔帽箱戴盔帽,挂须的角色还须挂上口条。秦腔戏中各个角色的衣裤、鞋帽等着装,均有严格定制,不能随意改动,倡导“宁穿破,不穿错”,即使穿戴顺序也不容颠倒错乱。戏毕卸妆也是先从口条、盔帽、衣装、靴鞋、护领、内衣为序,一一归人所属衣箱,不容颠倒错乱。演员卸妆程序为:手持道具归入把子箱,头帽、口条、面牌、毛兜兜等归入头帽箱,蟒靠袄裙归人大衣箱,靴鞋彩裤分归靴鞋、三衣箱,旦角卸去头搭饰物归化妆箱,生净卸下水纱、网子、勒头带等,用油脂擦洗面部油彩。秦腔的衣箱根据其服装的重要性和质料优劣有主次之分,班社中常有“金头帽,银大衣”之说。演出中头帽箱和大衣箱必须放在上场口的重要位置,便于演员更换和赶场。 -
82019-10
[ 词条 ]孟(遏云)派
孟遏云创造的唱腔流派,又称孟腔。孟遏云(1923-1986),女,陕西西安市人。工正旦。因嗓音高亢清澈,故名“遏云”。以演唱大段唱腔见长,始终能保持饱满的感情,高亢处响遏行云,悲哀处催人泪下。虽因年龄关系成名较李正敏、何振中稍晚,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所享社会声誉却不相上下,原因正在于她是长安剧坛出现的第一个坤角演员。9岁就能搭班演戏。这主要得力于其父孟光华(易俗社第二期学生,工须生)对她从小的教诲和耳提面命。孟光华爱女如命,但父女二人饱尝旧社会军阀恶棍、地痞流氓的百般欺凌,所履人间之苦酸,实乃骇人听闻。在秦腔声腔艺术发展史上,孟遏云有着其他人无与伦比的功缋,那就是她把以往男旦模拟女腔的声音造型,直接付诸女旦女腔的演唱,并且又依自身嗓音素质,使旦腔旋律尽量多在高音区内发挥优势,遂以大量的装饰音给予美化。因此,“孟腔”与“敏腔”和“何腔”相比,就更显得委婉旖旎。从这一角度来讲,她也应算是秦腔旦行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曾获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三等奖,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参加过电影《火焰驹》《三滴血》的拍摄。孟(遏云)派艺术特色孟(遏云)派在创腔方面和何(振中)派一样,并不以板式结构与唱腔旋律的“巧绝”去取悦观众,而是在沿袭传统唱调程式基础上,通过精微的加工,力求准确鲜明地开拓角色的音容笑貌和精神气质。孟遏云运用这些传统板式唱调时,能够把古代人物的某些生活特征,同剧中人物的精神气质得以有机地结合,并巧妙地“化”入演唱之中,故能给观众以真实可信的艺术感受。如她在《游龟山》里所唱田夫人那段[二六板]“好一个英明女”,表面看,是个地地道道的传统老调,旋律平铺直叙,结构不奇不险,呈现出一位正派端庄、文静安谧、通情达理的古代中年妇女侃侃而谈的情景。在《火焰驹》里李夫人所唱“黄昏时彦贵儿去取银两”,也全是规规矩矩的和平中正之音,却依然能使人们从她那唱腔中体察出这位落难老太贫病交迫、倚门候子时的憔悴凄凉。在《三滴血》王妈妈所唱“你二人本是一胎养”更是老成典型的典型。她把人物叙述事件时特有的伤感情态和认真口吻,描绘得毕肖神似,令人折服。孟(遏云)派唱腔特点孟遏云的唱腔俗中见雅,平中有深。但这并不等于说“孟腔”就丝毫没有新意,事实上,在她的唱腔里,同样存在着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尤其她所从艺的时代,正是新老秦腔交替更迭,声腔艺术化俗为雅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叶,孟遏云可以说是以“老腔入门”、以“新腔发家”的一位秦旦明星,再加上她是女旦女腔、发自天然,这种心理上、生理上的巨大变革,渗透在她的唱腔艺术之中。如《起解》一戏中“玉堂春在中途珠泪滚滚”唱腔,虽均取用[慢板]唱出,“孟腔”除未套用[苦中乐]“彩腔”之外,最突出的特点是,她的演唱装饰性很强,同时尽量向高音区冲刺,发声比较注重鼻音的施用,并以真声真嗓唱出,加上女旦唱女腔,既不矫揉造作,又显含蓄明快,故能给人以委婉华丽、真率豪放之感,也比较接近现代观众的听觉习惯。孟(遏云)派发音特点孟遏云的嗓音又娇又甜、又脆又亮。高、中、低三个音区不仅色美质纯,亢坠跳滑也相当裕如,可谓音高变而音色不变。尤其她的高音,如同她的名字,可“响遏行云”。这是天赋,非功夫所能练就。正因此,行腔中总是想方设法地发挥自己的高音优势,甚至挂不上的地方,她也要千方百计“拐”到高音区“亮一亮”。《游龟山》田夫人所唱“你二人患难中同病枏怜”中的“人”字,即是她低调高唱的一个例证。另外,“孟腔”完全遵法于传统,极少越“雷池”一步,音与音的衔接转换也十分滑溜顺畅,但在某些关键性的唱词上,则又往往施以重吐重甩,给予强调。《三回头》一剧吕荣儿所唱“又吸烟来又赌钱”,“吸”字拔地而起,“赌”字又高抬猛压,强喷实吐之间,突出了字音,也突出了旋律棱角。凡此,只有我们把具体的戏剧内容和人物感情相结合,才能真正品味出“孟腔”独特声韵和创造形象的手段与真谛。孟(遏云)派衬词孟遏云所处的时代,正是新老秦腔交替更迭的时代,这从她那唱腔中运用累赘的衬词即可一证,《三回头》吕荣儿所唱“叫(噢)相公(咹嗯唆哎嗯哎咹)”便是如此。这种随意加用衬词的做法乃当时风气所使然,无疑给她的唱腔蒙上一层古拙色彩。但孟遏云发声却用“满口音”,放得开,扯得圆,听来颇感激情卖劲。此外,她还特别讲究鼻韵,脑音共鸣,吐字更是珠圆玉润,滴水不漏,高低分明,有腔有调。《三回头》中吕荣儿的“我也不是他家的人了,还管什么面缸不面缸”,虽是几句道白,却让人可以用音符记出谱来。孟(遏云)派代表剧目孟(遏云)派代表剧目主要有《秦香莲》《五典坡》《断桥》《三回头》《起解》《周文进女》《蝴蝶杯》等。西安易俗社孟遏云饰《火焰驹》之李夫人(易俗社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口条
口条又称“口面”“霄口”。秦腔演出中特技用品的一种。用马尾或牦牛毛在铜丝上以丝弦扎缚而成。即须生、老生、净角及部分丑角所挂假须,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区分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等特征。秦腔口条与京剧相比,较:短且厚密。有黑、白、麻(灰)、紫红和红白相间5种颜色,分三绺、五绺、楂楂、八字、吊搭等品种。①三络。又称“三”。“口条”之一。连胞长须,分为三绺,故名。其中左右两络顺耳而下,稍小,正中一络覆盖口唇,宽大。色分黑、白、麻(灰)三体,故又有“黑三”“白三”“麻三”别称。系中年及中年以上文人、官员等戴用。黑三如《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所戴,白三如《烙碗计》中的刘志明所戴,麻三如《二进宫》中的杨波所戴。②满。“口条”之一。连腮长髯,成一整片覆盖口唇下颔,长及挤下。色分黑、白、麻三体。黑满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白满如《将相和》中的廉颇,麻满如《游西湖》中的贾似道。③五绺。“口条”之一。须分五绺,故名。两耳边各一绺,稍下处各一绺,正中为一大络,遮住口唇,须长及挤下。仅有黑色一种,为关羽角色专戴。④张。“口条”之一。因其在“满”的正中开一小口,使口唇露出,故名。色分黑、红二体,“黑张”如《芦花荡》中的张飞,“红张”如《辕门斩子》中的孟良。戏中凡戴张者,须插与“张”同色“耳张毛”。⑤扎。京剧称“虬髯”。“口条”之一。用牦毛牛尾搓成细毛绳,使之卷曲蓬乱。扎缚于口条架上,形成厚密连腮短须,以刻画角色粗莽性格。仅黑色一种,如秦腔《杀寺》中党伯雄所戴即是。⑥楂楂。又称“一字”。“口条”之一。与“扎”同属胳胞短须,但曲。色有黑、红二体。黑色如《游西湖》廖寅所戴,红色如《火烧余洪》余洪所戴即是。⑦八字。“口条”之一。左右两撇胡须,形状如八字。有两种:一种扎附在铜丝架上,用时挂在耳际;另一种扎在铜丝卡子上,用时夹在鼻中膈骨,故称其为“鼻卡”。分黑、白、麻三色。黑八字如《玉虎坠》中酒保;白八字如《金玉奴》中金松;麻八字如《顿和园》中李鸿章。⑧倒八字。“口条”之一。八字胡须倒挑上去,故名。将牦牛扎在铜丝或卡子上,挂在耳际或卡在鼻中膈骨,后者称“鼻卡”。分黑、白二色。均为戏中文丑(师爷)、老丑(解差)所戴。⑨吊搭。“口条”之一。八字胡须下吊一撮短须。露出口唇。仅有黑色一种,如秦腔《周仁回府》中凤承东所戴即是。⑩五撮子。又称“五嘴”。“口条”之一。耳边两撮短须,嘴上方两撮,颏下为吊搭,共为五撮。分黑、白二色。黑五撮如秦腔《玉虎坠》中王腾,白五撮如《玉堂春》中崇公道所戴即是。?一撮子。“□条”之一。短须仅一撮,也仅黑色,如秦腔《玉虎坠》中贺其卷所戴即是。?耳毛。净角所用假鬓毛。用马尾或牦牛尾扎在铜丝上做成,长15厘米左右,上下髭出,上长下短。使用时将铜丝把插入太阳穴水纱里,左右各一支。凡戴“张”的角色均须插耳毛,颜色与“张”一致。如秦腔《芦花荡》中张飞耳毛戴“黑张”插黑耳毛,《斩单童》中单童戴“红张”则插红耳毛。 -
82019-10
[ 词条 ]肖(若兰)派
肖(若兰)派 肖若兰创造的唱腔流派。肖若兰(1934?2003),秦腔一级演员。女。工小旦。陕西西安市人。出身于一个贫穷的梨园世家。袓父是个皮影艺人,父亲肖筮易是易俗社青衣。肖若兰所出生的时代,正值曰寇侵华、中国全面内战酝酿的前夜,国事不宁,民不聊生,贫困、饥饿、灾难,全都降临在中国人民头上。当时的西安,成了日寇灭肖若兰(易俗社提供)共、国民党剿共的中心,战火接连不断,市民永无宁日,身世低微的戏曲艺人更是历经沧桑。肖若兰幼年即成为一名职业演员,随父亲流浪于渭北一带唱戏,8岁不到就已声盖渭北,当时的观众送她“8岁红”雅号以示褒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西安易俗社。曾受李正敏、王天民指点。讲究声乐技巧和声音美,善用装饰音和鼻腔共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称其唱腔为“肖派”。曾在70多出传统戏和20多出现代戏中担任主角。从她经历的生活艰辛和过早步入舞台实践这一点来说,确与孟遏云有不少似同之处。1956年曾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所演《火焰狗》《三滴血》《红梅岭》已拍摄成电影或电视片。肖若兰(易俗社提供)肖(若兰)派艺术特色 肖若兰在唱腔上具有秀婉、情深、含蓄,重声乐表现、重音乐旋律和重个人色彩的总体艺术风格。在唱腔艺术方面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创腔多有巧绝。无论板眼章法,还是音乐声韵,在别人平过之处,她总要来个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二是唱起来讲究“声美”。她从不蛮喊蛮唱,吞吐咽抑全以技巧说话,力求用声音美打动人心弦。所以她的演唱发声含蓄多于直露,幽婉多于激扬。三是注重剧情戏理,注重艺术的真实。她很善于准确把握人物心理变化,并从旋律上、声乐上给予极有层次地开掘和阐释。这些特点,可从她演唱《藏舟》胡凤莲的[二六板]唱腔加以证实。《藏舟》唱段的前半部分,主要抒发了胡凤莲由于父亲胡彦含恨死去的一腔悲情,后半部分则表现了她对田玉川由敬慕转为爱慕的一往深情。对于前段的“悲”,肖若兰并没有简单地处理成痛彻心扉的号啕大哭,而是作为深埋在心底深层的一粒仇种,通过声乐技术的处理给予适当流露,这为后面“会审”一场同卢林直接交锋所展示的非凡胆识与睿智,打下坚实的伏笔;对后段的“爱”,也没有采取以往那种板式或调性色彩的更迭,促使唱腔原有情趣的转移,而是在前面[苦音二六板]的基础上,通过曲调内部的变化和声乐技巧的变化,自然而然地披露出角色内心浮动着的感情波澜。这种表现感情的方式,既使唱腔的曲情同“月光”“小舟”“二更四点”等特定的戏剧意境融为一体,又把这位孤身苦女在父尸未寒、悲泪未干且又顿生恋情这两种完全不可融合的心理活动,顺理成章地联系在一起,让人从中感到,此刻人物由“恨”到“爱”、由“悲”到“喜”心理巨变的转换,竟是那样的合情合理,真实可信。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正是来自肖若兰准确把握戏剧情理和人物心理发展节奏,以及含蓄、深情、富有层次的音乐旋律与声乐处理之中。倘若换之以通常那种过于直露的表现方式,在悲伤处泣不成声、恋情处笑逐颜开,则不仅会使唱腔失去生活的真实而损伤艺术的真实,而且会让人们视作“大逆不道”予以排斥甚至挞伐,更严重的会使唱腔完全游弋于特定戏剧情境和人物之外,并从根本上歪曲了这位正直、善良、勇敢、机智的渔女形象,自然更谈不上个性化艺术风格。肖若兰饰《夺锦楼》之钱瑶英(易俗社提供)肖(若兰)派唱腔特点 肖若兰的唱腔可以说是汇天下之精华,辟自己之蹊径。在她的唱腔里,既有陈雨农的大气,又有党甘亭的精深,还有王天民的缠绵和李正敏的巧绝。比如她在《双锦衣》里所唱姜琴秋那一大段[二六板]唱腔,其板式章法,虽然基本遵从陈雨农的路子,却又根据自己的艺术理解和嗓音条件,有新的突破与发展。像“而今无他恋,自在守蒲团,一心除孽缘,念佛坐禅观”以及“数罗汉”等处,无论是旋律还是演唱,则与陈雨农相近且又不完全相同,相近在于肖的板式安排,依旧沿袭着陈雨农设计的[碰板]形式,这一点她并未逾越。但在声乐表现方面,却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艺术思维。陈在演唱中多次加用了“吁吁长叹”的润腔,来突出人物对青灯生涯的倦意和心理上的空虚,而肖若兰则以装饰倚音群的繁用,一方面尽量美化自己的唱腔,一方面来点染这位独守空门的尼姑,本应具有的纤柔女性气质。使之处处散发出“肖派”的特点。同时她还在学习“敏腔”基础上,经常给予繁腔化简、简腔化繁的加工。她唱《河湾洗衣》“把针线刺绣儿懒爱”的“懒”与“身担重担去奔大街把柴卖”的“把柴卖”等处拖腔,均比李正敏唱得简洁紧凑,尽管两个都是好腔,但情味大不相同。肖若兰的习惯性润腔也与李正敏迥异。李正敏常以点唱、抽板、重叠和字位前移推后来强调其个人风格,而肖若兰却常以加花、挑滑、顿闪、憋气猛喷放音等来突出个人色彩。肖若兰饰《打金枝》之金枝女(易俗社提供)肖(若兰)派行腔特点 肖若兰在行腔上总是在收放自如,在刚柔对比中,体现着含蓄、深情的醇韵,即令“一字叫板”,同样离不开这一规律。说明这种唱法已经成了为她定型化的一种声腔艺术风格了。发声上她注重兼收并蓄,“土洋结合”,如《双锦衣》里“四大金刚”的“大”这个高音字,不是以软腭与喉头的对抗去强攻硬取,而完全用“脑音”提上去的。另外她还十分注意吸收兄弟剧种的声乐技巧。《河湾洗衣》中“咳嗽气又喘,行步最艰难”“打得鱼儿鲜,拦在筐内边”,就吸收了眉户的唱法;而《双锦衣》里“而今无他恋,自在守蒲团,一心除孽缘,念佛坐禅观”,又吸收了碗碗腔的唱法,至于在润腔手法上的吸收,更是俯拾即是。肖若兰饰《藏舟》之胡凤莲、张新华饰田玉川(易俗社提供)肖(若兰)派发声特点 肖若兰一扫“满口嗓”发声法,重气质而不重气势,重共鸣而不重嗓门,重音色表情而不重攻坚碰硬,尤其吐字,全凭嘴皮功夫把字“弹”出来或“蹦”出来,音量有大有小,清晰度却非常尚,这就比那种过不去也要强渡的“砸夯式”吐字,要含蓄、柔韧、凝实,且好听得多。肖若兰唱[慢板],尽力达到柔畅委婉;而唱[二六板],无论十字句,还是七字句,一般说来,前半腔多是刚中掺柔,快脆有力,后半腔则多柔中寓刚,弱而不散,尤其对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吐字发音,似“蜻蜓点水”,一划而过,特别乖俏。这在《双锦衣》一剧她所唱姜琴秋“山门无事半遮掩,四大金刚站两边”(中国唱片DB—20211)等句唱腔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肖若兰有一副标准的秦腔花旦嗓,发音纤细、含情、灵巧、水润。肖(若兰)派代表剧目与传承 肖派代表剧目主要有《夺锦楼》《软玉屏》《拾玉镯》《柜中缘》《游龟山》《扫窗会》《三滴血》,以及现代戏《妇女代表》《沙家浜》《红梅岭》《于无深处》等。肖派主要传人有刘玉琴、阎旭、李淑芳等。 刘玉琴 女。主工花旦,兼演小旦。1942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1岁考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剧团科班学艺,曾得王天民、宋上华、肖若兰以及杨作汉等名家教诲,以表演细腻、嗓音甜绵而享名,有“新疆第一秦腔花旦”之誉。代表剧目有《夺锦楼》《火焰驹》《三滴血》《貂蝉》《丫鬟断案》《织女牛郎》《莲花仙子》等,尤以所饰《三滴血》之贾莲香、《柜中缘》之许翠莲、《火焰驹》之芸香、《杀狗劝妻》之焦氏等角最享盛名。 阎旭 女。主工花、小旦。1947年生。陕西临潼县人。早年考入西安易俗社,师从傅凤琴,后拜肖若兰门下,唱腔既有傅凤琴之清丽,又具肖若兰之甜绵,形成明澈见底的独特醇韵。扮相俊丽优雅,表演细腻大气。其所饰演的《文嫣之梦》之牛文嫣、《法门寺》之孙玉娇、《柜中缘》之许翠莲、《三滴血》之贾莲香、《胭脂》之胭脂、《打路》之黄桂英等不同艺术形象,得到观众和专家好评。 李淑芳 艺名“小若兰”。秦腔一级演员。女。主工花小旦。1968年生。陕西周至县人。1985年考入周至县剧团,1988年调西安易俗社。同年正式拜肖若兰为师,艺技更进。先后在《劈山救母》《梁宫案》《红珠女》《法门寺》《天河配》,以及《藏舟》《数罗汉》《河湾洗衣》《断桥》《起解》《花亭相会》等数十部本(折)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做工精细,尤以唱工见长,专承肖(若兰)派特点,人称“小若兰”。曾获西安市第一届艺术节表演二等奖、陕省文化厅秦腔风格流派选拔赛一等奖、“红桃杯”二等奖、西安市“石植花奖”、第三届“西凤杯”特等奖以及陕西省青年演员一等奖、西安市传统剧目展演一等奖、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等。出版VCD光盘《小若兰唱腔精选》《藏舟》等。1994年西安市授予其“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薛学慧 秦腔一级演员。女。工花旦、刀马旦。1968年生。陕西西安市人。西安易俗社演员。肖(若兰)派传人之一。曾赴韩国参加世界文化博览会演出,颇辱好评。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刀马旦翻.、滚.、扑.、跌基本功扎实,刀、枪、剑、矛等兵器运用自如。所演《盗马》之杨八姐、《扈家庄》之扈三娘、《刺蚌》之廉锦枫等,深受观众赞赏。还擅饰演《夺锦楼》之钱瑶英、《双锦衣》之姜琴秋、《三滴血》之李晚春、《软玉屏》之白妙香、《柜中缘》之许翠莲等角色。多次获省、市各种戏曲大赛奖项。 -
82019-10
[ 词条 ]脸谱
秦腔净行、丑行人物的面部造型。用油彩或水彩勾画在演员脸上的图谱。秦腔净角化妆时各角色在线条、色块、部位、构图上,均有其规范化的谱式,逐渐形成谱系并成为人人参照勾画的范本,故名“脸谱”。发展史唐宋前称“涂面”,元明则称“大面”;或以色彩名之,分称“黑面”“白面”“花面”。明代宫廷“御戏监”所演元明杂剧剧本附有“穿关”,涉及“面具”,未及“脸谱”。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宫廷演剧机构“南府”有两本“穿戴提纲”,也未提及“脸谱”;乾隆六十年(1795)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十七载有“江湖十二角色”,称“副末开摹,而是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角色;打诨一人,谓之杂。”其中“净”用“大面”"二净”(副净)用“二面”,“丑”用“三面”,也无“脸谱”一说;清同治、光绪年间,宫廷“升平署”画有200余出戏曲人物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净行花脸人物,有的还直接标明“穿戴脸儿俱照此样”字样,世人称其为“升平署扮相谱”,依旧不说“脸谱”。说明“脸”而称“谱”,出之甚晚,即至清末民初,出现净行花脸有专门捜集研究者,遂有“脸谱”之说。今天的秦腔舞台上,脸谱达到“粉墨青红、纵横于面”的盛况。谱式也多至500种以上。脸谱布局秦腔脸谱化妆手法遵循整体布局安排,即在脸上安排颜色和设置图案位置有定式。秦腔脸谱的图案位置,主要集中在额面和两腮两个部位,鼻窝则表现出角色的喜怒善恶。脸谱对眼、眉、鼻的勾勒,比额面和两腮的图案还要重要,因为眼睛直接揭示着人物的内心世界,隐寓着角色的善恶美丑,所以秦腔脸谱中的眼睛和眉毛画法很多。如眼,就有凤眼,凤眼也叫杏仁眼,多表示貌美,常用于关羽、皇帝之类的角色;环眼,象征刚勇粗暴,张飞的眼最具典型;虎眼,多用于武将,涂彦昭、杨延嗣的眼形就属于虎眼;豪浃义士勾辱比较多的是箭眼,《传信》中的艾谦即是。红脸表示忠义正直,眼眉的黑白纹路,表示豁达开朗;三角眼,刻画心怀叵测的一类人物,曹操就比较典型,左眼角纹细细地往上勾,右眼角纹饰往下勾,一上一下托出了三角眼形,三角眼的人表示奸诈,此外还有三眼,即在额面绘塑一立眼,行话就把这个立眼通常称为“天眼”,《绝龙岭》中的闻太师,额面就塑有天眼,说明他能明辨是非邪正。但三只眼仅用于神道之人物。此外还有梅花眼、鸳鸯眼、蝎子眼等,也是各有意趣,各有寓意。再如眉,秦腔脸谱中眉毛的分类很多也很杂,比如有泰山眉、剑眉、虎斑眉、卧蚕眉、牛角眉、瞒翅眉、柳叶眉、八字眉、扫帚眉、歪眉、火焰眉、病瘩眉、麦穗眉等。这些眉的分类,都突出一个目的,即把人物角色通过脸谱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正因为秦腔脸谱对眼眉勾勒非常重视,促成了秦腔对脸谱的谱式也由眼眉造型来命名的俗例,由此形成与京剧和其他剧种完全不同的称谓。①额面。又称“额头”“脑门”。这是全脸最平整的一块地方,同时又是灯光照射最为亮豁的地方,还是观众视点最为集中的地方,加上花脸剃掉额发,更使脸型拉长,额面放大。成了秦腔净行人物勾脸的主要画区。脸谱装饰性花纹图案,主要安排在额面。②两腮。即右腮和左腮。一般不进行过多装饰,多用大块色彩晕染就成。有的则勾几条胞纹装饰一下便可。如包拯,便用黑色或粉色晕染,还多用白笔再勾出眉、鼻,睑线下方各勾一道细黑泪线饰纹,突出其威厉严肃之气。③鼻窝。人的喜怒哀乐、善恶美丑,首先从鼻窝形态的变化中体现出来,由此又形成“圏圏子脸”“切末子脸”“花脸”“和尚脸”“周仓脸”“巴巴脸”“塑型脸”“两面脸”“特殊脸”等多种谱式。④眉纹。秦腔脸谱对眉纹的勾画手法多样而丰富,在脸谱造型中有非常显明的表意作用。有的人物工笔细线,立显狡邪奸矜之相,如曹操;有的眉纹同样勾勒如丝,又显深谋远虑,如陈友谅;有的眼眉笔锋雄劲如刀,力透纸背,却是相貌堂堂,刚正不阿,如包拯;有的额面布满水旋纹饰,又能感到其不忠不义心怀反骨之态,如魏延;还有眉角以火焰纹为饰,如《金沙滩》之杨延嗣、《四平山》之李元霸;以虎尾纹为饰《锁阳关》之秦汉、《进妲己》之崇黑虎等。脸谱画法秦腔脸谱有“勾”“揉”“抹”三种勾绘方法。勾脸有洗、抹、擦、画、勒、意、粘、挂8种手法,即“勾脸八字诀”。揉脸即用手指蘸上颜色,在脸上揉抹拍染,使之均匀,如《铡美案》中赵虎,以及戏中出现的刽子手等,皆属此类。抹脸即在手心蘸上颜色,或用排笔将色在脸上抹匀,勾画整脸者大都用此法,如包拯用黑色抹染,关羽先用红色抹染等。公绘即用笔勾画眉眼鼻纹饰即成。脸谱颜色秦腔中的人物以脸谱颜色表现人物性格。颜色又称“颜面”,指脸谱的主色调。用于勾画秦腔脸谱的颜色有20多种,但每副脸谱的化妆和用色,都有“主色”“副色”“界色”和“衬色”之分。“主色”用来刻画其剧中人物个性,其余各色起着陪衬、装饰的作用。不同的“主色”又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既和观众面对的客观物象保持着一定距离,又和每个观众的人生态度紧紧联系在一起,故寓褒贬于其中,观众通察“颜”观色,便能很快辨知人物内心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还能很快掌握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宗教信仰、生活嗜好等。秦腔脸谱通常以红、白、黑、绿、蓝、粉、瓦灰、黄、金、银等色为主色,每色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性寓意。由此形成“大白脸”“黑脸”“红脸”“绿脸”“蓝脸”“粉脸”“瓦灰脸”“黄脸”和“金银脸”为主色的脸谱谱式。白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顾名思义,全脸以白色为主,多用于表现凶恶奸险之性格者,有大白脸和半截子白脸。①大白脸。又称“白抹子”“白粉脸”。京居断称“粉脸”者。因其全脸做白色,仅以黑笔察言观色勾画眼、眉、鼻窝及脸纹,故名。这种脸谱,多表现凝练、肃杀、阴险和面无人色之气,故多用于权奸专横人物。如《风波亭》中秦桧、《斩杨继盛》中严嵩、《白逼宫》中曹操、《游西湖》中贾似道等,皆属此类。民间有“白脸奸相”一说,原因正在于这几个人物身份既是宰相,性格又相当暴虐,如贾似道的脸谱,便以粉白铺底,黑笔描纹,额头II道直竖细纹,表示凶残无情。②半截子白脸。又称“二白脸”“两堂脸”。用显眼夸张白眉毛将角色面颜分为上下两半截,故名。多表现五官反常,容貌丑陋,凶恶狡诈的武夫之流。最典型的就是《游西湖》里的廖寅,额面斜抹一道红,将脸面自然分为上下两半,下半拉为白,上半拉为红,左高右低,白眼黑窝子,两道眉纹弯曲,左眉上翅,右眉下坠,一看便知是个心术不正之徒。《九莲灯》里的石龙,额面也是一道斜红,下白上红,丑恶凶残。《玉凤钗》里的刘彪、《快活林》里的蒋门神,额面都勾出一个红色圈形,眉端下坠,鼻梁点红,白眼黑窝子,寓示着他们绝非善类。黑脸又称“整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主色为黑色或深色,故名。黑色代表刚正不阿或憝直鲁莽。如《赤桑镇》《铡美案》中包拯、《李刚打朝》中李刚之脸谱,皆属此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包拯脸谱,以前包拯全脸为黑,界以“白眉子”,脑门勾一上弦月牙,内套一轮红日,秦腔故直呼其为“黑脸”。最初甘肃秦腔与陕西秦腔中包拯的脸谱也有区别,早期的陕西脸谱中,包拯虽然是黑脸但是主要倾向于棕色,在额面上画一个上弦白色月牙即止;甘肃包拯的脸谱两膛为红色,却红中透黑,额面不只绘一上弦月牙,还托出一轮红日,还画有一支笔管,意味着包拯其人管判阴、阳两界官司。近几十年来,为突出色彩层次,两地谱式才趋于一致。红脸又称“整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主色为红,仅在眼、鼻处略勾黑色线纹,故名。如《古城会》中关羽、《收姜维》中姜维、《下河东》中赵匡胤等之脸谱。红色代表的是忠正、义气,故都以红为主色,再通过副色调剂,勾画出各自性格上的差别,关羽以黑色线条勾画眼眉、纹饰,红主忠勇义气,黑主孤_傲#威;赵匡胤则以白色细纹勾画眼眉,红主英武威厉,白主阴谋不忠。绿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主色为绿,黑色勾窝、白色线纹,故名。绿色意味着这个人物要么是草莽英雄,要么就是云游野道。《玉虎坠》中马武、《七箭书》中陆压均勾绿脸。陆压是个封神人物,有“南海散仙野道”之称,脸谱以绿色铺底,黑泡眼窝,白色勾画额纹和骷髅嘴脸,虽挂红楂楂,却白齿外露,龇牙咧嘴,面目狰狞可怕。蓝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主色为蓝,黑色勾窝、白色线纹,故名。蓝色代表刚直强焊,意味着这个人物是草莽英雄。《李逵下山》中李逵、《盗御马》中窦尔墩、《混元桥》中朱佑真,均为蓝脸。陇南秦腔脸谱中《收四魔》中的莫里红,也是以蓝为主色,黄为副色,反倒别具一格,突出了地域特色。粉脸又称“老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全脸以粉红铺底,黑色勾窝、白色眉纹,故名。多刻画权势显赫的年迈重功之臣。如《忠保国》里涂彦昭、《秦香莲后传》中的包拯、《空城计》里的司马懿,画的都是粉脸。粉脸以花纹、副色来区别善恶。如司马懿眉间绘上花纹,表示深谋远虑;潘洪眉间绘以绿斑,表示奸邪阴险。甘肃秦腔包拯脸谱的用色,有时两膛也以粉色晕染,这种色块的运用,其含义一是粉红代替黑红,更显得轮廓突出;二是晚年的包拯多画粉脸挂白满,所以又称粉脸为“老脸”。瓦灰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用于刻画勇武豪爽性格的人物。《打瓜园》中郑子明、《下河东》中呼延赞、《金沙滩》中杨七郎、《牧虎关》之高旺等,皆取瓦灰铺底,再以红、白等色描出不同饰纹,区分各自不同的个性。如呼延赞额面直接书以“王”字,七郎额面则书以“虎”字,都表示其性格刚烈暴勇,英勇善战,武艺过人。黄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一般都用于神道人物。如《大雪山》中黄宗道、《伐冀州》中闻太师画的就是金脸。闻太师脸谱,在甘肃有两种打法,一种是黄脸,陇东和兰州流派打的是黄脸,另一种是金脸;陇南流派打的都是金脸。《宝莲灯》中杨戬画的便是黄脸。但不论黄脸还是金脸,都表示辱道和法术甚高的神道人物。花脸又称“碎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其脸纹细碎,花样繁縟,故名。除主色之外,副色、衬色比对十分复杂,有的还在脑门勾上装饰性图案。如《荆柯刺秦》中荆轲、《光武山》中马武、《斩单童》中单童等,皆属此类。并配插“鬓毛”,挂“红张”。脸谱造型秦腔脸谱因其纹饰不同而各有其特色造型。纹饰即化妆在脸上如何运笔,如何设置图案,主要集中在眼窝和眉毛上。由此形成“狼窝子脸”“凤目脸”“独目脸”“泰山眉脸”等多种谱式。狼窝子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两个“窝子”(即眼窝)以黑色细眼纹勾画辱像狼的眼睛一样,几乎是直竖的,而且还将脸面分为额、两腮三块。京剧故称其为“三块瓦”“三页瓦”脸谱,秦腔则称“狼窝子脸”。《斩华雄》中华雄、《马武夺元》中马武及《破渑池》中张奎等,所画脸谱都属于“狼窝子脸”。凤目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两只眼睛如同凤眼,故名。凤目脸大都用于表现品貌端庄、俊秀貌美之人。如《古城会》中关羽,虽以红色铺底,形成“红脸”,却用黑笔勾出丹凤眼、卧蚕眉,给人清秀、俊美之气。三角眼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刻画居心叵测的一类人物,曹操的脸谱最为典型。左眼角纹细细地往上勾,右眼角纹饰往下勾,一上一下托出了三角眼形。民谤云“麻面无须不可交,鹰鼻鹞眼杀人刀,最难斗的是三角眼,三角眼斗不过水蛇腰。”秦腔脸谱造型,也是有其生活依据的。独目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仅画一只眼睛,故名。甘肃及陕西西府秦腔中颇为流行,《沙陀国》中李克用、《四大夫伐齐》中郤克、《金桃会》中古冶子等谱式,皆属此类。其寓意或表现生理缺陷,或刻画形貌丑陋。秦腔脸谱对眼的勾法很多,如“环眼”,象征刚勇粗暴,张飞的眼最具典型;“虎眼”多用于武将,徐彦昭、杨延嗣眼形就属于“虎眼”;豪浃义士勾辱比较多的是“箭眼”,《传信》中的艾谦即是,红色表示忠义正直,眼眉间的黑白纹路,表示豁达开朗;还有“三只眼”,即在额面绘塑一只立眼,行话将其通称为“天眼”,用于神道之人物。《绝龙岭》中的闻太师、《破渑池》中的二郎神杨戬等额面就塑有天眼,说明他能明辨是非邪正。此外还有梅花眼、鸳鸯眼、蝎子眼等,也是各有意趣,各有寓意。泰山眉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京剧称“十字门脸”。额面正中自眉间直上一根冲天柱,与两眼轮廓形成十字形,将其颜面分为四块,故又称“四页瓦脸”。按其主色与色块布局,又分为红泰山眉脸,如庞涓、艾谦、檀道济等;黑泰山眉脸,如姚期、项羽、敬德等;黄泰山眉脸,如方腊、金兀术等。同时又从色块寓意上,分为善泰山眉脸和奸泰山眉脸。前者如檀道济、艾谦等;后者如庞涓、金兀术等。圈圈子脸又称“旋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其眼、额、膛的着色与运笔,多有圈圈纹样,故名。如《打瓜园》中郑子明、《荆轲刺秦》中荆轲、《阴阳图》中沙可金、《破宁国》中常遇春等之脸谱,皆属此类。勾画“圈圈子脸”的角色,大都性格暴猛刚烈、武力过人。物象脸又称“特征脸”“特殊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多以动物、灵介、器刃或文字编织为图案纹样,绘人脸谱,以隐喻角色的生活特征、绝技专长、仙佛法力、出身来历等。如《苟家滩》中王彦章,脑门绘一蛤蟆,示其为蛤蟆转世并有毒;《苏武牧羊》中单于王,绘一蟾蜍寓取“单”“于”之谐音;《孟良烧山》中孟良额面绘一火葫芦,寓示善于放火;《盗御马》中窦尔墩则绘一双钩,表明其操持兵器专长;而杨七郎额面写一“虎”字,明示其性格暴猛如虎等。两面脸又称“阴阳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以鼻梁为界,将脸分为阴阳两半,半面为净,勾绘脸谱,半面为旦,俊扮旦妆,如秦腔《鸡头关》中姬兰英即是。过去秦腔演出《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的穆桂英,其面部化妆,既不是粉扮,也不是俊扮,而是半净半旦的“阴阳脸”。在其额面画有一块绿色青记,下巴点上白点子,象征穆桂英不仅是长得非常丑陋的女人,而且还是个麻子,但非常善战。专用脸谱秦腔表演艺术中,有专用的脸谱,即表演某一角色,无论是何地域何种流派皆用同一种谱式,比如周仓脸、和尚脸、鬼怪脸、巴巴脸等,均表示着特定的人物。切末子脸又称“鬼怪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多系妖魔鬼怪角色,构图细碎而怪异,故名。如《赵公明下山》中陆压、《广成子三闯碧游宫》中九头狐霄、《马猿下山》中马獠、《七熊盗桃》中黑熊精、《水晶宫》中龙王等,皆属此类。切末子脸以诸色杂陈、构图怪异,象征角色邪门外道及人妖难辨的凶焊丑恶之相。周仓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为周仓专用脸谱。因其舞台形象与众不同,演员须通过“扎判”特殊处理造成腆肚、撅臀、肩宽、腰阔等怪异身形,故装有特制“周仓靠”,脸谱也有专门“周仓脸”以示区别。周仓脸谱的最大特点在于两堂画有大云子纹样,并挂“楂楂插“耳毛”。和尚脸又称“僧道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因其神佛和尚所用,故名。一般是勾“圆点眉”,杏黄色铺底,属妖僧邪教者还用圆圏饰纹、僚牙咧嘴予以丑化。如《收四魔》中莫利海、莫利红、莫利青、莫利寿四魔僧,《五台会兄》中杨延昭,《野猪林》中鲁智深,也写“和尚脸”,不恶意丑化,只突出刚烈个性,并挂连鬓络胞“楂楂”,而且脑门多糅杏黄色为其主要特征。塑型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系秦腔《黄河阵》中燃灯教主专用。勾金脸而不写“佛”字,仅在脑门绘以蝴蝶纹,再用棉花塑一燃灯粘贴其上,以获辱立体造型效果。清末流行极盛。巴巴脸又称“娃娃花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戏中主要用于个性刚勇的年少英雄,不挂口条。如《金沙滩》中杨延嗣、《赶驾》中呼延赞、《乾坤带》中秦英等,皆属此类。小花脸又称“丑角脸”。秦腔脸谱谱式的一种。戏中为丑角专用,故名。以鼻梁抹白为基本特征,最常用者为一小方块白粉,其状如同豆腐块,故又称“豆腐块(干)脸”。后演变为腰子形、梅花形、蝙幅形、鼠形、银锭形等。白块外的颜面,又分小生妆扮、老生妆扮和旦角妆扮,眉眼部分则按人物好坏勾勒,恶徒描八字眉、三角眼,好人描一字眉,圆眼珠。戏中的晋信书、王腾、蒋干、娄阿鼠、崇公道以及衙役等,皆属此类。脸谱流派秦腔脸谱起源甚早,早在明代已有。随着秦腔艺术迅速发展,名家、流派人才纷呈,他们结合自身表演特色,不断创新,丰富了秦腔脸谱艺术特色,形成秦腔脸谱的不同流派。传至今日的秦腔脸谱流派主要是清末民初的范式。陕西甘肃秦腔各自成派,同一角色,其脸谱在构图和色彩上大同小异,手法上陕西较重大体大面,甘肃多趋于细碎繁縟。同时,宁夏、青海、新疆的秦腔脸谱也都自有其特色。 -
82019-10
[ 词条 ]沈(和中)派
沈(和中)派沈和中创造的唱腔流派。沈和中(1900~1966),字怀武,陕西咸阳人。9岁入陕西易俗社学艺,师承刘立杰、李云亭、唐虎臣、郭青云等。与该社刘箴俗、刘迪民、路习易、苏牖民、马平民齐名并称“六君子”。属易俗社早期学生中的佼佼者,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名冠西北的秦腔小生精英。曾与刘箴俗(有“东梅西刘”之誉)合演《洞房》,当时的评家撰文称他俩“在西安确有过于杨小楼、梅兰芳在北京”(徐彬彬《不同于江湖班之西安易俗社》原载《大公戏剧》1930年3月28曰)。1937年到甘肃演出,后来自组中兴社,常与名宿郗德育、楼英杰、刘金荣、袁天霖同台合作。之后又参加兰州新兴社、平凉聚义社、宁夏觉民学社和猛进剧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甘肃省秦剧团副团长。沈和中沈(和中)派唱腔沈和中不仅表演独具大家风范,唱腔也是另立一派。其唱腔不追求板式的繁复变化与旋律的花哨巧绝,而是立足于传统基础上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精深。他尤擅长于抓住某一极为简单的板式,经过加工雕琢,促使原有唱腔乐汇,具有更为鲜明的音乐形象和表情乐意,让剧本唱词所阐述的思想感情,从唱腔中更深刻、更充分、更形象地得到展示。他所创演的好多戏不是以众多不同的板式联套来构成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对某个简单的传统唱调从音律上、节拍上的灵活处理和加工复创,来阐释并深化剧情。其戏中情节也不是“一道汤”式地一贯到底,而是守中生变,变中出情,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详状》一戏中,沈除开头用了两句[慢齐]外,全剧十多个唱处,差不多均由[二六板]一种板式一以贯之,这些[二六板],又不是那种具有一定抒情情调的[慢二六],大多全是起、承、转、合结构的四六句。沈和中却根据戏剧情节的发展,以及唱词提示的文学形象,或从旋律上给予出新,或从情趣上给予加强深化,使那些本属四平八稳的传统老调,每次出现都能表现出一个新的核心乐意,同时又都能够贯穿在一个总体乐思之内。这又促成沈派唱腔不仅充满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和生动感,还在表现戏剧主题和揭示人物详状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方面,发挥出唱腔音乐的独特作用。他所创演的《黄鹤楼》,其中周瑜的唱腔,全剧自始至终也只用了一种板式一一[带板],而秦腔的[带板],本属语言化的激情性唱调,其本身既缺少流畅的旋律,也缺少规范的拍节,就连腔幅的长短也难固定。但沈和中紧紧抓住该板式强烈的戏剧性和灵活的可塑性这两个有利因素,根据周瑜在不同戏剧情绪下的感情波动,通过多种手法对其传统程式给予突破,成功地刻画出这位少年得志、才智横溢,且又气量狭小、骄矜自负的周瑜音乐形象。对于旋律的创新,沈也不抱残守缺,常根据自己对角色的不断研究和深入理解,无时不在加工修改,精益求精,这正是观众说他的唱腔从来不大固定的原因所在。他的唱腔始终充满着无穷的变化,每次变化,却又不是信口开河,随心所欲,而是有他精深的道理和美的追求。《黄鹤楼》周瑜出场后所唱“黄风吹动长江浪”这段[浪头带板],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他做过多次大的改动,从旋律、腔幅到演唱,乍看仍不失其传统典型,细嚼则越具感情深度,使之在表现这位东吴统帅少年气盛的得意情怀,以及影射吴、蜀两家突变的政治风云等戏剧主题方面,愈来愈加深刻和尽情。该剧当周瑜酒席宴前突然提及荆襄之事后,受到刘赵君臣的假意赔情和反唇相讥,顿使周瑜激怒变色。沈和中在用唱腔刻画周瑜这一突变的情绪时,同样存在着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复创过程。尤其对“你不必假意来赔情”这句[带板]唱腔的前后修改,更是悬殊甚大。其中早期的演唱,基本遵法于传统[带板]的腔格,高起,低落,三字一节,纹丝不乱,旋律性、歌唱性都比较突出。但到后来,却将它完全改造成低吟曼咏的切齿之腔,虽无旋律可言,但在表现周瑜激怒、盛气与变态心理的戏剧情绪方面,较原腔更显形象而逼真。沈(和中)派发音特点沈和中的嗓音,高亮宽圆,发自天然,无论唱念,均体现出洒脱、快脆的特点,这对他从事小生行当,真可谓得天独厚。秦腔小生之唱,比较讲究音色的高、亮、脆,但在发声上却与京剧小生完全不同,尽管二者都重于“雌音”(尖音)和“雄音”(宽音),然而,京剧小生多以“背宫音”(即假声)求其尖高,以“本宫音”(即真声)求其宽圆。秦腔小生则完全以真嗓行腔,虽然有时也掺和一些假声,却往往是在“逢高必挑”之处,作为“梢子音”点缀性地偶尔一用。就其本质而言,依然是以真声真嗓行腔。而沈和中的唱,不仅发自天然,而且常以“立音”强调刚劲,以“梢子音”求其脆亮,有时还来点鼻音获得深沉,加上他比较注意戏文字韵,所以,形成他独树一帜的沈腔唱派。中年以后,兼演须生,如《韩宝英》中饰石达开、《烈火扬州》饰李庭芝、《吕四娘》饰雍正皇帝等。并反串《三滴血》之晋信书、《金玉奴》之金松等。还演了不少现代戏。曾获1955年甘肃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并被选为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甘肃省政协委员,1953年参加赴朝鲜慰问团演出。1959年调甘肃省戏曲学校任教。沈和中饰《双锦衣》之吴给(易俗社提供)沈(和中)派代表剧目与传承沈派的代表剧目有《辕门射戟》《二堂详状》《凤仪亭》《白门楼》《回荆州》《群英会》《韩宝英》《烈火扬州》侣四娘》等。尤以《黄鹤楼》最享盛名。杨觉民、刘清华、郑翰卿、张新国、张兴裕、王界录、王复兴都是沈和中的亲授弟子。沈和中饰演《黄鹤楼》之周瑜(易俗社提供)刘清华 甘肃秦腔小生演员、导演。1917年生。陕西西安市人。早年考入陕西易俗社,出科后,到国民党第十七军所辖猛进剧团演戏,并任团长、导演。后参加甘肃省秦剧实验社,常与爱人沈爱莲同台合作,以演勇猛小生最为得手,也在新排剧目中担任过重要角色。如《黑旗沈和中饰演《黄鹤楼》之周瑜(易俗社提供)中饰刘永福、《李秀成》中饰张国良等。导演艺术也显才华,曾导演秦腔《貂蝉》、陇剧《洛枫池》等戏。后调甘肃省艺术学校任教。2001年去世。杨觉民 宁夏秦腔一级演员。工小生。1920年生。系宁夏觉民学社甲班学生,师从沈和中,在沈悉心指导下,很快以《黄鹤楼》之周瑜名动塞上。他勤奋好学,文武兼备。代表剧目有《黄鹤楼》《木兰寺》《激友》《详状》《周仁回府》《白水滩》《金雁桥》等。另在现代戏《刘介梅》中塑造了刘介梅的角色,此外还塑造了《人间天上》之陈大勇、《西吉滩》之穆红等。对秦腔表演艺术有一定革新。郑翰卿 名有才。兰州有名的秦腔好家。工文武小生。1921年生。兰州市人。虽在兰州盐务局供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经常票戏,遵沈和中戏路,身材魁梧,气势恢宏,曾享名一时。代表剧目有《黄鹤楼》《凤仪亭》《激友》等;会打鼓,有鉴赏力,对陕、甘名家都有公正、准确的评价。张兴裕 甘肃秦腔演员。主工小生。1927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1岁入武功“友民社”,后又转入“玉庆社”,15岁加人王朝建“警钟社”,并拜沈和中为师,沈亲授《凤仪亭》《黄鹤楼》,深得真传。1950年加入武都地区五一剧团。因从小经过科班正规训练,基本功扎实,扮相潇洒、台架优美,嗓音洪亮,道白清晰有力度,不论饰靠把生、贫生、翎子生都获观众好评。尤其《黄鹤楼》一出,在沈和中传授基础上又有革新创造,已成为艺术精品。代表剧目有《激友》之张仪、《杀狗劝妻》之曹庄、《白玉楼》之张彦、《坐窑》之吕蒙正、《游龟山》之田玉川、《周仁回府》之周仁、《回荆州》之赵云、《凤仪亭》之吕布、《黄鹤楼》之周瑜等。张新国 新疆秦腔小生演员。1924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1岁入兰州新兴学社学艺,师从张安秦,后受沈和中影响较大。1940年入天水新声社、醒民社搭班,次年参加平凉聚义社。后改习导演、击乐。不久又参加宁夏固原猛进剧团。1946年随军入新疆,加入新疆乌鲁木齐新中舞台。代表剧目有《黄鹤楼》《激友》《史可法》等。曾执导《草原一家人》《义和团》《陈三五娘》《青梅传》等剧目。王复兴 工小生。1938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951年入甘肃省秦腔实验剧团学艺,师承沈和中、范雨。后调甘肃省陇剧团,演出陇剧《枫洛池》《假婿乘龙》《旌表记》等。曾在秦腔《貂蝉》《双罗衫》《回荆州》等戏中担任主角。1971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系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
82019-10
[ 词条 ]四声阴阳
四声即字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不同声调,阴阳就是平声字的阴平、阳平两声,合称为“四声阴阳”。四声阴阳的使用,各个地方剧种均有不同。主要依据所采用的方言字音标准而定。秦腔剧种的演唱念白,主要依据关中字音标准,故分为阴、阳、上、去四声。秦腔演员倘不谙熟这四声阴阳,在演唱中混淆四声调值,便会造成“倒字(即不辨尖团音而误读)”流弊。 -
82019-10
[ 词条 ]《当代戏剧》
戏曲刊物。初名《陕西戏剧》。1959年6月创刊。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核心戏剧刊物之一,月刊。“文化大革命”中停刊。1979年复刊,先为双月刊,后为月刊。1989年改名《当代戏剧》,改双月刊出版。李育生、陈扶林、金葳、高鹏、杜耀民、王晓玲、陈彦等先后任主编。主要内容有剧本创作、剧目、演出评介、理论探讨。曾先后开展了秦腔改革讨论、《王宝钏》讨论等。辟有“当代戏剧论坛”“一家之言”“新作评介”“古调新弹”“舞台艺术”“戏剧教育”“热点透视”“戏剧家风采”“演员手记”等20多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