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军声剧团
宁夏秦腔班社。1940年创建于宁夏宁武,隶属马鸿逵部队,首任团长钟志远,历任团长有王文、朱文斌、李海珠、魏召风、王赞熊、绍献武、高志升等。主要演员有叶益民、朱玉国、杨伯民、陈兴隆、杨安民、胡成有、姚景华、王彩霞(坤角)、雪文华、王诚义等。所演剧目以秦腔传统剧目为主。 -
82019-10
[ 词条 ]觉民学社
以觉民学社作为名称的科班在甘肃和宁夏都有。①兰州觉民学社。甘肃秦腔科班。1928年创办于兰州,址设兰州普照寺。是在进化剧社秦腔训练班基础上创建的秦腔教育机构。为官办性质。当地缙绅魏绍武、水梓经办,魏绍武兼任社长。创办之初,以易俗社为榜样,提倡文艺,移风易俗,普及社会教育,改造戏剧艺术培养秦腔人才。聘请秦腔著名演员担任教师教授演唱艺术,高薪聘请郗德育(麻子红,名须生)、朱怡堂(紫娃,名正旦)、甘治民(名武旦)、张朝建(名小生)、李生财(名鼓师)等任教。并聘请京剧武生演员魏胜奎(名教练)、常双奎(名武生)、狄瑞林(名丑)、陈福禄(名武生)等人担任武功教练,专给学生教“武把子”。郗德育首演范紫东创作的《哭秦廷》(《伐郢都》的一折)于兰州,颇为轰动。宋竹绮移植于京剧的《哭祖庙》(汪笑侬作),首由麻子红主演,并传授黄致中等学员。因麻子红精湛的表演艺术,该戏成为甘肃秦腔界流行的名剧。培养的优秀乐师李智中,板胡技艺精湛,“包腔包字”,艺术效果甚好。②宁夏觉民学社。1934年成立于银川。由魏鸿发、刘小石等人出面,聘请沈和中、何振中、王庚寅、康子中、席子才等著名演员,以及“葫芦班”的孙广乾、刘宴奎、李长清等艺人为基础组建而成。该社以提倡文艺移风易俗,普及社会教育,改良秦腔戏曲艺术为宗旨。它以文化教育、业务训练和艺术实践相结合,舞台演出和培养人才并举为方针,是宁夏戏曲发展史上第一个校社合一的戏曲表演、教育团体。从1935年到1949年宁夏解放,总共招收甲、乙.、丙、丁、戊5个班,共计200余名学员。其中优秀者有杨觉民(文武小生)、李振民(须生)、李德民(花衫)、赵守中(花脸)、龚乃中(丑角)、萧信中(须生)、张景华(旦角)、涂景民(须生),被观众赞称为“三民三中二景”。1949年9月解体。 -
32019-10
[ 词条 ]赵桂玲
( 1941 一)秦腔演员。女。工小旦兼演正旦。甘肃张掖市人。 13 岁考人张掖大众剧团学艺并留团演戏。 1961 年进疆,参加新疆塔城地区秦剧团,后调乌鲁木齐市秦剧团。 1972 年调人甘肃省陇剧团。 Ic ) 8 ( )年后为甘肃省秦剧团演员。嗓音高亢,表演细腻,善于做戏,其演唱表演均有自己的特点。所演传统剧目甚多,其中尤以 《 断桥 》 之白素贞、 《 玉堂春 》 之苏三以及 《 劈山救母 》 之三圣母等最为享名,并在现代戏 《 央金卓玛 》 一剧中担任主角央金卓玛。 1 % 0 年曾获甘肃省优秀青年演员汇演大会演员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
32019-10
[ 词条 ]何玉秦
(1926~)秦腔演员。主工正旦。陕西西安市人。幼年拜徐生华为师,出师后,在渭北、关中一带搭班演戏。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猛进剧团,并随团人疆。擅演《白蛇传》之白素贞、《玉虎坠》之王娟娟、《五典坡》之王宝钏、《三娘教子》之王春娥等。教过不少学生,韩坤仪、刘彩霞等皆出他之门下。 -
32019-10
[ 词条 ]曹韵卿
(1924~1979)秦腔演员。女。工正旦。陕西耀县人。原名王三媛。自幼上学,有文化素养,年轻时常在韩城等地演出。1948年始在西安建国社、兴平仁德社搭班。1949年后加入户县人民剧团。擅演悲剧,嗓音宽大清亮,表演自然真率,加上善于理解人物内心情感,每演到角色苦情之处,声泪潸然倶下,引得台下也是哭声一片。因此,民间有“为了看曹韵卿,哪怕做贼挖窟窿”谚语广传。拿手戏有《赵五娘吃糠》《牧羊圈》《家庭痛史》等。 -
32019-10
[ 词条 ]韩正满
(1911~1975)秦腔旦角演员。主工正旦。陕西西安市人。1924年入西安正俗社甲班学戏,受业于党甘亭、梁箴、高登岳等名家。出科后随演出西安陕西东府一带,后浪迹江湖搭班唱戏。1949年后落脚于朝邑,在大荔剧团献艺和任教。嗓音纯正,音质优美,行腔委婉,功底厚实,表演细腻,在东府颇负盛名。演剧有《三上轿》《清风亭》《铁兽图》《木兰寺》《卖苗郎》等。 -
32019-10
[ 词条 ]吴德育
(1912-1971)秦腔旦角演员。青衣、花衫文武不挡。兰州市人。为当地育云社、文化社最杰出的旦角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调甘肃省安西县秦剧团。其表演细腻,刻画入微,擅演风骚泼辣角色。擅演剧目有《药毒武大郎》《北邙山观景》《花田八错》《黄河阵》《女逼宫》《七星庙》等。 -
32019-10
[ 词条 ]张玉印
(1898~1944)秦腔演员。工正旦。甘肃镇原县屯字镇人。小名有钱。17岁丧父后债务缠身,被迫到县城秦良栋戏班学戏,师从田寿祥。身段苗条,嗓音清越,三四年后即名响四乡,群众誉称为“镇原红”。其记性好,能提200多本戏的包袱。1933年后一直是张正业戏班的压箱底台柱子演员,并担任派班长、领班长。擅演《贺后骂殿》之贺后、《忠保国》之李彦妃、《三娘教子》之王春娥、《赵五娘吃糠》之赵五娘等。张玉印学戏后,被户族视为下九流人物,拒其回庄。1938年清明节,他第一次带着12岁的大儿子回村扫墓祭袓,遭族众辱骂,一气之下,积怨成疾,致成癆殇。1944年病故于外乡,终年47岁。